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生态赋能产业链韧性:内在机制与实证检验
2023-12-25周永新郑秀峰
陈 悦,周永新,郑秀峰
(1.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2.郑州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4)
一、引言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当前,我国产业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而质上仍存在提升空间。现阶段,行业竞争加剧、创新发展动能不足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业转型升级、阻碍产业链价值提升,因此,构建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横跨产业链供应链和金融活动的创新成果,供应链金融协调和共享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形成参与主体与外部环境互联互通的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推动资源在社会经济范围内高效整合,提升产业间要素的循环和流通效率。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是内在规律与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因此,探索影响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环节,对保障我国经济安全、建设产业链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近年来,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链韧性的关系开始受到学术界关注,金融作为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支撑,影响着产业链适应环境变化及面对外部冲击时进行调整的能力[1]。在产业链供需关系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以多主体专业分工的协同效应调节产业链供需结构,满足差异化价值诉求[2],提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供需匹配效率,增强产业链应对市场变动的灵活度[3]。在产业链主体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提高链上企业融资的可行性和便利性,促进创新要素在产业链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上下游企业融通创新,为产业链韧性提供有效动力[4-5]。在产业生态层面,供应链金融生态推动不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链间的业务关联、链条延伸与技术渗透,释放产业链发展的规模效应和范围效应,推进不同区域产业链的有序承接,增强产业链韧性[6]。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是均衡的过程,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提高产业链韧性并加强其空间上的均衡性,目前鲜有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2008—2022 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与空间效应,为更好地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内容。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在指标衡量上,突破现有研究主要侧重资金流对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水平的测度现状,以共生视角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综合指标体系,丰富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度量基准。(2)在研究内容上,从供应链金融生态开始,深入细化到各子系统,探讨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效果与机制路径,弥补目前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机制检验不足。(3)结合机制分析与空间差异分析,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提升产业链韧性的重要着力点,挖掘发展薄弱的指标因素,为精准施策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综述
产业链韧性指产业链各环节在面对急性冲击和长期压力下,仍能以较高水平适应内外部风险变化、抵御外部冲击和压力并实现自我恢复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产业链在遭受市场各类环境因素干扰时,能够维持整体稳定、防止链条断裂、调整适应并恢复至初始状态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产业链发展水平保持不变,而是能够化危为机、超过原有水平、实现产业链升级的过程[7]。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链的强韧性贯穿于链上企业的原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过程,韧性强的产业链在受到内外部冲击时可以抵御冲击对链上企业造成的损失,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及时以可替代的方案调整运行模式,借助创新技术实现产业链优化升级,维持产业链稳定运行[8]。实现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安全可靠,就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抑制冲击加大的风险[9]。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产业链的抵抗力和恢复力,如产业链自身的完整度与多样化、产业基础能力和对资源配置与政策变动的调整力;二是冲击过后动态演进的持续增长力,表现为创新水平的提高。
供应链金融通过合理安排组织间金融资源的流动,为链上企业及其外部服务供给者提供价值创造[10]。早期研究将供应链金融分为金融导向与供应链导向两类:在金融导向下,供应链金融强调资金在参与主体间的优化配置,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在供应链导向下,则更加注重物流与信息流的控制与整合,进而提升物质流的运行效率[11-12]。基于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特点与产业共生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供应链金融生态是由供应链参与主体和外部环境组成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动态网络系统[13]。随着各产业中供应链平台的兴起,金融导向和供应链导向的局限愈发凸显,学界开始转向供应链网络与平台生态视角,分析供应链金融开展的条件、情景和创新模式[14]。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将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与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相融合,加速了信息传递与信息甄选能力,提高了微观金融创新发展的活力与效率[15]。
