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转型如何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视角

2023-12-28

新疆社会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式产业结构产业链

施 思

内容提要:数字化转型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韧性、助力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2012—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化转型、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并引入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之间的传导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二者关系间发挥中介效应。第二,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根据区域位置与产业规模不同存在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与小规模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大规模产业地区更明显。对此,提出加速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智改数转”;实行区域差异化发展举措,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

一、引言

2023年7月,国务院在《年中经济观察: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提出,“各地区各部门大力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自主可控、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新进展”。2023年8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坚持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一体部署,系统化推进科技创新重大任务,……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源泉”,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加大产业财政支持力度,促使产业深入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然而,我国产业要素结构滞后、产业链与创新链发展不均衡、高新技术研发落后等一系列问题,(1)乔涵:《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分析》,《企业经济》2023年第10期。间接造成重复建设、产能过剩,难以持续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2)郑江淮、孙冬卿、段继红:《我国产业链现代化路径及其区域性发展思路——苏粤产业链网络演变的启示》,《东南学术》2022年第6期。是以,采取合理方式积极优化产业要素结构、平衡产业链与创新链、加大研发高新技术投入,对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字化转型是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创新的活动,能够加快产业内部流程、业务等方面变革,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3)张丹宁、宋雪峰:《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以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为例》,《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22年第2期。2023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强化数字赋能转型、推动绿色安全发展”,“推动重点轻工行业数字化改造”。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能够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快速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并且,数字化转型能够深入结合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助力产业革新商业服务模式,为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基于此,深入分析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并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在其中的作用,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进行多方位探讨。从宏观层面来看,陈燕儿等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4)陈燕儿、蒋伏心:《人口老龄化、数字化转型与实体经济》,《现代经济探讨》2023年第10期。王会文等检验得知,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推动开放式创新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5)王会文、吴春琼:《数字化转型、开放式创新与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8期。朱晓琴等认为,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实体经济发展。(6)朱晓琴、罗兰:《数字化转型、产业链自主可控与实体经济发展》,《管理现代化》2023年第4期。张庆君等发现,数字化转型程度与其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7)张庆君、郭辽、欧一丁:《数字化转型提升了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吗?——基于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武汉金融》2022年第4期。从微观层面来看,陈江等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对于企业创造共享价值有显著促进作用。(8)陈江、郭惠武:《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企业创造共享价值》,《调研世界》2023年第10期。陈再齐等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管理赋能、融资赋能、创新赋能与生产赋能,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9)陈再齐、李德情:《数字化转型对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荣艳芳等检验得知,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绩效存在明显改善机制。(10)荣艳芳、陈淑芳:《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技术嵌入与财务绩效——来自流通企业的经验证据》,《商业经济研究》2023年第19期。刘万丽等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水平。(11)刘万丽、孙婷:《企业数字化转型、信息披露与绿色创新》,《财会月刊》2023年第19期。

当前学术界对产业链的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测度方面。姚树俊等从数字化、韧性、创新、绿色和安全视角多维度构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发现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整体水平呈先抑后扬态势。(12)姚树俊、董哲铭:《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测度与空间动态演进》,《中国流通经济》2023年第3期。蔡乌赶等从产业组织、创新能力、经济效益和绿色集约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选用熵权法测算产业链现代化综合发展指数,发现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3)蔡乌赶、许凤茹:《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测度》,《统计与决策》2021年第21期。二是产业链影响因素方面。刘伟认为,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14)刘伟:《数字经济对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年第8期。王磊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利于提升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国产化水平和科技自立自强能力。(15)王磊、覃朝晖、魏龙:《数字经济对高技术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分析》,《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6期。陈晓东等检验得知,数字经济可有效驱动产业链强度的提升,且促进效应逐渐增强。(16)陈晓东、杨晓霞:《数字经济可以实现产业链的最优强度吗?——基于1987—201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面板数据》,《南京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李艳琦研究认为,农村三产融合能显著推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发展。(17)李艳琦:《农村三产融合、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中国流通经济》2023年第3期。

