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23-12-27周之尧
周之尧
摘 要:戏曲是集文学、音乐、美术、舞蹈、武术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结合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性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将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应用到高校音乐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还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助力地方戏曲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存在教学资源匮乏、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为了突破目前的困境,可采取编写戏曲教材、拓展教学形式、建设师资队伍等措施,以推动我国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地方戏曲;戏曲文化;音乐教学
注: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艺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戏曲音乐在高校民族管弦乐中的运用与实践研究”(YB202304)研究成果。
中国的地方戏曲音乐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样式。例如,广西是我国著名的戏曲之乡,如文场、桂剧、零零落、渔鼓、彩调等都是广西的传统戏曲形式,是传承广西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1]。
地方传统戏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对当地人民有着特别的吸引力,并增强了他们的文化归属感。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各类快餐化的艺术形式快速发展,压缩了传统戏曲的发展空间,使大部分传统戏曲都面临着发展困境,有些甚至处于消亡的边缘。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地方传统戏曲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各地的高校是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各地高校应该将本地的传统戏曲音乐融入音乐教学,促进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弘扬,突出各地特色,培养戏曲人才。
一、高校音乐教学运用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意义
(一)弘扬传统文化
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源于我国传统的世俗社会与民间生活,是一种美学文化,具有特殊魅力。戏曲文化中蕴含了多种类型和形式,使其成为一门“无体不备”的艺术。民间戏曲音乐文化是各地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与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艺术中融合了许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传统美德。其中,《目连救母》《三进士》等作品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穆桂英挂帅》《江姐》等作品表现了巾帼英雄对国家的忠诚,展现了她们不惧牺牲的献身精神。戏曲中蕴含的这些忠孝仁义传统美德有助于加强青少年德育,值得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与现今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将地方戏曲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教学,可以更深层次地增强学生对传统戏曲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艺术审美水平和素养,使他们能主动参与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这也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二)利于戏曲发展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且深受人民喜爱的戏曲音乐,推动其传承和发展已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品位。与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现代化变迁的冲击下濒临消亡。因此,对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紧迫性。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只有在顺应时代发展及满足人民需求的前提下,坚持艺术特点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变革,在传承和创新之间寻找平衡,才能取得长足的发展。从这一点来看,在高校音乐教学中引入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高校是传播先进知识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主体,对于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将戏曲音乐文化引入音乐教学课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各种戏曲音乐,增强他们探索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拓宽他们的音乐文化视野。
(三)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对地方戏曲音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领略各地民间音乐艺术形式的魅力,加深对历史和文化的了解。这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和鉴赏水平非常有益。
各地区高校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本地或邻近地区,对地方戏曲音乐所呈现的表演方式和唱腔念白比較熟悉。尤其是用当地方言演唱的唱段更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对戏曲的欣赏兴趣。在地方戏曲中,许多故事的题材都源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最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优秀戏曲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意蕴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戏曲音乐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模式,在多个方面展现出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标准。随着学生学习进程的推进,戏曲音乐文化会逐渐影响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水平。
二、高校音乐教学运用地方戏曲
音乐文化的困境
