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技术创新到人文关怀
--英国开放大学《创新教学报告》2023版解读

2023-12-27□李

远程教育杂志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学法教育教学

□李 青

一、背景

《创新教学报告》(Innovating Pedagogy Report,IPR)是教育领域内,特别是信息化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知名研究报告品牌,旨在向全球教育界介绍教育教学领域的创新趋势。自2012年首次发布以来,迄今已发布11 期。每期报告均会面向教师、研究者、政策制定者等目标人群,介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10 种创新教学法。这些教学法很可能对近期的教育产生影响,并引领未来教育潮流。2023版报告(IPR11)于2023年7月正式发布,报告的内容框架和风格与往期保持一致,遴选发布了从“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元宇宙教育应用”到“学习空间中的融合教学法”在内的10 种教学法(Kukulska-Hulme,et al.,2023),涵盖了AI 工具和元宇宙等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信息科技教育应用,也收录了一些代表当今全球教育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如“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创业教育”,还包含一些对技术应用的人文反思,如“数字媒体场景中的关怀教学法”。

与往期报告相同,2023版报告的发布机构仍然是英国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OU)教育技术研究院(Institut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IET)。在合作机构方面,自2015年以来,IET 每年都会邀请一家英国以外的学术研究机构参与报告的编写。2020-2022年间的合作机构分别为:爱尔兰国家数字化学习研究所、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开放大学。IPR11 延续了这一传统,南非开普敦大学(University of Cape Town,UCT)作为合作伙伴参与了报告的编写。该校作为非洲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其教学和研究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工程、自然科学、医学、商业和法律等多个领域。该大学拥有一批优秀的师生和研究人员,致力于为非洲和全球的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IPR11 的编写者共有17 人,是一个规模较大的编辑团队(通常为8 到18 人不等)。团队在人员方面保持了稳定,主编仍为库库尔斯卡·胡尔默(Kukulska-Hulme)博士。作为英国教育技术研究院的教授,她曾担任国际移动学习协会主席,并作为移动学习领域的专家,主持了多项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法相关的研究项目①详细简介见以下网站:https://iet.open.ac.uk/people/agnes.kukulska-hulme#biography。。第二位编者卡丽娜·博斯(Carina Bossu)在IPR9 和IPR10 中均排名第二,而来自IET 的其他多位编者也曾参与了前几年IPR 的编写工作。稳定的团队保证了报告的学术质量。与往年一样,来自合作方UCT 的专家均为第一次参与编写,他们为报告提供了来自非洲的视角、观点和案例。

二、遴选方法和关注点

术语“Pedagogy”翻译为中文是“教学法”,但它在IPR 中代表了一个更宽泛的概念,主要指有助于促进教和学的理念、方法、技术和实践。本系列报告的特点之一是收录和介绍的大部分教学法都与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和实践密切相关,少有完全不涉及信息和通信技术(ICT)的教学法,这也是报告选题的特色。据IPR10 记载,报告编委会确定年度教学法的过程如下:首先,由编写团队的各个编委(同时也是该领域的专家)提名候选教学法,并汇总形成一个候选名单;之后,全体编委根据重要性、影响力和发展潜力进行投票,确定得票最高的10 个入围最终名单(Kukulska-Hulme,et al.,2022);然后,团队分工编写这10 个教学法,最后再由编委之间进行交叉审查和修订,以保证报告的学术质量。在体例上,每种教学法的内容结构相同,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标题(含副标题)、简介、主体内容(含背景、原理、案例、结论等)、参考文献、资源。

IPR11 在选题上重点体现了两个新的关注点。一是关注教育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学法、技术、空间、人和创意的多重组合”。编委们将流行的教学方法组合在一起,并结合全球化、多元化的场景介绍其中的创新。继IPR10(2022)介绍了“双重场景教学”“家庭教学”等应用于特定场景的教学法之后,IPR11 进一步讨论了“人工智能教学”“元宇宙教育应用”“学习空间中的教学法综合应用”等更宽泛的主题,这反映出学习技术和教学法已经出现多元化、集成化的特点。这种主题选取上的偏好似乎也表明,IPR11 并不追求学术上的严密性和绝对的科学性,而更注重实用性、普及性和新颖性。

