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

2023-12-29彭婵娟余日季

关键词:中华民族数字化民族

彭婵娟 余日季

(1.武汉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湖北 武汉 430212 2.湖北大学 艺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62)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流传于民间的经典传说故事极具原典性,蕴含着先民超凡的智慧,富于东方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传播价值。丁乃通认为:“中国传说之丰富,是世界上别的国家都赶不上的。”[1]在新时代树立中国良好国家形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战略要求下,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是丰富世界文化宝库、展示中国文化魅力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经典传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学者指出:“用共享的记忆、神话、共同的价值观和象征来界定的文化共同体或文化集体比其他共同体更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2]因此,经典传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文化资源。

信息时代,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有着独特的媒介传播力、艺术吸引力和文化感召力,不仅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可以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实现跨文化传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中之重。出于维系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需求,就要与时俱进地推进经典传说的发掘、整理以及数字化传播研究。这是经典传说活态传承的必要手段,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性研究和逻辑进路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经典传说的研究背景及传播现状

(一)经典传说的题材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较为重视各民族的经典传说,搜集整理了一系列经典传说的资料。1961年,根据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的精神,文化部起草了《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与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在政策上对边疆地区予以优惠,在创作上要求写出满足不同层次观众要求的剧本,并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影片[3]。该草案对当时电影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进了当时电影艺术创作的繁荣,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例如,彝族的“阿诗玛”、壮族的“刘三姐”、白族的“五朵金花”和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等民间传说,分别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拍摄成电影或动画片,风靡一时,受到全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其中,阿诗玛、刘三姐和金花对爱情的勇敢追求,阿凡提的机智幽默,以及彝族、壮族、白族和维吾尔族的风俗人情让受众耳目一新,成为那个时代人们“美美与共”的集体记忆。这些取材于民间经典传说的影片,更多地展现出民间文化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也保留了许多“地方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冲淡了此时期电影普遍存在的政治寓意,因此一直被观众视为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代表[4]。在新时期,中国经典传说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在题材上得到系统、深入的挖掘,而且在专题研究和广泛传播方面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各民族经典传说题材丰富、想象瑰丽、内容繁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一是创世起源的神话传说。如畲族和瑶族的图腾神话盘瓠、景颇族的彭干支伦和木占威纯、侗族的萨天巴、壮族的米洛甲和布洛陀、佤族的慕依吉以及苗族的蝴蝶妈妈等神话,均讲述了祖先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的故事,既蕴含了大禹治水的洪水神话基因,也与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女娲造人等创世神话传说高度相似,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共同智慧和顽强精神,共同构成了宏大的创世神话体系。二是万物有灵的传说。这类题材的传说主要是体现了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念。如九寨沟藏族地区的绿宝石传说、长白山地区满族的人参娃娃传说、云南思茅地区的葫芦传说、蒙古的马头琴和猎人海力布的传说以及广西壮族百鸟衣的传说等。这些经典传说认为,人与自然界的动植物都具有生命、感觉和思维能力,蕴含了万物有灵的泛神论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该思想混淆了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是原始人无法理解和解释人类自身和自然现象的产物,但它们也是民族文化中最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部分,符合新时代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三是勇于抗争的婚恋故事。如彝族的阿诗玛、壮族的刘三姐、黎族的鹿回头、傣族的孔雀公主、蒙古族的诺恩吉雅等传说,和汉族的白蛇传、梁祝、牛郎织女、孟姜女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一样,都表达了民众对幸福美满婚恋理想的追求,蕴含着真诚可贵的抗争精神,是诸多传说中最受大众欢迎的一种类型。四是异彩纷呈的英雄人物演绎。如藏族的格萨尔王、维吾尔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蒙古族的嘎达梅林等传说,讲述了各民族史中或虚构或真实的英雄人物故事。此外,还有维吾尔族的阿凡提、蒙古族的巴拉根仓、藏族的阿古顿巴和苗族的反江山等传说,歌颂了机智英勇的普通劳动人民。这些英雄人物或智慧人物都是基于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的大历史观,体现着中华儿女对英雄和智者的敬仰崇拜,也歌颂了艰苦奋斗、英勇抗争、无私奉献和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

(二)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现状及优势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首次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写进报告,这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从国家宏观层面,鼓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新空间、新生态、新维度的文化图景。当前,中国的数字化传播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但是,中国经典传说在数字化传播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演绎方式以传统的文献资料和实景表现为主,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欠佳;其数字化传播程度较低,经典传说的数字化推广场景建构有限,传播空间分布零散,模拟仿真还原技术还有待加强,因而难以构成大规模的高智能、高虚拟的场景;其数字化传播内容创新不足,大多将历史资料或现场演绎的内容照搬至数字媒介平台进行传播,存在同质化现象等。具体而言,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呈现出以下三点优势。

