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林业的培育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方法
2023-12-29李廉洁
李廉洁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绿水青山”建设理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国各地绿化面积不断扩大,现代林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抓好林业培育和病虫害防治仍是重中之重,本文将结合当前林业现状,对促进林业培育技术提升的具体措施和病虫害防治管理的四大要点进行分析论述。
在退耕还林政策推动下,我国林业得到快速发展,林业技术的提高也使得当前我国的林木栽培具有批量化、面积广和成活率高等特点。在此过程中,病虫害仍旧是影响林木存活及生长质量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势在必行。以青海省祁连县松林种植状况调查为例,该县2018 年松林面积接近72000 万亩,树种以国外松林及马尾松林为主,当年松林枯死率为1%共825 株,而林木枯死的罪魁祸首为马尾松毛虫,给松林的正常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一、促进林业培育技术提升的具体措施
1、从优良品种选育入手
林业培育技术的提升必须从源头抓起,这就需要从优良品种选育入手,重视树种的筛选、引种和培育。首先在林木良种筛选时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优中选优,在确定优良树种后,还应对种内优树再做进一步对比,选择各项指标优良率较高的树种;二是关注树种成活率,要优先选择成活率高的种子;三是树种抗病性处理,通过消毒、浸泡、温室清洗等环节,能够有效增强树种抗病性,提高发芽率。其次在引种环节,一方面要充分结合种植区域气候、环境及面积等特点,引种相适应的树木;另一方面还要注重树种的驯化实践,在引种前必须先在当地进行种植实验,观察树种与土地的适应性,确保树种生长状况良好后再进行树种引入。最后在育种环节,要注意种子培育方式的多样化,通过照射、化学诱变、人工措施等多种途径,不断实现新优良品种的培育。
2、从土质利用合理化入手
苗木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适宜的光照、水分及土壤,因此在育苗造林前,必须对土质进行全面研究分析,确保土壤为苗木的生长提供肥沃养料,创造良好土质条件。造林前期的准备涉及到林区的整体规划设计、人工林合理布局、混合林种植结构设置和整地等,其中林地清理和土壤翻耕尤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整地的完成时间应最好控制在造林前一年,被清理出来的杂草、灌木等应呈块状或条状放置,这样能够起到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此外,对于冬季容易受冻害影响的地区,则采用随整随造,整地与造林同步进行的方式比较适宜。在造林前还必须做好栽培区地质的实勘工作,对于当地的水源、土壤、地形、地势等状况进行详细调研分析,再综合林木品种和地质条件确定最合适的种植位置。只有苗木与土壤环境匹配度越高,苗木的生长发育产量才更有保障,因此在进行地质调研时,首先要关注土壤的安全性,若土壤中含有辐射元素或化学污染物,则极易导致苗木枯萎甚至死亡;其次要控制土壤的酸碱值,根据不同土壤的pH 值选择不同的苗木类型,并通过必要手段保证土壤酸碱平衡;最后还要确保土壤的肥沃度,充足的养分和疏松土质是苗木生长的关键,因此要随时观察土壤变化情况,必要时实行人工增肥作业。开始造林前还需要确认好苗木种植密度,种植距离过密容易影响苗木生长质量,反之则容易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实践证明,苗木种植的株间距和行间距保持在10-20cm 和16-70cm 密度为佳。
3、从苗木定向培育入手
苗木定向培育是林木产业较为普遍的一项技术,其主要是通过一定环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特定苗木种植,在保证高存活率的同时也达成预期的造林目的,从而实现苗木自身价值的最大化。苗木的定向培育往往与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有着密切联系,林区也会根据不同造林目的,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苗木品种。以东部沿海地区造林工程为例,其苗木培育的发展方向主要为绿化和固堤,即通过增加林木量达到扩大绿化面积和防止堤坝坍塌目的。针对这一造林需求,在进行定向培育时就首先应重点考虑苗木的生态保护价值,选择符合种植要求的苗木。除此之外,苗木与当地地质环境是否相匹配也是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这与林木价值能否实现最大化息息相关。因此在选择造林区域时,一是要注意苗木的选择,在对监测区域土壤含水量基础上,结合测量数据选择适宜的苗木进行定向培育。二是注意种植时间的选择,要仔细研究当地水文特点,选择恰当种植时间,确保苗木存活率。一般而言,雨水充沛的春季和湿润温暖的梅雨季节都非常有利于造林工作的开展,丰富的降水能够让土壤在较长时间内都维持在高含水量状态,为苗木的良好生长奠定坚实基础。
4、从苗木根系培养技术入手
