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北山区某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探析

2023-12-25刘鹏若

北京测绘 2023年9期
关键词:滑坡体坡体斜坡

刘鹏若 任 慧

(广东省国土资源测绘院,广东 广州 510500)

0 引言

为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点防范工作,需深入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调查摸底工作。广东省受亚热带特殊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条件复杂多样,地质灾害频发,种类繁多,主要有地震、崩塌、滑坡、水土流失、岩溶地貌崩塌等[1-6]。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日益增多,这些地质灾害呈急剧上升趋势[7-10]。因此,迫切需要获取系统翔实、大比例尺和调查精度高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进行地质灾害规律研究,以采取相应技术措施,规避地质灾害风险点。研究基于2017—2018 年开展的广东粤北山区某县1∶50 000 地质灾害详查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探讨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以期为科学防治地质灾害提供基础数据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山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形总体上四周高、中间低,地表相对高差约1 327 m。研究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0.68~22.03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750 h以上。区内断层构造相对发达,地质环境相对复杂,雨水相对充沛,地下水资源相对丰富,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目前地质环境较为复杂的区域之一。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于广东省“2016 年省级国土资源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课题,即广东省某县地质灾害详查项目。通过2017年野外调查,共获取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信息1 701条记录(其中滑坡127个、崩塌282个、不稳定斜坡1 292个),已核实的地质灾害点214个(其中滑坡90个、崩塌124个)。

2.2 研究方法

利用ArcGIS 的空间自相关(Moran I)检验工具和GeoDa 软件局部Moran’s I 工具可以测算空间自相关[11],分为全局自相关(用Moran’s I 统计量表示)和局部自相关[通常采用莫兰(Moran)散点图和LISA 聚类图]两种。ArcGIS 软件还提供其他空间分析方法,如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加分析、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分析等[12-13]。

3 地质灾害分布规律

3.1 地质灾害时间分布特征

根据研究区气象资料,2006—2016 年,研究区的年均降雨量为1 631.9 mm,主要降水集中在4—9 月(该时期的年均总降雨量为1 235.4 mm,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5.7%)。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4—8 月(该时期发生地质灾害共计201处,约占全年地质灾害总数的93.9%)(图1)。其中,6月份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最多,共119起。

图1 研究区每月降水量与地质灾害发生频数统计

图2 表明,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与降水量呈现相同变化趋势。

图2 Geoda分析结果

3.2 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

研究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北部、西南部和西部。根据野外调查信息,上述区域存在相似特征:人类工程活动程度(如削坡建房和修建公路)均较为剧烈;都处在暴雨诱发地质灾害较多的降水集中区域;大部分地质灾害点集中在大江大河及其支流附近,其中500 m范围内有184个河道灾点,500~1 000 m范围内有27个河道灾点。综上分析,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地域性,其发生频率频率与人类工程活动(如削坡建房和修建公路)强度、水系分布和降水空间分布关系密切。

3.3 地质灾害空间自相关分析

应用Geoda 软件,通过空间分析菜单下的单变量局域Moran’s I 工具,计算分析全区1 701 个地质灾害点(其中滑坡127 处,崩塌282 处,不稳定斜坡1 292处,地面沉降1处),进而得到莫兰散点图。根据研究,可将莫兰散点图划分成四个象限,分别对应不同的空间格局,位于第Ⅰ象限的点定义为高值(HH)区,位于第Ⅱ象限的点定义为空心(LH)区,位于第Ⅲ象限的点定义为低值(LL)区,位于第Ⅳ象限的点定义为异常值(HL)区。根据图2(a),研究区Moran I 指数为0.949,说明研究区的地质灾害调查点呈正的空间自相关,相似的观测值趋于集中分布,说明地质灾害在空间上表现为集中分布特征,这与图3 的分析结果一致,即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地域性。莫兰散点图显示,第一象限的高值区(HH 区)点共有752 个;第二象限(LH 区)的空白区域共出0 个点位;低值区(LL 区)点位共计751 点;异常值区(HL区)共有5个点。

图3 地质构造和地质灾害空间对照结果

由于莫兰散点图无法区分局部相关类型和地统计学显著性程度,利用LISA 指数[11-13]可以将全局莫兰指数分级到各样本。根据图2(b),全区地质灾害调查点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点193 个,高高聚类点752个,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面,这些区域交通发达,河网密布,人类工程活动强度较为剧烈,相似区位条件的地质灾害点如图3 所示,其特征也较相同;低低聚类点751 个,以北部点位为主,这些区域交通相对不便,地形复杂,人类活动较为分散;高低聚类点5个,主要分布在区中央;三种类型分别占样本总体的44.21%、41.15%和0.29%,无低高聚类点。

