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观念·媒介
2023-12-28乔路遥
乔路遥
摘 要:在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惯中,一方面,很多人白天忙着工作,只有夜晚才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这让夜晚在心理上成为一面面对自我的镜子;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夜生活不断丰富,夜晚更能体现出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在视觉上夜景又成为我们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再加上当代艺术中以夜景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表现手法丰富、门类庞杂,作品内涵又往往隐秘晦涩,更增加了我们理解夜景题材的障碍和距离。夜景题材为什么会变成现在的模样?本文通过梳理夜景题材作品所呈现出的不同空间,以及不同媒介、不同观念下所创作的夜景题材作品,以果溯因,重新认识夜景题材在当代语境下的视觉内涵。
关键词:夜景题材;空间;观念;媒介
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1-0-04
与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致力于描绘夜晚景色的作品不同,当代夜景题材的作品既不是为了表示时间,也不是为了再现空间。夜景题材在当代艺术中的这种转变让我们很难再把夜景当成一种风景画或者某件作品的背景角色去看待。正如威尔·贡培兹所言:就欣赏和享受当代艺术而言,最好的起点不是去判断它好还是不好,而是去理解它何以从达·芬奇的古典主义演变成今天的模样[1]。只有分析夜景题材在此类作品中新的含义,才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中心思想。
当代艺术作品的夜景题材在画面中是与创作主体意识和作品内在主旨息息相关的,本文从三个角度比较分析夜景题材在当代艺术中的嬗变路径:一是夜景题材作品中表现的场域变化;二是传统绘画在当代艺术中观念的转变;三是不同媒介对夜景题材的呈现方式。其中“空间”和“媒介”是外在的转变,而“观念”的转变则是内在的原因,所以这三个角度的分析互为表里[2]。
一、空间的转变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显现的时期,城市化发展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尤其是沿海地区城市面貌变化显著。这种现实生活的巨大变化当然会引起艺术家的关注和记录,所以这一时期夜景题材的一大特点就是表现繁华的都市夜景。与乡村夜景或者风景画的夜景不同,都市夜景题材除了对景的描绘,还加入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都市夜景题材的描绘不仅反映了时代发展所改变的社会面貌,而且拓展了夜景题材的表现内容,从自然风景到社会景观,对现代化灯光的表现让夜景不再只是对自然抒情的载体(见图1、图2所示)[3]。
二、观念的转变
对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与之后的当代艺术中夜景题材最根本的区别,显然不是表现手法的区别,也不是媒介材料的不同,而是艺术观念的差异。而这种艺术观念的差异其实是艺术或艺术家的存在方式发生了转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的艺术家还是按照经典美术的生产方式在创作,即便出现了新的风格和新的题材,创作中心仍然是以创作对象和作品本身为主,而现在艺术家才是真正的创作中心,一切创作环节都是围绕着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和思考展开的,就是对于个体经验或对所处时代的反思与批判[4]。
那么什么是观念?观念艺术无关形式或材料,而是关于观念和意义的[5]。也就是说一件作品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思想的表达,而不是承载这种思想的客观存在,有形的事物出自一种思想,因此思想本身就是艺术品。这样的艺术思潮对传统绘画艺术家来说自然不会无动于衷,所以就出现了非观念艺术的观念化现象,吸收观念艺术所采用的创作方法,如挪用、置换、夸张、象征等。与现代艺术或者古典艺术中的夜景题材相比,当代艺术中的夜景题材明显具有观念化的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艺术家问题意识的树立,包括对文化问题、现实问题、精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此类艺术家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画夜景或者如何表达自我的感受,更多的是表达创作主体的观念为核心,一种问题意识的思考在画面中的地位尤其凸显。
(一)借用与挪用
挪用方式是观念艺术最早、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6]。借用已有的物质或概念在新的语境中产生对立和对应的效果,被挪用的物质或概念往往具有某种象征和比喻的功能。这种方式的作品在形式构成上简洁有力,富有趣味,并且由于借用对象已有的自身含义,在接受层面上可以达到直观鲜明的效果。我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艺术家往往借助传统文化资源的优势,通过历史语境的转化,添加当代人的文化观念从而产生新的意象与含义。
《上元灯彩图》是一幅珍贵的古代市肆风俗画,由佚名画师绘制,成画的时间大约在明代中晚期,画作描绘了明代年间南京地区元宵节时的街市景致。邱志杰借用经典,对原作画面中的场景人物做了详细注解,让古代节日的风俗习惯和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关联,引人思考,构成一部掺入当代哲思的明代人物风俗志[7]。
(二)象征与超现实
