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教融合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培养退役军人为例

2023-12-27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47期
关键词:养老院校培训

曾 园

(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系,四川 成都 611131)

2020年11月,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保障法》第三十一条规定:“退役军人的教育培训应当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导向,紧密围绕社会需求,为退役军人提供有特色、精细化、针对性强的培训服务。”这些新政策的陆续出台,无疑给各类职业院校开展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新契机。成渝地区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顺势而为,鼓励引导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养老服务相关专业,通过实行单独招生、增加招生计划、降分录取等方式,逐步扩大人才培养规模;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倾注了更多人力和物力,瞄准时下热门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和学科群建设。

如何集中区域学科优势破解社会难题,如何建立符合退役军人特点的教育形式,如何让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优质就业,成为摆在高职院校管理层面前的全新课题。

一、成渝地区老龄化现状及相关研究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 093.78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62%;重庆市常住人口为3 205.42万人,60岁及以上人口为701.04万人,占21.87%。据推算,2022年我国将进入占比超过14%的深度老龄化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民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改善,人口预期寿命逐渐提高,成渝两地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

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存在从业人员层次低、离职率高、人才数量短缺等问题。各类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不清晰、课程体系设置不规范等问题,普遍存在招生难、师资缺乏、培养效果不佳等困境。随着我国老龄化速度加快,如何输出符合企业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将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改革的重要一环。

为了响应高职扩招倡议,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已经在开设的烹调工艺与营养、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连锁经营管理等4个专业中招收退役军人,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招生规模,但跟养老产业相关度不高,培训的人才还是传统的行业类型,没有集中探索与养老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和人才需求,没有形成相应的学科群建设基础,导致退役军人培养的力度和深度不够,与即将到来的养老产业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不匹配。

二、聚焦养老产业培养人才研究现状

1.对其整体性的现状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杨国军在《高职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培养状况研究》中深入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养成服务类人才遇到的主要问题:一是养老服务类专业界定,二是养老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总体情况,三是养老服务类专业开办情况,并从政府、院校和企业层面进行了一些建议和思考。

2.关于养老服务人才综合培养的研究。林文兄[1]提出,缺乏养老服务综合型人才是阻碍企业顺利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的重要瓶颈。

目前,关于聚焦养老产业培养人才的研究对象较为狭窄,多为宏观性的初步探讨和具体操作层面的分析,对于积极应对老龄化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今,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变化对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成渝地区深度老龄化速度加快,政府应加强对养老服务产业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制定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引导并激励职业院校和养老机构合作开发相关专业。同时,职业院校要找准自身定位,在政府指导下合理设置专业方向,打通院校原有学科群建设,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通过政校企三方联动,破解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瓶颈。

三、成渝地区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现状及原因

如何破解养老产业的瓶颈,是众多企业正在深入探讨的重点课题,许多房地产开发公司、保险公司大举进入相关课题,进行了许多有益探索,但都还没有形成具有优势的赢利模式,而且优秀养老方面人才非常紧缺,必须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真正输出专业过硬的养老服务人才,以推动养老产业向纵深发展[1]。

1.养老行业缺标准、缺规范。随着成渝两地深度老龄化日益严峻,养老服务人才需求正急剧增加,公立养老院的建设标准、管理标准、服务标准与养老服务机构的要求不一致,加之政府还未出台相应的细化标准,导致养老服务业整体服务质量和服务内涵有待提升。

2.人才短缺,人员流动性大。养老院部分护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年纪偏大,有些是暂时到养老院工作;一些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认为养老院工资微薄,只是简单试水,没有形成长期的职业规划,都不愿长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如果遇到更好待遇的工作,就会离开养老院,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3.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助力新业态快速转型。全国各地养老服务需求全面增加,政府引导多种机构参与建设和开发。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部分存量物业会逐渐被淘汰。必须加大社区养老、以房养房等新型方式的研究,以整合城市存量物业来向养老产业转型,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向纵深发展。

4.整合资源、供给平衡问题。目前来看,全国养老床位的空置率大概为50%,但城市市区里的养老院往往一床难求,这种养老规划错配的局面亟待改善。现在大部分空置的养老院位于郊区,特别是一些特别高端的养老院位于远郊,综合配套不足,导致床位周转有限,而真正符合中端或低端消费人群的养老院特别少,供给和需求产生了巨大矛盾。

四、聚焦养老产业人才培训如何协同育人

2020年以来,各地医护资源配置暴露出许多问题,多数地区基础医疗机构的医护比失衡,当出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医护人员的需求会成倍增加,而每年院校培训的医护人员有限,输出到社会时由于职业选择多样,留存的医护人员又缩减一部分,导致专业化医院机构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当前,由于我国正在加速老龄化,呈现出照护人员严重不足与适老化需求巨大的供需不平衡,导致有养老需求的人无法得到相应的适老化服务。为了缓解这一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退役军人群体进行定向人力资源开发,来满足日益增多的适老化需求,有效整合退役军人这一社会富余人力资源,促使社会更加良性地发展。

养老产业体量巨大,个性化需求多,许多失独家庭的老人希望有一个身强体壮的人来照顾自己,特别是高龄人群,由于行动不便,需要专业人员提供专业化照护。全国老年福利机构员工在册22万余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2万余人,与潜在的养老服务人才需求相差甚远,加之各大公立、私立医院护理需求旺盛,总体护理队伍不能有效满足适老化人群和企业需求。

