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化、本土化特色融入钢琴创作发展的可行性
——以《春舞》为例
2023-12-26余梦瑾
余梦瑾
(菲律宾女子大学音乐学院 菲律宾马尼拉 0900)
《春舞》作为孙以强先生创作的一首具备鲜明的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特征特点的钢琴曲,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绚丽,也描写出新疆少数民族人们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1]。就《春舞》的曲式结构而言,每一个音乐段落均具备丰富的音乐内容、生动的音乐形象,弹奏者在感知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应该利用声音将作品中所描绘的内容充分展现出来,将个人对音乐的深刻理解与丰富的想象力有效与作品演奏相互结合。
一、民族化钢琴创作音乐发展的可行性
(一)作品旋律。
1.民族特性音程的使用。《春舞》中,通过把“增二度”“四五度”等视为组建音乐旋律线条的根本音程,促使旋律音调更加具备浓厚的民族色彩,比如通过将“f”调整至“升g”与“降b”,在此基础上演变为“升C”,便能够获得两个“增二度”音程,能够促使旋律听起来独具新疆维吾尔族的异域风情,突出民族化音乐特点。
2.民族旋律结构的形态运用。两手交替演奏出长琶音“上行”或者“下行”进行演奏,该演奏方式被广泛使用于中国钢琴乐曲演奏过程中,但是在国外作品演奏中使用率较低。加之中国音乐作品一般会采取对民族乐器古筝声音进行模拟的方式,《春舞》演奏,作曲家采取了交替演奏长琶音的方式,旋律主要使用“升g”和声小调的方式,联合新疆地区音域旋律的特征“增二度”,使用两手对古筝演奏声音进行模拟演奏促使音乐表现风格独具民族化。
3.中西结合的扩展变化。《春舞》使用四音音列,能够凸显新疆少数民族的音乐特点与特色,发挥良好的“画龙点睛”的演奏效果。采取音阶形式“向下”演奏的旋律,搭建于“d”和声小调基础上,促使该乐句中的和声小调中的“升c”和调逐渐演变为“升g”,促使音阶具备中西有机结合的创作特点。
4.巧妙融合装饰音。《春舞》乐曲,作曲家应用较多波音,其本质有效凸显作品民族化、本土化特点。新疆维吾尔族作为能歌善舞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其众多传统民族乐器中,存在较多的弹拨乐器(如都塔尔或者弹布尔等),为此在装饰音使用上通过广泛使用较多的波音,能够促使钢琴作品朝着民族化方向发展,进一步加深与突出《春舞》的民族化风格。
(二)作品和声。
1.和弦:传统和声功能和带有民族色彩和声的有机融合。作曲家为了更好地突出维吾尔族民族化音乐特点,表达特殊的音乐韵味,在使用常规和声功能的同时,联合使用独具民族色彩与艺术风格的和声,在无形中促使和声三度重叠设置的特点明显淡化,最大限度地削弱了西方钢琴常规功能和弦效果。《春舞》不仅使用了“非三度重叠”和弦的创作手法,在此基础上还运用了常规三度重叠和弦的手段,比如通过使用三度重叠和弦演奏方式,联合应用小七和弦创作手段,促使和声效果更加“柔和”,能够促使乐曲具备良好的民族性特点。
2.强位置的四六和弦:双手八度音程与和弦交织的托卡塔式手法。就民族音调而言,使用率较高的和弦便是I级和弦、III级和弦、V级和弦以及VI级和弦,上述和弦均存在较为浓厚的民族性,可将其视为民族化音乐风格的独特标志,《春舞》乐曲中使用了较多的VI级和弦。在西方古典和声中,不会将四六和弦使用于强拍之中,然而《春舞》保存有新疆维吾尔族独特的民族特色,大量使用四六和弦,对VI级音进行重点强调,其属于民族调式特点之一,促使整首音乐作品中不但具备浓厚的民族特点特色,还坚持古典和声的创作原则。
3.四、五度结构的和声:凸显民族音乐作品的独特性。立足于四度音程、五度音程上而产生的和声能够充分体现出音乐作品的民族性、独特性。《春舞》作曲家在乐曲创作过程中使用具备四度与五度民族特点的和声音程,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春天清晨的安静与祥和等特点,突出意境的空灵性,引发听众的无限想象,比如《春舞》第42小节至43小节、第74小节至77小节。
(三)作品织体。
