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
2023-12-27尚文涵张海燕吴志军安磊李伟冯晶晶么莉
尚文涵 张海燕 吴志军 安磊 李伟 冯晶晶 么莉
[摘要]目的 调查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稳定护士队伍后备力量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护理专业的院校选取9156名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使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6216名(67.9%)护生选择从事护理专业工作,581名(6.3%)选择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兴趣”(56.5%)。报考护理专业动机以“好就业”为主(36.2%),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以“职业神圣”为主(26.9%)。性别、生源地、院校类型、毕业学历、院校所在区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以及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是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影响因素。结论 护生就业选择以护理专业工作为主,护理人才需求“缺口”与“相对饱和”现象并存。应做好专业科普工作,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加强规范办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就业指导活动。
[关键词]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去向;护理队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0年世界护理状况报告》显示,全球护士人数不到2 800万,缺口达590万。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我国护士需求量不断增加,“护士短缺”成为亟待破解的医疗难题。《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指出,到2025年,全国护士总数应达550万人。护理专业学生是临床护理队伍的储备军。如何让更多的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以下简称“护生”)在职业决策时造择留在护理队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护生就业去向进行调查,分析其就业去向的影响因素,旨在为加强护理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以省级护理质控中心為依托,于2021年6月28日-7月15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取6所开设护理专业院校(包含2所中职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有硕士点的本科院校)的护生进行调查。
1.2调查工具
自行编制护生就业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护生的性别、年龄、生源地、院校类型、毕业学历;(2)就业去向。分为护理专业工作、非护理专业工作、暂未确定3个选项,并填写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原因。同时,由护生根据实际填写报考护理专业动机、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
1.3资料收集方法
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由院校组织2021年度护生扫描问卷二维码匿名填写问卷。问卷附有详细的填写说明,提前设置了逻辑校验,以保证数据完整、有效。本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9 156份,其中东部地区3 337份,中部地区3 321份,西部地区2 498份。
1.4统计分析方法
使用R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呈正态分布的连续型变量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采用类属分析法,梳理护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的主要观点。护生就业去向影响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生基本情况
9 156名护生平均年龄为(20.7±1.8)岁,女性占比87.5%,医学类院校护生占比85.8%。其余资料见表1。
2.2护生就业去向
9 156名护生中,6 216名(67.9%)选择从事护理专业工作,581名(6.3%)选择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2 359名(25.8%)暂未确定去向。选择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原因有个人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以及其他,其中个人原因占比最大,为81.1%。见表2。
2.3护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
护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排序前5的分别是:好就业(36.2%)、喜欢护理专业(20.6%)、无想法(11.8%)。父母要求/听从他人意见(11.4%)、救死扶伤/帮助他人(8.4%)。不同就业去向护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见表3。
2.4护生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
护生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排序前5的分别是;职业神圣(26.9%)、工作强度大/要求高/夜班多(24.9%)、无看法(16.9%)、一份工作而已(12.1%)、不好就业(7.1%)。不同就业去向护生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见表4。
2.5护生就业去向影响因素分析
2.5.1单因素分析 如表5所示,不同性别、生源地、院校类型、毕业学历、院校所在区域、报考护理专业动机、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的护生就业去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2多因素分析 提取就业去向为“护理专业工作”和“非护理专业工作”的6 797条数据,对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6。如表7所示,男性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是女性护生的1.42倍,农村生源护生是城市生源护生的0.72倍,综合类院校护生是医学类院校护生的1.45倍,本科学历护生是中专学历护生的0.64倍,中部地区护生是东部地区护生的1.32倍,被动报考护理专业护生是主动报考护生的3.33倍,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消极护生是看法积极护生的2.05倍。
3讨论
3.1护生就业选择以护理专业工作为主
本研究结果显示,67.9%的护生毕业就业去向为护理专业工作,表明多数护生对护理职业持积极态度。这与澳大利亚一项纵向研究结果一致。究其原因;一方面,得益于护理专业和护理职业匹配度高;另一方面,新冠疫情期间,社会公众对护理工作认可度提升,促使护生坚定选择护理职业。但仍有6.3%的护生选择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这提示护理后备军存在流失现象。由表2可知,个人兴趣(56.5%)是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首要因素。新时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在学业选择上更加注重个人价值判断和个人兴趣考量。因此,应注重培养护生对护理专业兴趣,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3.2护理人才需求“缺口”与“相对饱和”现象并存