1.创建数据库有助于实现多模态融合的传播效能。数字化传播的基础是数字化采集和储存技术,以往口头传播的神话和传说遵循“线性”传播的特点,一般根据采集的民间口头文本加工整理而成,必须依据素材时间的连续性整理,不能做到随机存储与提取,更不能随意编辑和更改,因此整体效率较低。伴随着云计算的兴起,数据库上云成为编辑素材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有儒家文化数据库、国家公共文化云、羌族文化数据库等可借鉴的成果,都是基于数据库的传播形态,而专门为中国经典传说搭建的数据库暂无相关实践案例。依据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构建经典传说的数据资料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实施:第一,信息需求获取阶段,即根据经典传说的历史朝代、传说来源、传说内容、传承方式等获取相关信息,提炼经典传说的数据字段;第二,系统逻辑设计阶段,即创建经典传说的信息概念数据模型图,以图表展现传说数据之间的关联;第三,系统物理设计阶段,即选取经典传说适宜的物理存储结构,探索数字活态储存方式;第四,系统数据库的运行阶段,即经典传说的数据库构建试行和后期数据更新维护。建设经典传说的数据库资源,运用大数据助力传说的保存和传播,实现多模态融合的传播效能。

2.以“去中心化”引领未来传播的新模式。在数字化时代,传播方式逐渐从“中心化”向“去中心化”演变,影响并重构着未来数字化传播的发展趋势。“‘去中心化’是新媒体最为核心的特征,是新媒体时代社会转型的新趋向,其主要表现在信息去中心化、关系去中心化、影响去中心化以及文化去中心化等方面。”[5]“去中心化”的传播,让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事件的中心,进行多视角立体三维建模再创造。数字化产业创新的传播方式以多维、交叉的内在结构,以点对点或点对面展开。以AR、VR等虚拟数字技术带动终端设备的媒体传播形态,成为经典传说数字传播的新模式。例如,位于太行山南巅的金村被誉为“中国神话之乡”,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二十八宿等神话传说的主要流传地。但现阶段可查阅的传播方式仅限于文史资料和文旅宣传片,其神话传说的深度内涵和数字传播模式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基本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正在酝酿之中,如老子传说、泰山传说等;西部地区经典传说的传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土家族吊脚楼、羌族民间文学的数字化传播正在探索之中。可见,经典传说“去中心化”的传播任重道远。

3.数字化可多渠道强化传播关系的双向互动。根据伊尼斯的“媒介偏向论”,互联网具有极强的空间偏向,可以轻而易举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输。数字化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间维度和空间场景限制,数字化传播是在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大众传播的新变革。数字化使经典传说的传播途径更广泛、传播目标更精准、传播维度更多元。数字化可以搭建全息影像空间、数字公共文化云等,能够多渠道实现经典传说的互动路径。例如,浙江宁波的“十里红妆”传说,通过VR技术手段实现虚拟现实与动态交互演示。湖北武汉基于AR技术开发的“黄鹤楼传说”多媒体展示,实现数字化与经典传说的融合互通。新的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单一性,运用数字化场景作为载体,强化与受众群体间的互动关系。未来可打造经典传说的交互式沉浸体验空间,研发创建互动化、科技化、艺术化、科普化的数字化展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时间与空间的穿越,重塑经典传说的传播关系,从而使数字化技术下的移动客户端与受众群体进行互动交流,并通过受众群体的点赞、评论、分享等反馈活动,使经典传说的单向推广渠道创新转化为双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二、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价值体系构建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四个共同”,并强调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6]2021年,他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讲话中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7]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就是要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经典传说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的文明历史,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集体记忆。新时代,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运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手段推动经典传说的广泛传播,构建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价值体系,推动我国民族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宏伟目标。

(一)搭建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互动平台

中华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演化的结果,只有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并提出了“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了解各民族历史和风俗文化,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更好地创新各民族文化,激活中华民族文化的活力。

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三者之间并非绝对对立的矛盾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如在同主题的探索中,有学者以“老子传说”作为主要案例,对数字化方式在非遗保护中的策略进行探究,从而促使“老子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可持续发展[9]。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典传说的传播方式从传统单一方式逐渐过渡到戏曲、影视、动漫等大众传媒形态,但经典传说在部分地区和一定范围内主要还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流传。近年来,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经典传说的保护和传承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环境的变化、传承人的赓续,使保护和传承经典传说变得更为复杂。