在我国金融生态格局中,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尚不成熟,节点企业运营效率较低、风险控制能力较差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困难。为了促进主体间关系稳健、协调共生,一些学者从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治理环境两个层面搭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风险管理体系[16],帮助协调内外组织共生的生态关系,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产业链虽已逐渐形成自身优势,但仍存在链条不完整、部分产业低端锁定的问题,阻碍了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供应链金融联合内外部产业生态平台,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与信息优势,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与风险水平,有助于巩固和强化产业链条,增强产业链抵御外界冲击的能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17-18]。
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对供应链金融生态的研究多集中于理论分析与微观层面的业务发展,鲜有从共生角度衡量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当前,已有研究强调推动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稳健发展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也向增强产业链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供应链金融生态如何融合各产业发展、是否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提升作用,尚未有文献考量。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与内在机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
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的良好运行需要健康的金融生态环境支撑。依据生态学原理,将供应链金融生态定义为涵盖内部参与主体与外部生态环境的共生演化动态系统[19],在资金流、物流、商流和信息流之间搭建桥梁,共建多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深,供应链金融逐渐成为产业组织获取资源、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发展供应链金融有助于实现产业链的有效畅通,促进产业链稳健运行。
供应链金融生态形成的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融资环节,以跨越组织边界的方式,为链上企业及上下游产业群体带来了丰厚的金融资源与服务供给,并渗透到链上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助于激发企业发展动力,实现产业链价值共创。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金融以实际贸易为依托,围绕产业链需求提供高效精准的便利化金融服务,缓解融资约束,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为产业间资源整合注入活力,优化企业发展结构,赋予产业链创新发展动能与持续增长动力,有助于提升产业链发展的韧性水平。
供应链金融生态实现商流—物流一体化,以创新合作体系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一方面,物流产业协助金融机构准确把握抵质押物的流转动向,有效降低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提升产业链风险管控能力,为链上企业营造安全稳健的营商环境,增强产业韧性的稳定力与控制力[20]。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的导向性也拓宽了物流产业在供应链领域的业务范围、客户群体和利润来源,通过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业务,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形成供应链金融生态各主体的良性合作,增加产业链创新产出,提升产业链抵御外部风险与冲击的能力。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以信息数据为抓手,共享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商流等产业链数据,通过信息整合、数据共享、资源调配,促进产业间信息交互,推动产业链网络化协同发展。供应链金融生态不仅可实现产业本身的信息贯通,还可以推动形成不同产业链间数据互通、彼此交织的网络,有效连接组织间的信息数据,进行场景、流程和要素的创新,助力产业实现“通链+组网”的高效发展模式,有效摒弃了产业孤岛的闭锁业态,以技术、知识和先进要素的外溢,进一步驱动产业链间业务的高度衔接,增加信息交流的顺畅度与透明性,使产业链能够快速感知外部冲击并采取有效的防御与恢复措施,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1。
H1:供应链金融生态有利于提高产业链的抵抗力、恢复力和动态演进的持续增长力,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
(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影响的传导机制
供应链金融生态的组织体系中,核心企业发挥相对优势,将自身信用与信息资源传递给上下游供销企业,有助于缓解终端中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优化调整链上企业的投融资与经营活动,提高产业链整体的资金配置效率;同时,也有助于企业拓宽资本渠道、调节资本结构、改善生产模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1-22]。供应链金融生态凭借其精准型管理服务、网络型信用传递和智能化风险控制等特征,可有效降低企业服务费用投入与成本支出[23],增加营业收入与利润产出,进而提升整体生产效率。此外,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与信息技术结合,加速推动数字化要素成为产业链主体间交流分享的媒介,高效连接链上企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过程,大幅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优化产业链结构、拉近产业链关联,使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在产业链上传递,进而提升产业链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基础,增加创新成果产出,优化产业链结构,因此,提高企业生产率是提升产业链韧性的内在要求和先决条件。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24]。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构建网络化的产业生态平台,实现产业链主体间的协同合作,满足了产业链供应链差别化的诉求,助力产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2]。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产业生态体系中,不同产业的互动融合,有助于提高系统内主体的相关性和黏合度,鼓励产业间积极开展研发活动与创新产出,进而提升产业链的整体竞争水平。此外,通过对金融产品与服务的灵活配置,可有效解决产业链供应链上资源流向与分配失衡等问题,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主体间协同发展,帮助建立产业组织间的长远合作关系,促进产业链发展的竞争水平长效提升。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现实基础。拥有高水平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会更稳定地立足于市场环境中[25]。随着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链将逐步扩大市场有效占有份额,增强面对外部冲击时的抵抗能力,且在冲击后将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有助于增强整体产业链韧性水平。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设H2和假设H3。