《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要加强护士队伍建设,持续增加护士队伍数量,到2025年,全国注册护士达550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据高到3.8人。国家卫生健康委曾就“发展护士队伍、改善护理服务”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超过520万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约为3.7人。目前,护士需求缺口约30万人,且护士流失问题长期存在。总体而言,我国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护理人员总量不足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报考护理专业时,有36.2%的护生认为护理专业好就业,是护生首要报考动机,而毕业时,仅3.9%的护生认为护理专业好就业。这与部分护生就业期望过高或专业素质与医疗机构实际需求不符有关。有研究显示,护生更偏好地点在城市、月收入高、有编制、职业发展或培训机会多的工作。这使得护生择业范围受限,出现需求相对饱和现象,形成就业困难局面,进而加剧护士总量不足问题。
3.3护生个人感受与认知对就业去向有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被动报考护理专业的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是主动报考护生的3.33倍,毕业时对护理职业持消极看法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是持积极看法护生的2.05倍。由于非主动选择护理专业且对护理职业认同感较低,会使护生在选择护理职业时产生排斥心理。此外,由表3和表4可知,有68.4%的护生主动报考护理专业,而毕业时仅35.8%的护生对护理职业持积极看法。部分护生报考时对护理专业和护理工作认识不充分,看重“好就业”而报考,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遇到挑战(如技能操作不熟练、工作强度不适应、护患关系处理不顺畅等)后产生消极看法,认为护理工作“强度大、要求高”“社會地位低”“工资待遇低”,甚至“不好就业”,个人感受与认知反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工作的信心。
3.4男性、城市生源和综合院校护生更易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
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是女性护生的1.42倍。研究发现,男护生普遍存在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由于社会性别刻板印象,男性护理工作者并没有完全被患者和社会接纳、认同,导致男护生职业认同感较低,更易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城市生源和综合类院校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高于农村生源和医学类院校护生。与城市生源学生比较,农村生源学生一般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而护理专业就业率较高,可作为谋生手段,因而,农村生源护生对护理职业态度较积极。而综合类院校学生获得的就业信息更加丰富,就业选择相对多元。
3.5学历对护生就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科学历护生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是中专学历护生的0.64倍,表明中专学历护生更趋向选择非护理专业工作。这与既往研究结果不一致。既往研究显示,本科护生就业选择机会更多,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的可能性更大。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医院将“本科学历”作为护士招聘门槛。护理从业人员学历的整体提升既是基于临床工作实际需求,又是护理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必然产物,中专学历护生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是一种被迫选择。
4建议
结合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动机、毕业时对护理职业看法以及从事非护理专业工作影响因素,提出如下建议:
(1)做好专业科普工作。护生流失是国家教育资源和卫生资源的浪费。为避免护生选择护理职业仅着重“好就业”或被动听从“父母要求/他人意见”,开设护理专业院校在招生前应积极宣讲护理工作内容、职业价值、发展现状和前景,让学生和家长全方位、多维度了解护理专业,进而做出理性选择。
(2)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健康中国建设促使医疗服务模式由“以治疗为中心”向“以预防和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医疗卫生工作重心前移,护理人员角色也从传统的病房护理者拓宽至人群、家庭、社区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的决策者和参与者,护理工作价值得以提升。在此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媒体的积极舆论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模范护士典型事例等,提高社会公众对护士的信任度,提升护士地位。同时,应加大对男护士的正面宣传力度,向公众展示男护士的职业价值,提高公众对男护士的认可度。
(3)增强护生职业认同感。了解护生选择护理专业原因,关注因“调剂”“父母要求/听从他人意见”等被动选择护理专业护生,培养其对护理专业兴趣。首先,护理职业认同教育“前置”,针对护理职业价值认同及未来发展前景开设培训课程,如护理发展史、护理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等,增强护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其次,增加多元化职业体验,组织护生参与医院、社区、养老院等开展的护理实践活动,培养其对护理职业的兴趣,再次,引导护生理性认识护理职业,使其客观了解社会就业现状与护理职业特点、优势。
(4)加强规范办学。一方面,设置护理学专业开设标准并定期考评,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护生专业素养与能力。另一方面,高校专职护理教师应定期进行临床实践,以避免护理教育与临床实践脱节或滞后于临床实际情况发生,使护理教育服务于临床需要。
(5)创新护生培养模式。一方面,开展院校和医院联合培养模式,让护生尽早接触临床,确立工作意向。研究显示,“临床接触过的护士”对护生的专业思想影响最大,因此,应严格把控临床带教老师门槛,充分发挥带教老师的正向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推广不同专业方向培养模式,院校可根据自身师资力量和办学水平,开展某专科领域护理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鼓励护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方向,提高就业竞争力。
(6)开展就业指导活动。积极开展个性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活动,并将就业指导活动贯穿于护生在校教育全程,依据不同年级护生特点,采取多样化指导方案,分段实施,连续推进,动态调整,引导护生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观和就业期望值。
(7)政策制定者应优先考虑护士工资待遇,解决“编制”问题表面下的“同工同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