石版画作品《彼岸》(见图3)画面中的烛光原本是日常生活中夜晚用于照明的工具,不可能出现在有风的木船上,但艺术家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用于照明的烛光引申为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一双手小心地守护着火苗,正是在守护着内心的理想和信念。通过具有象征性的超现实主义手法来表达个人的精神世界,画面中航行的木船、手中的烛光、注视远方的人物无不体现对理想和未来的矛盾心理。
在石版画作品《亘古之月》(见图4)系列中,表达的是一种对宁静和对称美学的向往。艺术家以家乡特有的土楼建筑为创作题材,通过借助传统建筑中单纯而有力量的对称形式,营造出一种崇高、静谧的情感空间。画面中出现的月亮以居中的方式出现在画面的中轴线上,呈现出庄严的神秘感,具象的写实手法既展现了一个具体而实在的现实空间,也描绘了一个想象的、主观创造的理想空间[8]。
这既是艺术家个人的内心感受也是一个时代的社会心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及思考,促使艺术家用超现实主义的方式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精神境界。
(三)并置与错位
并置是指将本不该同时出现的时间或空间并置在同一画面中,由此产生视觉上的错位和内容上的矛盾效果,以此表达创作者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的方式。刘芯涛2016年的油画作品《无关的风景之五》,三张不同视角的作品拼接在一起造成空间上的错位,并且画面中同時出现室内和室外的作品,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神秘夜景。卑微私密的个体行为与宏大壮观的国家行动在画面上并行不悖,刘芯涛在画中强化了他作品最大的特点,即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对比或较量,造成一种紧张的心理关系,同时也暗示了个体的生存将无可避免地卷入社会的洪流[9-10]。
当代艺术中的架上绘画之所以当代,其标准不是时段划分,而是价值判断,是当代艺术不同于现代艺术(当然更不同于古典艺术)的创作观念。不再仅仅是绘画语言的个人特征,而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从事创作、以什么样的观念对待技艺、以什么样的观念运用形式的问题。绘画作品中的观念方式并不是一种特定的观念表达,而是被观念艺术观念方式所影响的结果——观念化绘画。技术够用为止,观念创造无穷,绘画的观念化成为绘画具有当代性的理由[11]。夜景题材绘画这一创作观念的转变,使观者在作品中不仅获得审美愉悦感,更会体验到一种思想上共鸣。
三、媒介的转变
目前对于夜景题材的研究都是在绘画作品中展开的,将影像、装置作品纳入夜景题材的探讨范围是本文比较大胆的尝试,虽然这类作品的主要目的不是表现夜景题材,但是作品中对夜景题材的应用可以让我们看到更为丰富的夜景表现形式和解读方式,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夜景题材的认识与理解。另外,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气候还不够成熟,其中对夜景题材的应用更是少之又少[12]。
媒介是一个运用很宽泛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但归结起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材料与绘画的联系;二是作为画家或观者与绘画的联系[13]。这里我们主要以媒介的第一层含义为研究对象,即作为材料与绘画的联系,梳理在当代艺术中所出现的不同媒介对夜景题材的应用。至于媒介是作为材料为作品服务,还是具有自主性地与观者发生联系,不是本文所要探讨和涉及的问题,这里的研究对象是不同媒介中夜景题材的呈现方式,所以更侧重媒介的第一层含义——作为材料与绘画联系的媒介,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不同材料对夜景的表现,拓展夜景题材的表现方式和视觉内涵。
(一)影像作品中的夜景
影像艺术是指包含有动态影像或图片的新媒体艺术,国内艺术界说到的影像艺术其实大部分指的是Video art。由于便捷的拍摄手段,所以艺术家必须通过个人的拍摄手段和思考方式,拍摄出具有艺术内涵的影像作品。参加第49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循环电影》是一件很有特点的夜景题材影像作品,艺术家鲍蔼伦将摄像机摆在一座天桥的路上,画面中不变的路灯和穿梭的汽车形成一静一动的对比,远处是夜幕下深沉的海面。艺术家用一种监视车辆的视角摆放摄像机,拍出的画面中却没有一辆完整的车,产生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矛盾[14]。
作品中的夜景应用正是抓住了夜景中灯光“同源不同速”的特点,并且表现一种动态的夜景视觉效果。从影像的截屏图片中可以看出夜晚行驶的车辆出现在照片上是一种模糊甚至虚无的图像,而车灯则是被拉长的光线,这一点在夜景题材绘画作品实践中值得尝试和应用。
(二)装置作品中的夜景
装置艺术是自1910年马赛尔·杜尚的现成品艺术发展而来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前卫的艺术家投身到装置艺术的创作中,从早期的模仿到本土的原创,虽几经波折而未曾中断。艺术家郭工2010年创作的作品《白光》将一个黑色的灯泡放置在明亮的空间中格外引人注目(见图5),而灯泡通常是在夜晚中亮起才会引人注目,在白天我们不管从心理上还是从视觉上基本会忽略灯泡的存在。这种反常的视觉效果正是艺术家的用意所在,重新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15]。
令笔者感兴趣的是这件作品对灯泡的改造,在装置艺术中夜景从图像化实现了物化,并且将本该发光的灯泡变成了黑色,体现了一种哲学思辨的观看方式,这种黑就是白的哲学思想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由此可以启发我们对夜景中光的表现除了可以從视觉角度出发,也可以从其他角度尝试,如它本身的功能和社会属性等,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现象。
