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性病共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3-12-28郭灶耿张飞李萍吴云雁谢思颖李侠许全成唐凤汪志宏
郭灶耿, 张飞, 李萍, 吴云雁, 谢思颖, 李侠, 许全成, 唐凤, 汪志宏
我国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高达86.6%,造成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1],慢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疾病定义为慢病共存[2],与单一慢病相比,慢病共存进一步导致患者机体功能衰退、生活质量下降、疾病负担加重、死亡风险升高,同时也加大公共卫生资源消耗和医疗卫生支出[3]。目前的慢病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而关于社区中年人群慢病现况研究相对较少,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流行病学研究更加缺乏。基于此,本研究重点探讨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深圳地区中年慢病人群早期实施精准干预及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2015年3月-2018年7月深圳地区“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项目”,以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福田区人民医院、宝安区中心医院为筛查点负责医院及主要技术力量,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深圳市福田区梅林社区、宝安区颐康园、流塘社区居住时间半年及以上的常住居民,对其开展项目筛查,将有异常观测值或重要变量缺失的样本剔除后共纳入16 792例筛查对象。根据国家筛查项目要求,所有筛查对象年龄均≥40岁,本研究将40~<60岁的9 831例中年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的所有调查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在深圳市社区全年居住时间≥6个月的常住居民;②筛查时40~<60岁;③调查对象自愿加入本筛查项目,能够配合完成相关问卷调查及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检查者。排除标准:①因身体或精神状况不佳等原因无法完成问卷调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者;②缺失重要研究指标者。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内容根据《2015年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社区人群综合干预调查表》,采用面对面的调查方式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含: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方式、体格检查、慢病史、生理生化指标等。
1.2.2 相关诊断标准及定义本研究纳入的慢病主要为心脑血管疾病,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确定,主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脑卒中、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指每天吸烟≥1支,且持续≥6个月以上[4];饮酒指每周饮酒≥1次,且持续≥6个月以上[4];缺乏体育锻炼指每周运动次数<3次,每次运动时间<30 min[5];体质指数(BMI)标准:<18.5 kg/m2为偏瘦,18.5~<24.0 kg/m2为体质量正常,24.0~<28.0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6]。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百分比)进行描述,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慢病共存的患病差异,运用Logistic回归法探讨影响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主要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研究共纳入9 831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 006例(50.9%),女性4 825例(49.1%);平均年龄(49.88±5.51)岁;已婚9 659例(98.3%),未婚/离婚/丧偶172例(1.7%);文化程度以初中文化水平为主(27.4%)。见表1。
2.2 中年人群慢病患病情况
本研究显示,中年人群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病率分别为39.6%、36.2%、28.8%、3.8%、3.5%、1.6%、0.7%。中年人群无慢病者2 638例(26.8%),至少患有1种慢病者占73.2%,其中患1种慢病者4 105例(41.8%),患2种以上慢病者3 088例,慢病共存患病率为31.4%。见表2。
2.3 中年人群慢病共存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慢病共存组与无共存组在不同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吸烟状况、饮酒状况、体育锻炼情况、BMI分布的组间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不同文化程度的组间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9 831例研究对象中慢病共存组与无共存组不同特征分布情况对比 单位:例(构成比/%)
表2 9 831例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患病现况
2.4 中年人群慢病共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为慢病共存作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差异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纳入到Logistic回归模型中,以α=0.05为入选标准,α=0.10为排除标准。结果显示,50~<60岁、男性、未婚/离婚/丧偶、超重和肥胖、吸烟、缺乏体育锻炼为影响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主要因素(均P<0.05)。见表3。
表3 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深圳市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
本次调查显示,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患病率为73.2%。其中慢病共存患病率为31.4%,与海门市(31.1%)[7]和丹东市(29.0%)[8]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接近,高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28.2%)[9]和上海社区中青年慢病共存患病率(19.1%)[10]。提示深圳市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究其原因可能如下:①深圳是一线沿海城市,生活及工作节奏紧张,尤其是中年人群经济压力大、工作负荷重,长期的久坐、加班、晚睡等不良习惯导致慢病患病风险相对较高;②深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年龄结构、生活行为方式和膳食结构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3.2 年龄、性别和婚姻状况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显示,年龄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影响因素,50~<60岁年龄组慢病共存患病风险高于40~<50岁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出现衰退,免疫力、修复能力有所下降,慢病共存患病风险也逐渐升高[11]。性别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影响因素,中年男性慢病共存的患病风险更高,这可能与中年男性普遍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及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精神压力有关,张亚君等[10]研究表明,社区中青年在慢病共存的人口学特征上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与本研究结论一致。此外,未婚/离婚/丧偶的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风险更高,既往研究表明,未婚/离婚/丧偶的中年人群心理慰藉不及时,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状况[9,12],而慢病病因多样、复杂,发病与多种行为、心理因素有关,且不同慢病之间往往有共同的病因,这导致慢病共存患病风险增加。建议深圳地区针对50~<60岁、男性、未婚/离婚/丧偶等重点人群开展早期筛查与预防工作,提供个性化健康指导与服务,逐渐引导其正确认识自身健康状况及潜在的危险因素。
3.3 BMI水平、体育锻炼状况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缺乏体育锻炼的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风险更高,究其原因可能与一线城市经济水平较高、生活节奏较快,高蛋白、高脂肪、高能量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既往研究显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提升机体抗病力及适应力,为慢病共存的保护因素[7]。超重和肥胖可通过多种方式影响机体的血压、血脂以及血糖水平,如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引起血压升高、改变某些细胞和脂肪因子、提升血浆胰岛素水平、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与慢病共存有密切关系[13]。建议通过营养健康教育、运动疗法、家庭成员监督等多种形式,促使超重和肥胖的中年人群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和时长,加强体质量指数的管理,合理控制体质量,将BMI控制在正常范围,以降低相关慢病的发生率。
3.4 吸烟状况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表明,吸烟的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风险更高。吸烟可增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等慢病患病风险,加快慢病共存的进展[14]。建议通过海报、社区宣传栏、健康讲座、大众传媒节目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吸烟等慢病共存风险因素的宣传教育,提高中年人群对吸烟危害性的认知水平,鼓励并指导其践行戒烟行为,进一步强化中年人群慢病自我管理。
综上所述,深圳市社区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率较高,且影响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的因素较多,应提高对50~<60岁、男性、未婚/离婚/丧偶等重点人群的关注、重视对超重和肥胖中年人群体质量指数的管理、加强对吸烟和缺乏体育锻炼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干预,以降低中年人群慢病共存患病风险。本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①本研究主要纳入深圳地区2015-2018年的筛查数据,时间距离目前较长,数据的代表性受到一定影响;②由于调查表调查项目有限,本研究所纳入的慢病数量不够充足,可能会低估深圳市中年人群慢病共存现况。今后将扩大样本量,并纳入更多慢病种类开展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