IPR11 的第二个关注点是教学创新应关注时代需要、体现人文关怀,即“面临挑战,采取合作和具有同情心的立场”。在后疫情时代,面对人类社会的大变局、技术和模式的创新,教育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更具挑战性。社会生产生活比以往都更加需要合作而非孤立。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某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多个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合作,不仅是跨部门、跨机构,甚至是跨国界的合作。合作不仅是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而且是组织内和组织间学习发生的重要场景,教育也应该为此提供契机。然而,传统课堂中的教学主要以知识传授为主,并未突出合作能力的培养。从更全局的视角看,在学习体验设计中,教学活动可能要突破教室和校园的樊篱,跨越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多个场景,帮助学生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3年度的10 个创新教学法如表1所示。从IPR10 开始,报告不再预估教学法发生作用的时间和影响力大小,读者应就自身认知来评估这些教学法可能对教学、学习和评估方面产生的影响。还有一项需要注意的是,由于IPR 中的教学法太具创新性,描述教学法的术语可能尚未在教育界达成共识,甚至在对其命名时也很难给出一个在教育界已经形成稳定认知的术语,只能对该教学法特征作一个大概表述。本文在翻译这10 个教学法名称时也遇到了这一问题,当直译名称时,很难表达其中内涵和包含的范围。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开放性和不确定性,需要经过时间积淀和实践检验,才能为更多的教育者接受和认可,并达成共识。

表1 IPR11(2023)中的10 个创新教学法

三、教学法概览

IPR11 报告给出了10 个创新教学法,本文将对各个教学法的原理、应用案例、适用条件等进行简单介绍。

1.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

自2022年11月ChatGPT 引发广泛热潮以来,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进入到教学和学习的进程不断加快,在某些特定的领域,智能问答、辅助写作等技术迅速普及(Sabzalieva,et al.,2023)。英国知名教育技术专家迈克·夏普等(Sharples,et al.,2022)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嵌入到教学法中发挥不同作用,例如,可以作为思维拓展工具,提供对学生的持续激励,甚至是成为合作设计者。报告中列举了一些目前流行的可用于教育的人工智能工具,并且讨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学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导师、教练、学习助手或供学生自由探索的学习空间。

生成式AI 工具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人才培养方式和课程体系的变化,学生需要接受培训,学习如何高效使用这些工具,例如,培养学生使用“提示工程”的技能。由于这些工具可以辅助回答问题和撰写论文,传统的题型,如编程题、论述题和小论文等很容易被学生利用AI 工具进行代写,这也将倒逼教育评价改革。教师需要升级新的评估形式,例如,使用复杂任务、真实情境任务,甚至是主动要求学生利用AI 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并要求学生批判地使用AI输出的内容。

人工智能技术在为师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这类智能工具的技术基础是大规模网络数据训练的大语言模型(LLM),目前仍存在明显的局限性,比如幻觉、社会偏见和事实错误等,远不及人类教师可信。滥用这类工具还可能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学术不端和侵犯著作权等问题。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并审慎地使用这些工具。

2.元宇宙教育应用

元宇宙可以被视为3D 虚拟现实版的互联网,它将现实的物理世界和网络中的数字世界连接了起来。使用者通常需要佩戴专用的头戴式显示器以获得更好的效果。在元宇宙中,用户可以使用虚拟形象代表自己,还可以与虚拟环境和对象互动。凯尔等(Kye,et al.,2021)认为在教育领域元宇宙主要有三种用途:一是提供新的人际交流方式,如虚拟形象;二是营造现实世界中难以或不可实现的高自由度场景,如改变重力;三是提供高度沉浸感的模拟环境,如模拟一座古城。

