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特征的大叶种茶产业发展研究
——以海南五指山为例
2023-12-28彭伟伟王岳飞周玉景
彭伟伟 王岳飞 周玉景
(1. 三亚学院丝路商学院 海南三亚 572000;2. 杭州师范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浙江杭州 310000;3.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00;4. 五指山鹦哥景红大叶种茶文化馆 海南五指山 572200)
海南岛中部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五指山市、琼中县境内)为隆起核心,向外梯级下降,构成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环层状地貌。正是这种避世偏安、相对保守闭塞的热带雨林环境,特殊的山间盆地地形以及黎苗族居民长期形成的民俗民风造就了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地域文化。且五指山森林覆盖率及负氧离子高,是全岛生态平衡的核心,被誉为“海南之肺”“天然氧吧”。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海南岛分为南、北、中、东、西5 个区域,五指山位居中部的热带雨林旅游区域,也是我国原生状态保存最好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有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适宜的水源、阳光、土壤、温度、湿度等,为大叶种茶提供了优渥的自然条件。因此,应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大叶种茶树栽培,促进大叶种茶生产提质增效、趋利避害[1]。同时,海南岛也是中国唯一的黎族聚居区和重要的苗族聚居区。其中以五指山、保亭为核心的黎苗两族保留着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使海南的文化生态风貌独具特色[2]。弘扬海南黎族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全域开发、互动融合为路径,高质量发展新文旅产业格局[3-6],对制定以产业融合发展为支撑的区域文化经济联动乡村振兴战略及带动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7]。
从海南省旅游消费相关指数分析来看,五指山大叶种茶并未体现发展优势,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品牌效应不足,品质特性鲜明但知名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未能充分发挥其地域特征及政策优势,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协调度不足[8]。目前,关于茶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质提升、工艺改造、包装设计等领域,而以地域特征为本底开展大叶种茶产业的研究则较少。文章立足于海南大叶种茶的地域特征,依据产业融合理论的内涵,围绕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提出了海南五指山大叶种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即促进产业结构转型、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和提升大叶种茶的品牌影响力。
1 文献回顾
旅游业作为海南的主导性产业具有鲜明的集聚效应,这与国内其他产茶大省发展路径存在很大不同。一项基于浙江省茶产业的实证研究显示,通过茶产业可以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而如何通过旅游产业推动茶产业的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破解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发展瓶颈,需要从高质、高效和产业聚集方面转变 ,可通过旅游产业带动茶业发展;也有学者从产业协同理论视角提出发展思路,主要有跨产业、产业主体和企业间协同3 种类型[9]。2015—2019年是我国茶产业的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学者在茶产业经济方面发文量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为25.88%[10];中国茶产业重点突出在茶叶消费、产业组织结构调整、茶企的品牌经济、茶叶技术、流通经济等方面[11]。通过对专家的咨询及对茶企的调研发现,五指山大叶种茶在上述茶叶技术、品牌经济、产业结构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通过文献检索海南茶叶及相关产业研究可知,多数仍停留于现状分析,如吴敦超[12]在《新经济环境下的茶业发展思考》一文中提出,海南五指山茶叶种植面积相对少,而气候优势及茶叶品质特征鲜明,关于茶产业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健康价值的研究以及茶叶在全球的竞争力仍需加大力度。目前已有学者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通过产业融合发展茶叶的新业态模式[13],将茶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通过延伸茶产业链提高茶叶附加值,增加茶农收入[14]。也有学者基于协同理论对茶旅协同演化进行分析,提出从智慧化、市场化、融合化等角度全方位发展的思路[15],但未能就具体实施路径进行研究。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知,目前关于五指山大叶种茶的产业发展研究较少。在海南自贸港快速发展和国内外茶产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以五指山大叶种茶发展为例,基于地域特征探讨产业融合理论下茶产业发展的可实施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2 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地域特征
2.1 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地理属性