以前,退役军人培训存在训用脱节的现象,从开始的定位不清晰到盲目培训,认为退役军人只会舞枪弄炮,培训内容主要是技工或者保安类工种,导致这部分人力资源利用率低,而其中最明显的体现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自身不重视,二是自信心不强,三是技术不精,四是与社会学用脱节,五是无专业机构承训,六是无培训体系支撑,七是与社会大环境不同步,八是无法受到社会认同,九是产业体量无法快速消纳大量退役人员,十是社会保险与保障不到位。

针对这些现象,各级地方政府主动想办法,并重新整合成立了新的退役军人机构,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举措,而在探索如何持续深入强化退役军人培训开发方面,还需要从源头上进行反思,在社会需求与定向培训上下足功夫。只有通过将退役军人人力资源转化为社会事业急需的有效力量,才会突显这部分群体的优势,继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五、高职院校培训退役军人如何拓展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改革明确提出要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同时,各大高职院校正在进行“1+X”试点,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旨在帮助职业院校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更好地满足行业多元化用人需求,从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进行全面提升[2]。

1.尽快由“口号”上升到“制度”,构建全面的校企融合运作机制。随着我国深度老龄化的不断加快,社会存在的养老服务问题更加凸显,必须借鉴国际上成功的工学结合模式推动相关配套政策的出台,形成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如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就是通过机制创新,积极利用企业的资源,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来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为调整和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加速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议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尽快修订法律法规,使高职院校核心职业能力培训符合职业能力培养新要求,明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律地位,确定企业实践与学校知识体系构建和专业实训的分工等。

2.围绕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增加企业认同感和参与度。高职院校要结合企业岗位技能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立足高职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现实需要,不断输出高质量的毕业生群体,打通校园到企业的人才成长路径。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于未来发展办学、产业趋势办学、企业需求办学,调整专业设置、优化办学结构、科学设计方案,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实训教学与应用技术相衔接、素质培养与员工发展相衔接,最终形成“以打造职业核心能力为核心、深化企业关键岗位技能为目标、综合素养与职业发展为宗旨”的培训策略。

让企业文化进课堂,创造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教学环境与氛围,依据企业的综合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设置,围绕企业关键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按照“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专业支持课程”进行综合设置,依据企业的相关要求,采用分层教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建立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并重的课程体系,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操性,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做”中学、“学”中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技之长。

3.建立学生由“校园人”向“职业人”转变的制度环境。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弱,是教学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也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转化。校企融合要实现“一体化”,必须体现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因此,校企融合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培养跨学科的“双师型”教师。高职院校根据养老服务专业发展方向,在教师职称评审和职务晋升等方面进行激励,引导教师不定期地参加技能考核,加强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转换能力,确保师资充足。

六、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士兵再就业,也是巩固国防、促进军民团结、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军的大事。

1.聚焦养老大产业加速人才培养。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随着我国高质量发展进入新阶段,各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迅速扩大,而对于逐年增加的老龄人口,参与的企业越来越多,涉及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越来越长,对专业的人才需求显得异常迫切。而经过2年以上部队历练的退役军人,在依从性和服务性上具有先天优势,部分骨干人员还兼具心理疏导特长,只要瞄准养老产业中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培养,退役军人就会很快适应相应专业特性,继而发挥部队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和为民服务中去。

2.依托机构形成合力。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包含了众多门类和分支系统,需要社会统筹各方力量来加以建设,而相应的机构却比较分散。民政系统的养老院、公立医院、社区或街道的托管中心、民营的养老服务机构等,都在从事特定人群服务的工作,而对于全局的统筹安排还处于深入研究中,这也给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提供了机会。如果简单将身强体壮的退役军人变成养老院的护工,那其转型的意义就不大。只有在研究健康管理、营养管理、陪护管理、情感呵护等方面的技能,比如在老年心理学、沟通技巧以及组织管理能力上发力,才能增加专业的含金量。

3.院校找准定位开设关联课程。高职院校作为承训主体,在具体课程设置上肯定要区别于专业医科院校,不能采用笼统的方式进行专业设置,而应该根据院校的特点有选择性地设置与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打通所在院校的专业学科群建设,在学分统计时也要进行分类管理,发挥出商科职业院校的优势,将职业化的金字招牌擦亮。

结语

如今,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研究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开发,各大院校与机构正加紧研究如何让闲置的人力资源为社会服务,而高职院校恰好可以搭建这一平台,通过设置与养老产业相关的课程,面向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群体,定向开发、校企协作,形成相应的认证体系,就可以使社会需求与院校办学实现双向互动,为社会输送合格的职业化人才,满足社会的发展诉求。通过建立校企联盟的长效机制,使学校、退役军人和企业三个层面实现良性互动,通过体制、机制和模式创新,实现“学校推动培训升级、退役军人实现素质提升、企业吸纳优秀人才”的新型培训模式,聚焦养老服务产业的痛点,加快推动高职院校培养退役军人向养老服务业转型,有效盘活退役军人人力资源存量,从而实现独具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

猜你喜欢

养老院校培训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养生不是养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