报告中给出了一些元宇宙教育应用的具体案例。2022年,美国有10 所大学创建了“元大学(对应于元宇宙)”,其基于数字校园通过虚拟现实为学生提供各种服务,例如,面向医学生提供低成本的虚拟解剖,从而降低学习成本(Koenig,2022)。还有一些大学利用数字孪生构建与现实世界的实验室、工艺流程或物理校园对应的数字模型(Sepasgozar,2020)。元宇宙被应用于操作技能的学习,例如,在一个基于元宇宙的飞机维修模拟场景中,学生可以与来自不同地点的其他学生互动,协作完成维修任务(Lee,et al.,2022)。

元宇宙在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萌芽阶段,主要集中在STEM 领域。然而,仅将它作为人际交互工具和虚拟环境,已经为教育带来了很多新机遇。不过,元宇宙的大规模应用仍然面临技术可及性、经济性和知识产权等诸多问题。随着元宇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将会在教育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3.多模态教学

多模态教学强调使用文字、图像、声音和手势等多种模式进行交流,以促进学习。类似的教学思想已经存在数十年,早在多媒体教学阶段,教学法专家就倡导使用多种媒体,从多个渠道重复刺激学习者以强化学习效果(毛伟,等,2017)。IPR11 将多模态教学列入报告,可能与当下的技术变革有关,媒体技术的革新削弱了静态文本的主导地位,交互式对话、短视频、交互式视频等不同的沟通方式所占比重日益增加。学生可以通过多重媒体组合,以及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与此对应的,教学应尽可能地多样化,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

多模态教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在某医学院的听力学课程中,教师设计了多个不同的课堂活动(Drew,et al.,2016),要求学生用纸盒和其他手边可用材料搭建模型,以形象化展示耳的三维解剖结构;并安排学生在礼堂中通过身体动作演示声音在内耳中传播的路径,从而理解声音如何在内耳中传导。通过不同教学模式的叠加,教师成功地帮助学生将抽象的解剖知识和概念具象化。

当然,应用该教学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比如,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多模态读写能力,能够正确地使用媒介,以及媒介组合;还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支持,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准入门槛。然而,多模态的读写能力是当今社会发展对未来劳动者的必然要求,该教学法在为学生提供优质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的同时,也有利于学习者掌握未来工作的技能。

4.本土化教学

本土化教学强调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文化背景融入课程,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并激发他们的兴趣。这种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觉醒,发现自己的身份和价值,弘扬本土文化,传递反殖民主义价值观。此外,该教育理念还挑战了教育体系中强势文化的支配地位,有助于营造更加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

在南非某大学的一门人文学科课程中,有别于以往只准使用英文,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多元化的语言来表达。这不仅使学生可以用母语在课堂上提问,而且采用本土语言的实践打破了英语作为课堂上唯一知识来源和权威媒介的传统地位(Hurst,et al.,2017)。将当地语言以适当的方式带入教学和评估活动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自信心。还比如在津巴布韦的一所高中,教师使用一种当地特有的、用来储存粮食的木质建筑作为案例说明某个力学结构的组成(Gilbert,et al.,2020);利用本土场景中贴近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有助于强化理解,实践结果也证实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应用该教学法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来准备多元化的内容,而个性化教学设计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5.数字媒体场景中的关怀教学法

师生之间的关怀是学生建立自尊心、增进幸福感和提高学习参与感的关键。关怀教学法是一种在宽容公平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同理心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法。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的人际关系面临着挑战,教育者迫切需要掌握在数字场景中与学习者建立深层联系和持续关怀的方法。

关怀教学法可以包括以下活动:教育者通过自己言行传递关怀,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公开对话的机会,营造关心鼓舞的学习文化,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反馈。对应到数字环境下,关怀教学法可以表现为:利用在线工具强化和学生的交流,创建支持学生互助的在线空间,在视频会议中营造亲切的氛围,与学生及时联系并保持轻松的氛围,亲自尝试数字工具以帮助学生克服使用过程中的困难(Bali,2020)。在当前面临全球挑战和生存压力的大背景下,该教学法有利于为学习者创建一个轻松、公平和幸福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以便更好地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6.播客教学

