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初探
2023-12-27杨丹何英姿
杨丹 何英姿
[摘 要]为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高中生物学教师可基于生态文明理念开展教学。文章以“群落的演替”一节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引入时事政治、创设情境、结合生态科技、联系生活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开放式学习,从而有效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和实现核心素养目标。
[关键词]生态文明理念;高中生物学;群落的演替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3)23-009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1]。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环境,离不开生态环境,人类必须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2]。全体公民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的理念,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来谋划发展,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4]。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与高中生物学生态学知识息息相关。在高中生物学教学各个环节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全方位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通过逐层递进的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提出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认同人类活动对环境效益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生态兴则文明兴[5]”的生态文明理念。
一、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策略
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生态文明的元素,有效实施生态文明教育,让生物学课堂开出生态文明之花。在设计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灵活采用教学实施策略,引入多样化的生态文明元素。教师需与时俱进,与社会时事政治接轨,并注意时效性和真实性;注意生态文明教育与教学目标的适配度,不可套用和固定化地融入。
一是引入时事政治渗透生态文明理念。通过时事政治可以了解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状况,时事政治是青少年了解国家大事的切入点。教师可将时事政治作为教学导入和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铺垫内容,作为一节完整的高中生物课的升华。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良好习惯,让学生通过时事政治的学习培养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促进生态文明教育和高中生物学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
二是结合生态科技增强生态文明意识。近年来,《自然》杂志的十大科学突破中,与生物学相关的研究占比居高不下,生物学在科学界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在高中生物学的科学技术模块中包含诸多生态科技,借助课堂引入生态科技,有利于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比如,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生态环境,能够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基因来强化其抗病性、抗虫性,从而减少杀虫剂等化学药物的使用。运用杂交育种技术挑选优势品种,可提高产量,提升经济和环境效益。以上各种生态科技均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引入生态科技,可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是联系生态事实与现象落实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生态环境现象,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同感。日常生活中包含许多生态文明元素,诸多生态事实与现象警示人们要保护环境,敲响生态警钟;诸多生物保护地需要全体人类合作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此外,还有许多生态治理的成功案例,如人类努力使沙漠变绿洲,从荒凉到生机勃勃。教学中教师对生态事实和现象进行整理与编排,将其作为教学素材,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和治理者,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群落的演替”的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内容
“群落的演替”是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学选择性必修 2 第 2 章第 3 节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群落的结构和主要类型,已奠定了扎实的群落知识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明确不同类型群落的变化规律、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以及群落演替的意义。本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自然环境演变的系统分析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本节课与生态文明思想的相关度极高,存在许多关联的地方,因此选择“群落的演替”这一节课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种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本节课通过三个主要内容环节,逐一渗透生态文明理念,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識。
(二)教学目标
(1)生态文明教学目标
①通过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导入新课,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贯穿整个课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紧跟时政。
②展示塞罕坝林场的治理成果——荒漠变绿洲,树立学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增强学生的科技自信,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③让学生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与生态保护相关的事例,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的生态文明理念。
(2)课堂教学目标
①通过建立裸岩和农田演替示意图,说明不同类型群落的演替规律;基于不同类型群落的分析,树立稳态与平衡观。
②分析相关资料,建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异同点的思维导图,锻炼观察分析、类比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揭示群落演替的规律。
③通过小组讨论,结合具体实例,明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通过课后活动调查实践,体悟学以致用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④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提出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合理化建议;能认同人类活动对环境效益的重要作用。
三、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教学设计,要以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前提条件。对于高中生物学教学与生态文明教育的融合,教师要深入挖掘、多方研究,使生态文明理念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习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树立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一)引入时事政治,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从时事政治案例出发,通过问题探讨导入。教师播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思想的视频,然后提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哪些内容?学生观看视频,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相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容,同时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问题,从而深入理解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知识点。
小组合作,绘制演替示意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演替的类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绘制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示意图,能够完整地说出群落演替的过程。
类比分析,构建思维导图。学生回顾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知识点后,对比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并构建出有关思维导图。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思维导图进行分享和引导学生学习;评阅学生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异同点思维导图,对学生的思维导图的优点进行表扬。对于学生疏忽遗漏、易错的知识点,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在思维导图中予以改正,清除知识点盲区。教师设疑:稳定是相对、暂时的,而变化是永恒的。同学们,你们对这句话有什么理解呢?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形成“尊重自然”的意识,且能够主动思考、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学生全方位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异同点,构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异同点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能力和建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实例展示,分析讨论。教师展示学生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风景(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照片和展示环境污染(如废弃的农田、工厂等)情况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有什么影响?如果去除人类活动,这些群落又会从什么方向发展?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逐层递进地讲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展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启迪学生思考。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讲话内容及我国环境治理方案,再进行讲授: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生态文明作为基础建设落实,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6]。使学生体悟群落的演替是普遍现象,演替具有一定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设计意图:教师展示学生所拍摄的部分照片,并进行实例展示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交流能力。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有关生态文明的内容切入,让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全方位贯彻生态文明理念。
(三)结合生态科技,培养“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展示塞罕坝林场的治理成果,引入生态科技。教师先播放“习近平时间|塞罕坝书写绿色传奇”视频,展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成果;然后讲授塞罕坝林场对生态科技的使用情况。学生通过认真观看塞罕坝林场的相关视频,了解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相关成果及相关生态科技的应用情况。
总结巩固,升华教学。教师根据板书总结和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升华书本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心中种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种子。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塞罕坝林场的治理成果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总结,培养学生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
(四)联系生活,升华生态文明教育
安排课外调查活动。第一,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来调查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数目及其危害,并提出解决措施。第二,以“警惕外来物种入侵”为主题开展科普征文比赛。学生进行课后调查,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普文。通过教师评阅和生生互评对调查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教师提前准备科普文和调查报告评价量表,并进行打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两个优秀作品的朗读鉴赏。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情况以及对生态文明理念的落实情况;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课外调查、撰写报告及交流讨论的能力。让学生体悟“环境选择生物,生物改造环境”的思想,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实践体验。
四、教学反思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于课堂,是生物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要求,教师应基于生态文明理念有效开展高中生物学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过程中关注时事政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将生态文明理念与党的二十大报告、生态事实与现象、生态环境治理技术相结合,并贯穿于课堂,可促进学生对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主要内容的深度学习。
要落实生态文明理念,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亲身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拉近学生与自然的距离。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高中生物学教学可采用自主式开放型课堂教学模式——以生为本,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7],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做到教學内容开放、教学过程开放、学生思维开放。在学科教育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生态金句[J].林业与生态,2022(11):6.
[2] 王雨辰,彭奕为.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及其当代价值[J].云梦学刊,2023(1):10-18.
[3] 杨向荣,陈琴.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学阐析[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2(6):35-39.
[4] 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J].四川环境,2022(5):335.
[5] 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6] 康玉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智慧中国,2022(6):84-87.
[7] 苏光.小学数学“自主开放型”课堂构建探究[J].数学教学通讯,2016(10):26-27.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