APP下载

从党的二十大报告看习近平用典的主要特征和内涵要义

2023-12-29邱敏倩

科学导报 2023年90期
关键词:用典

邱敏倩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党的二十大

习近平总书记博览群书,熟读经典,不仅能够旁征博引,还能巧妙运用,久而久之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式风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总书记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用典习惯,多次引用典故,其中还有一处连续用典。深入分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的用典情况,我们不难发现,习近平用典呈现出“广”“活”“实”的主要特征。

首先,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习近平用典之“广”体现为时间跨度广。这些所引用的经典古籍,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先秦、到西汉、再到清代,均有涉猎。其次,从横向的角度来看,习近平用典之“广”体现为覆盖范围广。这些典籍引用了孔子、孟子、左丘明在内的众多儒家代表人物的主要言论和观点,包含了《礼记》《论语》《尚书》《周易》等众多儒家经典著作和《襄阳记》《竹石图》等地方人物志和书画作品,涉及内容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个人层面,展现了敬民、为政、天下等多个方面的治国理政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典故的方式灵活多样,不仅会直接引用,同时还会通过删字、改字等形式灵活化用典故。比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时,直接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来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直接了当,点明中心思想。在谈到科技、教育、人才相关话题时,则巧妙地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改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英才”从被动地“得”改为主动地“聚”,更加生动地展现出国家对人才队伍的建设以及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望和重视。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选择并运用那些能够直接揭示要义的典故,明确而又清晰地阐述其思想观念,恰到好处,实实在在,便于人们理解。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注民生热点等社会现实问题,善于将典故与解决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用典阐明其治国理政方略,展现其治国理政智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问题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居安思危”来告诫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在解决党内作风问题上,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告诫我们要洁身自好、坚定意志、刚正不阿。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拥有坚定的意志,就是拥有坚定的精神支柱,就能够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发前进。只有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意志,才能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实现共产主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自强不息”,这个成语出自《易经·乾卦·象曰》,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告诫我们君子应以天为榜样,坚定意志,追求进步,奋发图强。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以此来启示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讲到从严治党时,引用先秦《孟子·滕文公下》中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告诫党员干部不能因为财富地位、贫苦穷困、权势武力而动摇,要涵养一身浩然正气,坚持正义,严于律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优良作风。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郑板桥《竹石图》里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表达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懈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需求,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强调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众多发言讲话都能体现出其重民爱民的思想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引用与人民相关的典故也是数不胜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引用刘安《淮南子·氾论训》中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指出治理国家有一定的方法,但是要以对人民有利为根本,突出强调人民的重要性,倡导要切实改善民生问题,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不断地取得胜利,原因就在于人民的力量。党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生,始终秉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民为邦本”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是大禹对后世子孙的教诲,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劝诫后世子孙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引用这句话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执政就是要为民造福,人民幸福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才能稳固。新中国之所以能够建立,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凝聚民心、赢得民心,可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创伟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也体现了民为邦本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中发展为人民至上的新时代思想高度。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家的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各行各业提供具备卓越技能和经验的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的壮大有助于带领国家走向强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储备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引用习凿齿《襄阳记》中的“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强调深化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功业因为有人才才能建立,事业因为有人才才能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集聚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的历史,一代又一代人才投身党的建设伟大事业,谱写新时代的绚丽华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习近平人才思想的精髓,一个“聚”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党和国家对人才的渴求,要求努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崇德”是中华民族始终不变的人格追求,是仁人志士推崇的理想人格。中华民族自古历来就崇尚立德修身,重视道德教育。“为政以德”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交往中形成的产物,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政德是领导干部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孔子在《论语·为政》中写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以道德来治国理政,那么他就会像北极星那样,群臣犹如众星环绕着他,这一形象的比喻将政德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德行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政德建设的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多次強调了“德”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来突出强调政德建设的重要性。同时,还引用了《易经·坤卦》中的“厚德载物”,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道德观的内容,以此表达出中华民族“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用典,将传统文化和治国理政紧密结合,点明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价值,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和”文化,儒家提出的“以和为贵”、道家提出的“道法自然”中都包含着“和”的重要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众多与“和”相关的典故。例如,引用“讲信修睦”指出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应该讲究信用,和睦相处,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真诚而执着的和平信念;引用“亲仁善邻”指出要亲近仁义与邻国友好相处,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博大胸怀和大国担当;引用“天人合一”表明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体,因此要和谐相处的道理;引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指出万物竞相生长而互不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互不冲突,体现了宇宙和大自然法则中的包容精神与和合之道。

参考文献:

[1]刘恋.习近平用典的特色和时代价值[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5):104-107.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猜你喜欢

用典
巧借习总书记用典 丰富思政课内涵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主持人语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书法展作品赏析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松游小唱》的用典艺术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赤壁赋》用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