H2: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发挥技术溢出和扩散效应提高企业生产率,增强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产业链韧性。
H3: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推动产业协同、协调资源分配提高产业竞争力,加强产业链灵活抵御冲击的能力,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
(三)供应链金融生态与产业链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
空间不仅是地理距离上的概念,还作为一种资源参与经济活动。不同时空格局下,资本、人力、信息、货物等要素的流动形成了空间复杂网络,依托于供应链参与主体的相互依存,创造了能为参与主体带来价值的复杂生态系统[26]。随着数字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金融生态在时间、空间及产业层面存在动态化的联系,且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构成了产业共生发展的坚实基础[27]。由于地区间产业基础与创新能力不同,产业结构发展和上下游产业链在受到外部冲击时的抵抗能力存在较大差异[28],一个地区产业链韧性的强弱不仅受本地区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影响,还受邻近地区生态系统扩散效应的影响。供应链金融生态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动态流动和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形成了对区域产业链韧性影响的溢出效应,二者之间的空间异质性也形成了解释其间复杂关系的重要机制。因此,本文将空间因素引入实证分析,探讨供应链金融生态及其子系统对产业链韧性的空间溢出效应,揭示提升区域产业链韧性有效的路径和举措。基于此,提出假设H4和假设H5。
H4:供应链金融生态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对区域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H5:供应链金融生态对周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通过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定
1.解释变量
基于生态理论,将供应链金融生态(SFE)划分为内部组织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两部分。内部组织系统包括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等服务供给方,形成互联互通的产业合作平台。外部生态环境是在金融发展、交通运输和科技服务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对生态系统内部活动起重要支撑作用。
具体测度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指标体系
本文采用共生度模型测度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共生水平,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用Q1、Q2、Q3、Q4分别代表资金流系统、信息流系统、物流系统和外部环境系统,各子系统的序参量为:
其中,xij为第i 个系统的第j 个序参量分量,βij≤xij≤αij,则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的有序度为:
其次,计算各子系统序参量的有序度:
其中,Wij是用熵权法计算出的各子系统序参量分量的权重。
再次,通过几何加权合成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指数E:
2.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为产业链韧性(ICR),是衡量产业链面对危机时的抵抗恢复力和动态演进的持续增长力。借鉴一些研究[28]的做法,用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两个指标衡量。其中,产业多样化(DIV)用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HHI)的倒数表示,如式(5)和式(6)所示,产业多样化指数越大,产业链的抵御与恢复力越强;创新能力(INA)用国内各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取对数表示,数值越大创新能力越强,产业链在冲击过后动态演进的持续增长力越强。然后用熵权法合成产业链韧性指数。
其中,Ri表示各产业就业人数与地区就业总人数的比(i=1、2、3)。
3.中介变量
根据前文理论机制分析与研究假设,选取企业生产率与产业竞争力为中介变量。其中,企业生产率(Prod)采用DEA 方法进行测度,投入指标为劳动力和资本,分别以就业人员和固定资产投资额表示,产出指标为社会总产值;产业竞争力(Comp)借鉴相关研究,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衡量,代表行业竞争主体在市场中的规模占有率[29]。
4.控制变量
为了增加实证分析结果的可靠性,选取对外开放水平(Open)[30]、人力资本水平(Human)[31]、市场规模(Size)[29]和地区经济密度(Ecod)[32]为控制变量。其中,对外开放水平(Open)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表示,人力资本水平(Human)用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衡量,市场规模(Size)用人口密度来代替,地区经济密度(Ecod)以地区生产总值与土地面积的比测度。
(二)模型构建
为了考察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本文设定式(7)基准回归模型:
其中,i 表示省份,t 表示年份,被解释变量ICR是产业链韧性,解释变量SFE 代表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度,Z 为控制变量,α0为常数项,α1是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系数,α2为控制变量系数,γ 表示个体固定效应,δ 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 表示随机误差项。
为进一步探究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机制,借鉴相关研究[33]的操作建议,取消估计间接效应大小、检验统计显著性等操作,直接识别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中介变量的影响,模型设定如式(8):
其中,M 表示中介变量,β0为截距项,β1表示解释变量对中介变量的作用系数,β2是控制变量系数。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选取2008—2022年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样本数据来源于Wind 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年鉴》,个别数据缺失值通过线性插值法予以补充,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五、实证分析
(一)基准回归
为检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在F 检验与Hausman 检验下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其中,列(1)是面板固定效应下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回归结果,列(2)和列(3)分别是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构成指标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的回归结果,列(4)—列(6)是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
