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教会、勤练、常赛”的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探索性研究

2023-12-25黄越吴亚婷谢光辉

体育科技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会、勤练、常赛观测青少年

黄越 吴亚婷 谢光辉

(1.湖北医药学院卫生管理与卫生事业发展研究中心,2.湖北医药学院体育课部,湖北 十堰 442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新时代学校体育“四位一体”的发展目标,使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1]。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相继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2]、《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3]等红利政策为新时代青少年全面发展及学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四位一体”发展目标的达成需要“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予以落地实施[4]。首先,“教会”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教会学生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其次,“勤练”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组织经常性、常规性的体育训练,布置体育作业,课堂上教会的运动技能要经过常规化的训练得以强化;最后,“常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展示平台,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归旨,组织面向全体学生的竞赛。“教会、勤练、常赛”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体化的,相互贯通的;要实现面向人人参与的学校体育竞赛,就必须人人掌握运动技能,人人参加运动技能强化,人人具备运动能力。

在学校体育,青少年运动能力培育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并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然而,在全面梳理运动能力内涵、推介及评价之后,发现在运动能力评价过程中其构成要素和应用价值有待系统的阐释;更多是基于核心素养[5、6]、体育学科核心素养[7、8]及各类评价标准[9、10],自上而下构建评价体系及等级标准,实证研究鲜有论述。本研究旨在立足“教会、勤练、常赛”教学模式下的运动能力评价,秉承自上而下的引领带动,探骊自下而上的普及推广,上下结合厘定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模型,开展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青少年运动能力培育与评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研究方法与资料

1.1 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是由美国学者格拉斯(Glaser)和施特劳斯(Strauss)于1967 年提出,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分析模式[11]。研究逻辑强调从原始资料入手,反复进行对比、编码,将资料概念化并构建相应的理论以指导实际工作。采用扎根理论,借助Nvivo12.0Plus 质性分析软件,逐级提炼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应具备的要素,继而厘定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借助SPSS24.0 和AMOS24.0统计软件修正和优化评价体系,为构建评价模型提供支撑。

1.2 调查样本

在三级编码和指标修正的基础上,形成由30 个观测指标组成的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调查问卷,采用Likert5 级计分。问卷内部一致性达0.924,30 个项目内部一致性可接受。以X省域高中学校为调查范围,以各校体育俱乐部、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普通班、专项班的学生为抽样框,采用分层随机抽的方法,运用纸质问卷和电子问卷结合的形式共计发放问卷1800 份,回收1628 份,有效问卷1523 份,有效率93.55%;其中450 份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1073份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实证分析。

1.3 资料收集

以“体教融合”“运动能力”“核心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关键词在CNKI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满足以下条件:(1)选取近5 年内的相关文献,且均来源于CSSCI 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文献,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和权威性;(2)同一关键词选取的文献资料不超过20 条,以保证资料的均衡性;(3)课题组3 人分别进行文献检索,并对检索数据进行比较,保证检索结果的信度;(4)通过对文献的深度阅读,依据文献主题是否与青少年运动能力相关进行再次筛选,若相关,则通过,反之,则不予通过。最终得到50 篇有效文献。

2 运动能力评价指标厘定

2.1 资料编码

编码程序是: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式编码。首先,对青少年运动能力相关的原始文本资料进行审阅,将运动能力形成、培育及评价的所有观点与表述进行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形成434 个自由节点;在自由节点的基础上将其概念化,提炼并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各种联系,将434个自由节点进行轴心式编码(二级编码)归属为不同的概念类属中形成33 个子节点;在所有已建立的概念类属中经过反复对比,将33 个子节点依据类属关系进行选择式编码(三级编码)归纳为7 个核心类属,即节点。据此编码结果构成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编码统计

确保原始资料收集的信度,本研究对资料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理论饱和度指在前期收集的数据以外,重新收集的数据中,并未析出范畴新的特征,也不会再产生新的理论,此时就达到了理论饱和度[12]。对筛选获得的50 篇文献进行随机抽选其中44 篇作为原始编码材料,其余6 篇作为理论饱和度检验材料。编码过程中6 篇文献并未产生新的范畴,且每个范畴也没有出现新特征,最终编码结果通过饱和度检验。

