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制种田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思考
2023-12-26徐保成王丽华
韦 伟,徐保成,王丽华
(1.汶上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济宁 272500;2.汶上县苑庄镇人民政府,山东 济宁 272512)
大豆富含蛋白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来源,且豆制品在人们日常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大豆在我国农业种植领域中比重较高,做好大豆良种繁育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大豆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也是相关从业人员在新时代需要肩负的重任。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应用更多新技术,使大豆种植水平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领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大豆制种田种植技术分析
1.1 种植各环节技术要点
1.1.1 大豆选种要点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种植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因而种植大豆前期需要科学选择大豆原种,使其与种植区域的地理条件相契合[1]。为提升大豆产量,保障其高产与优产,选择品种时需要重点分析种植条件,尤其需要考虑气温,保障大豆种植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种植前需要合理筛选大豆品种,保障大豆品种与区域环境契合,合理选择大豆品种也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为高产、优产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在平均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区,筛选大豆品种时应重点选择耐旱性品种,同时重视大豆品种的抗倒伏性。选好大豆品种后即可播种,播种前期需要先筛查大豆种子,剔除质量不达标的种子,不能播种病种、虫蛀种、杂种等。筛选后需要进一步处理大豆种子[2],先清洗,再晾晒3~4 d,并施用根瘤菌或硫酸锌等完成拌种,其中根瘤菌主要用于180 d 以上的大豆植株。
1.1.2 大豆播种要点
播种大豆时,种植密度300 000~360 000 株/hm2为最佳,具体种植密度可依照大豆播种实际情况、大豆品种特性来确定。对于大豆分枝相对较多且成熟期相对较晚的品种,需要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对于成熟期相对较早的大豆品种,需要适度降低种植密度[3]。如种植大豆区域土壤肥沃,大豆生长速度较快且旺盛,需要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反之,则需要降低种植密度。当大豆播种时间相对较早且自身营养时间较长时,需要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反之,则需要降低种植密度。当大豆播种区域属于高产区时,可选择大小垄种植法,此种植法能在大豆生长过程中为其提供更为理想的光照与通风环境。种植完成后,种植人员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检查大豆苗,当发现缺苗时,需要第一时间补苗,保障大豆苗全、苗壮,提高土地利用率。此外,需要保障土壤养分充足,因而在种植过程中不宜仅种植大豆,也需要将其与谷类农作物轮作,使大豆生长环境更为良好。在大豆后续生长过程中,需要及时为其除草与施肥。
1.1.3 大豆播后管理要点
种植人员应及时做好除草、间苗、追肥、浇水等各项工作,同时注意防治病虫害、防止发生豆苗倒伏等现象。出苗前需要依照豆苗长势选择对应药剂,合理施药,做好蚜虫等害虫防治工作。苗期主要防治金针虫,生长后期重点防治根腐病,使大豆整体生长过程保证良好状态。由于大豆自身根系相对较浅,生长过程中易被杂草影响而难以有效汲取营养,因此中耕除草尤为重要。一旦除草不及时,则可能导致草荒,增加病虫害发生概率,使田间管理难度也相应提升。当大豆主茎到第2 分枝处的侧芽长出2~3 片叶时,种植人员应及时定苗,保证每穴留1 株壮苗,并在第2 分枝处留2 片叶,以避免豆苗出现倒伏问题。间苗、定苗后需要进一步落实浇水与追肥等环节,尤其在土壤相对不肥沃的区域,可在浇水同时适量施用化肥,保障土壤处于透气且松软的状态,为大豆生长提供良好环境。
1.2 大豆种植技术
1.2.1 分层垄断栽培技术
分层垄断栽培技术是大豆种植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技术之一,此技术旨在利用垄三栽培法提升大豆整体质量,即垄底深松播种、垄体分层施肥、垄上双条精量点播。种植人员在使用分层垄断栽培技术时需要全面了解大豆生长习性[4],明确土壤整体状态,合理分析大豆栽培情况。深松土壤,深度在25~30 cm 为宜,此后则需要对土壤种肥,保证种肥深度在种下5~6 cm,底肥深度在种下10~15 cm。精量播种环节可使用机械完成双行等距播种,小行距保持在10~12 cm,使用穴播机完成等距穴播,保持穴距在18~20 cm,可播种3~4 株/穴。分层垄断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墒情较为理想的地区,丘陵岗坡地带的土壤墒情相对不理想,不适宜使用此方法[5]。
1.2.2 窄行密植技术
窄行密植技术是一种新兴栽培技术,与传统栽培理念存在一定差异,此项栽培技术优势相对明显,主要适用于相对矮小的大豆品种,生长周期较长且单株产量较高的品种都不适用此技术。窄行密植技术能有效提升大豆产量,为种植人员创造更高经济效益。窄行密植技术可视作垄三栽培技术的演变与发展,可细化为大垄窄行密植、平作窄行密植与小垄窄行密植3 种操作方法。其中大垄窄行密植可使用两垄变一垄、三垄变两垄等技术[6],旨在提高大豆产量。使用两垄变一垄技术时,可保持垄距在130~140 cm,播种6 行,小行距保持在16 cm,种植密度为30 万~40 万株/hm2。使用三垄变两垄技术时,需要将垄距控制在90~105 cm,播种4 行,种植密度为30 万~35 万株/hm2。三垄变两垄技术更适用于热量资源较充足、土壤肥力较高的地区,需要细致的栽培管理策略。平作窄行密植技术适用于机械化水平较高且化学除草技术较好的区域,且区域内人少地多,播种行距为15~30 cm。小垄窄行密植技术适用于平整区域,且土壤具备深翻深松条件,种植时垄距保持在30~45 cm。
2 大豆制种田病虫害防治策略
2.1 基本防治策略
2.1.1 检查土壤与种子