从表3 结果看,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作用效果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在加入控制变量后的促进效果更强。从产业链韧性的两个维度来看,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多样化的作用效果仅在加入控制变量后表现为显著提升,原因可能是产业发展受到经济与人口等多方面的影响,在市场规模稳定的条件下,供应链金融生态通过集聚不同产业,为链上企业提供更多获取资源与技术的机会,实现产业链多样化,同时促进关联产业的优化与创新,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弱化外部冲击的波动影响;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生态对地区创新能力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金融、物流、信息等产业共生发展带来的资源与信息技术的产业间溢出,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思维与动力,进而衍生出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产业链市场地位,提高产业链安全布局与韧性能力。因此,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显著提升作用,验证了假设H1。
表3 基准回归结果
(二)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处理
1.考虑解释变量的时滞效应
由于产业供应链的长链条特性与不同产业间信息的不完全对称,导致供应链金融中的产业协调和共生关系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效果存在一定的时滞影响。为考察二者之间影响的稳健性,本文将解释变量替换为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的滞后一期进行重新回归,结果如表4 所示,滞后一期的解释变量对核心被解释变量产业链韧性及其分维度变量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均与基准回归结果一致,证明了回归结果的稳定性。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
2.更换研究样本量
在所有回归样本中,考虑到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与地缘优势,使得地区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发展水平远超其他地区,因此,剔除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四地区,检验余下样本中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如表4 所示。减少样本量后的回归结果仍表明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及其二维变量的影响效应显著为正,与上述回归结果一致,因而认为估计结果较稳健。
3.内生性处理
为避免反向因果问题,减少内生性的干扰,借鉴相关研究[34]的做法,选取金融从业人员数在就业人数中的占比作为工具变量(IV)。一方面,金融从业人员数与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发展联系紧密,金融从业人员数量增加,能够助推供应链金融生态发展;另一方面,与产业链韧性无直接相关关系,满足工具变量选取的相关性和外生性条件。由表5 结果可知:第一阶段的工具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理论预期一致;在第二阶段结果中,供应链金融生态仍对产业链韧性起促进作用。因此,上述检验结果稳健且有效。
表5 内生性检验结果
(三)机制分析
经过上述基准回归分析,可得到一个较为稳健的结论,即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具有提升作用,但其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供应链金融生态不仅可以提高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直接提升产业链韧性,还可能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间接增强产业链韧性。因此,研究的重点在于检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是否存在显著影响。具体结果如表6 所示,其中,列(1)—列(3)表示供应链金融生态可提高产业多样化程度与创新能力,对产业链韧性具有直接的正向促进作用;列(4)—列(5)估计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具有正向效应,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基于理论分析,一方面,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有助于优化产业链结构,促进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链的技术与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另一方面,较高的产业竞争力有助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强产业链应对外部冲击的抵御力与恢复力,进而提升产业链韧性。因此,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和理论分析证明了中介机制的成立,即供应链金融生态能够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的路径来促进产业链韧性提升,验证了假设H2和假设H3。
表6 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四)异质性分析
以上分析发现,供应链金融生态的提升效应存在差异,由于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度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将样本按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进行区位异质性检验①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1 个省(直辖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果见表7。
表7 区位异质性检验结果
表7 列(1)结果显示,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影响效应均表现为正向显著,即供应链金融生态的共生效应可以有效提升各地区的产业链韧性水平,但影响效果表现出差异化特征。具体表现为在东部、西部地区提升效应较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正向促进效应,而中部地区的促进效果则相对较弱。其原因可能在于:东部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发达的物流系统相辅相成,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化的综合服务,有效降低了链上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推动了产业链优化发展,形成链与链之间的交融互通,以锻链、固链为发展目标,增强产业链对危机与风险的抵御能力和恢复能力;而大多数中西部地区虽拥有丰富资源,但由于科技发展程度不高,信息化发展与资源禀赋优势未能很好融合,使得供应链金融生态的产业多样协同与创新发展动能优势不足,对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有待提升。