现阶段,鲜有研究针对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关系进行直接探讨,既有相近探究主要分析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之间关系。姜能涛研究认为,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对产业链关联具有促进作用。(18)姜能涛:《数字化转型“同群效应”对产业链关联的影响》,《现代管理科学》2023年第4期。习明明等研究证实,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结构多元化发展。(19)习明明、倪勇、刘旭妍:《数字化转型如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结构优化视角》,《兰州大学学报》2023年第4期。陈晓东等实证发现,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提升。(20)陈晓东、杨晓霞:《数字化转型是否提升了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经济管理》2022年第8期。

综合来讲,现有学者多从数字化转型影响效应、产业链影响因素与产业链水平测度、数字化转型和产业链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但鲜有学者将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纳入同一框架对二者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故此,以2012—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并深入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在二者间的作用机制。本文的边际贡献可能在于:一是把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纳入统一框架,研究二者间关系,以补足现有研究空白。二是引入产业结构升级这一中介变量,对三者关系展开机制分析,为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专业决策参考。三是综合考虑各省地理位置、产业规模后,进一步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异质性影响,丰富二者相关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影响

数字化转型是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路径,(21)Yu B.,Chen L.,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Research Literature on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23,4(3),pp.14—56.也是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新动能。从数据要素流动来看,数字化转型有助于畅通产业数据要素循环,消除产业间信息壁垒,有效缓解上下游产业资源浪费与信息孤岛等负面影响,厚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根基,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数据要素在供应商、生产商、服务商等各主体之间流动,打通产业链供给端到用户端梗阻,精简产业链供给环节,完善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体系。从产业竞争优势来看,数字化转型有助于吸引资金、技术与人才等要素创新集聚,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升级,摆脱低端锁定陷阱,从而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除此之外,作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所在,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解决传统产业资源配置固化问题,(22)Ma L.,Li X.,Pan Y.,Global Industrial Chain Resilience Research:Theory and Measurement,Systems,2023,11(9),pp.149-275.重塑产业竞争优势,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二)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中的中介效应

依据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特征,发现数字化转型重点从经济效应、技术效应、成本效应三个层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3)Tonghao Z.,Liangzi Z.,Tao Y.,et al.,Recent Understanding of Stress Response on Muscle Quality of Fis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Chain,Trends in Food Science &Technology,2023,14(7),pp.104145-104161.一是从经济效应来看,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产业借助互联网与新媒体等网路渠道,精准了解客户的消费需求,优化产品与服务设计流程,增加产业产出效率,提升产业经济效应,转变经济效益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数字化转型是由低中端技术向高端技术转变的过程,能够有效转变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助力产业实现智能化生产流程与质量控制,助推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从技术效应来看,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产业经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提升研发技术水平,继而通过技术效应带来新型增量价值,(24)李默、万婕、孙小淇等:《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链融通创新演化分析》,《科技管理研究》2023年第15期。实现现有技术、知识的全面升级,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数字化转型凭借互联网技术优势,可有效打破传统产业间的技术壁垒,与外部产业进行高技术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效应,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三是从成本效应来看,数字化转型能够促使产业更好利用数字化工具,实现从需求端到供应链全链路数智化发展目标,有效降低产业链各环节的交易成本,提升产业生产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第一,产业结构升级有助于改变传统生产要素的投入配比,推动上下游产业数据共享与紧密联系,更好协调产业间的资源要素,推动产业链主体协调合作,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第二,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强化产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25)田野、叶依婷、黄进等:《数字经济驱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内在机理及实证检验——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中介效应》,《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10期。加快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带动上下游协同共进,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能力,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第三,产业结构升级能够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链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推进供应链与创新链对接,驱动产业间高质量联合创新,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假设:

H2: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间的中介因素。

四、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以2012—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西藏、港澳台除外)。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及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CSMAR数据库。控制变量相关数据来源于《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国家知识产权局。部分地区缺失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处理。