搭建经典传说数字化的传播互动平台有两个优势。其一,发挥数字化传播储存效能,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线性限制。将传统的线性认知传播方式转化为可编辑、修改的非线性传播,提高经典传说的传播效率。数字化为经典传说的保护方式和传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数字影像让探访故事流传地和传说传承人的记录更加便捷,经典传说的保存更加原真。以彝族阿诗玛的传说为例,仅有的口述史材料均是以《阿诗玛》主创为口述对象,此外就是关于国家级传承人毕华玉和王玉芳的少量新闻报道。在民间文学类非遗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展示方面,应突破传统保护和展览的局限,以影音资料的收集整理为主,使用“实物+图片+影音”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实现经典故事传播的信息还原和传递。其二,打造数字化传播互动空间,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经典传说本身是变动不居的,虚拟现实数字化互动演绎创新正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以白蛇传说为例,该传说起源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脱胎于唐传奇和宋元话本,到了明代基本定型,其后经历了清代、民国以及现当代的各种演绎,虽然整个故事框架依然存在,但已与原型故事相去甚远,内容主旨也从蛇妻害人、不沉迷女色、宗教信仰劝说逐步转化为对知恩图报、美好爱情的歌咏,以及现当代对情感、道德和人性的拷问。经典传说的单一传播方式难以驾驭其复杂的剧情变化,通过数字化虚拟互动,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中的独特因子,构建沉浸式体验空间,使之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结合,才可以使经典传说具备更好的竞争优势,更大程度地实现其社会、文化和经济价值。

(二)赋能经典传说的立体叙事升级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多媒体的交叉融合,“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呈现出新的变化,将逐步实现数字赋能经典传说立体叙事的升级。以藏族格萨尔的英雄神话传说为例,其叙事空间涉及天界、人间和地下界。格萨尔在天灾人祸和妖魔鬼怪横行的时候,被观世音菩萨派下凡拯救黎民百姓。他是半人半神英雄,降伏了人间的妖魔之后,和母亲、王妃一起返回天界。如果采用传统的媒体手段,很难展现该史诗传说的神奇壮阔和瑰丽恢弘的气势,而采用数字化虚拟现实手段,不仅可以生动演绎藏民族先民开拓奋进的史诗故事,而且更加凸显了格萨尔的英雄形象和精神气概。再以畲族和瑶族的盘瓠神话传说为例,盘瓠是一种独特的犬图腾文化,指的是半犬半人的神。畲族和瑶族等先民将盘瓠视为始祖,这反映在民族祭祀盘瓠的民俗和仪式中。清朝中后期,一些畲族知识分子接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遂引入极具汉文化特征的龙和麒麟元素,改造了畲族的盘瓠神话文本,使盘瓠成为融合了龙(蛇)和犬两种图腾的综合体。通过引入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有关盘瓠的传说可视化,使盘瓠的形象从平面到立体,从而呈现出生动的艺术形象。

“少数民族文学的再造文化记忆,显示了身份追求和特定认知合法化的尝试。其意义不唯在所叙述的内容本身,也不仅仅是其叙事形式的转变。”[10]叙事形式的升级只是技术手段上的变化,内容的选择和重塑更为重要,这是以数字媒介为手段传播中国各民族经典传说的意义所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再现,是对其独特精神标识的强化,彰显了中华民族特定的文化身份,也是对其特定文化和认知的“合法”认定。通过对经典传说的存储和展示,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认知;对于参差多态的中华文明,不同的叙事营造的不同观照方式,则为未来提供了更加多元共生的途径。尤其是在新世纪以来,民族文学掀起“重述历史”的热潮,对此必须要警惕和抵制一些错误思想,避免陷入某个族群历史孤立化的封闭叙事。这就要求我们在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播中,紧紧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数字赋能经典传说立体叙事的升级。

(三)助力经典传说数字化的民族交融互嵌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中华民族认同是最核心的内容,其内涵有二:其一是对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的认同,其二是对中华民族概念的认可和认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新时代用数字化手段对中华各民族的经典传说进行整理和传播,既是对中国各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认同,更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传说故事丰富繁多,对经典传说进行数字化整理和传播,可突破民间文学传播诉诸文字的单一性,营造数字多元化和沉浸式的民族文化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各族人民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自豪,而且有助于将各民族的“小我”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大我”之中。

