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2023-12-27李涛,车轩,王宽,李晟,李坚
李 涛,车 轩,王 宽,李 晟,李 坚
(南华大学 松霖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传统村落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要求,自2012年12月起,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持启动了传统村落评选工作,以加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及发展,至2023年3月已公示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计8 155个。
当前对传统村落遗产的研究,以历史文化方向[2,4]、保护与旅游开发方向[5,7]居多。历史文化方向的研究,主要是借助一些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这对厘清村落形成、发展与变迁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保护与旅游开发方向的研究,主要针对古村落的保护路径与经济开发模式,旨在以建筑遗产保护为基础,探索活化村落的各种旅游开发模式。
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研究逐渐受到关注[8,10]。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来研究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能够从大区域范围上揭示其分布特征,这对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宏观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本研究聚焦于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分布,采用最邻近距离、地理集中化指数、核密度等方法从湖南全省和各市州两个层面揭示湖南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叠加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时借助地理探测器,来探索影响其空间特征的原因。旨在厘清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为政府部门优化保护政策和旅游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一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湖南省位于华中地区南部,长江中游,全省面积21.18万km2。地处云贵高原过渡地带,省内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以山地(51.2%)、丘陵及岗地(29.3%)为主。河网密布,水系发达,省内水系可以概括为“三湘四水”。气候方面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且光热充足,适宜进行生活和农业生产活动,为传统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截至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发布,湖南省共有704个中国传统村落(见图1),占全国传统村落总数的8.6%。
图1 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
本研究收集的传统村落数据信息,主要来源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公布的“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的通知”①,发布时间分布在2012—2023年间,共6批。基于传统村落名称,借助百度地图的地址反查工具获取所有传统村落的经纬度,最后再利用坐标纠偏工具,统一坐标系,得到本研究中六个批次的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点数据。高程(2013年)、水系分布(2019年)以及土地利用数据(2020年)来自地理监测云平台②。GDP与公路建设情况数据(2022年)来自湖南省统计信息网③以及各市州政府官方网站。
二 研究方法
(一)空间分布类型
(1)
(2)
式中,传统村落数量表示为N,研究区面积表示为A,传统村落密度表示为D。
二 空间分布均衡性
(一)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空间基尼系数是研究离散区域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12],本文用空间基尼系数对比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差异。将该系数作为度量传统村落在湖南省各市州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状况的指标。其公式为:
(3)
式中,N表示整个湖南省地理区域内传统村落的数量。ri表示第i个地理区域内传统村落占湖南省传统村落总数的百分比。空间基尼系数取值0~1。如果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区域分布越不均衡,它的值就越接近于1;如果其区域分布越均衡,它的值就越接近0。
(二)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地理集中指数主要用于衡量研究对象的集中程度[13],广泛应用于经济、地理学等研究。本文用其衡量湖南省市域范围中传统村落的空间集中程度。其公式为:
(4)
式中,G、T和n分别表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传统村落数量和全省的市域数量,Ni表示湖南省第i个市域的传统村落数量。如果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市域分布越集中,G值就越趋近于100;而分布越分散,G值越趋近于0,前提是G的值应当在0~100区间内。假设平均分布在湖南省14个市州的传统村落地理集中指数为G0,那么当G>G0时,说明湖南省市域中传统村落呈集中分布,当G-G0为正时,值越大说明集中程度越高;当G-G0为负时,则说明分布越分散。
(三)空间分布密度
核密度估计法是一种空间密度分析法,主要用来表示点在整个区域内的集聚情况[14],该方法认为地理事件受空间位置的影响,但是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任何空间位置上。本文运用核密度法来表达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密度。原理为叠加在栅格像元中心的所有核表面的值之和就是每个输出栅格像元的密度,该值越高表明区域内点的集中程度越高,空间聚集性也越强。核密度估计法的公式为:
(5)
式中,k为核函数;h为搜索带宽,n为搜索带宽范围内点的个数;x-xi表示估计点到事件xi的距离。
三 研究结果
(一)空间分布类型特征
利用ArcGIS10.2空间分析中的“平均最邻近距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测度湖南省704个传统村落,得出实际最邻近距离为6 257.7米,理论实际距离为9 776.5米,最邻近点指数R为0.64<1。这就表明传统村落的实际距离小于理论距离,然后对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其中p的值为0.00,Z得分为-18.27,通过检验(见图2)。由此可得出湖南省的传统村落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