在田间管理工作中需要检查土壤与种子,明确田间土壤状态,避免土壤中存在病虫害。一旦发现病虫害,需要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并处理土壤,再开展种植工作。
2.1.2 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需要对大豆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防治病虫害时需要考虑病虫害特性[7]、大豆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种植技术水平与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等各项因素,以使农药、化肥、杀虫剂等各类药剂得到合理应用。
2.1.3 合理施用农药
需要采取多种防治方法有机结合的防治策略。使用化学防治策略时,需要详尽记录药剂施用时间与用量,严格依照相关规定完成操作。使用物理防治策略的优势包括不污染环境、不残留有害物质。可采取化学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方法,减少病虫害,避免破坏环境。选择药剂时需要秉承低毒高效的原则,避免药剂对人畜造成伤害,并保证防治效果。依照不同病虫害合理选择农药类型,有效防治病虫害。
2.2 常见病虫害及防治策略
2.2.1 灰斑病
灰斑病主要发生在大豆成株阶段,以侵害大豆叶片为主。发病初期大豆叶片上会出现圆形灰色斑点,发病中期大豆植株边缘为褐色且大豆植株中间出现灰褐色斑块。发病后期大量叶片脱落,对大豆产量造成严重影响[8]。
防治灰斑病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在播种前期可施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多菌灵可湿性粉剂,以3∶1 000 的质量比与大豆种子搅拌均匀。当发生灰斑时,可施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有效降低灰斑病对大豆造成的影响,最大限度保证大豆产量。
2.2.2 根腐病
根腐病主要发生在大豆生长初期,会使大豆幼苗变色且生长情况出现异常,如幼苗变为褐色等,最终使其主根发生腐烂导致整株大豆死亡。地上部分的大豆植株萎缩、变黄,茎部出现黑褐色斑点,分布较为密集,最终使得茎部表层腐烂。
防治根腐病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在种植前可施用多菌灵与福美双等药剂拌种,药剂量是种子质量的1%~2%。当发生根腐病时,可喷洒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每隔7 d 施用1 次,连续施用2~3 次。
2.2.3 叶斑病
叶斑病是大豆生长过程中为害性较大的病虫害之一,多发生在大豆生育后期,引起大豆叶片变色与早期落叶,叶片一般变为淡褐色甚至灰白色,同时边缘呈现深褐色,发病后期可能在病斑上生出黑色小颗粒,最终导致叶片凋落。防治叶斑病时采用化学防治方法,需要了解其病因,其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株上越冬,并于次年借风雨传播,完成初次侵害。
防治叶斑病,在种植前期深翻土壤,使病残体深埋土中以减少病虫害。发病初期可喷洒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2.2.4 褐斑病
褐斑病主要侵害大豆叶片、茎、豆荚等部位,一般由底部老叶开始发病,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形状不规则,呈暗褐色,叶片正反面都可能出现褐色小斑点,严重时可使叶片脱落,对大豆产量与质量都造成严重影响[9]。
防治褐斑病可施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 倍液,每隔10 d 喷洒1 次,喷洒1~2 次即可。
2.2.5 蚜虫
蚜虫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害虫之一,一般侵害大豆顶端叶片与嫩茎、嫩叶等部位,主要汲取此部位的汁液,使大豆叶片出现卷曲与枯黄等症状。长此以往会使整体植株矮化,豆荚数量也会减少,进而影响大豆整体产量与质量。
防治蚜虫的方法相对较多,可采取生物与化学等防治方法。采用生物防治方法,蚜虫天敌相对较多,如草蛉、捕食性瓢虫、寄生蜂、食蚜蝇等,可向大豆种植区投放蚜虫天敌,以此抑制蚜虫繁殖。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在大豆出苗期施用4%呋喃丹颗粒剂,以沟施的方法给药,避免药剂与大豆种子直接接触。当蚜虫对大豆为害明显时,在5%~10%植株卷叶的情况下施用阿维菌素450 g/hm2+联苯菊酯750 g/hm2,搅拌均匀并兑水,以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当蚜虫成熟后,可在幼虫脱离豆荚前施用白僵菌粉22.5 kg/hm2+草木灰202.5 kg/hm2,混合均匀撒施于大豆田垄台上,可有效防治蚜虫。
2.2.6 食心虫
食心虫幼虫主要侵害大豆心叶,使大豆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后期可能会侵害豆荚,破坏豆粒,使其不完整,大豆质量也将降低,一般情况下食心虫发病率越高,大豆产量越低。
防治食心虫可采用农业、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采用农业防治方法,选择抗食心虫的大豆品种,并实行大面积、大间距轮作,在大豆收割后进行秋翻耕肥。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可施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 g/hm2,用高粱或玉米等秸秆蘸药均匀插于垄台上,或用玉米穗轴、其他颗粒或块状载体吸入药液,并卡在豆株的枝杈上熏蒸以防治成虫。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投放赤眼蜂。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投放,放置30 个/hm2。在食心虫产卵初盛期防治,每隔5 d 投放1 次,投放3 次即可,其中第1 次与第3 次投放等量的赤眼蜂,第2 次投放2 倍量的赤眼蜂[10]。
3 结束语
大豆富含蛋白质,在人们日常饮食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大豆种植的经济价值日益提高,提升大豆产量、质量已成为种植人员需要深入研习的重要课题。
在大豆种植过程中,相关从业人员可从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方面出发,完善品种选择与播种环节,探索更多的栽培与病虫害防治技术,为人们日常饮食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