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研究
2023-12-27崔璨
崔璨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延续着中华民族文脉、提振当代中华儿女的精神状态、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等重要内在价值。地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统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多元支撑,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地域传统文化传播格局的重构,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审时度势,通过创新传播形式、推动数字化传承、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挖掘大众化特点等途径完善传播生态,彰显地域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新媒体;地域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整合传播
在提振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力新媒体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既是促进大众文化觉醒的应有之举,又是呼应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在新媒体环境下,面对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投入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切实加强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新媒体环境下地域传统文化传播的
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其一,扩大了传播范围。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这为新媒体传播的高覆盖率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技术基础。加之新媒体具有数字化、网络化、即时性等特点,大大提高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其二,丰富了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丰富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文字、图片、短视频、动画、音频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传播方式使部分地域文化中晦涩难懂的元素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令地域传统文化重焕生机。其三,扩大了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AR、VR、3D等技术最大程度地打破了地域文化传播的时空界限,使身处不同时空的人们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出国宝级文物鹿形金怪兽的仿品,为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多载体,使更多人们可以观赏宝物,从中感受到匈奴艺术珍品的魅力。再比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节目结合新媒体优势,利用5G、AR技术,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相结合,将歌舞放进了博物馆场景,通过多渠道的新媒体宣传,将唐朝少女的博物馆奇妙夜之旅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节目渗透的河南地域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感染了观众,其中蕴含的文化精神也在无形中得到传播。
(二)挑战
其一,新媒体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地域传统文化的内涵。当前新媒体传播迎合“注意力经济”和“碎片经济”,侧重用简单易懂的形式快速向人们传递信息和理念,这在极大推动地域传统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消解了其价值理念和精神内涵,使其精华内容未得到充分传播。其二,新媒体内容的过度娱乐化与地域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传承性不相兼容。在新媒体时代,部分创作者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传播效果,满足人们对休闲娱乐的需求,生产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初衷相悖。其三,数字鸿沟现象更加明显。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数字鸿沟现象,在一些偏遠地区,仍然有许多人接触不到新事物。地域文化传播的覆盖率依旧很低,这种传播的不平衡性使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依然充满阻力。
二、新媒体赋能地域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价值
(一)顺应文化强国战略
地域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展示地域文化历史、生态、产业、遗存和当代艺术的文化形式,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文化传播价值,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地域传统文化不仅可以通过视觉感知、声音效果、情感冲击等方式向观众展示文化遗存与历史文化,而且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和讲解,提高观众对文化知识的理解水平。其次,新媒体能够带领观众深入了解文化生态、产业及实践,用别具特色的视觉呈现和解说方式,让久远的历史文化“复活”,带给受众审美、文化、历史、情感等多维度的体验,帮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握发展源流和时代革新趋势,借此提高受众对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认知。最后,能够刺激受众对文化知识的探寻和思考的欲望,启迪观众在历史文化领域的想象,提升观众对文化创造的热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活力。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节目通过勾勒具有地域性的民族图景,向观众系统性介绍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的25件文物,涵盖了壁画、金银器、绘画、兵器等文物种类,让人们对于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古代技艺等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再比如,受众通过观赏云冈石窟“昙曜五窟”佛像,能够透过造像健硕、雍容的外部特征感受到北魏鲜卑族健壮、豪迈的民族底色。另外,唐陶俑、仕女俑等文物也让受众感受到唐代女性的装饰艺术,更深层地领略到盛唐时期的民族文化之美。
(二)满足传统文化媒介化生存需要
在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是文化传承、科普教育的重要载体,但其也不得不顺应时代的潮流,加强与新媒体的联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凭借较强的互动性、即时性等特点,正在推进媒体生态急剧变革,媒体形式也逐渐从强调对外在世界的“言说”转向更为具象的“再现”。在新媒体时代,媒体中所暗含的视觉基因逐渐凸显,并在传播领域发挥出越来越强的作用。在信息社会,媒介化生存已成为一种普遍化状态。媒介是生产生活、文化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中介”及“纽带”,因此探寻媒介化生存现状及发展走向,为地域传统文化探寻新的融合发展之路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
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积淀,通过融入现代媒介,与现代文化相交融,能够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特别是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生存和传承的危机。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之源和中华文化根基,将之以媒介化的方式广泛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接受、传承传统文化,达到动态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文博题材纪录片作为再现文化之美、真实记录历史的艺术形式,能够更好地呈现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和精神特质,从而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借此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增强大众文化自信