播客(Podcast)是基于互联网订阅、专注于特定主题或话题的音频节目,通常以免费形式提供,需要通过互联网下载或以流媒体播放。播客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存在了十多年,主要用于科技节目和娱乐,也有教育机构将教学内容制作成播客。播客教学法将播客嵌入到教学和学习中,涵盖音频讲座、专家访谈、案例研究、反思性评估和记录实地考察等形式。

播客在教育中可以有多种应用方式。比如,教师可以把已有播客作为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创建播客,并作为学习成果提交。后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和使用播客,并在制作播客过程中进行更深刻的思考。有课题研究了黑人妇女制作非正式学习和成人教育主题播客的经历,项目学习者认为这个活动为她们带来了专业能力提升和个人成长,并且和网络上的听众建立了联系(Shamburg,2021)。

尽管播客为教与学提供了多样化的资源,强化了师生的参与。但是,教师制作播客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去策划内容,学生在收听和制作播客时也可能会遇到对话题不感兴趣、缺乏实际参与等问题。此外,播客的制作和访问需要数字设备支持并且接入到互联网,这就影响了其普及程度。

7.基于挑战的学习

基于挑战的学习是一种基于经验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结构化教学法。挑战活动的参与者既有教师也有学习者,通常使用一个三阶段的结构化框架:首先是引入阶段,参与者确定待解决的挑战问题;然后是调查阶段,通过一系列活动,利用现有资源来探索解决方案;最后是行动阶段,实施解决方案,并通过证据评估其成效。有效实施该教学法的前提是通过挑战“激发”学生,创造紧迫感,并促使他们采取行动。

瑞典查尔姆斯工程大学的“挑战实验室”旨在将学生学习与社会转型相结合。该实验室基于社会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实验室的理念建设了一种新型学习环境(Radberg,et al.,2020),提供了多个基于挑战的项目。学习者对这种活动形式较认可,认为这些挑战项目提升了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帮助他们掌握了跨学科的工作方法,使他们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但是,实施该教学法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学生管理能力,需要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同能力等。

8.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方法,教授学生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获得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创新和适应变化的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以便他们能够在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该教学法围绕“创新创业”主题开展,其目标可以是多元化的,既可以是知识传授,又可以是能力培养,还可以是价值观的熏陶。

由于创业教育难以通过完整的真实项目开展,有些教育机构使用了数字化软件来模拟创业环境。例如,加拿大某大学面向商学院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一项为期12 周的教学实验,通过模拟创业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式学习,向学生传授创业相关技能,要求学生进行终端用户访谈,进一步分析数据,并在教师指导下得出结论(Peschl,et al.,2021)。然而,创业教育也存在一些难点,比如,需要教师具备较多的实践经验,还需要配备充足的资源和支持条件,课程对于学生也提出更多的非常规性挑战。因此,教育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资源,帮助学生成为社会的变革者。

9.关系教学法

人们常常通过向他人学习以获得未知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建立合作关系。而在后疫情时代,这种与他人或他物(如人工智能)建立联系和保持互动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关系教学法关注人与人的互动,以及人和环境的互动,旨在建立和维护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及学生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信任、尊重和共同体意识,以及通过对话、合作和反思来促进学生发展。

报告给出了一个在跨国研究项目中使用关系教学法的例子。这一项目使用了一种支持不同专业人员协商和交流的“工具包”,以帮助研究人员划分工作边界、建立合作和信任(Charitonos,et al.,2021)。该教学法关注的另一类影响学习的关系是家庭关系。阿联酋某大学的研究人员观察到:对于学业不佳的学生,家长参与他们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外在动机(Ali,2017)。所以,该校主动动员家庭对学生给予支持,并且鼓励学生利用好学校给予的支持条件。该教学法在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团队场景下尤为重要,因为这类工作任务涉及到复杂的知识和环境。然而,应用这种教学法无疑会遇到一些挑战,比如,人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而且个体建立和保持关系的能力是有差异的。

