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
2023-12-26杨永明
杨永明
(宜宾学院 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四川 宜宾 644007)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一个急需回答而不容回避的问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搞清楚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正确到错误再到正确的演变过程。学术界既有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某一历史时段的主要矛盾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缺乏对不同时期关于这一问题的综合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解剖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认识,进而分析产生这种认识的原因和影响,旨在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
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作过专门论述,斯大林的认识则前后矛盾,他在最初拒不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后来又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并企图通过肃反运动来解决这一矛盾,结果非但没有解决好矛盾,反而造成大量冤假错案,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后果。中共八大最早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进行阐述。八大决议在分析了当时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形势后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也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810因此,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对此,刘少奇在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是这样论述的:“我们党现时的任务,就是要依靠已经获得解放和已经组织起来的几亿劳动人民,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一切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尽可能迅速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203
那么如何才能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我国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呢?从朱德等八大代表们的发言中可以看到,他们既分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有利条件,也看到了不利条件。概而言之,有利条件是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的大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对社会主义充满着美好的憧憬,有建设社会主义的冲天干劲和满腔热情;加之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又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持。不利条件是我国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等。显然,这些观点都是代表们通过调研分析得出的符合实际的结论。因此,八大号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应该说,八大前后党对如何克服不利条件和充分利用有利条件以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而且取得了丰硕成果。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提出要努力避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过的弯路,以苏联为戒,力争走出一条既符合我国国情又比苏联更为快捷的社会主义建设新路。陈云在八大上的发言中针对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①这种事关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思想;毛泽东在1956 年底的一次谈话中更是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私人可以开工厂”[3]170这些石破惊天的光辉思想。他把这些天才设想类比为列宁曾经实行过的新经济政策,而且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过早,导致社会物资不充足。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天才设想仿佛昙花一现,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并未真正得到坚持,甚至还走到了它的反面。比如说,毛泽东非常看重的“三面红旗”就与这些思想背道而驰。总路线虽然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片面强调了“多”和“快”而相对忽略了“好”和“省”,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各项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运动犹如狂飙突起,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忽视了生产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最终走上了唯意志论道路,结果欲速不达,反受其害;一哄而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将小社并大社,强调“一大二公三平”,结果严重伤害了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毛泽东一直把“三面红旗”看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创举,即使在历次纠正“左”倾错误的会议上都不容许人们对“三面红旗”有任何怀疑,彭德怀等同志在庐山会议上因对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缺点进行了批评,结果被打成反党集团,会议也由纠“左”转向了反右。反右必出“左”,于是“左”倾错误更加恶性地发展起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误入了歧途,蒙蔽而不自知。因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党逐渐抛弃了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转而把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当成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
党的八大以后,1957 年在整党整风运动中,出现了大量的右派言论,导致党和毛泽东对国内阶级斗争和右派分子向党和政府猖狂进攻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从而认定在政治战线上和思想战线上来一次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毛泽东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公开批评八大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提法,斩钉截铁地指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4]535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在讲话中重提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关论述②,并且指出,虽然后面没有公开提七届二中全会关于两种基本矛盾的论述,但事实上是这样做的。这无异于是说我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坚持党的八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而是坚持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
为什么仅仅一年之后,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会有这样大的变化呢?不可否认,这是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分不开的。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1956 年2 月苏共二十大提出“三和”③路线,尤其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否定性评价,中共对此是有不同认识的④。二是1956 年社会主义阵营先后出现了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毛泽东认为这是由于这些国家阶级斗争进行得不够彻底所致。他说:“东欧一些国家的基本问题就是阶级斗争没有搞好,那么多反革命没有搞掉,没有在阶级斗争中训练无产阶级,分清敌我,分清是非,分清唯心论和唯物论。现在呢,自食其果,烧到自己头上来了。”[5]323从国内形势来看:一是毛泽东对1956 年的反冒进从心底是不认同的,他认为反冒进是促退而非促进,只因当时大多数人坚持反冒进而没有表达出来,直到三中全会才痛快淋漓地讲出自己的心声。二是1957年5月整党整风运动中出现了大量右派言论,党中央适时开展反右斗争显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在反右斗争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因而一度缓和的阶级斗争这根弦由于反右斗争的扩大化而越绷越紧。
既然主要矛盾已经变为两个阶级和两条道路之间的矛盾,那么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谁战胜谁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如此,自1958 年1 月南宁会议开始经成都会议和武昌会议,毛泽东不断地批评1956 年的反冒进,认为反冒进是错误的,从反右倾到鼓足干劲,直至重提阶级斗争⑤。1959 年庐山会议错误地批判彭德怀,使会议从纠“左”转向反右。毛泽东甚至认为“庐山出现的这一场斗争,是一场阶级斗争,是过去十年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的生死斗争的继续。在中国,在我党,这一类斗争,看来还得斗下去,至少还要斗二十年,可能要斗半个世纪,总之要到阶级完全灭亡,斗争才会止息”[6]451。这样,不仅把党内不同意见之争当作是阶级斗争,而且认为这种斗争会持续相当长时间。1962 年毛泽东在八届十中全会的公报上列举了几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情况后写道:“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早就阐明了的一条历史规律,我们千万不要忘记。”[7]553-554在这之前的北戴河会议和这次会上,毛泽东还大批“黑暗风”“单干风”“翻案风”,提出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1965 年初党中央又明确提出“四清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城乡社会主义的阵地”[8]20。这样就把阶级斗争引向了党内。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思想在全局上占据主导地位,给党和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片面强调阶级斗争,忽视了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至于长时期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多大改观。更有甚者,在“文革”时期,还提出“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这样在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观点。当然,我们丝毫不用怀疑提出这种观点的人对社会主义的忠诚度。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对社会主义如此忠诚的结果非但没有助长社会主义的发展,反而极大地伤害了社会主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整个1960 年代,无论是中苏大论战,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都充分说明当时人们的思想有多僵化。改革开放之初,关于姓“资”姓“社”的反复争论,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解放思想”的任务有多繁重。实践证明,以阶级斗争为纲,是无法建成社会主义的。
