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自然理论视角下社区街道空间健康化营建与应用
——以息县棉麻巷和政府巷为例

2023-12-27何悦佳熊依玲满芯瑞曹宇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3年11期
关键词:棉麻息县文脉

何悦佳, 熊依玲, 满芯瑞, 曹宇

(1. 四川农业大学;2.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1 引言

随着快速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环境危机、绿地减少、交通拥堵等多种“城市病”正严重影响着居民生活。同时,人们对健康化社区街道空间的建设要求逐渐提升,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与自然接触来实现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因此,自然绿色的社区街道空间设计显得尤为重要。经心理学者、建筑学者研究表明,应用在空间中的“亲自然设计说”是指在城乡多尺度自然环境下人与自然接触的各类设计活动,但在街道空间中的应用仍存在实践空白。为此,本文从亲自然理论出发,以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棉麻巷和政府巷作为研究对象,探究社区街道空间的现状问题,通过实践为今后健康化社区街道空间的研究提供基础支撑,力求为实现未来绿色健康型的高质量社区提供先行样板。

2 亲自然设计在社区街道空间中的前景

2.1 亲自然理论

早在1984年,进化心理学家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就在杂志《Nature》上提出“亲自然假说”,认为人类对自然的偏好是有遗传基础的,是人类进化的结果[1]。人类作为自然的产物,亲近自然是人类的本性。罗杰·乌尔里希的相关医学研究也指出,自然风景对于病人的康复疗愈具有积极作用[2]。

在社区街道空间的营建中引入亲自然设计,进一步完善构建健康绿色化空间。通过植入各类自然要素,不仅能降低人类各种疾病的风险,还能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福祉,如提供专注力恢复、缓解压力或心流体验机会。亲自然设计能够对使用者发挥预见性的健康助益作用,而非通常的反应性的病理学作用[1]。

2.2 社区街道空间

城市街道历来是人们用于交通、参与社会生活以及交流信息的场所。特别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社区街道空间,是城市街道的末梢之一,也是城市街道的延续,是其中最具生活性的空间。社区街道空间的构成是由地面、建筑物、绿化、小品、设施等实体要素共同形成的面组成[3],其蕴含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两个方面为人们所记忆,形成了人们所生活的街道空间。

3 研究区域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城市中的居民面对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后疫情时代的生活经济压力,对自然的渴望与趣味街道空间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在项目中以亲自然性设计为导向,探索一条旨在打造基于场地文脉的健康化社区,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3.1 研究区域现状

本研究区域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项目聚焦的棉麻路、政府巷为交叉十字街道贯穿于社区中央。北千佛庵路,南李若星大道,左右商贸街与息夫人大道围合出了一个较为规整的社区雏形,棉麻路、政府巷南北东西贯穿沟通着整个街区,是该街区的枢纽与生命线,然而其现状显示出许多的问题,同时也为设计提供了着力点与挑战(见图1)。

3.2 居住密度高,街道空间缺失

通过场地调研,笔者发现街道两旁几乎被居民住宅覆盖,居住密度较高。棉麻路南北两侧仅存两处开放空间,政府巷无外向型公共开放空间,两处公共绿地均为内向型开放。场地中还存在场地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废弃荒置,空间浪费的现象。

开放空间的缺失会导致居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受到限制,影响居民公共活动的频次。由亲自然理论可知,人是需要保护、维持、恢复与自然世界的联系的。由于居住密度本身较高,再加上公共空间的缺乏,场地的单调凌乱更会加重居住者的焦虑情绪,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4 研究分析

4.1 亲自然理论下在社区设计中的具体实施模式

基于亲自然设计理念下健康化社区设计的本质便是探索如何在亲近自然中满足民居的感官、行为和精神体验需求,使人们在游览社区空间时收获健康与乐趣,增加与自然、文化和谐互动的频率,满足居民亲近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求[4]。

