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马立克氏病诊断与防治措施
2023-12-25胡春亮山东省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文│胡春亮(山东省寿光市畜牧业发展中心)
马立克氏病是危害养鸡业的一种疾病,该病主要感染鸡,在1907年就被发现,在20世纪70年代研制出疫苗,通过免疫接种,该病的发病率下降明显,近年来病毒毒力的增强使得疫苗保护力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病率上升。这就需要在养鸡过程中要注意预防该病的发生,接种疫苗的鸡群也不可大意。
一、病原简介
马立克氏病的病毒外观呈20面体,其中包含有160个呈柱状的颗粒,中空状态,大小约为6×9纳米,为DNA病毒。马立克氏病毒属于疱疹病毒,具有3个血清型,血清Ⅰ型能导致病鸡出现肿瘤和癌变,血清Ⅱ型没有致病性,血清Ⅲ型主要是在火鸡体内分离到,但可以引起鸡的发病。该病毒对常规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其对环境的耐受力较强,在室温中可以存活5个月左右,但当温度升高后其存活时间缩短,在60℃的环境中仅能存活1分钟左右。
二、流行病学
该病的传染源为发病鸡,在其羽毛毛囊上皮细胞中具有大量病原,这些病原可以附着在羽毛、皮屑及空气中的各种悬浮粒子上,由此对环境造成污染,病鸡排泄物和分泌物中也含有大量病毒,也会污染环境,甚至会对饲料和饮水造成污染,当健康鸡群接触到后会受到病原侵袭,从而出现感染。该病的传播途径为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健康鸡,病原还可以通过一些吸血昆虫等进行间接传播,当这些昆虫带有病原时再吸血健康鸡,造成该病的传播,常见的吸血昆虫有蚊、螨等。该病的易感动物为鸡,还可以感染火鸡和野鸡,不同品种、年龄和性别的鸡均有易感性,但以2~5月龄的雏鸡易感性最高,而且不同性别的易感性也有所差异,母鸡的易感性高于公鸡。
该病常会表现为早期感染,而发病多在中后期,发病后的临床症状和感染毒株的毒力具有相关性,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和毒力具有相关性。此外,鸡群的发病和死亡还与养殖场的卫生条件具有相关性,当鸡舍内卫生差,饲养管理不良时,该病的发病率及发病后的死亡率会升高,甚至会由慢性发生变为急性发生。
三、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症状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可以分4种,分别是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该病的潜伏期一般可以达到3~4周,在70日龄时进入死亡高峰期。
1.神经型。当病毒对外周神经造成侵害时会出现神经症状,症状因侵害神经的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受到侵害。这时病鸡表现为站立和步态不稳,单腿或双腿出现麻痹,而后瘫痪、倒地,倒地病鸡多呈现出两腿劈叉姿态。触摸肌肉时可见肌肉萎缩,温度下降,爪呈弯曲状。如果病毒侵害的部位是颈部神经时,病鸡表现出头颈歪斜或头部下垂等症状。如果是侵害到迷走神经,病鸡表现为呼吸困难、叫声嘶哑、嗉囊内有大量积液,导致其外观膨胀。对病程长的病鸡还可见其不断消瘦,羽毛失去光泽,蓬乱且干燥,但精神状态尚好。
2.内脏型。内脏型的病鸡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羽毛蓬乱、逐渐消瘦,还出现不断的腹泻。通常具有较长的病程,最后病鸡多因体内多器官衰竭而死亡。通常死亡率为10%~30%,有时也会出现死亡率迅速升高的情况,达到70%。
3.眼型。眼型鸡马立克氏病发生较少,不常见,病鸡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的虹膜色素减退,可见眼睛外观变为灰色,称之为“灰眼病”,也可以变为斑点状或者同心环状。而且瞳孔的边缘不整齐,视力下降或完全丧失。
4.皮肤型。皮肤型症状也不常见,多见于换羽期鸡群,病鸡生长粗大羽毛的毛囊会出现肿胀,并在肿胀部位有白色的结节或者呈现出瘤状肿块,常发病的部位为颈部和大腿等。
四、病理变化
不同临床症状病鸡的病理变化也有差别。
1.神经型。病变主要在神经部位,可见病变神经要比正常神经粗2~3倍,外观为黄白或灰白色,神经的横纹消失。通常病毒侵害单侧神经,所以通过双侧对比就可以发现差别。
2.内脏型。内脏型病鸡在剖检后可见在大多组织器官上均会出现肿瘤,呈灰白色,质地坚硬,多见于卵巢,其他器官如肝脏、肾脏、心脏和脾脏等部位。有的肿瘤为弥散型,使得器官整体增大,但颜色不同,形成了斑纹状。器官内含有大量中、小淋巴细胞和一些浆细胞。
3.眼型。本型可见虹膜中出现单核细胞浸润的情况,这也是导致眼睛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
4.皮肤型。病变处于毛囊中,尤其是当拔除病死鸡的羽毛后可以明显呈现出来,在毛囊周围聚集了大量的单核细胞,在真皮层有大量的增生细胞聚集在血管周围。
