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莫高窟看云

2023-12-26钱小雅

莫愁 2023年33期
关键词:敦煌研究院木桩洞窟

文 钱小雅

1

敦煌实习带给我的惊喜,是从飞机上开始的。我们从舷窗望出去,看到薄薄的云层下绵延不断的祁连雪山和冲积平原,山河表里的变化让人莫名心潮澎湃。到了敦煌市,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坐上大巴来到住所,开启了七天的文献专业的实习之旅。这次实习以莫高窟为中心,包括有榆林窟、锁阳城、塔尔寺遗址等实地考察。

说到莫高窟,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奇瑰的壁画了。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壁画,中国很多寺庙和墓葬也有壁画,那么莫高窟的壁画有什么独特之处呢?目前我们在博物馆中看到的传世绘画,最早基本是五代及宋以后的作品,唐代和唐以前的作品非常罕见。而在莫高窟的方寸天地中,可以欣赏到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在西魏时期的壁画中,我们能体会顾恺之、陆探微的秀骨清像风格;在唐前期的壁画中,我们能看到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的豪放风格;在《都督夫人礼佛图》中,我们能欣赏盛唐时期画家张萱的富丽画风……持续绘制上千年的壁画艺术,相当于给世界留下了一份持续千年的中国美术史。

此次实习的第一个活动就是进莫高窟参观,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一个个幽暗的洞窟,看到了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古代图景。当我们走出洞窟,远方的云彩都好像飞天的形状,飘逸、灵动,在淡蓝色的天空下跳着轻盈的舞。

2

每天早起看洞窟,傍晚在周边遗址考察,简单而充实的考察生活过了几天,我们就遇到了一场漫天黄沙。早上一起来便发现窗外已经是“千里黄云白日曛”,我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口罩、围巾等都装备上,一起出了门。遇到敦煌研究院的老师们,他们都表示对这种天气很习惯了,带我们的张老师说:“这还不算很厉害的,像今天这种情况,莫高窟景区会进行评估,可能洞窟还是能开放的。如果遇到更严重的沙尘情况,为了防止壁画和塑像受到风沙侵蚀,洞窟就不会开放了。有的游客大老远过来,看到不开放会很生气,我们跟游客解释,但有时候他们听不进去……”

我摸了摸衣缝里的沙子,鼻腔里也感觉到一些不适,想到在莫高窟工作的老师和工作人员常年面对这样的恶劣天气,不由感叹:“在这里守护莫高窟,太辛苦了。”老师说:“已经比几十年前好很多啦。等一下你们去中寺参观的时候就知道了。”

何为中寺?雷音寺(又称中寺)和皇庆寺(又称上寺)原是清代的两座佛教寺庙,曾在20 世纪末作为研究所办公用地和宿舍,现为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为了了解更多敦煌研究院的历史,我们走过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九层楼”,来到了中寺参观。在外面看是简简单单的平房,墙是跟戈壁滩一样的土色,而走入其中却能看到很多故事。场馆以实物、历史照片、专家手稿、出版物、绘画复制品等展现了敦煌研究院几代人无私奉献、艰辛创业的历程,以及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唯一的交通工具牛车、发电用的涡轮、制作“土颜料”的红土黄泥……当年他们使用的工具在今天看来无比简陋,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先生们没有抛下自己的责任,筚路蓝缕开创了莫高窟的保护事业。如果说,实习之前读樊锦诗先生的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心中感觉十分敬佩,当我真正来到这片戈壁滩上的小小绿洲,看到老先生们当年真实的生活、工作环境,留下的是久久的震撼和无言的感动。

老师带我们来到和莫高窟遥遥相对的墓园,这里埋葬着许多位致力于文物保护、学术研究的前辈先生。其中除了钻研业务的学者,也有手艺技术突出的工匠前辈,例如擅长修补塑像的窦占彪师傅,莫高窟的洞窟大多离不开他爬上爬下的修补。窦师傅在常书鸿先生成立艺术研究所的时候就在这里工作了,常书鸿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技工窦占彪,是一贯善于登攀悬崖峭壁探宝的开路先锋。在他与天水麦积山当地木工文德全的配合下,在50-60 米以上的峭壁上,抽出一个朽烂的木桩,再在桩眼中安装上一个新的木桩,架上木板,就这样,一个木桩一个木桩,一块木板连一块木板,艰难地开辟了飞栈的通路,把我们引上天堂洞等许多高层洞窟。”在敦煌,有许多像窦师傅一样的工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守在戈壁滩,专心做一件事,壁画修复、洞窟保护、植被建设……我们今天来到莫高窟,能欣赏千年前的艺术瑰宝,离不开这一代代莫高窟人的守护。他们把一生奉献给莫高窟的保护事业,奉献给祖国的文化工作,值得我们致敬、永远铭记。

3

离开敦煌的前一天,我爬上莫高窟对面的沙丘,看到远处的云横在天际,仿佛和这山崖一样,亘古不变。城市里的云不会是这样的,在城市里我们看云的心境也不会是这样的。在北京,匆匆忙忙的行人可能会因为天边的火烧云而驻足、拍照、发朋友圈,云是都市生活的点缀。而在莫高窟的这七天,我们每天考察,早晨沿着河边往洞窟方向走,中午或下午再走回来,生活是简单而纯粹的,云是我们朝夕的陪伴。我想,每一代敦煌人都曾经在这片云影下心无旁骛、矢志不渝,守护着莫高窟,守护着这一片土地——看似荒凉贫瘠,却是艺术和文化的沃土。

在来实习之前,我对莫高窟的想象是艺术的殿堂;实习结束后,我认为莫高窟更是一代代敦煌人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无数文物工作者扛起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担,守护着我们的精神家园。这份担子,我们也要接下去,传下去。

猜你喜欢

敦煌研究院木桩洞窟
移动木桩
洞窟惊魂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熊和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