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冬之旅》看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悲剧风格
2023-12-27赵红梅
摘 要:舒伯特的《冬之旅》作为其艺术歌曲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反映了19世纪的社会和文化转型。深入探究《冬之旅》中所表现出的悲剧风格,以及这一风格是如何与19世纪初的社会背景和舒伯特个人的艺术观点相联系的。通过分析该作品的结构、内容和创作背景,以及与其他舒伯特歌曲集的对比,揭示该作品绝望与希望的双重性、从社会悲剧到浪漫主义的艺术观,以期为理解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悲剧性质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舒伯特;《冬之旅》;悲剧风格;艺术歌曲
舒伯特是艺术歌曲领域的奠基人,其作品深刻影响了后世音乐家和学者。尤其是《冬之旅》(Winterreise)以戏剧性和悲剧性备受瞩目。本文以《冬之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风格。该作品不仅在音乐构造上有独特之处,还反映了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背景和舒伯特个人的艺术观。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时代的社会、文化和音乐背景,对舒伯特艺术歌曲悲剧风格进行更全面的理解。
一、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背景与悲剧艺术
(一)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背景
19世纪初的欧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是社会动荡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还对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工业革命引发的社会结构变化,包括城市化和工人阶级的崛起,进一步复杂化了社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义作为一场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个性主义和情感的自由表达,逐渐取代了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这一时代的复杂性也为悲剧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使之成为表达个人与社会、理性与情感冲突的重要手段[1]。
(二)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背景
舒伯特生活在多变和充满挑战的时代,其音乐作品也深受这一时代背景的影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是其创作生涯中重要的成就,其中的悲剧性质与其生活和所处时代有着密切关联。在艺术领域,舒伯特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的成就,特别是从德国的民间歌谣和古典诗人的诗作中汲取灵感。与此同时,他也受到了当时音乐剧和歌剧的影响,尤其是意大利歌剧中情感的饱满表达和戏剧张力的处理。更重要的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表达了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責任感。通过对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他的艺术歌曲不仅在音乐形式上具有创新性,而且在表达悲剧性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样的背景和影响因素使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特别是《冬之旅》,成为19世纪欧洲社会和文化转型中不能忽视的艺术现象。本文将进一步探讨这一作品如何通过其戏剧性和悲剧性,反映并把握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戏剧性特点
(一)《冬之旅》的结构与内容
舒伯特的《冬之旅》不仅是其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也是音乐与诗歌融为一体的戏剧性巨著。作品包含24首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歌曲,每首歌曲都可以看作一种独特的戏剧情境。这些歌曲以细腻的心理描绘和情感深度贯穿了整个作品,极具戏剧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戏剧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上,还体现在其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
从结构上看,《冬之旅》并不是线性的叙事,而是通过多重主题和象征元素,展示了一种复杂而多维的内心世界。例如,歌曲中反复出现的“冰”和“火”的元素,不仅是对外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也是对内心情感的象征。这些元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从而形成一种复杂的象征网络。通过这种复杂的结构,作品达到了一种情感和心理上的表达深度,不仅具有音乐上的美感,还具有戏剧性的张力。