1.典型民族节奏的织体。切分节奏一直贯彻与落实在整部乐曲之中,此种独具新疆维吾尔族民族特点特色的节奏型促使乐曲更具舞曲的特殊风格、艺术特点,同时也属于比较特有的新疆手鼓演奏节奏,此种典型民族节奏织体的使用能够促使作品具备浓厚的民族化特征。同时采取马蹄声节奏演绎方式(八十六节奏组合)始终在整部乐曲中体现,其表现特征犹如奔跑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的“马蹄声”,能够凸显新疆地区牧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深深沉浸于丰厚的喜悦之中的情感。
2.写意中国风的处理。《春舞》的创作,作曲家通过在谱面上有效使用“宣叙调”相关表情术语,其密切衔接上个部分具备高昂且激昂的三“fff”旋律后而对后续音乐进行创作,旋律力度在此种状况下转变为较弱的“pp”,促使音乐“戛然而止”,同时旋律重复出现“增二度”,以此来凸显新疆音乐作品的民族性风格与特色,联合使用琶音,能够传递出传统民族弹拨乐器所产生的清脆声,进而突出写意中国风的空灵感、自由感以及缥缈感等相关音乐意境[2]。《春舞》演奏效果主要是对新疆传统弹拨乐器在弹奏过程中所出现的“叮叮咚咚”音响效果进行模拟,促使听众感觉整体乐曲犹如伴随着“骆驼铃铛声逐渐消失在远处天边”,感到明亮,且引人入胜。此种作品演奏声戛然而止会对听众留下无穷思考与丰富情绪,进一步凸显中国风的写意效果、意境效果。
二、民族音乐特点融入钢琴作品
(一)中国风格的“空灵感”。中国风格作品创作手法通常情况下是将民族化元素有效融入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在实际创作环节中不只是单纯应用少数民族音乐作品中的曲调,还需广泛吸取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作品中最能够凸显民族个性化、特征的鲜明元素。作曲家在《春舞》创作过程中通过广泛使用新疆维吾尔民间、民族音乐元素,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和现阶段音乐作品创作技巧技法相互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维吾尔族人们的精神面貌、民族文化特点以及新疆地区广阔地域风貌。针对含有民族化音乐特色特点的钢琴作品,作品在旋律方面更加关注音乐线条的走向趋势、表达意境以及旋律装饰效果等内容[3]。《春舞》引子部分的音乐旋律会给人带来一种更加直观且强烈的“空灵”的中国风意境感受,有效应用“dolce—P—PP”,能够促使乐曲更加具备中国风格的“空灵感”,能够促使听众感觉自身烦恼完全被丢弃,有利于提升其在乐曲聆听过程中的舒适度。联合应用琶音,能够增添乐曲的神秘感、空灵感。此部音乐作品在旋律中多处增加使用波音、琶音,其中波音与琶音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音响效果具备较为突出的民族传统弹拨乐器声音清脆的特点,采取此种演奏方式能够突出《春舞》的民族化特点。通过和弦、八度音程,加之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交替使用,进一步促使旋律慢速、旋律快速两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突出演奏自由、即兴的特点。其中第169 小节出现的“宣叙调”符号,不但能够有效对西方“宣叙调”风格进行模拟,还能够提升乐曲的抒情性、旋律性,增添独具中国风格的“空灵感”。
(二)古筝演奏艺术的“气”“韵”的结合与统一。新疆地区音乐节奏型主要采取切分节奏,即前八后十或者前十六后八为辅助,一个小切分节奏和两个八分音符联合应用,便是新疆维吾尔族最为典型的音乐风格,此种节奏型存在较为突出的律动感、韵律感以及舞蹈性,表现新疆少数民族人们能歌善舞、热情奔放的民族风格。《春舞》通过将小切分节奏型融入乐曲呈现部分、再现部分之中,不仅能够传递维吾尔族较为鲜明的民族化音乐风格、音乐特征,还能够反映少数民族的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春舞》的创作,作曲家还通过应用“d和声小调”音阶下行跑动以及“重属和弦”演变为“升g”音,不仅能够将极具民族特色特点的和声融入常规和声功能之中,突出具备民族化色彩、风格的音乐旋律线条感,而且还能够为呈示部分尾声环节增加“神秘感”。