(三)公共艺术中的夜景
蔡国强的作品《天梯》,用氢气球升起一座用火药做成的梯子,当艺术家在夜空中点燃这座宽5.5米、高500米的烟花时,一条金色焰火梯子拔地而起。这是蔡国强献给奶奶百年寿庆的贺礼,夜幕中这座燃烧的烟花梯子像是连接起人间与天堂的通道,也连接了今生与来世的桥梁,是对亲情的眷恋也是对生命的感怀。艺术家别出心裁地将烟花形象化,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视觉效果和真诚的灵魂慰藉。
对于《天梯》这件作品,艺术家在采访中透露:创作时间跨度近21年,前后失败过很多次。最后一次成功时烟花持续的时间也才短短60秒,但是通过影像技术的记录,这件作品可以永久地被保存,并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对于艺术而言,媒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美国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在评价媒介与艺术的关系时明确指出,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能力[16]。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越来越多,这种变化对传统架上绘画的表现形式形成冲击,但同时也使得艺术家突破了传统架上绘画“平面性”的表达方式。例如,以影像艺术、装置艺术、公共艺术为代表的新媒体艺术中,对新材料的大胆应用就是艺术家创作方法中的重要一环。艺术总是伴随着艺术媒介的不断更新而发生着新的演变,同时也为艺术的创新与自由提供了更丰富、更多元的可能性。
四、结束语
夜景作为一种艺术创作的题材不仅能营造或安静或神秘的气氛,更有一种当代人特有的情感共鸣。当代艺术中对“夜”这一母题的创作和应用突破了时间性的束缚,作为一种符号、一种隐喻的方式,以“夜”特有的审美内涵出现。本文对夜景题材嬗变路径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夜景题材绘画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的,一方面记录社会面貌的变化,另一方面反映社会精神的变化,从视觉场域的描绘到精神场域的表达,是夜景题材特有的视觉内涵。
2.受观念艺术影响的夜景题材绘画呈现观念化的发展趋势,不仅是对表现形式的突破,同时也是拓展夜景题材自身内涵的途径,实现了夜景题材从可看性到可读性的转变。
3.不同媒介呈现的夜景题材,不仅发展了夜景题材的表现形式,更丰富了夜景题材的内涵阐释,为夜景题材的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可能性。
夜景题材从叙事、抒情到表现和观念的手法,其实是艺术创作中心的变化规律——由创作客体转到创作本体再到创作主体,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发生了转变,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不再是为了宗教、贵族或者委托人而画,而是为了表达自我认识和观念作画。资本主义所建立的市场经济,打破了以往的等级制度,每个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为艺术家创造了表达自我的外部条件。在这种外部条件的刺激下,为了标榜个性,艺术家大胆尝试新的表现语言和媒介,所关注的主题也更加具有普世性。对夜景题材的嬗变路径研究,既是探讨夜景这一题材新的视觉内涵,同时也是以以小见大的方式管窥当代艺术的演变方式。
参考文献:
[1]威尔·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美]克雷纳·马米亚.加德纳艺术通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3]王震.徐悲鸿文集[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
[4]齐凤阁.中国现代版画史[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10.
[5][英]托尼·戈德弗雷.观念艺术[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20.
[6]苏瀚宇,武金勇.中国当代油画观念表达方式诠释[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04):364-367.
[7][德]威廉·沃林格.抽象与移情[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9.
[8]鄭星球.情感的空间——石版画《亘古之月》创作随笔[J].美术学报,2000(01):75-76.
[9][美]简·罗伯森,克雷格·麦克丹尼尔.当代艺术的主题[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10][英]约翰·伯格.观看之道[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王林.绘画与观念[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12]王静,崔君霞.跨界:当代艺术的跨领域实践者[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13]赵维华.绘画媒介与造型样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8.
[14]邱志杰,吴美纯.影像与后现代[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15][英]E.H.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7.
[16]黄丹麾.表现媒介的嬗变与雕塑观念的革新[J].雕塑,2014(03):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