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评
2023-12-28
日本为什么“无责任”?
□管 飞
《“无责任” 的帝国: 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 1895—1945》, 商兆琦 著, 上海三联书店, 2023 年7 月
近期, 日本将核污染水排放至太平洋, 引起轩然大波。 谁将对此负责? 天皇? 政府? 民众? 到头来谁也没有负责, 看来日本还是那个“无责任” 的帝国。作者在《“无责任” 的帝国: 近代日本的扩张与毁灭1895—1945》 一书中特别强调了“无责任” 的概念, 并对这种“无责任” 体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 在战前政治体制下, 天皇拥有无限的权力, 却在《明治宪法》 的庇护下不承担任何责任; 其次, 天皇有着“双重性格”, 有绝对君主的一面, 又有立宪君主的一面; 最后, 战前日本政权构造“多头一身” 的属性, 决定了所有的政治决定只能是各方角力的结果, 这也使得各方也都倾向于推卸责任, 这是构成了“无责任” 体系的一个客观因素。 总的来说, “无责任” 的出现是日本近代历史发展的产物, 反映了日本政治、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特殊性质, 这一概念不仅对于我们理解战前日本的复杂性有帮助, 也对理解当下日本的一些行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了“有效的医疗”
□刘 英
《医生, 你在想什么》, 王兴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3 年6 月
“人人都会生病, 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 这句话同时点明了医生与医学科普图书的价值。 《医生, 你在想什么》 是一位临床医生写给普通读者的医学科普书, 讲的就是在看病过程中怎样增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 以获取“有效的医疗”。 大部分患者在面对疾病时, 要么不懂相关的医学知识, 要么从不同病友、医学书、其他医生那里获取了一些碎片化的知识, 自己又难以整合起来,因而往往与医生处于一种不对等的状态。 本书将“医学思维” 作为普通人接近医生的桥梁, 引导患者在诊断、治疗过程中像医生那样思考, 让病人清楚自己的病情, 也明白医生的想法, 在不同治疗方案的风险性、可承受的治疗费用等复杂而现实的诸多因素中, 选择性价比最合适的方案。 这种“医学思维” 的普及, 可以让人们从更高的维度对健康、疾病进行反思, 精准掌控自己的生命健康, 避免“过度的医疗” “昂贵的医疗”。
文物修复背后的故事
□管 飞
《他在故宫修钟表》, 亓昊楠 文, 胡椒枪 图, 天天出版社, 2023 年7 月
亓昊楠曾在故宫花费半年多的时间, 修复道光皇帝期间的“魔术人钟”, 这也是《他在故宫修钟表》 的故事原型。 本书选择“魔术人钟” 作为讲述对象,是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 由1000 多个零件组装成了7 套系统、5 套机械联动,底盘的齿轮多得就像一个“迷宫”, 是世界古钟表界公认的最复杂的钟表之一。通过作者对“魔术人钟” 的来历及其运行过程的简明描绘, 能够极大地引起读者的兴趣。 但由于文物修复本身的特殊性, 对普通创作者来说存在较高的专业门槛, 而作者专业人士的身份会最大限度保证作品中事实信息的可信度, 如作品中对于“魔术人钟” 机械运行、修复步骤的介绍都呈现了高度的专业性。 书中水彩风格的插画色彩明丽, 关注细节, 充满童趣, 适合儿童阅读。 作品将插画与文字融合, 涵盖文学、美术、历史、机械等多种学科知识, 兼顾历史与当下、本土与世界, 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立体感。 通过讲述修复钟表背后的故事,向读者传播一种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感受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
对热门历史文化景观的深度发掘
□刘 英
《敦煌艺术通识课》, 杨琪 著, 中信出版社, 2023 年7 月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 东西方文化在此汇聚、碰撞、交融,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 以敦煌为主题的专业画册与前沿的学术类优秀作品层出不穷, 但大众读者更需要介于二者之间的入门书。 《敦煌艺术通识课》 在开篇的全景俯瞰之后, 以彩塑为主体, 帮助读者抓住敦煌艺术的重点。 在此基础之上, 对“飞天” 形象进行细读, 欣赏其独特的艺术表达, 再转向对壁画的介绍。 随着对基本概念的层层讨论, 从眼前的静态作品拓展到建筑、音乐、舞蹈等领域, 延伸到立体、有声、动态的艺术形式, 甚至从宗教题材去推演当时世俗世界的状况。 这样系统的导览, 帮助读者建立了全面的知识体系。 其实,对于诸如三星堆、海昏侯墓等公众关注度很高的热点历史文化景观, 在发掘出版资源时, 避免走马观花式的介绍, 而以专业的态度构建具有延伸性的整体认识框架, 这种内在的拓展性对于有浓厚兴趣的初学者则有持久的吸引力。
历史的影像 珍贵的记忆
□管 飞
《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影像记忆》, 《跨过鸭绿江》 编写组 编, 新华出版社,2023 年7 月
《跨过鸭绿江: 抗美援朝影像记忆》 以“战火逼近” 开篇, 所选用的资料图片不过数张, 却能从战略高度俯瞰全局, 将立国之战置于历史的背景下和全球的形势中, 用历史眼光和政治语言解释了立国之战的紧迫性, 充分打开视野、放开格局, 令读者对这场战争有了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的认识, 从根本上解释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要打” 的问题。 在随后“决战朝鲜” “众志成城”“血浓于水” 等章节中, 用大量的图片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峥嵘历程。 除了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英勇战斗的场面外, 这些图片还包括表现前后方相互激励、全国人民全力支援前方、中朝军民团结一致并肩战斗等的珍贵记录, 不仅用历史影像唤起了中华民族的战争记忆, 也深刻回答了抗美援朝战争“为什么能赢” 的问题。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 书中图片的图注全部采用当年的原始文字, 如“美李匪军” 这样的称谓, 今天人们已不再熟识, 但在当年是正式的官方称谓, 这种原生态的记录, 极大地增强了图书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让孩子们心里有歌声
□刘 英
《紫云英合唱团》, 吴洲星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 2023 年7 月
《紫云英合唱团》 是一部关注乡村小学教育问题的现实题材作品。 作者以细腻的文笔讲述了一位年轻音乐教师在偏僻的农村小学组建童声合唱团的故事。其实, 类似的情节在当代儿童文学作品中颇为常见, 对应到现实中则是音乐课不受重视这个普遍现象。 尤其在偏远乡村, 师资力量不足、缺少乐器等困难仍然存在。 但乡村留守儿童的艺术教育、全面发展能够通过合唱团的形式切实落地。 无论是艺术教育资源的不足, 还是家长与老师对“应试” “分数” 的偏倚,都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更深刻的问题在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严重缺爱, 尤其是乡村留守儿童。 合唱是把每个人独特的声音汇聚在一起, 相互交织、融合, 达到完美和谐。 而紫云英合唱团能够成功, 是因为孩子们的心里有一首歌, 为了表达对父母、对老师、对生活的爱而放声高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