地域性特征包括本地地理和本地文化特征。五指山大叶种茶主要种植在五指山市所辖的水满乡、通什镇、南圣镇、毛阳镇、番阳镇、毛道乡、畅好乡等7 个乡镇。其中水满乡是海南海拔最高的乡镇,是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山核心茶区,平均海拔635 m,森林覆盖率达91.8%,年平均气温21 ℃左右,空气洁净无粉尘,年降水量2 400 mm左右,年平均日照2 000 h 左右,负氧离子含量10 000+/cm3。水满乡属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春雾罩、夏秋云绕、雨量充沛,负氧离子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营养成分的积累,是茶叶种植的绝佳胜地。
2.2 五指山大叶种茶的自然属性
五指山大叶种茶属于特异种质资源,其鲜叶酚氨比值相对较高,适宜用于加工高品质的红茶。茶树植株为乔木型、树姿直立、分枝部位高,叶面成椭圆形、叶面隆起、叶齿浅稀钝、芽叶无毛,以其“琥珀汤、奶蜜香”的优异品质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6]。2009 年4 月14 日,海南省水文地质、中国微量元素研究团队将五指山水满上村的茶叶和周边土壤样本进行收集整理检测,结果表明,海南大叶种茶含量:茶多酚(35%~42%)、氨基酸(3.9%~4.1%)、咖啡碱(3%~3.62%)、儿茶素(18.7%)、钴(0.5 mg/kg)、钼(0.09 mg/kg)[12]。根据国际茶叶科学界对茶树种质资源评判标准,野生大叶种茶树芽叶达到茶多酚含量≥30%或咖啡碱含量≥5%或茶氨酸含量≥6%,即为特异种质资源;其成品茶特点:条索紧实、色泽乌亮,口感醇厚耐冲泡;其红茶滋味浓、强、鲜、爽,回甘持久,红茶以“琥珀汤花蜜香”,甜醇爽滑、味韵悠长的独特品质深受人们喜爱;绿茶条索紧结,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清高,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极耐冲泡。
2.3 五指山大叶种茶的文化属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2 年宣布把“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 年,黎锦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从精神层面看,黎锦还具有人伦仪轨、族别标识,情感表达等功能;从生理层面而言,黎锦具有隔离蚊虫、调节温度的健康防护功效[18]。
五指山是黎族居民核心聚居地,明正德六年《琼台志·土产》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记载:“本岛所产茶叶皆采自野生茶,其中最有名之茶为五指山水满所产。”古籍中所提及的“野生茶”即为海南大叶种茶。其中又以水满茶为代表,“水满”在黎语中有“古老、至高无上”之意,形成了五指山乃至海南的产茶制茶发展史[19]。黎族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五指山大叶种茶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审美和经济价值。应借助黎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设计及运输消费环节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强化大叶种茶的地域特色符号,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消费的需求,提升大叶种茶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中的文化消费比重。
3 五指山大叶种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 世纪50 年代末期,海南茶叶以出口红碎茶为主,远销30 多个国家和地区,经历了海南国营茶场的兴盛时期。后因外贸体制和国内市场体制改革,海南茶业陷入了低迷。而今,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等宏观政策调控,以五指山为主的海南茶再次迎来了发展机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突破瓶颈尤为重要。
3.1 发展现状分析
面积、产量均有限,增量缓慢。海南省茶叶种植主要集中在白沙、五指山、琼中、定安、保亭等市县。据海南省2022 统计年鉴,2021 年全省茶叶面积2 334 hm2,收获面积1 610 hm2,总产量 1 320 t,较 2021 年增量缓慢(茶叶面积2 202 hm2、收获面积1 421 hm2、总产量1 323 t);其中五指山市的茶叶总面积为626 hm2,收获面积447 hm2,总产量为221 t[20]。茶树品种主要有海南大叶种、云南大叶种、福鼎大白茶、毛蟹、水仙、奇兰、福云6 号及新引进的金萱、紫娟、英红九号,以及一些黄化品种等。全省茶叶商标主要有白沙绿茶、椰仙、水满润红、真吾乡、白马骏红、妙自然、鹦哥景红等。整体而言,面积及产量较少,品牌小众且多,龙头品牌更是凤毛麟角。
以传统作坊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当前五指山茶园多数建于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后期维护的可持续性问题,导致现在的茶园基础薄弱、标准欠缺,茶树品种差异不大,大叶种茶的良种化程度低;市场所需、茶农所期待的生态茶园建设及大叶种茶、有机茶、标准茶园推广相对滞后;可见,优渥的生态环境并未更好地助推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发展。五指山大叶种茶依旧存在着种植规模小且分布零散、加工相关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组织化水平低等问题;例如一些家庭小作坊仅凭2 间不足30 m2的平房就容纳了初制毛茶所有的流程和设备,几乎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
茶叶行业标准逐步融入产业发展。近年来,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外来茶企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海南茶产业的发展,其中以白沙茶的发展尤其明显。据统计,2022 年,预计茶叶年产量达440 t,年产值8 354 万元,带动全产业链就业人数5 000 人,可实现人均增收3 500 元。2023 年,白沙黎族自治县正式发布了《白沙黎族自治县茶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和团体标准》和海南省首个茶叶碳标签[21]。相关标准的出台将帮助茶农提高认知,诸如在种植、生产加工、农药和化肥管理、设施设备管理、产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认知,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也将促进五指山大叶种茶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和品牌塑造等方面的发展。
