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为例

2023-12-26王旭晟

教育观察 2023年28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艺术专业

王旭晟

(成都文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一、引言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冲击。互联网突破了固有的传播环境、地域限制、时间线性,为媒体传播带来了更大可能性和更多机会,但媒体转型也给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考验。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媒体工作者的需求。因此,建立适合当下的教育发展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融媒体视域要求的媒体工作者。成都文理学院作为一所综合类民办本科高校,相对于部分艺术类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建设上历史较短,底子较薄。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如何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如何改善课程内容设置,如何拓展多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成为现阶段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融媒体视域下民办高校播音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民办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促进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其在传媒行业的竞争力。

二、发展现状与需求

(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陷入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市场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而民办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反应迟缓,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仍旧沿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1959年,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北京广播学院成立。在新媒体兴起之前,“中传模式”培养了不计其数的主持人和播音员,这种模式也基本成为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效仿对象。但这种模式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今的融媒体时代的需求,受众对资讯获取的渠道和内容要求正在快速发生变化,从传统的你播我听,变成了碎片化的主动获取,若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市场变化,则会出现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局面。

此外,民办高校在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现今高考艺术专业考试在不断地变革,新生录取难度日益加大,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无论是资源还是平台都缺乏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量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也投身于高校教学工作中,但部分学校缺乏健全的教师培训制度,新进教师缺少学习提升机会,从而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老套,实践教学无效。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技能提升,在专业技能掌握方面十分薄弱。

(二)媒介传播的变革促使人才培养模式转型

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战略元年。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媒介传播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传播媒介逐渐改变了受众对媒体与资讯的需求。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的兴起加强了受众对网络媒体和小屏传播的依赖。这一传播需求的转变对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带来了巨大冲击。媒介融合是当下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融媒体传播将是未来媒体传播的主要方式。为了适应媒介融合,传统媒体都在积极地做出革新,在节目的制作上、传播的方式上都与传统节目有诸多不同。这就意味着融媒体时代的媒体人需要具备运用信息化技术进行革新的能力。

新时期的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顺应时代变化,作出人才模式的革新与改进。以往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依照传统播音员、主持人的要求来设定,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更注重学生的基本功熟练度和回应传统媒体需求的能力,更在乎“播得准”“说得清”,不强调主持人、播音员的个性张力。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对主持人和播音员在网络传播技能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如今,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全球媒体传播方式迅速转变,这是一个人人可为主持人的时代。以网络媒介为传播方式的UGC、PGC的兴起打开了个人媒介传播的新纪元,更多有个性、有特点的博主在网络中出现。如今受众更愿意观看个性鲜明的信息输出,更愿意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获取资讯,受众习惯的改变对传统媒体提出巨大的挑战,青睐的对象从传统媒体人才逐渐转变为复合型人才。融媒体时代的复合型人才,是既有传统媒体基本功和价值导向思想,又能适应新媒体碎片化小屏传播的多元应用人才。

三、改革策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找准培养核心定位

学生就业就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需求就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民办高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行业需求的人才是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方针。媒介传播的融合趋势直接影响了社会对媒体人才的需求。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让学生贴合社会需求,找准自身定位,明确自身的优势劣势,并有效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民办院校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首要问题。[1]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应避免一味地追求传统媒体就业机会,放宽眼界,如前往地方融媒体中心与新媒体公司就业等。因此,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兼顾这类用人单位的需求。近年来,传统媒体对播音员、主持人、编导等岗位的需求逐渐减少,但随着国家对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高度重视,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岗位数量出现显著增长。市、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大量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这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带来了对口就业的机会。而且,随着5G技术的普及,“短视频化”“泛媒体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受众越来越倾向通过网络媒体获取资讯,因而各级网络媒体企业、MCN公司也需要大量媒体从业人员。对此,民办高校有必要主动同各类新型媒体组织寻求合作,例如,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与四川省资阳市融媒体中心签订了人才培养与输送协议。鉴于当前社会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拓宽视野,打开格局,将目光从培养传统媒体行业的主持人、播音员,转向为市、县级融媒体中心与新媒体运营企业培养媒体人才。

