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宁波:走深走实科技特派员制度
2023-12-27文丨李建花
文丨李建花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省工作期间亲自倡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要制度。浙江省宁波市自2003年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以来,聚焦农业农村发展需求,持续迭代精准选派、精准服务、精准改革、精准保障机制,形成全市“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驻点,村村都有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全体系、多维度、强辐射工作格局,在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村共同富裕等方面积累了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波经验”,为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进展及成效
宁波市科技特派员从2003年开始试点,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截至目前,宁波市共选派十四批次5149人次科技特派员、四批次417个团队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全市91个乡镇(街道)300余家单位。目前有个人科技特派员1359人、团队科技特派员148个、法人科技特派员10个,构建形成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4566”乡村产业的“十百千”科技特派员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持与保障。
一是新技术、新品种全面推广,农民收入大幅跃升。20年来,科技特派员队伍每年转化科技成果不少于100项,累计引进、推广农业农村实用新技术3985项,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578个,直接带动2.8万余户农民实现增收,间接辐射4.3万余个农户。自主选育水稻品种占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3以上,实现省内种植面积“九连冠”。坚持将科技特派员作为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要力量,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的12970元提高到2022年的45487元。甬优籼粳杂交水稻、瓜类砧木、象山白鹅、甜瓜、草莓、南瓜等良种良法在对口支援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应用,增收成效显著。
二是新项目、新产品加速开发,农业创新硕果累累。在强有力的政策资金支持下,一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竞相涌现。“甬优1540”水稻被列入2022年宁波市首个国家粮油生产主导品种(全国共29个),“甬籼15”“提味西瓜”等10余个新品种被列入2022年浙江省农业新品种推广目录。人工养殖银鲳、虎斑乌贼均创国内人工养殖数量最多、单体最大纪录;水蜜桃和梭子蟹、小黄鱼、黄姑鱼等一批农(水)产品的研究和产业化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是新主体、新模式大量涌现,服务平台多点开花。宁波市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个,国家级星创天地13家、省级星创天地19家。科技特派员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创办(协办)农业企业185个、专业合作社216个,建成各类示范基地585个,创建农业品牌或乡村振兴示范点227个。完善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统一农技110信息服务热线,实行“7×24小时”农业专家和科技特派员在线答疑、农事指导等多项服务举措。
四是新农民、新人才活力迸发,乡村振兴未来可期。紧密结合宁波市主导特色产业,开展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科技特派员每年开展中短期培训1000多场次,参加培训的农民约5万人次。通过“外引内育”两手抓和“甬江引才”工程,引进农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27个,农业科研人才700人、农技推广人才1049人。全市现有农村实用人才20.2万人,居全省首位。
五是新路径、新业态强势应用,农业产值显著提升。科技特派员创新推广种养结合、水旱轮作、立体种植等绿色生态技术耕作模式,帮助开拓稳粮增收、绿色高效致富新途径。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指导农户实施“西瓜—水稻—雪菜”“雪菜—雪菜—水稻”一年三茬种植模式,较种植两季水稻亩产收入增加5000元以上。浙江万里学院贝类团队推广“蟹—贝”分区循环养殖新模式,较单养模式提升效益56%。象山县、余姚市等地建立“稻、鱼、鳖”“稻鳅、稻鳖”共生模式等新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打造稻渔综合种养全产业链。
海曙区章溪村村民展示由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科技特派员团队选育的“兰芯”小西瓜
二、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经验总结
20年来,宁波市聚焦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构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扶贫等方面,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为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扎实的科技支持与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保障,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支撑”。宁波市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及浙江省有关科技特派员文件精神,出台《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成立由市分管领导担任组长,人才、财政、科技等部门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同时,将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科技进步考核,落实科技特派员工作目标责任制。推行科技特派员担任镇(乡)长助理等创新做法,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是创新选派方式,扩展服务领域,科技特派员工作“全覆盖”。从“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到启动实施“百团千名”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探索法人和团队科技特派员选派方式,规范科技特派员选派制度。选派渠道从宁波市内涉农高校、科研院所拓展到长三角地区及全国;选派范围从在职科研人员扩大到退休科技人员和乡土专家;服务范围从农业生产拓宽至乡村特色产业、乡村旅游、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等各个领域;服务领域从农业拓展到农业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形成一支以市内外科研院所、高校、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广大科技人才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服务乡村振兴的科技特派员队伍。
三是出台扶持政策,加大经费投入,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有保障”。宁波市每年安排1000余万元财政资金,用于支持科技特派员围绕主导产业实施成果转化。设立团队科技特派员专项,围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及农村民生等实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和区域特色农业品牌打造,每年支持近50个项目;安排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项经费用于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服务的生活补助和交通补助;对科技特派员创办的生产经营主体或科技服务组织,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列为市各类重点创新载体,享受相关财政政策支持。
四是培植服务典型,宣传工作成效,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氛围”。通过编印农业科技成果手册、宣传典型和服务成效、表彰先进等途径,为科技特派员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氛围。开展科技特派员制度试点工作20年来,宁波市共推选出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2人、省优秀科技特派员60人、市优秀科技特派员35人;利用科技和农业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推出“科技的星火跃动的旗帜”“科技劲风吹沃野”等典型案例500多个;拍摄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题片和微视频等100多部,及时宣传先进适用成果推广和科技特派员工作成效,6部“大美科技特派员”优秀微视频作品被评为全国优秀作品。
三、推动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的思考
当前,宁波市虽然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但距离新时代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对科技创新的支撑服务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首先,科技服务能力及时间保障存在差距。科技特派员大多是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人员,部分人员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同时,科技特派员还承担着派出单位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服务基层的时间难以保障。其次,科技特派员服务方式单一、成效不均衡。总体来看,科技特派员提供的服务仍以宣传培训、实地指导为主,真正与基层建立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利益共同体的仍然较少。最后,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创新不足。新时代乡村科技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如何调动科技特派员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为推动宁波市科技特派员制度走深走实,宁波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对标“三农”高质量发展硬任务,进一步提高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位,充分调动和发挥科技特派员资源优势,支持引导科技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战略主战场。
一是聚焦乡村振兴需求,在拓宽服务上走深走实。根据农业农村发展新变化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态势,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及前沿发展方向,如良种繁育、冷链物流、电商营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继续扩大科技特派员选派范围、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领域、优化科技特派员队伍专业结构,吸引市内外更多的专业科技人才,包括文化卫生、规划设计、生态环保、法律、医疗、教育、经济管理等更多领域,实现乡村振兴服务领域全覆盖。
二是强化服务精准对接,在提高成效上走深走实。在现有科技特派员管理和选派方式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新的选派机制,结合派驻地的产业特点,整合发挥派出单位资源优势,组建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特派员团队,达到一名科技特派员引来一个专家团队甚至一所高校智力资源的效果,推动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由“单兵作战”向“组团联动”转变,实现“订单式”需求和“菜单式”服务精准对接。搭建信息化、网络化的科技特派员组织服务平台,强化科技特派员与基层组织、企业及农户等实时有效沟通对接媒介,推动技术和需求快速精准对接。
三是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在强化保障上走深走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相关部署,围绕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及时研究提出推动科技特派员走深走实的引领性、可操作性举措。强化财政投入,为科技特派员技术服务提供充足、稳定的资金支持。强化创业扶持,引导金融机构开辟科技特派员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绿色通道。强化利益联结,鼓励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参股、资金入股、有偿服务等方式创办、领办、协办企业或合作社,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