借助数字化高效能传播渠道,实现各民族经典传说的交流交融发展,塑造民族文化IP形象。以刘三姐传说为例,根据历史资料,设计女主人公刘三姐的传说人物形象。“刘三姐”原名在《布洛陀经诗》中是“寮三妹”(壮语意为“我们的三妹”),姓名的演变充分证明了汉族和壮族的文化融合。“‘刘三姐’通常被认为是广西壮族的民间传说,实际上其发祥地涵盖了广西、广东、江西、贵州、湖南、云南、台湾、香港等南方8省60余县,该传说本身就是壮族、汉族、瑶族、苗族、侗族和仡佬族等多民族交往融合的产物。”[11]“刘三姐歌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符号。以往刘三姐传说通过彩调剧、电影和山水实景剧等多种形式演绎,呈现出不同时代的特色,如今采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传播,可探索通过视频、动画、全息互动影像,乃至VR、MR、XR等方式,动态展示刘三姐IP形象,营造多元化的传说沉浸式体验,从多维度上促进民族文化的深度认同。

梁启超指出:“血缘、语言、信仰皆为民族成立之有力条件,然而不能以此三者之分野,迳指为民族之分野。民族成立之唯一要素,在民族意识之发现与确立。何谓民族意识?谓对他而自觉为我。”[12]血缘、语言和信仰虽然能够成为界定民族的标识,然而真正的民族意识应该是“面对他者”而产生的“自觉为我”的民族意识。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13]民族认同也是如此,中华民族是主干,各民族是枝叶,只有在此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发展,中华民族这棵大树才能根深干壮、枝繁叶茂,才能真正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14]。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15]。鉴于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实践路径可以从数据资料库的建设、新载体的构建以及虚拟空间的打造三个方面入手。

(一)建设数据资料库——创新数字化活态传承

“传播和传播媒介都有偏向,即口头的传播偏向和书面传播偏向、时间的偏向和空间的偏向。”[16]当前,经典传说通常以口述史传承为主要传播方式,伴随着口述史材料传承者老龄化趋势,经典传说口述史材料的数字文本化和场域保存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要传承经典传说,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积极培育新时代的传承人,使经典传说的演绎符合当代受众与时俱进的需求。因此,建设经典传说的数据资源库,是创新数字化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各民族相互影响、彼此交融,在互鉴融通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经典传说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的属性。文化产业数字化是应用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生态系统进行更新再造的过程[17]。传统的留存保护方式存在破坏风险,但数字化储存可以规避这些风险。它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通过影像记录、沉浸式再现情景等方式,完整全面地记录、保存经典传说的数据信息,将实物形态转化为数字形式,构建数字化档案,实现永久性保存和活态传承。在数字化档案基础上,搭建专业系统的经典传说数据资源库,通过整理、分类,把零散的文化信息整合起来,实现数字化、可视化建模。因此,建设经典传说的数据资料库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经典传说的内容范式、审美价值、情感意蕴和互动体验等方向进行数字化设计,对经典传说中基本信息进行“再设计”的数字实践,可以实现以用户为中心、交互式的数字化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提取经典传说文本和图像信息参数,对经典传说的历史背景、本土创作题材、民间传说图像、特定文化语境等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可以全方位、多视角、立体地展现经典传说的时代面貌,使目标受众能够更加直观地认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便于推进对经典传说的展示研究和活化利用。

(二)构建传播新载体——开发数字多元化传播媒介

数字文化是在“技术连接”中实现传播媒介的功能的。“技术与文化关系的演变分为技术未赋能、技术加持和数字技术赋能三个阶段。”[18]数字技术助力经典传说的内容开发、用户挖掘、传播手段的创新发展,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在文化自信中,保护、传承进而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必须明确传播什么、怎样传播、为何传播”[19]。

其一,数字时代的发展,大众对经典传说传播的互动性、多元化、沉浸感等提出了新的需求,从而开启了一个以数字化生存为特征的时代。在数字技术可供性的前提下,一系列超级数字平台的出现和更迭构建了融合互嵌的新场景,为经典传说赋予了新的社会文化意涵。经典传说的内容开发应结合当代群体的需求,打造符合当代社会的传播方式。对于晦涩难懂的内容,可以利用数字短视频的可见性,以生动具体的表现方式实现最佳的认知效果。例如,伯牙子期的“知音传说”以深入浅出的影像或动画形式展出,不仅提升了受众群体的认知深度,而且也提高了该经典传说的传播效能。其二,大众群体使用的今日头条、抖音、快手、微博、微信等平台型媒体,拥有海量用户并生产出海量内容。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运用平台媒体的数据分析能精准挖掘目标用户,筛选出对经典传说有兴趣的目标群体,继而进行个性化内容的定制与推送,实现用户对精准化信息的需求。其三,经典传说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它的传承媒介载体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利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平台的传播优势,形成立体化传播空间,从而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性、游戏性和智能性。