10.学习空间中的融合教学法

这是一种基于复杂性理论,将环境、教学和技术相互交织、综合运用的教学法,它的目标是创设能够适应变化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做法是“编排(Orchestration)”,即教师选择工具和资源,设计学习活动、管理学习的全过程,以指导和支持学生的学习(Dillenbourg,2013)。这种教学法突破了仅在教学法、技术、教学场景中考虑单一维度的简单设计,能够帮助师生认识并回应教学和数字环境中的学习挑战。这种框架更广泛地考虑了学习目标、技术、资源和环境及其相互影响,要求教师从更综合的视角来考虑各种要素的编排,在多元化的场景中进行设计。

在当前大多数教育机构都应用了在线教学、数字化教学或混合教学的背景下,这种教学法调配各种技术,将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交替,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促进学习,甚至能够兼容使用低技术或不使用技术的学生。随着生成式AI 工具的普及,这种编排会更加复杂,因为AI 工具可扮演多重角色,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教师甚至需要在编排活动时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用好AI 工具。

四、年度报告的内容分析

(一)分析框架和分析结果

为保持一致性,本文沿用了我们团队在过去五年中用于解读年度IPR 时使用的内容分析框架(董丽丽,等,2018),该框架从基本信息、技术基础和学科基础、应用情境,以及体现维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纳。对IPR11 中10 个教学法的分析结果见表2。

在IPR11 提及的教学法中,有一些强调的是某种教育理念,如“本土化教学”“关怀教学法”“创业教育”“关系教学法”。这类教学法在实施方面相对抽象,其中应用的技术和表现形式也不固定。另一些教学法,如“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元宇宙教育应用”则能明显地看出使用了哪种类型的工具和媒介。在教学适用的场景方面,IPR11 中只有“多模态教学”和“关怀教学法”较多地应用于正规教育中,而其他教学法可以应用在所有的场景中。

有3 种教学法在实施中可以不依赖于信息技术,如“本土化教学”“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创业教育”。另一些教学法则必须以数字媒体和互联网为基础,如“元宇宙教育应用”和“播客教学”。IPR11 中的“关怀教学法”着重讨论了在数字化场景下如何实施,因此和互联网技术密切相关。“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虽然也用到网络技术,乃至数据分析技术,但将其归为智能技术更加合适。剩余3 种教学法需要使用线上、线下多种技术手段,可归为综合类。

在学科基础方面,有些教学法还涉及教育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理论。IPR11 中有较多的教学法与心理学/社会学相关,包括“本土化教学”“关怀教学法”“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关系教学法”。而“多模态教学”和“播客教学”从数字媒体的使用角度来看,与媒体技术/传播学密切相关。师生具有一定的数字素养和媒体素养是有效实施这两种教学法的前提。另外,“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与计算机科学密切相关。剩余3 种教学法涉及多学科交叉应用。

在适用情境方面,“创业教育”和“关系教学法”涉及的内容和场景复杂,更适用于成人。其他8 种教学法并未声明其适用对象,根据报告中给出的案例以及教学法的内容来看,可适用于广泛的人群。在适用学科方面,“创业教育”更多地偏向社会科学,而其他9 种教学法没有明显偏好。在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方面,IPR11 中仅有“融合教学法”具有鲜明的线上线下混合特征;“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元宇宙教育应用”“多模态教学”“关怀教学法”和“播客教学”等5 种教学法明确需要数字化媒体和互联网平台的支撑,剩余4 种教学法对教学环境没有特殊要求。

一些教学法关注了特定的目标,如“本土化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实现教育公平和全纳;“创业教育”关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创业精神。另一些教学法则更关注学习者和学习方法,如“关怀教学法”“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关系教学法”。而“元宇宙教育应用”“多模态教学”“播客教学”三者主要关注教学媒介的应用。还有2 种教学法属于综合类,对前面几个要素均有涉及。最后,从研究对象来看,“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元宇宙教育应用”和“播客教学”这3 种教学法与资源高度相关,“多模态教学”和“融合教学法”与过程及资源都相关,而其他5 种教学法主要研究教学过程。