(二)模型设定

为探究数字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并验证“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这一机理是否存在,建立以下模型:

LCNit=α0+α1DIGIit+α2Xit+μi+σt+εit

(1)

第二步,以产业结构升级作为被解释变量,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构建模型(2):

INDit=β0+β1DIGIit+β2Xit+μi+σt+εit

(2)

第三步,将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一同纳入模型(3),探究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中的中介效应:

土木工程建筑结构的设计合理与否,关乎到建筑施工是否可以得到顺利开展与建筑本身是否可以得到有效应用。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方案中一些具体标识不够规范与标准,使施工的相关人员产生误解,影响到设计方案的正确运用,使建筑结构设计价值不能充分发挥其价值,这需要设计人员对后续设计工作的开展加强重视,与施工方保持良好的联系,保证设计方案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

LCNit=λ0+λ1INDt+λ2DIGI+λ3Xit+μi+σt+εit

(3)

式中,LCNit表示i省份t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DIGIit表示i省份t年数字化转型程度,INDit表示i省份t年产业结构升级水平,Xit代表控制变量,包括金融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经济基础、政府干预程度与市场化水平。μi为地区效应,σt为时间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三)变量选取与描述统计

1.被解释变量: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LCN)。借鉴张虎、张毅研究成果,(26)张虎、张毅:《数字经济如何影响中国产业链现代化:理论依据与经验事实》,《经济管理》2023年第7期;毛冰:《中国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测度》,《经济体制改革》2022年第2期。基于科学客观性、全面突出性及动态实操性原则,从产业链创新现代化、产业链绿色现代化、产业链可控性现代化三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选用熵值法测算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

2.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DIGI)。借鉴刘靖宇等研究成果,(27)刘靖宇、余莉娜、杨轩宇:《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与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统计与决策》2023年第18期。从数字基础设施标准化、数字化战略组织及数字化效能效益三个维度着手,构建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采用熵值法对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得到各省数字化转型程度。

3.中介变量:产业结构升级(IND)。产业结构升级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二者相互联系、作用,共同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其中,借鉴关海玲、屈田雨研究成果,(28)关海玲、屈田雨:《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中国284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经济问题》2023年第7期。选取各区域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与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比值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产业结构合理化采用泰尔指数表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熵值法测算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指数。

4.控制变量:为有效探究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还需控制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其他影响因素。本文借鉴夏铭璐等研究,(29)夏铭璐、张树山、谷城:《智慧物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中国流通经济》2023年第9期;葛海燕、丁晓强:《国际产业链地位提升如何影响企业产能利用率——兼论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启示》,《南开经济研究》2023年第8期。采用以下控制变量:(1)金融发展水平(FIN),以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生产总值的比重表征。(2)人口规模(POP),以地区人口总数衡量。(3)经济基础(PGDP),以人均生产总值测度。(4)政府干预程度(GOV),以地区财政支出总额表征。(5)市场化水平(MAR),采用市场化指数表示。

5.描述性统计。观察表3可知,不同省份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程度存在较明显的不平衡性。其中,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标准差为0.158,数字化转型程度标准差为0.052,可以看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比数字化转型发展水平的标准差更大,说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在地区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东部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对丰富,使得产业经济效益不断扩大,显著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全面普及、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数字化水平逐渐减小,并且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地区间数字化发展水平差异也在不断缩小,因此地域间数字化转型程度比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小。

表3 变量定义与指标设计

五、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熵值法测算结果

通过熵值法测算各省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数、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对各年份进行累加求平均值,所得详细指数如图1所示。观察可知,一是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性。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综合指数、数字化转型综合指数与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排名第一的省份分别是广东、广东和江苏,综合指数分别为1.18、0.56与0.83,而排名最后的省份分别为新疆、新疆及海南,综合指数分别为0.55、0.05和0.29。由此可知,排名靠前和排名靠后的省份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型中存在较大差距,并且数字化转型在地区间发展水平差异中更为显著。二是不同省份间发展水平具有差异性。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及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指数在东部地区较高,在西部地区较低,整体呈现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递减趋势,区域间呈现较明显的发展差异。