三、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粉碎“四人帮”后,党中央开始拨乱反正,重提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正确地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全会重新阐释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9]839这个提法与党的八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那么,为什么时隔25 年之后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又回到了从前呢?正如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10]2邓小平不仅明确肯定了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而且认定八大之后我们能够取得许多建设成就便是因为坚持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我们遭受的严重挫折就是由于没有坚持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不仅恢复了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并且还有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需要。
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之所以在实践中未能坚持下去,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对此存在一些僵化的错误认识。为打破人们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社会主义固有的僵化认识,邓小平号召全党要解放思想,要在实践中去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10]137在邓小平看来,对这个问题,不仅我们没有完全搞清楚,就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没有完全搞清楚。问题是,长期以来我们把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标准模式,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任何改革都称之为修正主义。这样,不仅在理论上导致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出现误区,而且在实践上导致我们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误入歧途。
通过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我们在一个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10]137。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这无疑是为了纠正我国在过去长时期里忽视发展生产力的错误而得出的正确结论。如果不注重发展生产力,既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又无法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不可能为将来建设共产主义准备强大的物质基础。那么,这样的社会主义早晚是要被人民群众所唾弃的。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才能发展生产力呢?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找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坚持和深化改革。要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条条框框,改变对社会主义的僵化和错误认识,只有改革一条路可走。实践证明,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第二,必须扩大开放,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因为在全球化时代,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的。第三,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0]274。而要发展科学技术,就必须高度重视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尽可能为知识分子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条件。第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
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牢牢抓住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走自己的路,最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阳光大道,使党和国家的面貌以及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综合国力大为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9
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作出这种新论断,这无疑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作出的重大政治判断。自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克服重重困难,历经种种磨难,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应有贡献。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了光辉前景,而且向世界有力地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拥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很多方面都不再落后,甚至还走在了世界前列。毛泽东当年在诗中所憧憬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正在变为现实,一大批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如雨后春笋般不断问世。与此同时,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达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无论是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状况,都有了大幅度提高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再是仅仅指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是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公平意识、维权意识等都在不断增强。很显然,无论是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人民群众的需求,都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十一届六中全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断已经无法准确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这种变化了的客观实际,重新认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便是理所当然之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虽然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制约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还是非常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无疑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主要是结构的不平衡:如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不平衡,有“脱实向虚”的现象;发展区域不平衡,东部与中部、西部发展不同步而且差别较大;城乡发展不平衡,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与原始落后的乡村并存;收入分配不平衡,两极分化比较严重;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社会建设并未同步跟上,尚有不少短板亟待解决;经济与生态发展不平衡,过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相对忽视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等。发展的不充分问题,主要是指发展的总量与水平问题。比如说发展中存在不少短板,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行业还存在卡脖子的问题;发展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市场竞争、效率发挥、有效供给、动力转换、制度创新等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发展不充分的问题。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必须解决好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中特别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1]10应该说这两个“没有变”的提醒不仅非常及时,而且非常重要。因为这既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背离了这个基本国情,必然在实践中遭遇失败。我们过去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误入歧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基本国情认识不清。我们过去搞“三面红旗”,实施“超英赶美”战略,妄想通过“人民公社”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结果欲速不达,在实践中碰得头破血流,原因便是超越了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我们党经过多年的实践,终于在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明确指出,我们要在这个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早在资本主义时代就已经实现了的工业化以及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从而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指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0]379-380从国际上看,我们虽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不高,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党历来倡导一切从实际出发,而我国现在最大的实际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习总书记告诫我们必须“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措施”[12]11。
通过全面考察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及其演变历程,可以看出既有认识正确的经验,也有探索失误的教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不忘本来,方可开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党一定会在新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