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让人心服口服的调查研究
——学习陈云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启示
2023-12-25作者胡志鹏
作者|胡志鹏
陈云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深得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经济建设方面,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成功打赢了平抑物价、统一财经的“战斗”,毛泽东曾评价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成功主持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改革开放以后,在1979年提出要有两三年的调整时期,把各方面的比例失调情况大体上调整过来;等等。党的建设方面,他曾担任近七年中央组织部部长、近九年中央纪委书记,立下了管党治党的许多重要规矩。比如,他最早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对中青年干部,他提出“必须成千上万地提拔”,等等。陈云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善于开展卓有成效的调查研究。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许多困难关头,陈云总是能通过调查研究,摸清实际情况,找到最有效、最切合实际的办法,帮助党和国家渡过难关。
“工作要做好,一定要实事求是”
调查研究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键一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策权。陈云回忆道:“在延安的时候,我曾经仔细研究过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当我全部读了毛主席起草的文件、电报之后,感到里面贯穿着一个基本指导思想,就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求是就是指研究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在党内,陈云是注重思想方法的典范。他创造性地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的思想方法,还多次把这十五个字写成条幅赠送他人。这是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对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科学概括和生动提炼。他总结说:“这十五个字,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总起来就是唯物辩证法。”这十五个字丰富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领导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主要体现在他十分注重立足客观实际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说:“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的。”“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陈云讲话和写文章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掌握材料十分周详具体,注重用准确的事实和严谨的数据说话,而这些数据和资料的获得,靠的就是切实周密的调查研究。
在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时期,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后来,他不赞成经济建设中出现的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被有些人认为是“右倾保守”。但是,陈云并没有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是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用大量的时间作调查研究。1962年夏天,陈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认为只有分田到户,才能较快改变农业连年大幅度减产的局面,并准备向毛泽东提出这个意见。有的同志听说后,劝他要慎重,不要急于提出。他对秘书说,这事关系到党的声誉、人心的向背,我负责全国的经济工作,明明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怎么能延误时间。尽管他的建议当时没有被采纳,但他不沮丧,不生气,仍然一腔忠诚为党为人民工作。
“不解决实际问题谈为人民服务,则是空话一句”
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七中全会上评价陈云时说:“他看问题很尖锐,能抓住要点。”能抓住要点,就是因为陈云始终聚焦突出矛盾和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最终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
1961年,为寻找尽快摆脱国民经济困境的办法,毛泽东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此背景下,陈云来到自己的家乡——上海青浦小蒸公社进行蹲点调研。此次青浦农村调查也是陈云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调研的典范。在半个月的蹲点调研中,他通过召开座谈会、到群众家中进行实地考察,最终聚焦到群众争论最多的三个问题:农作物种植该如何安排?母猪是公养好还是私养好?自留地该怎么处理?因为农作物种植关乎粮食产量的恢复、养猪关乎肉食供应和农家肥提供、自留地处理关乎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和渡过饥荒难关,看似件件事小,实则关乎重大。针对这三个问题,他又提出了农作物种植主要取决于无霜期、人口和耕地比例、地势、土质情况和耕作习惯等,不能听干部主观、蛮干和瞎指挥;养猪方面要考虑如何减少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最终得出结论是私养更好;自留地最重要的就是如何统筹解决集体和农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加自留地可以减轻当时农民口粮不足的问题,帮助农民渡过饥荒难关。这次调研以及由此作出的农业调整,后来证明取得了明显实效。
陈云说:“下去调查有‘走马看花’和‘下马看花’两种形式,前者得个概念,后者进行分析,两者要配合起来。”针对调研的问题,既要防止走马观花式调研、为了调研而调研,不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不搞作秀式调研,也要防止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导致的了解情况不全不深、掌握问题不准不透,进而影响正确结论和决策的得出。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通过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把情况摸清、问题找准、对策提实,做到心中有数,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
“当地的干部群众能够同我讲真话”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陈云说:“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找寻。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
1961年陈云的农村调研地点之所以选择自己的家乡——上海青浦小蒸公社,并非是为了衣锦还乡,而是想到熟悉的家乡父老身边听一听真话,他说:“我最喜欢找家乡进行调查,因为家乡情况最容易了解。”“当地的干部群众能够同我讲真话。”作为党中央副主席、主管财经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这次一蹲就是15天,吃住都在农民家里,每天上午开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下午到田间地头、养猪场和农民家里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大量详细具体的资料。蹲点期间,陈云共听取了公社党委汇报2次,召开专题座谈会10次,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既有干部,也有基层群众。座谈后,陈云总结了群众突出反映的四点问题:一是对吃稀饭不满意,人均年产粮食1200斤,连征带购800斤,农民只剩400斤。二是干部脱离群众。三是干部在生产中瞎指挥造成粮食减产减收。四是没有把集体生产组织好。看到大家严重困难的实际情况,陈云非常痛心,有的农民在路上撩起衣服向他诉苦,说都“瘦成这样子了”,陈云告诉大家:“你们粮食固然被调得相当多,现在吃粥,但是不调,别的地方就是死人的问题。”并请大家再忍耐三五年。
听了大家的畅所欲言,真正掌握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也就找到了问题症结所在和摆脱困境的方法。回到北京以后,陈云总结调查研究结果,完成了《母猪也应该下放给农民私养》《种双季稻不如种蚕豆和单季稻》《按中央规定留足自留地》等三份调查报告,详细展示了基层真实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状况,帮助中央对地方的经济状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为中央制定和调整农村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陈云曾经总结:“搞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陈云喜欢听评弹,对他来说这也是一种难得的休息,同时也借机向大家了解一些基层的事情、做一些调查。在杭州,他同评弹界的朋友谈道:“希望你们定期来看看我,一起来也好,单独来也好。你们听到社会上有什么反映,群众有什么意见,也可以写信告诉我,使我能够多听到些真话,多了解些实际情况。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能够交一点敢于反映真实情况的知心朋友,多听到些真话,是很有好处的。”