分析了双单元法模拟构件梁与构件柱的可行性与误差来源,结果表明:双单元法模拟构件梁结果偏安全。简要分析了双单元法与实体单元模型加固层边界条件对构件计算结果的影响,引出加固层边界条件模拟方法的讨论。提出以双单元法梁单元模拟分析增大截面加固技术,加固层辅助原结构承担内力,按相应设计规范对原结构作用效应与抗力进行验算,结合工程实例具体说明了计算过程。
3.2 存在的问题
软硬件水平较低。海南茶园整体组织化程度低,茶叶加工的技术水平大部分停留在小农作坊式生产,标准化系统化的机械设备投入不够,生产工艺、销售路径、消费群体均不稳定;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效应,管理体系不完善,顶层设计和基层管理不到位。政府可鼓励建设一批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叶种茶叶研究基地[22],提高大叶种茶的深度研究价值。
市场供需不平衡。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快速发展,外来茶企茶商更加多元化,加之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口感、茶叶包装、品牌和营销等方面个性化需求也越来越高,以五指山大叶种茶为代表的海南茶品已经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带来的各种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更加凸显了海南大叶种茶品牌效应不足、品类单一等劣势。
地域优势挖掘不足。海南大叶种茶是一种高度混杂的群体种,变异颇多;茶树栽培品种相对单一,但野生茶树资源却十分丰富[23]。五指山大叶种茶条索紧实,香气高扬浓郁,滋味浓、强、鲜、爽,非常适合冷萃和调饮,但当前五指山大叶种茶的生产、加工及销售模式比较单一,鲜有人了解五指山大叶种茶的特异种质价值。茶商茶企可在特异种质资源方面深度挖掘,让消费者在喝茶的同时感知品味海南独特的茶文化,感受五指山大叶种茶的独特品质。
产业结构不合理。茶产业发展的渠道单一,诸如乡村振兴产业、康养旅游等产业相互割裂,融合发展不足。当前海南大叶种茶并未有效发挥区域优势,不同产业间的渗透力度不足,动态化的产业生态系统薄弱;还未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共生、差异化竞争等大叶种茶主导产业的集聚效应。产业融合是茶叶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良的产业组合可以带动产业链的发展,提高五指山大叶种茶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24]。
4 五指山大叶种茶发展机遇
随着《海南省大叶茶全产业链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的出台,海南茶开始发挥其种质资源、生态环境、产品特色、民族文化等优势。结合政策优势,按照“小而美、美而精”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构建海南大叶种茶的全产业链。
4.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林下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 年4 月考察海南五指山水满乡毛纳村时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为海南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转型机遇、销路机遇等方面的优势,在重组茶叶产业资源方面注入了新的时代发展活力[25]。海南“十四五规划”也强调,通过旅游带动城市消费和城市人口进入农村,优化乡村产业和人口收入结构,海南五指山市正在全力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示范区,重点发展茶叶、雪茄烟叶、野菜叶“三片叶”,大力发展“十二个林”的林下经济。2020 年,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各地立足资源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全产业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和管理,打造地方知名农产品品牌,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26-27]。相关政策出台为大叶种茶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政策基础和社会生态保障。
4.2 外贸企业进驻助推茶业技术升级
海南省统计年鉴数据,2020 年以来,虽受疫情影响,但五指山市茶叶种植面积、收获面积及消费量均呈现了上升趋势,海南注册茶叶相关的企业数量上升较快。从我国茶叶及设备进出口数据分析,茶叶进口加工生产线设备主要由一些国际知名的加工设备制造厂商提供,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保税政策及免税消费的优惠政策,在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减免等环节为进口加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吸引茶叶进口加工企业入驻,可有效弥补海南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方面设备和技术的不足。
20 世纪60 年代,海南的琼中、五指山、保亭已开始试制以大叶种鲜叶为原料的红碎茶,该茶成为中国销往西欧、北美和大洋洲的主要出口茶类。挖掘海南茶叶发展史,从深受国外青睐的袋泡茶入手,创新发展CTC 红碎茶。中国袋泡茶消费者约为2.1 亿人,占中国人口的15%,海南接待游客量超过0.8 亿人次,预计未来在海南免税城购买袋泡茶的人次达0.12 亿。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海南本土文化融入产品设计,一部分经“二线”销往内地,一部分销往免税城,推动大叶种茶在茶叶、茶饮料、茶器、茶空间、茶美学等方面的消费潮流。因此,可充分发挥海南自贸港税收优惠政策,加大茶叶外企的引进力度,弥补岛内技术不足,助推五指山大叶种茶提质增效。
4.3 文化旅游消费催生新业态
据海南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和旅游发布的数据,2023 年元旦假期,岛内游客接待量101.6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03 亿元。旅游景区接待游客45.19 万人次,其中,A 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34.84 万人次。旅游业正在迎来经济增长、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的重大利好。