2.2 指标修正

基于对原始资料三级编码分析,青少年运动能力包括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7 个维度,33 个观测指标。为确保评价指标体系的一致性,对13 位专家进行三轮调查。结合前两轮专家调查修正建议,对其进行了修改。二级指标B5 项目表述与青少年自身学练问题相结合;二级指标G5 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与G3 合并;二级指标E1 存在以点概面的情况,将其删除;二级指标F1、F2 与自身参与的运动项目及战术特点相结合体现素养内涵;二级指标D1 和D4 体现同一项目内涵,将二者合并。在指标修正的基础上进行第三轮专家调查,指标认同度达到90%以上,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素养评价包括7 个维度和30 个观测指标。

3 运动能力评价指标优化

3.1 项目分析

3.1.1 决断值(CR)

30 个观测指标在独立样本t 检验中高低分组平均数差异的t 检验均达到p<0.05 显著水平,30 个观测指标的t值均大于3.0 的遴选标准[13],介于8.986—15.117,远高于遴选标准,所有观测指标的鉴别度较好(表2)。

表2 观测指标项目分析

3.1.2 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

30 个观测指标与总分的相关达到0.01 级别(双尾)显著水平,30 个观测指标与总分相关达到高度相关,均大于0.4 的遴选指标[13],介于0.454—0.641,30 个观测指标所测量的运动能力特质接近反映运动能力评价体系(表2)。

3.1.3 观测指标同质性检验

校正指标与总分相关系数均大于0.4 的遴选指标[13],各观测指标与其余指标加总分数的积差相关系数呈现中高度相关,运动能力评价同质性佳;例如:观测指标A1 与其余29 个观测指标加总分数(A2+A3+…+G3+G4)的积差相关系数为0.559,呈现高度相关,A1 与其余29 个观测指标所测试的运动能力同质性上佳。30 个观测指标删除后的α值全部小于内部一致性α系数0.924,观测指标同质性好。30个观测指标萃取过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限定抽取1 个共同因素,通过共同因素来检验各观测指标的变异量,30 个观测指标的共同因素均大于0.2,介于0.209—0.418;30个观测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大于0.45 的遴选指标[13],介于0.457—0.646,30 个观测指标共同因素与各观测指标的关系密切(表2)。30 个观测指标通过项目检验,没有删除任何观测指标,评价体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kaiser 正态化最大方差,以特征值大于1 为提取标准。经过3 次因子分析,相继剔除了3个未通过检验的观测指标:第1 次剔除E1,第2 次剔除B4,第3 次剔除C1,变异累积率趋于稳定,达到63.278%。各观测指标的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45,且27 个观测指标不同程度地归属为相应的二级指标。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的7 个二级指标分别命名为健康知识(A)、技能掌握(B)、运动认知(C)、心理品质(D)、体育品德(E)、战术运用(F)、体能储备(G)。综之,提取的二级指标数目与其所包含的观测指标与三级编码提取要素接近并趋于稳定,运动能力评价体系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表3)。

表3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探索性因素分析

?

4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理论假设模型为二阶7 因子模型,一阶包括健康知识、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7 个因子为潜变量,27 个观测指标变量;二阶为7 个因子聚敛为1 个因子,即运动能力。

4.1 一阶七因子模型拟合

采用最大似然法(ML)进行模型拟合(图1)。标准化分析显示: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介于0.52—0.77,观测指标与一阶各因子的关系密切;各因子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45,一阶七因子模型结构设置合理;观测指标多元相关平方大于0.3,一阶七因子对观测指标的解释能力可接受,观测指标的设置合理。模型适配度GFI 为0.923,模型调整后的适配度AGFI 为0.904,比较适配度CFI 为0.916,大于0.9 的适配优度标准,模型拟合良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为0.051,小于0.08 的适配标准,模型趋于稳定。综合各拟合指标:一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

图1 一阶七因子模型(标准化的估计值)