4 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分析

4.1 地形地貌

4.1.1 海拔高程

表1 显示,该研究区地形整体呈中低周围高环状,地表相对高差约1 327 m。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100~500 m 的丘陵地貌地带,共计165 处,占灾害总数的77.1%。从单个灾种来看,各灾种的分布也符合这一规律,在海拔100~500 m 的地区发生滑坡的占83.4%,崩塌的占72.6%。这一规律的产生,主要是由于5~25 m 厚的坡残积层地质灾害造成的灾害载体在丘陵地区普遍发育,同时这些地区人口相对集中,人类工程活动强烈,普遍存在人工切坡挖坡、坡脚开垦活动普遍,植被破坏明显的问题,因此,丘陵地貌为地质灾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1 崩塌滑坡数量与海拔高程关系

4.1.2 斜坡高度

由表2 可知,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5~10 m、10~20 m 的斜坡上,分别有65 处和87 处,占灾害总数的30.4%和40.6%。从单个灾种来看,崩塌、滑坡分布略有差异,以10~20 m、>20 m 的斜坡为主,共计80 处,占全部灾害的88.9%,而5~10 m、10~20 m 塌方量多达110 处,占全部灾害的88.8%。造成这一规律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人工边坡总量少,高度小于5 m,诱发的地质灾害也比较少,多是人为因素(削坡、挖脚等)造成的;为减少土方量,极易发生地质灾害,人工削坡高度以0~20 m为主,削坡坡度普遍较陡。

表2 崩塌滑坡数量与斜坡高度对照统计表

4.1.3 地形坡度

由表3 所示,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坡度为40°~80°的斜坡上,共计180 处,占灾害总数的84.1%。从单个灾害类型看,山体滑坡主要分布在40°~70°的斜坡上,共计81 处,占总灾害的90.0%;崩塌主要发生在60°~80°的斜坡上,累计发生89 起,占全部灾害的71.8%。综上分析,滑坡体以低坡体发育为主,塌坡体以高坡体发育为主。

表3 关于坡度与地质灾害关系

4.1.4 坡形

从表4 可以看出,山体滑坡和崩塌灾害总体上分布在各个坡形上,其中阶梯形坡体分布最多,占总数的40.2%,凸形坡体分布最少,占总数的16.3%。从个别灾种看,滑坡体以阶梯形、凸形坡体为主,分别有51、19 处,占总数的56.7%、21.1%,且分布于直线形坡体表面浮土滑落下、露出的直线形滑面上,一般为浅层滑坡体;崩塌体分布于各坡形上,直线坡体分布最多,阶梯形分布最多,分别为43 个和35 个,占总数的34.7%和28.2%,凸起坡体分布最少,为16 个,占总数的12.9%。

表4 崩塌滑坡数量与斜坡形态对照统计

4.2 地质构造

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发展与断层、褶皱构造之间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和暴雨因素的诱发有密切的联系,使得地质灾害靠近断层和褶皱构造的地方变得更加密集。本研究区域内的灾害点与地质断裂带距离的分布关系,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缓冲区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进行统计:一是分别在0~500 m、500~1 000 m、1 000~2 000 m 及大于2 000 m 的4个缓冲区作距离缓冲处理;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统计功能,统计每个缓冲区和缓冲区的灾点密度,并对灾点数量进行统计。由表5、图3 可知,研究区地质灾害点在断裂缓冲区500 m内灾害点密度值最大。

表5 断层缓冲区测距分级与地质灾害点数量对比统计

4.3 地层岩性

调查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层状较硬碎屑岩组(IV)和块状较硬侵入岩组(IV)两大类工程地质岩群中,其中层状较硬碎屑岩组(IV)104处,占总数的48.6%;块状较硬-硬侵入岩组(6 个)占总数的44.9%,占总数的96;紧随其后的是11 个层状较软变质岩组(II),占总数的5.1%,3 个层状较软变质岩组(III),占总数的1.4%。研究区内89.8%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土坡上,5.1%的地质灾害发生在土石复合坡面上,表明在疏松的土坡上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而在块状坚硬岩组的坡面上则分布着96 处,这是该类型岩组风化土厚层的一种表现。