4.1.1 巧用界面策略,探寻人与场地专属元素的亲近性

亲自然的设计可以将自然与空间结合起来,它可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将人与自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5]。在棉麻路设计中总结原有景观杂乱现象,通过更新设计,运用障景手法进行遮挡原有不利景观;通过种植景观树木营造自然的舒适环境,从自然绿植上改造社区品质;设置息县IP传播打卡点、入口艺术标识,凸显社区特色文化,从文化艺术上增强社区居民归属感。

4.1.2 植根场地文脉,探寻人与场地文化的联系性

基于亲自然设计理念下的社区空间设计中,不仅仅需要亲近自然,更要与文脉相结合。在棉麻路与政府巷的设计中充分考虑其文脉特色,引发居民的情感共鸣。特有的红瓦记忆装置与景观植物序列排放、农耕文化主题的打卡点与蔷薇雏菊的点缀结合、24节气广场与街口老槐树配置,这些设计在注重了自然环境的同时也植根于场地文脉,促进了居民与景观、文化的真正互动。

4.1.3 丰富体量变化,探寻人与空间丰富度的亲近性

随着社区街道空间结构方式的改变,人们需要呼吸更新鲜的空气,拥有更多丰富的户外活动空间。基于此,社区空间的景观设计应满足居民的体验需求,使人们在活动中更加深入地接触自然,参与其中,获得体验感的满足,这也是亲自然设计的基本要求[6]。落实到棉麻巷与政府巷社区改造中,从使用者的体验需求出发,使居民能够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参与、体验到自然。如搭配得当的植物组团带来的视觉舒适,在政府巷的设计中运用多种色彩、形状的景观植物,使用芍药、红枫、桂花、珍珠海等,进一步增进居民与街道环境的互动联系;通过嗅觉体验到的芳香植物设计舒缓参与者情绪。

4.1.4 联动产业修复,探寻人与产业活力的综合性

随着城市工业化发展,息县的老旧产业的转型升级,亲自然理论对此也有一定应用。立足居民需求、产业对应的工作者需求,寻找二者之间互通性,设计绿色合理、趣味互动的息县社区空间,修复社区老旧产业遗留的自然景观问题。如将代表息县地方文化特色、产业历程的景观装置小品布置场所内,合理搭配与居民生活贴近,引发居民对产业思考与共鸣,带动产业的进一步转型。

4.2 在社区街道空间设计中应用亲自然模式战略

4.2.1 为实现微修复体验而改造

由于高密度城市的中心区域空间十分有限,大尺度的亲自然设计有时并不可行[7]。人们乐意通过步行或能够步行前往体验自然的距离往往不超过300m[8]。创建亲自然社区环境的一个关键策略就是对上班、上学等活动的主要路径周围的小空间进行改造。提高这些小空间的生物多样性水平,可以使生态系统服务、绿色基础设施的适应性与人类的健康目标相互协调[9]。

4.2.2 美化开放空间,将文脉融入空间

在不同地域中做开放空间,要结合其本身特色,在整体风貌上,选用具有本地文化元素作为历史记忆的表达,整合亲自然理论运用其中,以进一步增强居民健康与福祉为目的,做居民认可、文化气息浓厚的开放空间。

5 结语

本文基于亲自然理论,将其运用于息县棉麻巷、政府巷社区空间中,打造了健康自然、舒适宜人的环境,以更新性观念融入到人们的生活空间及各种设计中,并进一步扩展了亲自然理论在健康、民生福祉、文脉延续方面的价值。考虑各项因素的相互融合,现在已经开始催化社区空间设计成为维系和提高城市环境中的公众健康的重要力量[10]。简单地说,亲自然设计正是好的设计的延伸,而进一步提升公众社区空间质量的任务已是设计师不可回避的责任。同时,本文在理论与实际设计融合中仍有许多东西需要提升,今后这便需要设计师、规划师、健康专业人员和其他专家之间进行更加广泛深入地合作。

猜你喜欢

棉麻息县文脉
保护“文脉” 吸引“人脉”
息县城区防洪形势分析及工程措施建议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息县第十五小学新教学楼启用
许一身布衣清欢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息县
蓝色大海的传说
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