地域传统文化具有独有的鲜活内涵和个性魅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地域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地运用到会展设计中,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的现代化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无形中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成长,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现代始终保持蓬勃的生命力。比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振文化信心提供了重要平台。在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上,各省市为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纷纷展示了独具魅力的非遗项目,让国内外游客沉浸式体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感悟中国地域文化之精深,感受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提升了国人文化自信,有利于凝聚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三、新媒体视域下地域传统文化的
构建与传播路径
(一)突出便捷性价值,实现传播创新
新媒體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依托先进的互联网及智能信息技术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广泛传播。新媒体传播突出便捷性优势,在传统文化传播过程中,需要以开放的心态广泛地与新媒体结合,实现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通过传统文化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结合,为用户带来新的交互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的新认知,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创新传播途径,如将传统文化与VR技术进行结合,再现历史场景,对一些破损的文物或珍贵的文化资源等进行直观再现。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借助新媒体便捷的传播手段了解传统文化,切实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扩大传统文化传播的影响力。此外,还应开发体验式传播形式,消除地域传统文化传播隔阂。体验式传播以社会大众为基础,重视其参与能力和情感反应,在借助多元化媒介增强互动性的同时,增强大众的共情力,从而消除社会大众与地域传统文化的距离感和隔阂,提高传播效果。为此,当前地域文化传播需开发体验式传播形式,如开展书院教育、建设体验馆、开设读经课堂等,或者利用新媒体科技创造沉浸式情境,增强大众体验感,使其对地域传统文化产生亲切感。
(二)注重全景式呈现,推动传统文化数字化发展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优势,为文化保护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构建生态文化数字化保护体系,以全景式生态文化的呈现彰显其魅力。其一,加强对传统地域文化资源的数据化保存与数字化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文化数据库建设是基础工程,各地应积极落实数字建设要求,建立融媒体中心、文化资源数字中心、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平台,为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重要媒介,尤其是要加强文化资源数字中心下设的生态文化板块建设,对农耕文化、珍贵文物、故事传说、民风民俗等涉及生态文化的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创作、存储保存、对外宣传展示,实现生态文化资源的全景式展现。其二,推动优秀地域传统文化的数字化创造性转化。要使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中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就要利用数字技术对其原生内容进行再创作,使之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比如,将体现地域文化精神内蕴的传说、故事改编成动画、电影等,借助杜比全景声等影音技术促进传播的生动有趣。
(三)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增进文化认同
高等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合一的特性,高校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接受者,又承担着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为此,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必须重视高校阵地,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以大学生群体为中心进行地域文化的传播。首先,高校要成立传统文化社团,开展文化宣传工作。与地域传统文化的相关专家和非遗继承人结对共建,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进行宣传造势,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使其对地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其次,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传统文化教育主渠道的功能。例如,可在课堂上播放《青花瓷的故事》等纪录片,该纪录片以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中国瓷器为媒介,深入探讨了中国瓷器在世界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以此连接起西方世界与中国社会的沟通交流,在当代社会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学生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会自然地激发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不断强化民族意识,转化为持续性的文化认同。最后,举办相关赛事,推动以赛促学。要结合地方特色举办赛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在浓厚的氛围中增强传播地域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并不断转化为文化传播的实际行动。
(四)挖掘大众化特点,实现全民共享
新媒体时代借助创新的传播渠道和相关信息技术手段,使更多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新媒体传播方式下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为此,新媒体时代传播要深入挖掘大众化特点,力求实现全民共享。传统文化的传播要突出特点和优势,扩大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并传播地域传统文化。如借助直播平台、线上营销、短视频宣传等方式对传统文化的产品进行传播,这样既树立了文化品牌,又扩大了传播范围。总之,新媒体是个新事物,只有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才能把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整合传播工作做得更好,真正实现文化来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
四、结语
利用新媒体进行地域传统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研究并实践的议题,也是每位中华儿女责无旁贷的义务。为此,未来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依托自身文化资源整体优势,增强文化自信,以创新多元的新媒体传播方式助力文化传播,使中华文化始终葆有生机。
参考文献:
[1]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8-28)[2023-09-20].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李海萍,郝争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传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传播与版权,2023(13):102-105.
[3]卢华宇.新媒体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采写编,2023(6):95-97.
[4]左雨鑫,李靖,郜红合,等.传统节俗文化符号构建与传播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3(增刊1):156-160.
[5]高东京,许强.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2):91.
[6]宁海林.“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短视频传播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76-81.
作者单位:
西安外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