(二)与往期报告的历史联系

IPR11 中给出的教学法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中不少教学法已经在往期IPR 报告中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或对同一问题不同的关注点出现过。教学法之间的联系可以是多重维度的,其中,最明显的关联是基于同一类技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例,IPR11 讨论了“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往期报告中也曾出现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教学法。例如,“人工智能教育应用(2020)”系统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主要场景;“使用聊天机器人学习(2021)”则关注聊天机器人使用文本或语音与用户交流,它们可以引导学习者,并且协助解决问题。

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相关的主题在往期也出现过。“虚拟工作室(2019)”介绍了教育机构建设和使用虚拟工作室的几种创新做法,指出其不是实体工作室在网络上的简单投射,而是具有独到的教育价值的,并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可能。“强化后的富现实(2021)”提出利用技术来丰富现实,将几种虚拟现实融合在一起为教育服务。IPR11 中关于元宇宙教学法的讨论可以看作是这一领域的新发展。

“播客教学”基于网络媒体,可以延伸到非正式学习领域。与其相关的教学法如下:“通过社交媒体学习(2016)”提出利用社交媒体提供长期学习机会,构建学习社区和分享资源,开展线上讨论;“网红教学(2022)”揭示了网红的秘诀,包括传播易于理解的内容、建立个性化联系、创造互动的环境等,都可以用于营造丰富的学习体验。“播客教学”更专注于播客这一媒介的应用,并且给出了内容制作和使用的具体建议。

“多模态教学法”的核心是多种媒介和传播形式的混搭和综合利用,往期报告中也有涉及。2012年,第一期IPR 报告的第一个教学法就是“电子书教学法(2012)”,它探讨了新型电子书对教与学的支持,使用多媒体来丰富电子书内容、使用互动组件增强学习体验;“通过叙事学习(2014)”使用多媒体创作数字故事,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多感官学习(2020)”利用多重感知,来加强交流、参与、记忆和理解。“多模态教学法”是对以上技术和理念的继承与综合。

教学法之间的另一种纽带是教学理念或者使用场景。例如,“本土化教学”讨论多元化的价值观,关注多样性和包容性,与此主题相关的教学法也多次出现。IPR7 中的“去殖民化学习(2019)”致力于反思殖民主义影响,增加文化多样性,为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公平机会;“后人本主义视角(2020)”反思科技与人的关系,关注边缘群体,重视伦理和道德;“公平教育(2021)”强调教育应满足不同需求、克服偏见和培养共情,为所有学生提供公平而优质的教育。

IPR11 中关注学生情感的教学法--“关怀教学法”此前也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例如,“感恩教育(2019)”强调培养感恩之心,以营造积极学习氛围;“最佳学习时刻(2021)”讨论了心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而关爱有助于营造愉悦的心流;“健康教育(2022)”提出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创建关怀环境,开展同伴交流。这些教学法都强调关爱学生、维护积极的学习氛围,而“关怀教学法”进一步就数字化背景下开展关怀教学提出了具体策略和建议。

“基于挑战的学习”强调学习要与真实问题相关联,并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IPR5 中的“有价值的失败(2016)”提出设计和实施富有挑战的任务,容忍学生在初期失败并提供及时反馈,帮助学生获得深入的理解。“设计思维(2016)”提出基于人本思想和参与式的方式,设计解决方案,能够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创造力、数字素养、同理心和冒险精神等。上述教学法都强调学习任务的挑战性和对失败的容忍,而“基于挑战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更系统的挑战任务设计流程,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施建议。