4.2 一阶七因子模型信效度检验

借鉴Garbarino 和Johnson(1999)[14]的做法,统计结果显示(表4):所有27 个观测指标非标准化的估计值均为显著(p<0.01),27 个观测指标均存在;标准化的因素负荷量大于0.5 以上,一阶七因子模型各因子在解释其对应的观测指标的变异量时绝大多数都能解释变异的50%以上,观测指标同质性高;项目信度(SMC)均大于0.25,观测指标被各因子所解释的程度较高,27 个观测指标具有足够的项目信度。依据Fornell 和Larcker(1981)[15]的建议,采用组成信度(CR)与收敛效度(AVE)相结合的统计方法对模型信效度进行检验得出:7 个因子的组成信度(CR)分别为0.786、0.722、0.713、0.660、0.651、0.823、0.774,大于0.65,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较高,一阶七因子模型的内部质量较好;7 个因子的收敛效度(AVE)分别为0.426、0.394、0.385、0.397、0.386、0.538、0.462,大于0.36,各因子能解释其对应观测指标平均变异数萃取量的36%以上,一阶七因子模型有较高的收敛效度。

表4 一阶七因子模型组成信度和收敛效度

?

4.3 二阶七因子模型拟合

在一阶七因子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二阶七因子模型验证:标准化的估计值显示(图2):7 个内因潜变量标准化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81、0.85、0.82、0.80、0.73、0.78、0.80,且大于0.6 的遴选标准,对外因潜变量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模型适配度GFI 为0.908,模型调整后的适配度AGFI为0.890,比较适配度CFI 为0.894,约大于0.9 的适配优度标准,模型拟合良好;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为0.056,小于0.08 的适配标准,模型趋于稳定;各观测指标因素负荷量均大于0.5,介于0.50-0.77,模型拟合度较为理想。综合各拟合度:二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各拟合指数达到测量学要求,二阶七因子模型适合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

图2 二阶七因子模型(标准化的估计值)

5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分析

实证调查显示(图2):对运动能力而言,健康知识的路径系数为0.81,表示健康知识每提升1%将会使运动能力提升0.81%;以此类推,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心理品质、体育品德、战术运用、体能储备每提升1%将会使运动能力分别提升0.85%、0.82%、0.80%、0.73%、0.78%、0.80%。由此看出技能掌握、运动认知和健康知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体能状况和心理品质,最后是战术运用和体育品德。与此同时,在一阶七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模型(图1)中,7 个一级指标之间存在两两配对的相关性,表现为一个七维相互影响的联动机制;如健康知识分别与技能掌握0.72 的相关路径系数最大,其次是体能储备0.71、心理品质0.70,最后是运动认知0.68、体育品德0.67 和战术运用0.62,说明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通过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维度的协同作用。

二阶七因子模型中技能掌握因子对运动能力影响最大,路径系数为0.85;其中4 个观测指标中,掌握运动技能练习的手段与方法对技能掌握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66,说明对动技能练习手段与方法掌握的程度越高,运动技能水平也就越高,对运动能力的提升亦变得更大;也就是说,教会正确的运动技能练习手段与方法将是学校体育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亦是“教会”的导向。经常练习某一专门技术动作的路径系数为0.64,说明“勤练”是熟练完成某一专门技术动作的有效手段,“勤练”的效果也反映了完成技术动作的熟练程度。

运动认知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2;其中4 个观测指标中,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对运动认知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71,对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是提升运动认知的首要要素,其次是对体育锻炼与竞赛基本常识的了解和掌握体育场地、器材的用途和使用,路径系数为0.61,最后是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路径系数为0.54;不难发现,对体育竞赛规则和秩序的掌握,基本常识的了解,体育场地、器材的正确使用等均可提升运动认知水平;另外,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路径系数较低,青少年对体育运动的欣赏和重大赛事的了解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应加强这一方面的讲授与引导。在“教会”中不能狭义的理解为运动技能的学习,须涵盖规则与秩序、锻炼与竞赛常识、场地器材的使用、赛事观赏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满足人人参加、人人参与的认知需求。