(二)因材施教,创新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应打破常规,分类培养,以激发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的主观意愿为前提进行课程与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民办高校的排课方式大多采用按年级排课,即同一年级上同样的课程,年级不同则课程不同。这种排课方式有利于专业建设中课程的设置和师资的配备,但缺点在于这种“一刀切”的课程设置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专业和就业的需求,易造成“工厂化”人才培养,削减学生的创新性发展空间。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积极尝试打破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和保证公共课学习的前提下,以学生的个人兴趣、个性特长、就业规划等作为课程的分类标准,拓展学习空间和培养空间。例如,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切实推进了创新分类培养,将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通识课程等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大二阶段完成,打牢学生的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认知,提升专业能力。随后,该校在大三和大四阶段开展分类的专业培养。大二学年末,学生参与综合性考核,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意向、专业能力、个人特点、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进行研判分析,对学生的学习方向提出建议。对此,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给出了两个专业方向:一个更强调新媒体内容学习,另一个更强调传统播音主持内容学习,二者之间既有不同也有融通之处。高校内部通过重新组织排课方式,让培养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就业规划,具有多元化特点,追求因材施教,从而取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三)优化课程资源,发挥专业优势

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一个综合性极强的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播音主持专业能力,而且需兼顾学生的文学功底培养、新媒体与信息技术的实操技能和口语传播的能力提升。[2]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方案多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民办高校需要对课程进行优化,以更符合现在社会和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顺应新媒体和新兴传播技术发展趋势,开设形态多样的对应课程。民办高校必须敏锐注意到变革方向,进而在课程中提前给学生开设相关的专业能力培养课程,辅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形成良好的新媒体传播意识和掌握实用的新媒体技能。例如,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播音主持教研室为学生在大二、大三阶段开设新媒体主持实务、小屏直播策略、新媒体营销、新媒体短视频、网络视听语言等具体能力培养课程,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现今社会主流的媒体样态和传播技巧,提升学生未来进入该行业的适应能力和专业技能。

(四)注重实践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练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重在“用”,切实有效的实践能力是学生未来满足社会需求的重要学习目标。《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引导和推动了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了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促进了高等教育特色发展。[3]民办高校应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艺术类学科,具有显著的理实结合特点,而实践教学是专业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技巧,强调以理论带动实践的方针,多元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

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是高效的实践教学手段,是检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可行有效的途径之一。学生通过专业比赛,不仅可以锻炼专业能力,还能促进反思总结,提升专业实力。融媒体背景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赛事不局限于传统的比赛模式,也有符合当下新媒体传播主流的比赛内容。例如,四川省教育厅从2021年起,连续三年主办“四川省大学生乡村振兴网络主播大赛”,参赛学生以线上小屏直播的方式参赛。该赛事致力于发掘和培养一批正能量的网络主播人才和优秀电商企业,帮扶和引导网络直播新经济领域的创业和就业,促进网络直播行业的健康发展。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在第二届比赛中获得专业组一等奖。切合融媒体时代背景的实践教学,对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大有裨益。

(五)建立“采、编、播”一体化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采、编、播“一条龙”产出能力,强化个人复合技能的培养。交互体验是融媒体时代传播者与用户的桥梁,是媒介传播的方向。[4]新媒体时代强调受众的交互体验,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转变为主动接收信息,与信息的关系从单向传递转变为双向互动。学生应发展“采、编、播”一体的专业技能,有能力输出个人作品,能够个人自主掌控采集、编辑、播出全过程。

建立“采、编、播”一体化培养模式可以从理论课、实验室实践课、学科竞赛多方面综合呈现。例如,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就有意识开展“采、编、播”一体化建设,设置采编播制作课程,让学生可以从理论角度掌握相关的技能。成都文理学院传媒与演艺学院实验实训中心则建有全高清4K演播室,学生可以在理论学习后前往实验室进行实践演练,在4K演播室中可通过团队完成一档完整的节目录制与播出。高校通过多手段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融媒体时代的“采、编、播”一体化技能。

(六)强化师资团队建设,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引进

教师是高校的核心力量,也是学生的领航人,教师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重视师资团队建设,强化“走出去,引进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石。产教融合是实现学界引领业界,行业参与办学的融合体系。在校企合作的契机下,注重教师“走出去”,让教师走入行业内,去基层锻炼学习,掌握现今行业的需求和运作模式,有助于教师将新兴的行业标准和运营方式带回高校,融入课程,为学生带来行业一线的知识与技能。注重教师“引进来”,将行业内优秀的教师请进课堂,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对应的实践教学模块,做到“专业+行业”的“双师制度”,将书本的理论和业界实操结合起来,能让课堂真正与社会接轨。例如,成都文理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师团队中,有一部分是来自电视台、电台、融媒体中心的教师,其主要涉及的课程有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播音主持实例分析等。“双师型”教师可弥补高校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不足,从根本上推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和产学研的结合。

四、结语

在融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势在必行。通过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师资建设等措施,民办高校播音专业可以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行业需求。未来,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了解行业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优秀教师,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健全“采、编、播”一体化的培养体系,为培养优秀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总之,在融媒体环境下,民办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共同探索适应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传媒行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艺术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纸的艺术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