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充裕,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其产品不再是物质性必须产品,而是被赋予精神性、文化性、娱乐性、心理性的产品,升级为由对物质商品的消费扩展到对商品附加价值的消费[28]。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自陆羽《茶经》至今已有1 200 多年的历史。茶文化分别体现在茶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3 个层次。从《茶经》中的“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到宋代规定茶、盐等为政府专卖的制度条例,再到清代乾隆皇帝“君不可一日无茶”的精神寄托,当代龙井茶与乾隆十八棵御树的传说,均体现了文化在带动茶消费过程中的作用。
近年来,传统文化持续破圈、红色文旅作品精品频出、国潮崛起,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催生了新的产业业态。其中长沙本土品牌“茶颜悦色”融入九色鹿、山海经、上古神话的“茶理宜世”,一度成为饮式茶饮的消费主流。许多地方政府与茶企联动,建立了以茶文化消费为核心的创意园区,例如,福建三明兴建的集茶叶交易、文化民俗体验、茶文化交流会于一体的“高山茶文化创意产业园”,青岛兴建以品牌茶叶销售聚集地、AAA 级茶文化旅游景区、茶叶拍卖交易大厅等综合功能定位的“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省市项目。
5 五指山大叶种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立足上述五指山大叶种茶现存的问题,分析独特的地域优势、供给侧改革、新技术融入、文化消费等促进因素,从地域特征、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及国际旅游消费中心4 个维度,提出了四方面的对策建议。
5.1 地域特征维度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
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典型地域特征造就了其独特的品鉴价值和欣赏价值。当前五指山大叶种茶品牌有水满润红、椰仙、真吾乡、印象水满、鹦哥景红等品牌,“一品多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对于本身不具备产量优势的大叶种茶来讲,更是加大了销售及推广的难度。因此,政府可以适当地介入,扮演规划者、扶持者和倡导者的角色,做好顶层制度设计。选择目前市场上品牌基础较好、竞争力较强、消费群体以岛外为主、产品发展潜力较大的茶叶进行品牌整合[28],将大叶种茶的地理特征、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以消费者喜爱的形式融入品牌打造及包装设计中,统一质量标准、品牌标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消费群体偏好,融入个性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区域品牌符号,增强消费者的辨识度和消费偏好。
黎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为大叶种茶的区域公用品牌打造提供了极具代表性而又不可复制的符号元素。海南33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黎苗相关占据近50%,将海南岛黎苗文化生态区划分为三大亚区,其中以琼中、五指山中部核心区文化遗产最为丰富,极具发展潜力[29]。弘扬海南黎族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文化为支撑,打造区域公用品牌,促成文化生态产业圈,带动茶叶经济、茶叶生态的发展格局,不失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
5.2 乡村振兴维度的产业结构转型
乡村振兴首先是农业产业振兴。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农村产业通过改革创新提升竞争力,才会增加农民的发展机遇并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以五指山大叶种茶为载体,构建茶旅融合发展的新格局,助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劳动力发展问题。茶作为经济作物,不但产生经济效益,还能美化生态环境,为农民共同富裕、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新的契机[30-31]。海南茶叶的生长环境优渥,茶叶品质优良,全年皆可采摘的热带岛屿茶叶弥补了国内其他产区冬季及早春茶叶的短缺。依托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以及大叶种茶的地理区域优势实现热带农产品与本地居民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一方面基于供给侧,主要稳住农业基础,在此基础上融入旅游业态,开发诸如安溪茶园、杭州梅家坞等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模式,同时兼顾乡村服务标准的打造和服务品质的提升;另一方面基于需求侧,对茶产业进行调控。一般而言,影响需求的是茶叶产品价格、居民收入水平、替代品价格等,按照马歇尔供求均衡价格理论,在供给一定的情况下,需求越高,价格越高;需求越低,价格越低[32]。可通过政企联动,从本土文化消费及健康角度,提高居民的消费欲望。外来资本的融入促进人员相互学习和自我积累,这些都将有利于劳动生产率和服务品质的提高,提高游客及当地居民的粘性,推动茶产业在乡村振兴生产要素中的再配置。
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绿色经济效益。当前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同频共振。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最为典型,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高山有机茶、杨梅产业及其林下种植经济,并取得良好效果。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引导茶企茶农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近年来,海南引进的36 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初步形成的教育资源聚集,也大大增加了本土居民返乡数量,同时加速了居民及外来投资者对于海南乡村生态资源的选择偏好。