健康知识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1;其中5 个观测指标中,运动自我保护知识与技能掌握对健康知识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均为0.70,运动自我保护知识技能的掌握越充分,健康意识也就越强,对运动能力的贡献变得更大;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手段和运动中危险因素的预判与规避对健康知识的影响次之,路径系数为0.69、0.69,在运动中对于各种危险因素的预判与规避可避免运动伤病带来的影响,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最后是运动前充分的专项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的必要拉伸,路径系数分别为0.64、0.55,说明健康知识的提升除了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知识技能外还应加强掌握赛前赛后一定的拉伸放松方法,避免损伤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健康知识更多的是在“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进程中做出的行为改变,将其根植于运动能力培育的全过程。

心理品质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0;其中3 个观测指标中,通过运动竞赛树立自信心对心理品质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67,青少年通过运动竞赛建立起来的自信心越足,越有利于运动能力的发挥,教师在“常赛”过程中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以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运动竞赛中具备良好的心态,能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在逆境中的心理抗压能力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4、0.56,说明运动竞赛中良好的心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更专注于竞赛本身;逆境中的心理抗压能力能够使运动能力的发挥事半功倍。

体能状况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80;其中4 个观测指标中,结合参与的运动项目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对体能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0,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每增加1 个单位,那么体能状况相应的增加0.70 个单位;青少年在制定自我体能锻炼计划存在一定难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与实施方面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给予个性化指导,共同制定锻炼计划并执行。与此同时,正确掌握体能锻炼原理与方法,锻炼方式的选择,体能监测方法及自我评价等同样反映了体能状况程度的高低,是提高体能状况的措施。

战术运用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8;其中4 个观测指标中,个人战术在比赛中的应用对战术运用具有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为0.77,这是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难点之一,教师应强化技战术在比赛中运用的知识点的讲授,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比赛,在“常赛”中提高技战术运用能力,以“赛”促“教”,以“赛”验“练”。根据比赛进程灵活调整战术,自我战术意识的形成,掌握一定战术训练的方法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75、0.73、0.69,对战术意识的形成和能否依据比赛进程灵活调整战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术运用程度的高低;掌握一定的战术训练方法及正确运用有助于运动能力的提升。

体育品德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3;其中3 个观测指标中,具备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对体育品德具有显著的影响,路径系数为0.74,说明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是提升体育品德的第一要素,其次是竞赛中尊重对手,恪守规则与秩序,最后是运动竞赛中分辨和识别不道德言行;不难看出,崇高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尊重对手,恪守规则,分辨和识别不道德言行可提高体育品德,进而提升运动能力。

6 结论与建议

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为一个二阶7 因子模型,一阶包括体育品德、体能状况、技能掌握、战术运用、心理品质、运动认知、健康知识7 个因子为潜变量,27 个观测指标变量;二阶为7 个一阶因子聚敛为1 个因子,即青少年运动能力。一阶七因子模型整体适配度高,模型拟合理想,模型具备较高的信效度,符合理论假设模型且适应于二阶七因子模型的检验,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二阶七因子模型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模型适合作为青少年运动能力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7 个一级指标对运动能力贡献由高到低依次为技能掌握0.85、运动认知0.82、健康知识0.81、体能状况0.80、心理品质0.80、战术运用0.78、体育品德0.73,7 个因子对运动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每一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路径系数各不相同;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因子协同,每一个一级指标的变化并非受单一因素的影响,而是通过多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青少年运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因子的协同培育,注重青少年全面发展,避免运动能力培养的“缺科”和“偏科”现象的出现;同时,根据二阶七因子模型中各因子和观测指标的路径系数及指标因素负荷量,明晰每一位青少年在运动能力发展上的优势与劣势,在教学设计中明确培养方向和重点,实施中有针对性地制订提升策略。

面向“教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将成为学术研究的关注点,本次探究以运动能力评价为出发点,为学校体育教什么、评什么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教师可参考二阶七因子模型内容,从学校自身实际、学生差异、教学特点出发,开展运动能力评价,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诊断,进而反哺“教会、勤练、常赛”模式。

猜你喜欢

教会、勤练、常赛观测青少年
观测到恒星死亡瞬间
青少年发明家
思考解析“教会、勤练、常赛”
围绕“教会、勤练、常赛”打造学校体育一体化发展新高地
改进体育课堂教学 落实“教会、勤练、常赛”
促进新时代学校体育“教会、勤练、常赛”的策略
天测与测地VLBI 测地站周围地形观测遮掩的讨论
可观测宇宙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