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历史生成、具体呈现和价值展望
2023-12-26冯大彪
冯大彪
(内蒙古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包头 014010)
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孕育、萌芽和野蛮生长,人类现代化的序幕徐徐拉开。
资产阶级驱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告别传统社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跃进。“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36。西方现代化如同历史洪流中的巨大旋涡,裹挟着其他国家向现代化方向的靠拢。然而,“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871。西方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战争、灾难与危机,严重影响了非西方国家的现代化。经过近代的早期探索,我国逐渐在学习西方现代化的迷梦中醒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历史中形成,并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从世界历史的高度探赜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能认清其生成过程、具体内容和重要价值,明晰其理论的边界与轮廓。
一、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历史生成
我国现代化的历程始于近代,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形成和拓展,则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在其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之中生成。
(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向
近代中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无数仁人志士开始探索我国的现代化之路。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有田同耕”的土地制度。洋务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为我国的现代化拓宽了视野,积累了技术、人才和经验。与洋务运动不同,戊戌变法着重学习的是西方的制度。与封建改良主义不同,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了封建王朝。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着重从心理建设、物质建设和社会建设三个方面描绘了建国构想[3]。相对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科学”和“民主”的口号,对封建文化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张,但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救亡图存的现实问题。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对现代化的早期探索,经历了从效仿西方的器物、制度到文化的过程,但一次次的失败证明,西方的现代化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呼唤科学的理论和新的实践。
(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孕育
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使苦苦寻找救国之路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毛泽东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4]。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找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武器,坚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信心和勇气。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使中国现代化的未来走向变得愈加清晰。毛泽东指出,“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5]。实现工业化和建成工业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对现代化的初步构想,这为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指明了大致的方向。
(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奠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仍然是农业国,工业发展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毛泽东指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6]。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我国集中力量恢复了国民经济。从1953年到1956年底,我国以“一化三改”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确立了根本的性质和方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的现代化主要是“四个现代化”。在此期间,我国借鉴了苏联的经验,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奠定了基础。
(四)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形成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之路。1983年,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7]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沿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8]我国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向着小康社会的方向持续发展。我国的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2010 年我国GDP 位居全球第二位,与美国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以建设小康社会为开端,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国式现代化及其特征得以形成。
(五)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9]。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抓手,以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和战略性支撑,以并联的方式持续推进我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也随之而拓展,愈加成熟而稳健。
二、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具体呈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0]。中国式现代化因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而有共性,因其适合我国国情而有个性,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在现代化之前的传统社会,基本处于以简单再生产的自然经济和农业为主体的封建社会。各国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财富由少数权贵所掌握。“等级制权力机构占有与消耗由生产系统生产的全部剩余劳动,成为不能生产财富的死财富,这是等级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11]。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基本都是从自给自足的小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由此引发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各国现代化围绕生产方式的变革展现了某些共同特征。
1.工业化。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显著特征,就是生产方式从以农业生产为主转向以工业生产为主。自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成为世界发展的方向。“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2]8。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经历过工业化的过程,为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参考。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曾学习和效仿西方的工业,但实践证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并不能救国,在我国是行不通的。五四运动之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之下,我国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工业化之路。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就有了工业化的初步构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逐步地从农业国向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向发展,工业的结构、规模和质量不断优化,已从传统工业化转向新型工业化。自18世纪以来,工业化成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2.市场化。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人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自己消费。而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交换。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资产阶级的孕育、形成和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打破了行会的垄断,以殖民扩张的卑劣行径,扩大了市场的范围。“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35。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为基础,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市场经济,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但在运用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等方面有某些交集。自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逐步地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引领者。历史发展到今天,没有哪个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脱离世界市场而独立完成,世界市场为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发展空间、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
3.城市化。在农业社会,农村人口远远多于城市人口。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启了城市化进程。“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1]36。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19 世纪初叶,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社会。它的城市人口在不到100年中从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上升到五分之四”[12]。此后,法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率也不断提高。与西方相比,我国的城市化相对较晚。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53年,我国城镇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13.26%,此后逐年上升,在2010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占到了全国人口的近一半。2020 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63.89%,我国城镇人口数量已经占多数[13]。我国的城市化以城镇化的方式呈现,有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县域经济为重要依托,推进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虽然城市化在世界各国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呈现,但城市化只有在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4.科技化。“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1]32。从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以电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再到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等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西方的科技经历了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发展历程。从明朝中期到近代,我国科技与西方差距较大,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奋起直追,科技水平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涌现出了以高铁、大飞机、蛟龙、天眼、中国空间站、洋山深水港、北斗、白鹤滩水电站等为代表的科技成果,我国科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目前,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之中,我国已经成为重要的引领者。科技创新推动了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拓宽了人类的市场范围、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但我们也要看到,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只有造福人类,科技才能推动各国走向现代化。