政府前期通过深挖海南自贸港建设政策红利进行茶产业相关农产品的支持与干预,再靠市场化竞争巩固良好的外部环境,强化市场机制,引导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各种经济形态聚集其中,形成规模经济,使得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更进一步拉动其他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增强当地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五指山大叶种茶产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
5.3 全域旅游维度的茶旅融合发展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主导产业,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和全社会共同参与,通过旅游业带动乃至于统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模式”[33]。全域旅游的发展依赖于政府、企业、居民和游客的共同参与,应将落脚点放在区域资源整合和居民游客需求上。一方面从供给角度出发,首先通过龙头景区带动,如海南三亚的南山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通过禅茶一味带动茶产业发展;旅游排行榜靠前的餐饮和酒店都是茶元素融入的有利载体,如杭州的“绿茶”餐厅、灵隐寺周边的“茶墅”民宿酒店等,都成了当地居民及游客选择消费地。从需求侧而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茶文化的传播,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物质属性而言,茶叶融入到了当代的茶饮、茶食、茶保健产品中;就精神属性而言,茶文化融入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设立是筑牢海南绿色生态屏障的关键举措,如何将茶根植于雨林中,赋能生态旅游,也是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路径的具体实践。利用好全域旅游的发展定位,围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态环境允许的前提下建设“海南大叶种茶叶博物馆”,串联起五指山“水满茶”、琼中“黎苗”药茶、白沙“陨石坑绿茶”等茶叶及热带农产品产区的人文景点,打造“馆在雨林、雨林入馆内”的天人合一的人间绿色天堂,不仅具有海南文化导航的标识意义,而且可作为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风范、中国气派的文化窗口。
5.4 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维度的大叶种茶品牌打造
《海南省建设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实施方案》中也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为进一步开放旅游消费领域,积极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生态良好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同时还明确指出,要依托海南的特色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构建丰富多彩的旅游消费新业态。引领创新型的旅游消费,文化属性的挖掘与打造是重中之重,文化认同是推动主动消费的有效手段。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为海南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品质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如何通过海南茶文化延伸至中国茶文化来重塑国际游客对中国茶的好奇心和参与感,是海南大叶种茶亟需激活的核心元素。英国人在18 世纪形成的“下午茶”实现了“茶为国饮”的风尚,并促进了英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历史实践也证明,中国茶确实给欧洲人带来了新的文明。发挥海南自贸港连通中外、贯穿古今的聚合作用,应做好中华茶文化特别是海南大叶种茶的宣传、传播和推广,借助博鳌亚洲论坛、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旅游先行示范区的会议及康养旅游两大板块,多维度设计茶叶组合产品,提升国际旅游消费中心的服务标准和服务品质,实现旅游消费需求的引领作用。
茶叶曾是海南重要的出口产品,在中国对外经济与文化交流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印度、越南、印尼、土耳其、斯里兰卡等国产茶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茶叶消费国。2021 年,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博览会共举办配套活动130 余场,发布新品超过550 个,海南红茶和绿茶亮相消博会,国内外参展单位和消费者反响热烈。借助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引领旅游消费需求、旅游消费资源配置、旅游消费创新三大功能[34],挖掘古时“茶马古道”“海上丝绸之路”商业文明的素材,让五指山大叶种茶走进高端会务中心和康养中心,增加海南会展、会务的茶叶消费量,也将提升大叶种茶的消费力和品牌影响力。
6 结语
文章针对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地域特征和发展现状,通过对五指山极具代表性的茶企、茶农及农业职能部门的实地调研,结合文献检索以及五指山鹦哥景红大叶种茶文化博物馆提供的文印资料等,阐述了五指山大叶种茶的地理特征、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研究分析了五指山大叶种茶在“特异种”资源挖掘、技术升级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地域特征、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构等角度,探索性提出了基于地域特征的五指山大叶种茶的产业发展路径。今后,可基于海南国家南繁基地,在选育优良大叶种、开展示范基地、产品研发等领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叶种茶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海南茶产业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