图2 湖南传统村落物质遗产的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结果
(二)空间分布均衡性特征
1.空间分布均衡程度
由公式(3)得出空间基尼系数G的值为0.3,反映出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省内的14个市州分布不均衡,且空间分布呈现出集中分布的趋势,主要集中在怀化市和湘西州(表1),这两个市州的分布数量分别占全省的26.6%、25.3%。
表1 湖南省14个市州的传统村落数量统计
2.空间分布集中程度
根据公式(4)可以计算出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地理集中指数G=42.4。假设全省704个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内呈均衡分布,则可计算出每个市州的传统村落数量G0为704/14=50.3个。此时研究区的G>G0,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类型在整个市域范围内主要呈集中分布。利用Excel绘制湖南省内各市州传统村落的洛伦兹曲线(见图3),可见湖南省传统村落在各市州内分布不集聚,近80%的传统村落集中分布在怀化市、湘西州、永州市和郴州市。
图3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洛伦兹曲线
(三)空间分布聚集性特征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运用ArcGIS10.2的空间分析中的核密度(Kernel Density)分析工具得出,带宽(search radius)选择为25 km。由图4可见,传统村落在整个湖南省区域范围内形成了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明显的集聚区。次级密度区有邵阳、衡阳、益阳和娄底等地,其余区域聚集程度较低,呈分散分布特征。
图4 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聚集性特征
四 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湖南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类型上趋近于集中分布,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3个明显的集聚区,而且在区域和市域都分布不均衡。地形、海拔高程、水系、经济与交通等因素都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有重要影响[15-17]。本文综合考虑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也考虑到每个区域的特点和数据收集的难易程度,从海拔高程、坡度、距水系距离、公路密度、人均GDP以及土地开发程度等影响因素出发,分析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因素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影响。
(一)自然地理因素
海拔高程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18]。一方面,海拔高,生存条件就会恶劣,区域内的交通布局也会受到限制。另一方面,海拔高程对降水、气候和植被都会有所影响。利用ArcGIS10.2将湖南省传统村落点数据与DEM进行叠加(图5-a),可看出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地区(0~200 m占18.2%,200~500 m占59.4%),集聚在以湘西州—张家界、怀化、永州—郴州为中心的丘陵地区。当海拔超过500m后,传统村落数量逐渐减少。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上的占比为22.4%,超过1 000 m海拔的村落数量不足1%。由此可知,湖南省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中低海拔区域,这是因为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且交通可达性好,这在长久以农业为本的社会历史中是极具优势的。
图5 湖南省传统村落在自然地理因素上的分布情况
坡度也是影响传统村落选址的重要因素[19],其决定着农田耕作与村落建设的难易程度。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技术规程》将得出的坡度结果进行重分类(Reclassfy),按>25°、15°~25°、6°~15°、2°~6°、≤2°等五个类型分类,各坡度范围的传统村落数量(见图5-b)可由湖南省传统村落与坡度分析结果进行叠加得出。可以看出,在坡度≤15°的地区,分布着74%的传统村落,而坡度>15°的地区只分布了26%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在各坡度等级上的分布比例为10.4∶26.6∶36.6∶17.5∶8.9,由坡度比例可知,6°~15°比例最大,2°~6°次之,15°以上逐渐减少,通常情况下,坡度大于25°的区域则不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这说明湖南省的传统村落选址主要为坡度适中的地区。从湖南省选址的历史角度看,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于明清的农耕社会时期,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发展限制,村落选址最直接考虑的就是土地是否适宜耕种,而坡度又是影响耕种适宜性的重要因素,因而村落选址优先考虑坡度适宜的地区。
传统村落的选址与水系密切相关[20],水作为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不可或缺。同时,河流还承担重要交通运输功能。湖南省水系发达,水运是历史时期经济沟通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村落选址的重要条件就是要临水。利用ArcGIS10.2将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图和湖南省主要河流进行叠加,进行缓冲区分析,缓冲区范围分为1 km、2 km、3 km、-5 km、5 km以上5个等级,以此为基础分析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与水系之间的联系。由缓冲区分析(见图5-c)可知:44.7%的传统村落分布在距离河流1 km内,1~2 km的占19.5%,2~3 km的占14.5%,3~5 km的占12.4%,5 km以上仅占8.9%。距离主要水系3 km内的传统村落约占其中的80%。这表明,湖南省内大多数传统村落的选址对于水系的要求和依赖程度较为明显。
(二)经济社会因素
交通是地区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传统村落影响很大[21]。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各市州的公路密度,见表2。湖南省公路密度较高的长沙、株洲与湘潭,其传统村落分布数量最少,而路网较低的地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正是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区域。由此可见,湖南省传统村落的分布与交通便利性为负相关(见图6)。这些地区交通发展水平一般,因此相对于其他区域而言受到的外界干扰较少,区域环境也相对封闭,这种环境条件下的物质文化遗产受外来文化影响小,传统村落更容易得以保留。
表2 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比对
