颊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2023-12-28何春芳郑丽萌
何春芳,郑丽萌
(1.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中医内科;2.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广东 广州 510220)
神经根型颈椎病作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是指颈椎退变导致单侧或双侧脊神经根受刺激或受压所致的颈椎病,引起颈部、肩部、背部的疼痛,上肢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祖国医学将神经根型颈椎病纳入“项痹”“颈背痛”范畴,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之症,本虚为肾精亏虚,骨髓化生无源,骨骼失养,标实为痹阻经络,气血瘀滞[1]。中药治疗颈椎病以活血、止痛、行气为主,但单纯药物治疗存在局限性,不利于症状快速、彻底消退,影响疗效,需联合其他治疗方法[2]。颊针疗法属于新型的无痛针灸疗法,主要通过针刺面颊部特定穴位进行相关疾病的治疗,可快速缓解疼痛及麻木症状,而且使用针具较小,具有进针快,痛感轻特征,更易于被患者接受[3]。鉴于此,本次研究旨在探讨颊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疼痛程度、颈椎功能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2 年9 月至2023 年6 月于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就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6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0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8 例,女性12 例;年龄28~77 岁,平均(48.82±3.95)岁;病程0.5~5 年,平均(1.99±0.47)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 例,女性14 例;年龄26~75 岁,平均(48.06±4.42)岁;病程0.5~5 年,平均(1.89±0.52)年。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4]中“颈背痛”的相关标准;②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压颈试验或臂丛牵拉试验阳性;③影像学检查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椎间隙狭窄。排除标准:①合并脊髓损伤、颈椎畸形及发育性椎管狭窄;②合并肝肾、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疾病;③混合型颈椎病;④其他原因导致颈椎腰椎痛及无自主行为能力。本研究经广州市海珠区中医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中药治疗,基础药方组成:黄芪、桑枝、葛根、鸡血藤各30 g,白芍、茯苓各20 g,白术15 g,当归、川芎、桂枝各10 g,大枣8 枚,生姜5 片,并随证加减,1 剂/d,分为2 次服用,连续治疗21 d。观察组患者在中药的基础上给予颊针疗法,如下:指导患者取坐位或卧位,选取健侧面颊部颈穴、上颈穴、肩穴、肘穴、腕穴、手穴及全息穴,选择华佗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河北天霖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0.16 mm×13 mm 或0.16 mm×25 mm),直刺2~5 mm,以有阻滞感时为度,采取雀啄灸针刺,直至靶点缓解或减轻,留置30 min,出针后立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防止出血,1 次/d,连续治疗21 d。
1.3 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痊愈: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颈肩、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劳累后伴轻度不适,75%≤中医证候积分降低<90%;有效:症状缓解,但影响生活和工作,30%≤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5%;无效:症状未缓解,颈肩、肢体功能发生障碍,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4],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中医证候积分[5]:从肢体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等症状评价,0 分为无,2 分为轻度,4 分为中度,6 分为重度。③疼痛程度及颈椎功能:疼痛程度采取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6]评价,0~10 分,分数越低,疼痛程度越轻。颈椎功能采用田中靖久颈椎病症状量表评价,最高分20 分,分数越低,颈椎功能恢复越好[7];采用电子指南针[博特(连云港)仪器有限公司,型号:博特510GPS]测定颈椎旋转活动度(向左、向右旋转至极限时平均值)。④CT 扫描参数:采用移动式C 形臂X射线机(上海西门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型号:西门子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SAFIRE)平扫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经S-W 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6.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疼痛、痛如针刺、痛处固定、肢体麻木、头晕眼花、面色不华等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0.05。
2.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颈椎功能比较与治疗前比,两组患者治疗后VAS 疼痛评分、颈椎功能评分均降低,观察组更低;颈椎活动度扩大,观察组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颈椎功能比较()
表3 两组患者疼痛程度、颈椎功能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VAS:视觉模拟量表。
2.4 两组患者CT 扫描参数指标比较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CT 扫描参数指标比较()
表4 两组患者CT 扫描参数指标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0.05。
3 讨论
临床认为,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因素较多,以颈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为发病基础,导致神经根受到压迫,局部缺血及神经损伤,引起神经根对应区域的感觉、运动、反射的异常。祖国医学认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应针对阻滞经脉,气血不畅采取适宜疗法,其中中药治疗选择黄芪、茯苓、鸡血藤等药物组成药方,可起到利水消肿、活血补血、调经止痛的功效,但单纯的中医治疗,往往患者需要长时间服药,其病情恢复较慢。为加快病情恢复,往往需要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针刺疗法具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抑制和减轻疼痛信号的传递,减轻疼痛程度。然而普通针刺治疗主要在病灶点进行针刺,可能造成病灶点的二次伤害,影响治疗效果。颊针疗法作为微针系统疗法,是以局部联系整体为先导,取穴主要集中在面颊部,避免针刺对病灶点的二次伤害,而且不追求酸、麻、胀、痛的针感,具有安全、无痛、标准化、精准化、全科化的特点[8]。戴恒亮等[9]认为,颊针疗法应在颈型颈椎病疼痛症状明显时优先选用,显效迅速。颊针疗法主要针刺病灶在面颊部的全息对应穴位进行治疗,以三焦调节脏腑及全身的切入点,根据具体病位针刺适宜的进针点,并依据症状改善情况调针[10]。颊针疗法起效快,患者快速感受到疼痛缓解,而且穴位充分暴露,易于操作,针刺后不影响患者的正常活动,患者接受度高[11]。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症状评分、VAS 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颊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症状明显消退,缓解疼痛。
颈椎病患者伴随颈椎活动度受限,无法正常旋转,经颈椎CT 扫描显示患者伴随一定程度的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降低,因此治疗期间需加强相关指标检测,评估疗效[12]。颊针疗法基于全息理论取穴,选择健侧面颊部“颈”穴、“肩”穴等,能够改变颈部、肩部等相应区域的病理状态,而且经针刺刺激调节神经传导通路,传达至全身,疏通表里内外,起到全身调节作用[13]。颊针可诱导上调β-内啡肽(β-EP)、八肽胆囊收缩素(CCK-8)的释放,调节神经根的局部微循环,镇痛效果好,促进颈椎功能改善[14];颊针疗法联合中药治疗实现内外兼治,并兼顾局部和整体,利于患者疼痛程度快速改善,尽早接受康复锻炼,更利于颈椎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颈椎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颈椎活动度及病变节段椎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高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颊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可促进疼痛缓解,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及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正常的椎间隙高度和生理曲度,改善颈椎功能。
综上,采取颊针疗法结合中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疼痛缓解,症状消退,并改善颈椎功能障碍及病变节段椎间高度,恢复正常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隙高度,促使颈椎功能恢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