“数字经济能够与实体经济融合,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对民族文化产业具有重大意义。”[20]经过数字技术优化后的经典传说,还可以带动区域文化经济的发展。例如,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手推出的“数字藏经洞”,是首个运用游戏科技打造的“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大众通过在线拖动点击按钮,即可获取想要的藏经洞信息,开创了文物展示体验的新范式,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此外,通过影像记录经典传说,以多重视角向公众传递传统文化,联动多种媒介平台上线话题征集,分享传承人和大众群体不同视角的传说故事,还可以达到黏性传播的效果。在新的传播语境下,我们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将经典传说及其符号系统进行中华文化的立体呈现,用数字技术创新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努力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

(三)打造虚拟空间——实现数字多维度体验感知

“数据场景的情境化信息整合构建,行为感知的复合化知觉体验效果,形成了智能媒介语境下艺术审美选择的新范式。”[21]基于数字关键技术,运用AR、VR、MR、XR、影像交互、装置艺术互动、人工智能开发等方式,使受众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模态符号中延伸人类感官,重构经典传说的认知体验。搭建经典传说的虚拟交互体验展厅,受众以身份型虚拟人切入,感受传说中的虚拟角色、场景、行为等,体验经典传说的沉浸感虚拟社区。“体感交互技术与科普展示设计合理结合,为用户营造互动科普体验环境。”[22]在经典传说的展厅内,可设置虚拟场景,包括传说中的视觉感官造景、传说历史信息陈列、传说虚拟装置艺术等特色互动设施,以全方位打造虚拟社交圈。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在全球本土化与本土全球化的双向流动中,出现了从他者言说到自我表述的叙事转型。”[23]经典传说在民族化的叙事中打破现实与虚拟界限,在虚拟空间中领略科技时尚的艺术美学。具体实践可以分别从虚拟角色形象、创设虚拟环境、虚拟交互设计三方面拓展。第一,设定经典传说的虚拟角色形象。实时采集真人动作并捕捉数据,实现传说中虚拟数字角色的塑造。应用动作捕捉和虚拟现实技术打造人物角色,搭建虚拟角色与大众互动平台,塑造并还原经典传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第二,创设经典传说的虚拟环境,探索经典传说的再现演绎。“沉浸式戏剧需要以观众接受视角为切入点,廓清观众认知、尝试新的领域、注重民族审美,提供本土作品等来引导市场与观众。”[24]虚拟环境不受时间、空间、场景的限制,可以为大众带来即时体验的快感。遵循沉浸式体验设计基本原则,搭建经典传说虚拟现实体验场景,实现用户对经典传说数据的过滤与选择。可利用知感Z-Lspace沉浸式系统、CAVE沉浸式系统、MR混合现实交互等体验方式,实现数字可视界面的平移、缩放以及沉浸体验的交互空间。第三,经典传说的虚拟交互设计。利用数字设备,如VR眼镜、VR触控一体机,在模拟视觉听觉的感官感受、虚拟角色动作的同时,可实时感知传说情节变化并参与创作,增强虚拟体验的参与性,从而打造超时空、多维度的文化传播空间。

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基础,璀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实力的不竭源泉。中国经典传说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得到充分开发、深度挖掘、合理利用和科学传承。近年来,中国经典传说在数字化传播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如白蛇传说、哪吒传说和花木兰传说等更是成为电影取材的热门对象。《白蛇传·情》《青蛇劫起》《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电影并未拘泥于经典传说,而是在经典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继承和创造性转化,是经典传说数字化传播的典范之作,不仅实现了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而且也将中华优秀文化传播到海外。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中国经典传说有着跨越文化界限和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创新热潮;坚持互联网思维,拓宽传播渠道;巧用数字技术,创造沉浸式文旅与影视体验”[25]。

数字化时代,科技更迭日新月异,经典传说的数字化传承是一项深远持久的工作。“民族地区通过数字赋能建立起内容、技术、资本的有机循环,能够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性,从而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传播及文化展演形成互通机制,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6]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经典传说的独特魅力,丰富其视觉表现方式,更好地发扬和传承各民族文化。在保持经典传说自身民族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的媒介,对于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从而多维度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深远

(感谢刘慧博士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数字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