“创业教育”通过项目式学习提升创新创意技能,以及动手实践能力。在往期报告中,“行动学习(2019)”提出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包括识别实际问题、制定行动方案以及评估行动效果等。而“为未来而学(2016)”着眼于以项目式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以及掌握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上述教学法都强调了创新和实践,“创业教育”则更专注于创业精神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关系教学法”关注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跨情境协作能力的培养。在往期报告中,“基于情境的学习(2015)”强调学习发生在特定情境中,提倡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利用真实情境来设计教学。“人本的知识构建社群(2017)”提出要构建参与式的学习社区,鼓励社区成员进行合作和相互尊重,提供技术支持环境以便利知识的协同建构与反思。“家庭教育(2022)”讨论了家庭中父母的认知对学生在学校、教师、性别和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影响。以上教学法都与人际合作、人际沟通相关。

“融合教学法”探讨了教学法、技术和学习环境的关系,其中涉及的线下线上教学早在IPR3 的“翻转课堂(2014)”中就讨论过。这种教学法既体现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的空间交织,也体现了教学法和学习空间的交织。“混合模式(2022)”则强调将面授课程与在线学习材料和活动结合起来,以创造一种连贯的学习体验。

五、讨论和展望

IPR11 探讨了2022年7月以来最有可能引起教育变革和转型的技术及其对教育可能带来的改变,涵盖了当前全球教育界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些教学法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层面都很有可能在教育领域发挥重大影响。作为全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教育信息化等关键领域开始引领全球潮流。IPR11 报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本文认为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现象级”新技术将对教育数字化转型产生巨大影响

IPR11 将两个“现象级”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放在了开篇最重要的位置。这类新技术的普及将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数字化转型产生巨大影响,其带来的变革不仅是整个教育领域内效率和质量的提升,还可能引起整个教育生态的改变。它们对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体现在多个层面上。

在技术层面上,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等新技术的普及将为教育提供更加丰富和立体的教学方式。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极大加快教学智能化的进程,其可以更好地担任教师的助手,生成定制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使教学更加精准和高效。在元宇宙的加持下,高度逼真的虚拟学习环境更容易实现,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在线互动方式。通过直观、感性的方式理解并掌握知识,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组织层面上,新技术的普及将影响到教育的管理方式。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运用,教育机构可以更好地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需求,更有效地管理和配置教育资源。同时,新技术也将促进教育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打破信息壁垒,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上升到战略层面,“数字中国”的实现需要更多的能够适应未来数字产业需要的、具备数字素养的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新华社,202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新华社,2023)。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数字中国的重要保障。

对于教育政策制定者来说,需要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化技术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政策。落实到教学法层面,就是要通过创新充分释放新技术的潜力,形成教育生产力,同时也要审慎地评估,避免其中的风险和陷阱。

(二)教学法应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高要求

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全球视野、有效沟通、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能力和素养应当成为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IPR11 中也突出了对这一主题的呼应,“基于挑战的学习”和“创业教育”均是其具体体现。

针对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目标,基础教育领域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光明日报,2022)。2023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从课程方案落地规划、教学方式变革、科学素养提升、教学评价牵引、专业支撑与数字赋能五方面提出了14 项举措(教育部,2023)。许多中小学校正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普遍开展了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教育领域也在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教学提质增效。

在高等教育领域,各级各类高校正在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和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除了传统的学科领域,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成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新热点。这些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未来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和推动人类进步。在传统领域中,人才培养也已经开始强调科技和人文的交叉,数字人文、数字法学等交叉学科成为热门。在所有学科领域,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基本素养和综合能力,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应对多变环境的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活动中,课堂内外的教学法创新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有力保障。

(三)“提质增效”仍旧是现阶段教学法关注的重点

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仍旧是正规教育的主要形态。教学技术和教学法的应用都应当以课堂为主要场所,为促进理解而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学习延伸到课外和家庭。例如,青岛市积极推广“线上+线下”混合式、探究式教学,引导教师熟练掌握备授课、数据分析等智慧教学工具以实现课堂教学全过程诊断与评价,提升课堂智能化水平,赋能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刘乐,2023)。例如,苏州大学打造面向5G 和物联网时代的现实与虚拟互动融合的大学新形态,推进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案例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翻转课堂和混合式教学改革,推动了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熊思东,2019)。