乐曲中较多部位应用“四度音程”“五度音程”,促使民族化音乐特性能够充分表现出来,其中乐曲中所应用的“四音音阶”主要是来自希腊音乐理论,并且“属和弦”“下属和弦”结合过程中所产生的震音不但能够突出西方作曲技巧技法,还能够推动乐曲高潮。在乐曲结束环节中,使用主和弦长音能够为听众带来一种乐曲临近尾声即将终止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增加补充和弦,能够引人深思。《春舞》曲调的多变、节奏的复杂均传递喀什民族特点,并且应用切分节奏与八分音符(两个),呈现部分中大量十六音符的应用包含了鲜明的库车民歌特色。维吾尔族特色音乐还体现在多元化、多样化传统民族乐器之中,维吾尔族传统民族乐器是在汲取古西域常规乐器精华,有效继承中国乐器、国外乐器的积极影响而发展与完善的。引子部分所使用的琶音能够凸显维吾尔族弹拨乐器的清脆之声,将古筝演奏艺术的“气”“韵”有机结合与统一,促使作品更具民族化音乐特色。
(三)利用特殊节奏凸显民族特点。新疆具备浓厚且鲜明特殊的民族气息,各个民族歌曲因为牧民生活场景而形成生动灵活的音乐旋律,歌在活泼的音乐节奏中能够传递民族风土人情。在特殊节目中,人们还会开展赛马或者摔跤等一系列活动,所以作品往往具备丰富的民族情绪、浓厚鲜明的民族特色。《春舞》对听众带来的初期感受便是异域风格,并且其音乐旋律、音乐就节奏以及音响等方面均无形中传递着特殊的命风格。作品民族化特点和地域性存在密切关联性,作曲家通过充分利用新疆地域性、民族化特点创造《春舞》,促使《春舞》具备特殊的地域性特点以及民族化音乐风格特点[4]。维吾尔族音乐特点主要表现在明朗的音乐旋律、独具舞蹈韵律的音乐节奏、生动形象的音乐语言等。由于长时间居住在大草原环境中,人们会在夜间时分舞蹈与歌唱,为此大量新疆音乐作品具备强烈的积极情绪(如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特点维吾尔族音乐作品不但拥有较为丰富的民族化氛围,还能凸显异域地区的边塞热情、情绪激昂的歌舞场景。《春舞》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能够体现新疆地区特殊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引子部分使用琶音,给人带来宁静的感受。呈现部分应用切分音、十六分音符,描述出新疆人民热爱生活的劳作场景;呈现部分多处应用八分音符(两个)、音符(前八后十六),描述人们在马背上奔驰的场景。作品中传递着新疆地区环境的美好、鲜明的民俗特点(载歌载舞)、传统习俗(如热情好客等),还包含了旋律的明朗性、曲调的丰富性、韵律的舞蹈性等一系列音乐特点,通过聆听作品感受新疆人们的鲜明性格(如热情奔放等)。此外新疆各个地区的音乐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例如喀什民歌丰富化、多彩化的音乐曲调,且音乐节奏具备多变性、复杂性特单;库车民歌音乐节奏歌舞韵律性特征,能够清楚感受到音乐的热烈与欢快,同时还包含着“古龟兹乐”的特点与特征。呈现部分使用的切分节奏,能够凸显维吾尔族传统手鼓乐器的欢快与愉悦;展开部分通过利用强烈的气势、高涨的力度来体现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等豪迈性格,载歌载舞的生活场景。《春舞》各个部分通过使用不同音乐结构来体现新疆维吾尔族特殊的风土习俗。
结语
钢琴曲《春舞》不仅能够传递丰富、浓厚的新疆民族文化特点与生活气息,还能够表现少数民族人们性格的热情、民风的豪迈。各个部分均使用独具特色的创作手法来表现民族化音乐的韵味。例如应用琶音来表现传统弹拨乐器,使用切分节奏来凸显手鼓乐器的鼓点,促使音乐风格具备良好的舞蹈律动感、节奏灵活性、本土音乐的“空灵感”,不但能够涵盖新疆维吾尔族丰富的文化含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格、热情好客的风俗人情等地域性、民族性特点特征,而且还是现代作曲家参考西方音乐作曲方法将多元化民族元素有效融合在钢琴创作过程中的时代产物,凸显民族性、特殊化的风格特点。钢琴作品《春舞》能够帮助人们深度探索与分析中国本土化、民族化音乐原色,促使民族音乐文化更加丰富与优化,有利于进一步优化与完善钢琴音乐内容、音乐形式,为我国钢琴艺术提供丰富的文化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