内容方面,每一首歌曲都是独立的戏剧单元,但它们又通过共同的主题和象征元素形成一个整体。例如,歌曲《好梦》和《寒冰河》分别作为作品的开篇和结尾,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了相同的主题——寻找和失落。在《好梦》中,主人公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开始了他的旅程,而在《寒冰河》中,他则陷入了绝望和孤独。这两首歌曲通过对比和对应,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使整部作品呈现情感和心理层面的完整叙事[2]。
通过对《冬之旅》的结构与内容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该作品具有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这些戏剧性特点不仅体现在歌曲本身,还体现在整个作品的结构和内容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复杂而多维的艺术形式,使《冬之旅》成为艺术歌曲领域中的一部不朽之作。
(二)《冬之旅》的创作背景
《冬之旅》创作于1827—1828年,是处于浪漫主义高潮和社会动荡交汇点的特殊历史时期。当时的欧洲,特别是奥地利,正面临着诸多社会、文化与政治的变革。这一背景为《冬之旅》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紧迫和富有戏剧性的社会语境。
在音乐领域,这一时期也是如贝多芬、肖邦以及舒伯特等天才通过个人创作对传统音乐形式进行深刻改革和发展的时代。贝多芬的作品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了高峰,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创造了条件。舒伯特,作为贝多芬之后的重要作曲家,自然受到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
《冬之旅》的文本出自诗人威廉·穆勒,其诗作以深情和浪漫为特点,与舒伯特的音乐风格有着天然的契合性。这一合作可以说是历史和个人偶然相遇产生的必然,它不仅推动了艺术歌曲这一体裁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19世纪晚期音乐与文学交叉融合的趋势。然而,仅从社会历史和文学背景出发,是不足以全面解释《冬之旅》创作背景的复杂性的。在创作《冬之旅》之前,舒伯特经历了事业的低潮,音乐作品未能获得应有的社会认同,同时健康状况也日渐恶化,这样的经历无疑加深了他作品中的悲剧色彩[3]。
三、舒伯特悲剧风格的表现
(一)绝望与希望的双重性
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悲剧风格旨在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特别是通过绝望与希望的交织来表现这一点。这种复杂性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歌曲或套曲,而是体现在其全部的艺术歌曲中。舒伯特成功地在音乐形象的明暗对比中,让绝望与希望相互渗透,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悲剧美学。
绝望与希望的双重性首先表现在舒伯特音乐主题的多样性上。以《冬之旅》为例,整部套曲讲述了主人公在寒冬的孤独旅程,作品中暗示了“旅店”的概念。这个“旅店”不仅是主人公身体上的终点,还是他精神层面的转折。当他被“旅店主人”拒绝后,舒伯特通过第22首歌曲《勇气》揭示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希望与坚持。尽管最终的结局是悲剧性的,主人公依然没有完全沉溺于绝望之中。进一步来看,这种绝望与希望的交融在舒伯特不同作品的音乐色彩中也有体现。例如,《魔王》给人一种异常阴郁和压抑的感觉,而《听,听,云雀》和《爱的使者》表达了对自然和春天的赞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在相互对立的同时,也在相互影响,仿佛是生命中黑暗与光明的永恒交织。
从历史背景来看,舒伯特生活在社会动荡、个人命运多舛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加剧了他内心的矛盾和纠结。在短暂的31年的生命中,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还涉猎了交响乐、室内乐、钢琴奏鸣曲等多个领域。这些丰富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以及那个特殊时代带给他的矛盾和痛苦。
总之,舒伯特艺术歌曲中的悲剧形象不是单一的绝望或希望,而是这二者的复杂交织。通过音乐形象的明暗对比,以及不同作品中的情感色彩,舒伯特成功地构建了深刻而复杂的悲剧世界。这不仅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深度,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悲剧美学在人性和社会中的多重意义。舒伯特的创作体现了悲剧形象的全面性,即悲剧并不是绝对的悲观和失望,也包含着希望和坚持的力量。
(二)社会悲剧到浪漫主义的艺术观
在研究艺术的悲剧性风格时,尤其是在音乐领域,舒伯特的作品无疑是不可或缺的研究对象。与其他浪漫主义音乐家相比,舒伯特的作品更加凝重、深沉,无论是从形式、内容,还是从所寄托的情感和哲学思想上,都具有独特的戏剧性和悲剧性。具体到悲剧风格的表现,可以从社会悲剧到浪漫主义的艺术观这一方面来深入探讨。