(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内容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戏曲音乐文化课程都是采用面授形式进行教授,主要在课堂上介绍戏曲演唱技巧,但缺乏将这些技巧与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整体有机结合的系统化教学。因此,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难以扩展,难以体现出良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与大剧种相比,地方戏曲缺乏丰富的影视资料和专业全面的教材,同时成功的教学经验也相对稀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资源有限,教师往往缺乏足够的参考材料,因此所有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是在摸索中进行的,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二)教学安排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设立了选修课程,如戏曲文化和戏曲赏析等,将与戏曲相关的知识融入音乐专业教学,使其成为特色课程。然而,由于这些课程的发展时间较短,体系还不够完善,与戏曲音乐文化相关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反而会引起音乐相关专业学生的“内卷”,从而进一步加剧各院校之间的招生竞争。
(三)师资力量不足,专业人才缺乏
戏曲文化的学习需要长时间,并且传承方法相对单一,因此传承者很少。真正掌握这门艺术文化内涵和技法的专业人员非常有限,尤其是专业的戏曲音乐教师十分缺乏。大多数在高校声乐教学一线的教师学习的是欧洲唱法体系,对我国各地方的戏曲音乐文化知之甚少,缺乏对本土戏曲音乐文化的理解。而那些对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传承人并不在高校担任教师职位,其中一些擅长演唱地方戏曲的艺人大多活跃在民间,或者是在地方剧团中担任职务。因此,在大学里,真正了解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专业教师是比较稀缺的。
以南宁市为例,目前戏曲专业演员数量稀少,而高校学生数量较多,导致供需关系失衡。此外,各大专业艺术团体还要承担巡回演出优秀剧目和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活动,演出任务繁重,更难满足高校需求[2]。各区县的专业戏曲演员更是凤毛麟角,表演活动依赖于民间的业余戏曲剧团,人员严重不足。许多学校也未能建设相应的戏曲专业师资队伍,大多数音乐教师没有接受过地方戏曲音乐的培训,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存在欠缺。同时,高校教师的课时紧张、教学任务繁重,使他们难以全身心地投入戏曲音乐教学,无法创造性地开展戏曲音乐教学活动,因此,高校无法充分发挥培养戏曲专业人才的功能。
缺乏戏曲专业人才,师资队伍力量较为薄弱,是目前在高校音乐教学中融入地方戏曲音乐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音乐教学运用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的途径
(一)编写戏曲教材,加入本土元素
首先,要发挥各地方戏曲名家、戏曲理论研究人员以及教育专家的力量,有针对性地挖掘地区传统戏曲音乐文化,共同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戏曲音乐教材。可以先在一些高校试点推行,然后根据试点情况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形成循序渐进、逐渐深入的戏曲教材体系。比如,广西可以将彩调《王三打鸟》《刘三姐》和桂剧《新拾玉镯》《人面桃花》等传统优秀戏曲作品的精彩片段编入音乐教材。此外,要在高校的音乐教学中安排适当的地方戏曲音乐文化课程,将戏曲教育纳入高校的常规教学计划,规定相应的学时和学分,并建立长效机制。
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学生更多地以自己的兴趣为基础选择实用的知识。因此,要根據学生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普及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地方戏曲的发展历程、主要流派、表演特点、唱腔风格等,从而增强学生对地方戏曲的学习兴趣和欣赏热情。每所高校都应与自身的发展规划相结合,从办学层次、教师队伍、办学规模等方面出发,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戏曲音乐文化课程体系。
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入地方戏曲的发声技巧,以提升学生的表现能力。例如,通过引入一些戏曲中老生大笑的练习,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到抬笑肌的歌唱状态,从而更好地掌握气息对声音强弱的控制[3]。地方戏曲的唱段通常涉及混音和真假声的转换,教师可以将此与声乐练习相结合,帮助学生训练高音技巧。在选择教学曲目时,教师可以添加地方戏曲音乐的唱段,其中许多唱段都使用方言演唱,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会歌曲的韵味,并加强声腔的训练,纠正不良的咬字习惯。同时,这也可以提升学生演唱技巧和传达歌曲情感的能力。
(二)拓展教学形式,加强社会联动
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地方戏曲有着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因此,合理组织学生参与戏曲实践活动,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艺术实践能力,还能为培养地方戏曲传承者打下良好基础。首先,高校可以成立戏曲社团,吸纳具备一定戏曲功底和艺术天赋的戏曲爱好者,研习当地戏曲音乐的精髓。其次,高校可以设立社会实习基地,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剧团,使学生能够实地探究并理解当地戏曲的表演形式和发展环境。最后,高校可以举办精彩的戏曲节目、戏曲知识讲座和戏曲文化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感受戏曲的魅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鉴赏能力。例如,广西南宁市以邕州剧场为基础,致力于打造地方戏曲的展示平台,让各大高校的学生前往剧场观赏优秀的戏曲演出,以丰富年轻人对当地戏曲文化的了解。同时,学生还可以参与戏曲评论,提出对戏曲作品改进的意见和建议。这一措施为剧团和高校之间的交流搭建了平台,使当地戏曲演出融入南宁高等院校学生的生活。
(三)建设师资力量,提供人才支撑
在高校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他们对于地方戏曲音乐文化知识的掌握是否充分,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因此,应明确师资力量与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教学效果之间的对应关系,积极为高校教师提供学习戏曲文化的机会,让他们可以掌握足够的戏曲音乐文化相关知识并将其传授给学生。
在建设师资队伍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首先,各地教育机构每年定期开展几次地方戏曲音乐文化培训活动,组织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师进行专业技能与知识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持续充实自己的戏曲音乐文化知识,并提高戏曲教学能力。其次,高校可以聘请地方戏曲传承人和老艺术家作为兼职戏曲指导教师和音乐教师。例如,在桂林市为助力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在师范院校开设了“小桂花”戏曲班,旨在推广彩调、文场、桂剧三个广西传统剧种[4]。在此基础上,特聘这三个剧种的知名戏曲家、骨干演员和传承者,对未来的音乐教师进行教学和培训,从而为广西传统戏曲音乐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好的人才储备。
四、结语
地方戏曲音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方戏曲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相结合,是推动地方戏曲艺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各高校应更注重将地方戏曲音乐文化融入平时的音乐教学,以提高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覃皓月.戏曲进校园,推动广西文化传承[J].北方音乐,2018(15):74.
[2]唐娟.广西南宁市“戏曲进校园”探索与发展[J].南国红豆,2018(4):15.
[3]王晋.广西本土民歌和地方戏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教育,2019(8):70.
[4]佟丽.地方戏曲走进高校课堂的初步构想[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102.
作者单位: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