4.4 降水

地质灾害与时间的分布关系可以看出,研究区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暴雨和连绵阴雨天气。降水对滑坡体和不稳定坡体的影响在于降水达到一定程度后,降水会沿滑坡体裂缝和孔隙渗入转为地下水,在此过程中,使滑带(面)变软,增加滑体重量,提高滑降力,如果降水使地下水面上升到滑带(面)以上时,改变了坡体内部受力状态,应力局部集中,致使坡体局部出现各种变形,产生的应力作用,使滑坡体产生的造成山体滑坡,引起山体滑坡,使山体内部受力状态发生变化。降雨通过地表裂隙进入岩土体导致其孔隙水压力增大,使抗滑力(矩)减小。另一方面雨水导致岩土体力学指标下降,抗压强度,抗剪强度下降,裂隙在致滑力(矩)的作用下不断发展最终贯通导致失稳

4.5 人工活动

研究区域地质灾害的另一大诱发因素是人类工程活动。20 多年来,随着研究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人为的工程活动,如修(改)建公路、削坡建房、兴修水利水电工程等,地质环境条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使人类工程建设中原有的自然平衡状态被打破,由此产生的地质灾害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由于削坡放坡不规范,造成山体滑坡、崩塌等明显的地质灾害,在局部形成陡坡,然后改变坡面原有状态。据本次调查资料统计,在研究区域内214个地质灾害点中,以人类工程活动为主的有157个,占总数的73.4%,另外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人类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有四大类工程活动,包括:城乡建设180 个,主要是通过人工削坡建房;公路29处,主要为削坡和道路施工所致;教育系统2 个,主要是学校建设引起的塌方等。这说明形成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强度关系很大。

5 结束语

(1)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分析,在时间分布上,由于连续降雨和特大暴雨诱发的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较多,在多雨月的中后期,研究区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时间一般分布较长,时间分布规律与降雨时间分布规律基本吻合,建议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注意避让和地表排水等措施。

(2)地质灾害分布就空间分布而言,以研究区域的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为主,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3)地理统计学分析看,研究区Moran I 指数为0.949,地质灾害调查点呈正的空间自相关,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莫兰散点图显示,全区地质灾害调查点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点193 个,高高聚类点752 个,低低聚类点751 个,高低聚类点5 个,分别占样本总体的44.21%、41.15% 和0.29%,无低高聚类点。

(4)地质灾害影响因素就地形地貌方面,属于以海拔高程100~500 m的丘陵地貌为主的地质灾害类型。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海拔5~10 m、10~20 m 的斜坡上。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40°~80°的斜坡上,主要是发育在低坡上的滑坡体和发育在高坡上的滑坡体。从总体上看,每个坡形都分布着山体滑坡、崩塌灾害,最多的是阶梯形的,最少的是凸形的。因此,这些区域地质灾害点建议采取削坡减载、加强地表排水、坡面防护和支挡等工程措施。

(5)从地质构造上看,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与断层、褶皱构造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加之人类工程活动和暴雨因素的诱发,在断层、褶皱构造附近发生的地质灾害更为密集,在断层缓冲区500 m 范围内发生的灾害点密度值最大值,因此,尽量避开这些区域建设工程项目。在地层岩性方面,研究区地质灾害点主要分布在层状较硬的碎屑岩组(IV)和块状较硬的-硬侵入岩组(VI)两大类工程地质岩群中,其中占研究区地质灾害点89.8%的土坡和厚坡面风化土层的块状硬岩组,这些区域应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注意坡面防护和工程支挡。从降水因素看,研究区内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一般在多雨月的中后期,多由持续降雨和特大暴雨诱发,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与降雨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大体吻合,是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特点之一。

猜你喜欢

滑坡体坡体斜坡
降雨对库区边坡入渗规律的影响研究
采动-裂隙水耦合下含深大裂隙岩溶山体失稳破坏机理
乌弄龙水电站库区拉金神谷坡体变形成因机制分析
不同开采位置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信仰的“斜坡”
秦巴山区牟牛沟滑坡体治理施工技术
梦是长长的斜坡(外一首)
浅谈鹦鸽嘴水库右岸滑坡体除险加固设计
强震下紫坪铺坝前大型古滑坡体变形破坏效应
无轨斜坡道在大红山铁矿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