图6 湖南省传统村落分布与经济社会因素的关联
地域经济的发展是影响传统村落留存的另一重要因素。从湖南省统计年鉴(2022年)得出湖南省各地市人均GDP,见表2。由表2可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数量较少,而经济较差地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反而较多。如上述的湘西—张家界、怀化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的传统村落数量占全省的80%。这些地区的人均GDP排在全省的倒数位置,而分布数量最少的长株潭、常德及岳阳,其人均GDP处于全省的前列。由此可以得出,湖南省的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传统村落分布影响很大(图6)。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受到现代文明冲击较小,传统村落更可能被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22]。
利用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23]来表达湖南省各市州的土地开发强度。由表2和图6可看出,有着较高土地开发强度的长株潭地区,分布的传统村落数量最少,而开发强度较低的湘西、怀化以及永州,均分布有较多数量的传统村落。在土地开发水平较高的地区,传统村落面对快速城镇化的冲击,多被现代化建筑所取代,能被保存下来的就会更少。相比较而言,土地开发强度相对较低的地区,比如传统农耕地区,其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种相对稳定的人地关系,使得传统民居建筑能够得以较好的传承下来。
(三)因素交互影响分析
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自然地理与经济社会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对湖南省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本文对高程、坡度、距水系距离、公路密度、人均GDP和土地开发强度这6个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展开分析,通过分析因素组合对传统村落分布的交互影响,来判断影响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交互因素,具体见表3。
表3 因素交互影响分析结果
分析发现,解释力较大的3个交互式影响因素分别是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q=0.99)、人均GDP∩公路密度(q=0.99)、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q=0.96)。这表明在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主要受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源条件的影响。公路密度、人均GDP以及土地开发强度这3个经济社会因素间的两两交互表现出较强的增强关系,且与另外3个自然地理方面的因素相比,其单个因子的q值都较大,表明湖南省3个经济社会因素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异格局起主导作用。另外,双因素增强关系远大于单因素,这表明湖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各因素并非单独起作用,而是协同作用下的结果。
五 结论与建议
本文对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湖南省传统村落遗产趋向于集聚分布,空间分布类型属于凝聚型。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在14个市州地理区域分布不均衡、不集聚。核密度分析发现传统村落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3个明显的集聚区,分别为怀化、湘西—张家界,以及永州—郴州地区,这3个集聚区拥有全省近80%的传统村落。这种空间分异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受经济社会方面因素的影响。另外,对这种空间分异现象解释力较大的3个交互式影响因素分别是土地开发强度∩公路密度、人均GDP∩公路密度以及公路密度∩距水系距离,表明各影响因素间的协同作用对空间分异特征影响显著。
地理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对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传承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如何协调好地方经济发展与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实现传统村落引领乡村振兴的关键。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湖南省的传统村落具有集聚性特征,且已形成集聚中心,建议在这些集聚中心设立传统村落保护区,用以传承和弘扬地域特色文化。第二,位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较好的市州传统村落,会遭受较大经济建设与土地开发方面的冲击,此类传统村落应以修复保护为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应当兼顾经济发展与传统保护,从传统村落保护的系统性和地域性出发,划分不同类型和不同功能的传统村落文化区域,针对不同区域制定完善的保护与修复政策。第三,位于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较差市州的传统村落,其保存相对完好,并且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如临近水系、地形地势多样,这些地区的传统村落可作为旅游资源重点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特色民俗旅游等产业,促进旅游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也要注重村落及自然环境的保护,避免过度开发。第四,路网密度、人均GDP、土地开发强度等经济社会指标对传统村落影响很大。区域交通条件及经济较差、土地开发强度低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为传统村落的保护提供了保障,但也同时限制了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传承。应在保证传统村落不受破坏的情况下加强交通建设,稳步提升当地经济,并结合当地国土空间规划有序地进行土地开发。
本文采用湖南省入围6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为样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湖南省传统村落布局的总体特征,但由于仍有大量的村落尚未进入名录范围,未来应结合实地调研开展更大样本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
注释:
①参见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zhengce/zhengceguizhang/。
②参见http://www.dsac.cn/。
③参见http://www.hn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