五、诊断方法
马立克氏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相对较有特点,通过观察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实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室常见的方法有琼脂扩散试验和PCR试验。
1.琼脂扩散试验。在无菌条件下从发病鸡体表采集带有羽髓的羽毛,将羽髓剪下放入无菌烧杯内,往其中加入生理盐水,而后挤压羽髓,使其中的液体流出和周围生理盐水混合。而后取琼脂粉制成平板,用梅花打孔器打孔后在中间孔滴加马立克氏病病毒抗血清,周围孔内滴加生理盐水羽髓液,置于湿盒中,在37℃恒温放置18~24小时,观察结果,如果在中间孔和周围孔之间有白色的沉淀线,说明在羽髓液中含有马立克氏病病毒,由此可以确诊该病。
2.PCR试验。PCR试验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快速诊断方法,本方法可以检测出病料中的微量病原,从而达到确诊该病的效果。从病死鸡发病部位采集病料,从病料中提取DNA,而后设计引物对DNA序列中的保守片段进行扩增,而后对扩增结果通过仪器检测,如果结果显示阳性,表明在病料中含有病原,由此可以确诊该病。
六、防治措施
1.预防方法。马立克氏病可以通过应用疫苗进行预防,当前在我国养殖场内多在雏鸡出壳后的24小时进行首次免疫,免疫所用的疫苗有CVI988+FC126二价疫苗,以及两者单独的活疫苗,还有814株、Rispens株等。疫苗在使用前进行稀释,稀释后的疫苗需要在90分钟内完成接种,否则疫苗就会失效,影响免疫效果。免疫途径为皮下或肌内注射,使用剂量为0.2毫升/只,疫苗具有6个月的有效期。在该病流行地区,可以在鸡群14日龄时进行第二次免疫接种。鸡群在接种疫苗后的1~2周才能达到有效的抗体水平,这段时间需要做好预防工作。
该病的预防还需要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要针对种蛋、孵化设备及孵化室内的消毒工作和育雏鸡舍内的消毒工作,避免雏鸡早期感染。通常是将种蛋在产出后的2小时内进行熏蒸消毒。将3%的聚维酮碘通过稀释后用烟雾发生装置喷雾熏蒸,不仅可以消毒种蛋,还能对鸡舍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采用5%的葵甲溴铵溶液稀释液对育雏舍内进行带鸡消毒,消毒不能留下消毒死角,消毒频率为每天1次,连续消毒3天。孵化设备的消毒频率更高,每天消毒2次。还需要对进入养殖场的工作人员及各种物品进行消毒,工作人员通常是在消毒通道内消毒,更换已经预先消毒好的衣物后方可进入养殖区内,而物品消毒可以通过喷雾、浸泡及紫外灯等方式进行消毒,车辆还需要通过消毒池对车轮消毒。消毒采用的消毒剂可以选用光谱、高效、安全性高及贮存和运输方便的消毒剂,常见的有氯制剂、过氧化物和碘制剂等,其中过氧乙酸具有用量低和高安全性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低温环境下也可以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
加强饲养管理对该病的预防也具有一定的效果,所以要提升饲养管理水平,给鸡群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和清洁饮水,雏鸡饮水需要加热,提供温水,尤其是避免在寒冷季节给鸡群饮用温度过低的水,可以在饮水中加入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提升鸡群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调整鸡群密度,避免饲养密度过大。鸡舍内要常打扫,及时将各种杂物和污染物清理出去。鸡舍内要保持良好的温湿度,避免出现温度过低,湿度过大情况,导致鸡群不适应而体质下降,而且温湿度最好保持相对稳定,避免忽高忽低。在保持温湿度的情况下进行通风,但以保温为主。
2.治疗方法。该病没有适合的西药进行治疗,可以应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但效果一般,常用12克甘草、10克金银花、20克川贝、桔梗和杏仁,40克穿心莲等组成方剂混合后进行煎汁,给病鸡饮用,同时在鸡群饮水中加入维生素C共同治疗,具有一些效果。通常鸡场更多是对全鸡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来达到净化该病的效果。
七、结语
鸡马立克氏病是一种危害养鸡业的传染病,能给养殖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这就需要在养殖过程中进行科学预防,选用适合的疫苗接种,对孵化室、种蛋及育雏室进行严格消毒,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从而达到良好的预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