苗木根系培养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通过刺激根系发育,让苗木具有更强的环境适应性和更高存活率;二是通过对根系培养数据的研究分析,在后续苗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实行更精准的水分和养分供给;三是通过对根系深度的合理控制,改善苗木根部生长状况,从而实现对苗高生长速度的更好掌控,以及让苗木具备休眠功能。由此可见,苗木的根系培养对于林业产业中苗木质量和产量的控制都有着积极促进作用,林业部门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目前常用的苗木根系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培养效果看,对起苗后的主根系和特别根系进行修剪,能获得更为显著的根系培养效果;第二,从操作方法看,对于起苗前的根系处理,应尽量避免人工操作不当带来的不利影响;第三,从技术标准看,既要遵循过往实用性强的培养方法和经验,也要主动学习和借鉴现代根系培养技术,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创新,才能全面保障种苗培育的质量和产量;第四,从培养方法看,不同品种的苗木,其根系长短和生长速度各不相同,因此需要结合种苗特性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法,有效激发根系发育;最后,还要严格把控苗木生长深度,苗木根系发育并非越多越好,根系太过发达,就导致根部营养吸收过剩,造成种苗其他部位营养不良,从而影响种苗发育质量;根系过于弱小,则无法获取足够养分,难以满足苗木正常生长发育需要,致使苗木枯萎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对苗木根系的生长深度进行严格把控,确保其与幼苗比例处于科学合理范围,既保证根系对营养成分的稳定输送,同时也不影响幼苗其他部位的正常生长。
5、从灌溉科学性入手
水分是苗木生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要素,采取科学恰当的灌溉方式,能够帮助苗木获得足够的水分,促使其健康成长。在进行苗木灌溉时,应充分考虑苗木种植时节和浇水量这两个因素。就种植时节而言,苗木的种植多适宜在春季进行,干燥的土壤、温润的气候和适量的灌溉都是促进苗木生长的良好条件。另外,对于苗木培育也适合选择冬末初春时节,此时能最大程度减少其他环境气候的影响,降低苗木水分挥发,确保苗木的高成活率。就浇水量而言,应秉持适量原则,既要避免水分过量造成苗木根部腐烂,也要防止水分不足导致苗木干枯。此外,苗木种植后,还要对掩土进行浇水,以此保证树苗获得充足水分,顺利生长。
6、从施肥管理入手
施肥是贯穿整个造林过程的重要工作,这需要根据树木品种、种植区气候、土壤等情况,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施肥方式,从而保证造林质量。林业部门在开展施肥管理工作时,必须把控以下要点:一是施肥时机管理,准备施肥前,必须详细收集当前种植区温度、湿度及季节特点数据,选择恰当时机进行施肥作业。例如秋季是使用基肥的最佳时节,针对人工苗木的基肥使用量应以150mm 深度为宜。二是种肥施肥管理,种肥的作用在于为人工幼苗提供充足养分,相较于粉状磷肥,颗粒状种肥更有助于人工幼苗的吸收培育,且对幼苗的伤害性较小。三是土壤追肥管理,在最常用的沟施、浇灌和撒施三种追肥方式中,沟施无论从施肥效率还是追肥效果上都要优于其余两种,在沟施时应将施肥深度控制在7-110cm 之间,并做到施肥后盖土。四是根外追肥管理,根外追肥方式多样,应根据苗木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一般而言,在苗木急需补充磷、钾和其他微量元素时,可通过对苗木树叶表面喷施的方式进行根外追肥;此外还可针对苗木不同生长阶段配置相应营养元素进行根外追肥。五是各生长期施肥管理,以一年生种苗为例,在其生长前期应以氮肥和磷肥为主,在速生期要确保氮磷钾及其他元素补给充足,在生长后期则是以钾肥为主,并辅以适量磷肥。
二、抓好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的四大要点
1、注重病虫害防治的宣传和资金支持
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必须重视必要的防治宣传和充足的资金支持。林业病虫害防治宣传一方面能够让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更深入了解病虫害对林业产业的威胁,引起各方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视;另一方面还能让科学造林、保护生态的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有效推动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林业部门还应积极申请和筹措病虫害防治资金,在吸引病虫害防治人才和补充病虫害防治装备的同时,还可联合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对病虫害频发重点区域有针对性地进行综合性科学化防治,进一步巩固区域防治效果。