19世纪初的欧洲社会状况为悲剧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社会制度、战争和压迫导致个体与社会、自然、道德等的多重对立和冲突。这种社会现实和个体经历的双重压迫也为浪漫主义艺术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动力。在这样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密切,特别是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舒伯特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声乐套曲《冬之旅》,在这一点上具有代表性。这部作品不仅仅是舒伯特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映,也是其所处时代社会状况的真实写照。舒伯特不仅用音乐表达了个体在社会压力下的痛苦和困惑,还通过音乐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见和批判。这一点在音乐与诗歌的紧密结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舒伯特选用的诗歌大多以失望、痛苦、悲观为主题,这些主题在他的音乐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达和拓展。
《冬之旅》这部作品不仅仅是舒伯特“悲剧一生”的自传,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状况的一种控诉和反映。与其他浪漫主义音乐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更多地体现了社会悲剧到浪漫主义艺术观的转变,更多地关注了社会和历史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种影响下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4]。
(三)人物、场景与情感的三重奏
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展现了一个被社会和恋人抛弃的“旅人”在冰冷冬日中的心路历程,构成了一部情感復杂、富有戏剧性的悲剧作品。此作品具有三个明显层次:人物、场景与情感。这三者交织在一起,像一首精致的三重奏,既独立又和谐,共同塑造了深刻的悲剧效果。
从人物角度看,舒伯特不仅通过主角“旅人”的心理变化,也通过“旅店主人”“老艺人”等一系列配角来强化戏剧性。每个角色都不是单一的符号,而是复杂的个体。他们在“旅人”的生命里出现,让这场悲剧更加丰满和立体。场景也是悲剧效果的另一重要因素。作品中的冬天、坟墓、旅店和无尽的路,不仅是背景,也是“旅人”心境的外在化表现,具有象征意义。这些场景如同静态的画面,配合人物情感,构成了一出声色俱佳的戏剧。在情感层面,舒伯特展现了一种深刻、真实的情感,从幸福的回忆到切肤的痛苦,从极度的绝望到重新寻找希望的勇气。情感在这里是动态的、流动的,它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是整部作品的核心。与其说这三个元素是独立的,不如说它们是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例如,在《冬之旅》中的《风信旗》一曲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通过急促的节奏和长乐句得以体现。这样的交织和互动,使人物、场景和情感在悲剧中得以全面而深刻地体现[5]。
舒伯特在音乐创作方面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创新性。例如,在调性、音色、和声上的多样变化不仅增加了音乐的丰富性,而且使作品的戏剧性更加突出。在《冬之旅》中,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在《春梦》一曲中,作曲家用了三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来描绘不同的情感状态,与歌词和旋律形成了完美的三重奏。此外,舒伯特艺术歌曲的伴奏也具有显著的特色和功能。通过模仿鸟语、风雪、脚步声等,伴奏不仅烘托了主旋律,还强化了场景和情感的表现,使整部作品达到了高度的戏剧性。
四、结语
本文通过深入研究舒伯特的《冬之旅》,为理解19世纪初欧洲社会背景与悲剧艺术的交织提供了新的见解。具体而言,本文不仅详细分析了《冬之旅》在结构和内容上的创新性,还从社会、文化和艺术层面探讨了其悲剧风格的深层含义。这为音乐学、文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案例。希望本研究能激发更多对于艺术歌曲以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全面深入讨论。
参考文献:
[1]朱歆怡.浅谈舒伯特《冬之旅》的艺术特点:以《风信旗》为例[J].音乐天地,2022(5):58-61.
[2]沙莎.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特征:以《冬之旅》为例[J].戏剧之家,2022(8):63-65.
[3]侯耀光.谈舒伯特《小夜曲》的创作、音乐及演唱[J].艺术大观,2022(24):7-9.
[4]杨桔.舒伯特弦乐四重奏风格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22.
[5]王苗欣.探讨舒伯特钢琴曲的演奏风格和艺术价值[J].明日风尚,2022(8):49-52.
作者简介:
赵红梅,衡水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合唱与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