从产业链韧性的分维度指标看,列(2)显示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多样化的影响效应结果,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多样化不显著,而西部地区显著为正,即西部地区产业链韧性的提高则较多地表现为供应链金融生态促进产业多样化的正向发展。这一现象反映出产业多样化的发展与资源禀赋有较大关联,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资源储备优势,可以保障原材料供给充足,通过供应链金融实现引资补链、扩链,推动产业链循环与安全发展,构建可持续的多元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产业链韧性水平。列(3)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中、西部地区供应链金融生态对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均显著为正,但相对于东、中部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由于区位因素与运输成本的限制,缺乏资源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利于新产品研发与产业规模的扩大,因而,供应链金融生态对西部地区的创新提升效应相对较弱;此外,在产业发展中龙头企业与核心企业稀缺,使得地方供应链企业获得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有限,影响地方产业创新投入和产出,从而不能高效地提高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韧性。基于此,可以判断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异质性,验证了假设H4。
(五)空间效应分解
本文在地区间影响差异的基础上引入空间相关性,进一步探索供应链金融生态及各子系统在空间层面上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构建以地区人均GDP 和各省份经纬度为基础的经济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分别考察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差异对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空间效应,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空间效应分解结果
由表8 可知,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在两类空间权重矩阵下均显著为正,即本地区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和外部环境的协同共生可提高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从子系统的空间效应分解结果看,资金流系统的影响在空间效应分解中不明显,原因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产业链的组成主体大多为中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问题尚未解决,链上企业的资金供应仍须依赖大型核心企业,产业链冗长易降低融资效率,而借助产业共生的供应链金融生态模式可有效缓解产业链的融资约束。从信息流系统看,在经济权重矩阵和地理距离权重矩阵下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均显著,说明产业链间的信息传输不仅依赖于本地经济发展带来的信息优势,周边地区的信息交流与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扩散效应也可促进产业链强韧发展。此外,物流系统在两类权重下均表现出空间直接效应显著,反映出本地区物流产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可有效提高本地的货物周转与运输效率,进而推动本地产业链韧性提升。同时,在外部环境系统的作用下,发展更具抵御和恢复能力的产业链韧性。因此得出,供应链金融生态对邻近地区的产业链韧性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验证了假设H5。
六、结论与建议
采用2008—2022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供应链金融生态综合指标体系,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分析了供应链金融生态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制,得出以下结论。
(1)供应链金融生态各主体的协同效应能够带动地区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提升,增强产业链韧性。
(2)企业生产率和产业竞争力是供应链金融生态影响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机制,但地域差异使得分维度作用效果不同,因此,须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实现产业多样化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3)空间效应分解发现,信息流系统充分发挥地区间信息网络的溢出效应提升产业链韧性,物流和外部环境系统则基于本地的高质量发展直接赋予产业链抵御风险的能力,而资金流系统由于产业链冗长导致的融资效率低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为了进一步优化供应链金融生态赋能产业链韧性,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深化供应链金融生态共生发展,助力产业链韧性均衡提升。一方面,应营造全生态的发展环境,搭建精准对接服务平台,提高供应链金融生态产业共生效应;另一方面,还需推动创新平台与资源要素良性聚合,提高产业链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协同,增强产业链韧性。此外,东部与中部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应逐渐扩大供应链金融生态圈,形成地区间的产业战略联盟,提升产业发展多样化,分散产业链风险并提高其抵御冲击的能力,进而增强产业链韧性。
第二,完善产业多样化与创新机制,实现产业链韧性的根本提升。不仅要优化企业生产结构,还需要营造合理适度的产业竞争环境,不断完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体集聚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产业间协同联动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供应链金融生态规模与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多企业、多产业链的良性联合关系,助力各地区产业多样化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为供应链产业链提供稳定高效的增量金融供给,提高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发展结构,激发产业链创新活力,推动行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颠覆性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共同致力于促进产业链韧性的提升。
第三,打破空间壁垒,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赋能产业链韧性的整体提升。落实并增强资金流系统的供给服务,创新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为链上企业提供安全稳妥的资金通道,提升产业链整体资金配置和金融服务效率。推动各地开放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供应链产业链大数据分析和应用,实现供应链金融生态信息流的空间溢出与安全监控,提高产业全链条的信息透明度与信息连贯度,加强产业链对外界冲击的抵御与恢复能力。强化贸易、物流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内外联动,优化供应链金融生态系统,提升产业链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