2、注重病虫害动态防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林业病虫害具有诱因众多、特征多样、潜伏期长,表现各异等特点,这就要求林业部门必须注重病虫害动态防治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想实现对病虫害的可防可控,可抓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抓病虫害具体特征,通过建立病虫害防治档案资料,让工作人员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病虫害特征和防治方法了然于胸,确保病虫害防治得精准高效。二抓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业部门也要与时俱进,借助先进的现代化防治设备和技术方法,推动病虫害动态防治机制的构建与完善,逐步实现对林木的多渠道、全方位不间断管理,不断促进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优化和创新。
3、注重林业管理模式的创新
病虫害是林木生长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问题,这需要林业部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防治工作。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国环境问题凸显,传统的林业管理模式已无法跟上现代社会发展步伐,林业部门必须注重林业管理模式的创新:首先要加强管理制度创新,不仅要对内部人员岗位职责和要求进行重新梳理确定,保证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规范性和高效率;还应当积极研究和探索未来环境发展趋势方向,不断调整和完善病虫害防治措施及制度,让病虫害防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其次要加强人员选择创新,在引进林业管理人才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当地林业环境、土壤结构、地质条件等的熟悉度,以及其学历、专业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等要素,确保人员能够尽快适应林业管理工作模式,发挥其专业特长。最后要加强工作方式创新,例如封山育林这一举措,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蔓延范围,又能促进山林系统的良好生态循环。
4、注重病虫害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还应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既不能过度使用有害杀虫药水造成环境污染,也不可放松病虫害防治标准使林木受到不必要伤害。因此,在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根据林区实际,选择恰当的生物和化学防治措施,确保防治效果的稳定高效。
第一,植物性农药防治效果分析。在使用同农药进行林木虫害扑杀过程中,残留药物不易挥发,不仅会威胁到人体健康,也会对林区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污染。而新型的植物性农药,则能将农药残留的危害降至最低。比如利用油菜素内脂杀虫,就是目前较普遍的一种植物性农药防治技术,并不会残留任何有毒物质。针对处于育苗期的苗木,可通过清除和修剪枝叶,并辅以适量广谱杀虫剂来达到病虫害防治目的。针对林业工程苗木,要充分认识到其病虫害的复杂性,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案:对于腐烂的病虫害,可通过将911 乳剂稀释2000 倍后杀灭害虫孢子核;对于杀虫时间的选择也十分重要,在使用杀虫剂作业时,以阴天或夜间为宜,在每年6 月和7 月,对幼树的农药杀虫频率要保持在半个月一次。
第二,物理防治方法效果分析。一是利用塑料布、裹胶环等表面光滑的材料物品,减少害虫接触幼树机会。二是注意培育种子的暴晒处理,通过阳光高温杀灭有害虫卵和病菌。三是嫁接技术的合理应用,增强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
第三,天敌昆虫防治效果分析。利用天敌防治病虫害这一方式常被运用于大棚种植中,这是因为大棚种植良好的密封性,能让害虫难逃自身天敌捕杀,从而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在采用天敌昆虫防治方法时,既要充分了解当地害虫种类及特性,还要结合不同大棚农作物种植特点,慎重选择害虫天敌物种,以保证生物防治效果的最大化。在长期的病虫害天敌防治实践中,一些生物优秀的防治能力和效果已得到逐步印证,例如赤眼蜂在各类作物的大棚中都能发挥较好的害虫防治效果。此外,让一定量有益生物和其代谢物留存在大棚内,既能起到限制有害生物种繁殖、保护害虫天敌的作用,同时也不会对大棚环境产生任何污染,例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菌类对于鳞翅目害虫的绿色防治效果显著。性外激素也在大棚种植中被经常使用,用于迷惑害虫,扰乱其交偶和繁殖规律,从而达到减少害虫数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现代林业的主要任务不仅在于实现绿化面积的增长,同时还要确保植树造林的优良质量。因此林业部门一方面要从良种选育、土质利用、苗木定向培育、苗木根系培养及施肥灌溉等方面不断提升林业培育技术,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宣传、动态防治机制建立完善、林业管理模式创新、生物及化学防治等工作,进一步强化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效果。只有通过多方法和多渠道,才能让我国林业技术水平和发展规模更上一层楼,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