图1 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数字化转型及产业结构升级综合指数

从总体趋势来看,数字化转型程度和产业结构升级在地区间波动趋势比较明显,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趋势较为稳定,并且三项指标趋势走向一致,仅在个别省份存在差异,表明三者具有密切联系。详细来说:第一,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在广东和北京出现异值,与总体趋势存在差异。这是因为广东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与引导,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较强竞争力,且积累了丰富的商业资源与海外关系,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北京具有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优质资源,且拥有较多科研机构,涵盖众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及制造业,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第二,数字化转型峰值主要聚焦在东部地区。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的特色产业集群较多,涵盖新能源、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多个领域产业,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水平较低,数字化水平发展规模呈现出由市中心向四周辐射的分布情况,使得区域“鸿沟”显著,各产业难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导致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第三,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化转型在江苏达到了峰值,这是因为江苏坚持人才引进与创新驱动发展,为产业升级与转型提供人才储备,推动制造业与工业迅速发展,从而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二)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采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影响,并检验产业结构升级在二者中发挥的中介效应(详细结果如表4所示)。表4列(1)—(3)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列(4)—(6)为加入一系列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观察可知,数字化转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虽然有所下降但依然显著为正,说明数字化转型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即产业结构升级发挥部分中介作用。

表4 基准回归检验结果

表4列(1)、(4)为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影响,核心解释变量数字化转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显著为正。列(4)为模型(1)的回归结果,数字化转型程度增加1%,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水平提高27.32%。这说明数字化转型程度不断加深,有助于完善数字基础设施、补足产业链短板、健全产业供给体系,显著提升产业链韧性,从而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表4列(2)、(5)为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6049、0.5212,且通过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数字化转型能够助力产业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手段,研发智能化、数字化产品,对传统业务进行全面改造,帮助产业实现智能化、网络化转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表4列(3)、(6)为数字化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回归结果,二者回归系数估计值分别为0.3185和0.2154,且通过1%水平下显著性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这一传导路径成立。具体而言,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效应α1=0.2732;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为β1=0.5212。在加入产业结构升级中介因素后,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为λ1=0.2154;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为λ2=0.0619。从α1和λ1数值可知,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假设H1和H2成立。

观察两组回归结果可知,数字化转型的回归系数估计值逐渐减少,说明还存在影响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其他因素。故此,添加控制变量能够精准反映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机制。由表4列(6)可以看出,金融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经济基础、政府干预程度与市场化水平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回归系数估计值均通过显著性验证,表明控制变量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其中,经济基础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435,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促进作用较大;政府干预程度的回归系数估计值为0.0215,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促进作用次之,其他控制变量回归系数估计值均较小,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也较弱。

(三)稳健性分析

1.更换被解释变量。为检验基准回归的有效性,借鉴张虎等的研究方法,(30)张虎、张毅、韩爱华:《我国产业链现代化的测度研究》,《统计研究》2022年第11期。采用产业链增加值总额与全部产业总产值之比替代被解释变量中产业链上新产品总产值指标进行估算。观察表5列(1)—(3)可知,检验结果与基础回归结果基本一致。

表5 稳健性分析

2.更换解释变量。为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推动作用,以及产业结构升级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借鉴陈俊研究成果,(31)陈俊:《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的经济发展效应——来自城市行政审批改革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研究》2022年第9期。采用数字信息化投资金额替代解释变量中数字数据中心建设投资金额指标进行估计。从表5列(4)—(6)得知,更换解释变量以后结果显著为正,说明上述检验较为稳健。