5.民主化。西方的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为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扫除了思想障碍,世俗、人权、理性的精神得以凸显,西方人的精神从天国走向尘世。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等为代表的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英国的《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美国的《独立宣言》等为代表的法案,为确立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从历史的沿革的角度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较之以前的封建制度有进步,但仅仅是资产阶级的内部的民主,仅仅是少数人的民主。我国的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西方有本质区别。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远远超越了西方的民主政治。虽然世界各国对民主的理解与认识千差万别,但却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普遍追求。正所谓,“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开创了有别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了气势恢宏的中国特色。
1.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10],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远胜于挑战。一方面,我国耕地、能源、饮用水等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根据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70%[14]。另一方面,我国人口素质显著提高,根据第7 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5 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15]。我国有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的潜力和优势。更为重要的是,我国14亿多人口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汇聚了磅礴的中国力量,这是我国攻坚克难的定海神针。从人口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有无穷的人力资源潜力,又有人口总量和结构来到的挑战,我国在破解人口难题和发挥人口优势的过程中推进人的现代化。
2.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国情,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大幅度缩小了农村的收入差距。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牢固的政治保证和坚实的物质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总体达到小康,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不懈奋斗,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彻底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在新阶段,我国以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为引领,不断优化收入结构,突破阶层固化的藩篱,推进高质量发展,重点破解相对贫困的问题,向着全面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断迈进。
3.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0]。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从物质文明的角度来看,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物质生活需要。从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我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精神需要。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人的现代化。
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我国颁布和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等法律法规,积极签署和履行《巴黎协定》和《生物多样性公约》,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并践行“双碳”目标。“我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系统谋划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16]。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5.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就强调协和万邦、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的理念。我国对和平和发展倍加渴望和珍惜,努力维护和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我国践行“一带一路”的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之路,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形成了鲜明对比。西方现代化是通过殖民扩张,向外转嫁成本实现的,从惨绝人寰的黑奴贸易到对美洲土著人的屠戮殆尽,从臭名昭著的多国东印度公司到对东亚地区的罄竹难书的侵略掠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在殷殷鲜血和累累白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在众多非资本主义国家的苦难和贫困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光明之路。
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的价值展望
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体现了现代化的共同性,使其区别于传统社会。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体现了现代化的差异性,使其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体特征与中国特色体现的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特征,使其兼具有中国价值和世界价值。
(一)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想之境,二者构成了一个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奠基、形成和拓展的历程,就是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建设工业国的前瞻规划,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步走”发展战略,到新时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我国现代化在不同时期的奋斗目标如同历史的阶梯,前后相连、一脉相承、承前启后,接续通向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前,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积极把握历史主动,引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中国梦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包含了现代化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涉及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科技、安全和治理等领域的现代化,多维的现代化构成了一个整体,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现代化成果之大成,能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提供全面支撑和系统保障,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唯物史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积极促进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现代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故能引领各国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并由此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超越西方现代化。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将其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标榜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大多带有西方中心论的浓郁色彩。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在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中虽有量的变化,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西方现代化导致了人与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异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二,重塑世界格局。随着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整个世界呈现东升西降的重大转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期。自1500 年以来,西方世界长期处于世界的主导地位。西方世界在推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尽的苦难和危机。进入新千年以来,全球出现了经济危机、生态危机、能源危机、粮食危机、核安全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中国式的伟大实践和理论主张,为人类突出重围提供了新选择、新希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终结了“历史终结论”,改变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历史格局,世界的中心正从西方走向东方,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推动世界各国平等交往、互利共赢、和平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欧班列到雅万高铁,从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双碳”目标的提出和践行到“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帮助和引导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推动人类现代化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之下破浪前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物质基础,还为其搭建精神桥梁,积极倡导并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壮美景象,对于破解人类现代化过程的难题提出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的需要。“人的需要的历史,便是人类的历史”[17]。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也是推进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国式现代化守正创新、勇毅前行,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深化了人类对现代化共性的认识,创造了能够推进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总之,从纵向的历史思维、横向的比较思维和前瞻的战略思维透视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双重特征对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