针对这一主题,IPR11 报告中的“使用人工智能工具教学”强调AI 教学助手可以成为学生的线上学习伙伴,在课后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帮助学生巩固难点和薄弱点,规划学习路径,提高测评效率。还有一些教学法强调了课堂教学和课外学习的结合,比如“多模态教学”“基于挑战的学习”等。这些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课内外的有机衔接,反映了当下课程改革的主流视角。另一些教学法从丰富教学资源和手段的角度与提质增效相呼应,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个别化的选择。如,“元宇宙教学”为学生提供沉浸式虚拟学习空间,“播客教学”为学生提供海量专业学习资源。还有一些教学法和创设真实情境、强化体验学习相关,比如,强调情境体验和实践探究的“创业教育”可以以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作为学习驱动,有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既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也锻炼了团队合作精神。以上教学法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四)教学法应用正在从单一走向统整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学法的应用已经从单一走向统整,实现了环境、内容、技术和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在实践层面上,单一的教学法应用往往人为限制了教和学的方式,例如,仅注重讲授而忽视了讨论、实践等教学环节,仅重视评价驱动而不关注学习过程设计。教学法的统整应用可以克服单一应用的局限性,实现多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它还可以让学生按需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动机与学习能力。

IPR11 介绍了多种“统整”层面的教学法及其创新应用,为教师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多模态教学”综合运用了语言、图像、声音、身体动作等多种模态,能够更全面地激发学习者的感知和认知;“基于挑战的学习”综合采用了项目学习法的团队合作探究,还包含体验学习法和问题化学习的思路;“创业教育”灵活运用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项目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法,将之组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计划能力;“融合教学法”从字面上就体现了“综合”,强调多种教学要素如教学法、技术、环境的交融性,需要教师进行统筹,发挥其优势。

教学法的统整意味着教师要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法,从更高的层次进行教学设计。这对教师的设计素养和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先进理念,改变教学法应用思维;学校要营造教学创新氛围,鼓励教师开展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法统整应用能力。

(五)“以人为本”是教育永恒的主题

近几年的《创新教学报告》反复强调了“以人为本”这一主题。在IPR10 中,“自主教学(2022)”强调要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或喜悦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培养专注和与他人相处等能力;“不适感教育(2022)”认为情感是学习和促进社会正义的有力工具,特别提到通过情感体验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形成更好的人际相处方式。IPR11 中的“关爱教学”直接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理念,提出教师要支持和尊重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本土化教学”关注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认为将教育内容本地化有利于更好地教学;“关系教学法”强调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在世界经历百年变局的当今,教育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挑战和新需求。但是,教育无论如何变,“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始终不变。技术的发展容易让人迷失本心,因此,我们更应尊重情感、关注个性、增进人的主体地位(韩晓萌,等,2023)。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兴趣、才能和潜力各有不同,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他们发掘潜力,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家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中国教育报,2023)。“润心”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滋养学生的心灵空间。为此,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认识到“以人为本”的永恒价值;学校要营造人文氛围,鼓励人本教学;管理部门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为“以人为本”的教育创造条件,而教学法是将这种理念落实到实践的重要抓手。

六、结语

IPR11 介绍了当下国际教学法创新的潮流和热点,对我们在数字教育领域的教学研究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首先,报告对优秀教学法的遴选横跨多个国家,提供了国际化视野,有助于国内学者和教师了解各国教育技术发展动态。其次,报告虽然和信息技术密切相关,但是将核心关注点落实在教和学、师和生的关系上,讨论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来改进教与学,反对技术本位的倾向,为当下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再次,教学法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数字素养,因而报告在多处强调了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教师数智化教学能力应该成为当前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重点。最后,报告不仅关注教学方法,也关注了技术环境下的学习评估,可以作为教育评估改革的重要参考。报告整合了来自学习科学、教育技术等领域的理论,为数智化教学提供理论方法支撑,对教育技术理论在中国的运用也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猜你喜欢

教学法教育教学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批注式阅读教学法探究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