(四)异质性分析

1.地理区位异质性分析。根据国家统计局划分标准,将总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子样本,以考察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影响的区域差异(结果如表6所示)。观察可知,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效应为0.7412,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为0.4525,加入中介变量后,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效应为0.7247,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为0.4712。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东部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更大。细究其因,东部地区信息基础较为完善,且拥有丰富的交通与港口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集群,能够打通产业链“堵点”,不断完善集群内全产业链优势,从而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而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投资环境较差、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等一系列现实桎梏,难以有效承接东部地区高端产业转移,致使其在产业对接过程中缺乏推动因素,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较小。

表6 地理区位异质性分析

2.产业规模异质性。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与产业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立足不同产业规模视角,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促进作用也可能存在差异性。借鉴李元杰、李娜研究方法,(32)李元杰、李娜:《全产业链视角下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应——以河北省为例》,《河北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将样本分为大规模产业与小规模产业两大地区,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具体详细结果如表7所示)。观察可知,大规模产业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直接效应为0.6188,数字化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为0.5491,加入中介变量后,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为0.6741,产业结构升级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为0.2355。这说明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大规模产业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关系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更大。究其原因,大规模产业地区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发展水平都较高、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程度较深,促使产业生产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小规模产业地区基础条件落后、创新能力较低,导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难以有效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表7 产业规模异质性分析

(五)内生性检验

即便已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控制,依然存在以下内生性问题:首先,遗漏变量。数字化转型和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除了受到上述指标的影响外,可能还会受到其他潜在变量的影响。其次,测量误差。核心变量在测量过程中可能存在误差,导致与实际数据产生较大差距。而本文采用的线性插值法对部分缺失数据进行增补,可能导致数据产生误差。最后,双向因果关系。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从而加深数字化转型程度。为有效缓解内生性所带来的影响,选取数字化转型滞后一期作为工具变量进行2SLS回归。内生性检验结果发现,数字化转型依然能够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与前文结论一致,说明基础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因此,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结论得到验证。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测度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程度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综合指数,并进一步引入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分析验证“数字化转型—产业结构升级—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这一传导路径。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的内在机理,在于通过数字化转型形成数字技术赋能,从经济、技术、成本效应三个维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协调资源要素、提升产业竞争力、驱动高质量创新,最终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第二,通过熵值法测算各省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数字化转型程度及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综合指数,发现各省份间三者发展水平均具有较大差异,呈现为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的趋势。第三,通过基准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化转型与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之间发挥着重要中介效应。第四,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作用具有明显异质性。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对东部地区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相较于小规模产业地区,数字化转型对大规模产业地区的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速深化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前文结果显示,数字化转型显著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对此,我国应加速深化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制定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数字化业务激励政策,鼓励各产业积极使用数字化转型工具进行研发设计,应用云端制造管理系统与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等数字产品,并采用互联网物流平台,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加速深化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以产业链供应链为核心的互联网产业平台,制定订单共享、设备共享、产品协作等新模式,接入产业园区或产业集群网络,开展协同创新活动,弥补中小型产业资源能力不足等问题,加速深化数字化转型,推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第二,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智改数转”。上述检验证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因此,我国应加快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智改数转”,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一方面,相关政府应对接世界智能产业领先水平,扶持产业龙头企业实施科技创新,定期认定一批示范产业,加快形成一行业一标杆,充分发挥龙头产业带头作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智改数转”,驱动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相关政府应积极发挥资金支持效能,落实好省专项补助资金,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制定相关标准评价体系,并监督好产业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完善基础条件,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产业“智改数转”,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

第三,实行地域差异化发展举措,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由于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具有显著异质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产业优势,针对性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对接“内外需”畅通“双循环”,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助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针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详细数据,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建立新能源产业集聚区,坚持将新能源产业优势向上游延伸,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赋能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针对小规模产业地区,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地特色和发展规划,在“钱、地、人”三方面打出政策“组合拳”,引导内外部资源加速向产业集聚,合理扩大产业规模,保障各个产业链的完整、稳定和发展,实现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促进中国式产业链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产业结构产业链
中国式民主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产业链春之奏鸣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中国式失败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