“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
召开座谈会是陈云开展调研时经常使用的工作方法。陈云在党内以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著称。在他面前讲话,可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正是这样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工作态度,才能够让与会的同志放下包袱,畅所欲言,以便于全面了解情况。所以在工作中,为了防止他的意见左右了大家的想法,在讨论问题时陈云一般是先听大家谈,引导大家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特别是注意给可能有不同意见的同志发言机会,防止决策时因掌握情况不全面而陷入片面。他常说:“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对于一件事,我有了一个意见之后,可以先放一放,再考虑考虑,听听有没有不同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就要认真听取,展开讨论,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驳倒错误意见的过程,也是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的过程。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让大家来批驳。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有了反对意见,可以引起自己思考问题。”这也是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哲学思想的践行和体现。
比如,1961年我国农业状况刚开始好转,重工业产值又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但具体原因还不清楚。为此,周恩来总理提议由陈云同志开展调研,摸清情况找出对策。从这一年10月中旬到12月中旬,他先后召开了21天的煤炭工业座谈会和24天的冶金工业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人员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有相关部门的领导同志、重要厂矿的负责人以及在一线工作熟悉实际情况的同志。陈云在会上鼓励大家一定要讲真话、大胆讲话,不管什么意见都可以发表。在听了各方面的看法以后,调研组将大家所谈的内容归纳集中,形成了十几个问题,然后一个一个讨论,分析原因、查找症结、寻求对策,又是一次畅所欲言。在此过程中,陈云将大家的意见综合起来,最终找出问题出在了忽视综合平衡、指标过高、浪费严重、管理混乱、工人体力下降等方面。看到此次调研的报告,周恩来总理高兴地赞扬道:“这一下,把原因都说清楚了。”
用好调查研究传家宝,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正确的决策离不开调查研究,正确的贯彻落实同样也离不开调查研究。”“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做好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通过调查研究查实情、找症结、办实事、解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一贯的工作方式。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身影常在人民身边,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出光辉榜样。
“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新时代新征程,历经一百多年的中国共产党阔步走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前进道路上,正在遇到、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新问题,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深入群众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充分说明,用好调查研究这一党的传家宝,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作中,要继承和弘扬陈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优良作风,切实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陈云开展调查研究的光辉事迹,对于我们练好调查研究基本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首要的就是要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必须注重实效,真正通过努力把情况摸清摸实摸透。要选择问题最突出、情况最困难、意见最集中的地区、部门和领域,下沉到一线,采取“蹲点调研”“解剖麻雀”的调研方式,把实际看全面、把情况弄清楚。通过召开座谈会听群众说、实地考察看群众做,运用“交换、比较、反复”的方法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把握好现象后面的本质,从而做到心中有本账、做个明白人。
二要坚持问题导向。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要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要带着问题去调研,注重调研的全面性和实效性,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聚焦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多到困难多、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调研,真正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对最坏的可能和最困难的局面有足够的估计,最坏的情况没有出现自然更好,如果出现情况也因为有提前的思想准备不至于惊慌失措,就能沉着应对、妥善处置。
三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调查研究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了解客观实际,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把客观存在的事实搞清楚,把事物的内部和外部联系弄明白,从中找出能够解决问题、符合群众要求的办法来。”我们要学习陈云深入基层和群众调研的做法,走到群众身边听其言、观其行,到熟悉的地方、能听到真话的群众中间开展调研。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要深入基层一线,以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的虚心态度,既迈进群众的门,更走进群众的心,身挨身、心贴心地与群众交流,了解群众困难、倾听群众心声、学习群众经验。要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不能端着官架子在群众面前摆谱,也不能先入为主、自以为是。要真正摆出求教、咨询、讨论、商量的姿态去收集民情、了解民意、倾听民声,集中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掌握一手资料和数据,为分析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四要做到广开言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调查研究时要想方设法最大限度听到不同方面的声音和意见,防止因有意见不提导致的信息闭塞、思路狭窄,从而保证决策和研究的正确性。要学习陈云调研中注重听取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反对意见的做法,引导大家解放思想,把意见和看法都讲出来,帮助决策者改进不正确的想法办法、完善不全面的制度规定。如果没有不同意见,自己也要设想出可能出现的反对意见,对调查研究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
回望过去,每一次党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都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了正确的大政方针和战略决策,最终才得以转危为安、行稳致远。展望未来,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关系到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必然也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律,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作出正确的决策并贯彻落实到位。只有脚踏实地地开展正确、全面的调查研究,才能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政策设计,也只有深入、细致的调研才能了解并结合好当地实际,形成符合中央精神的行之有效的具体举措。要通过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全党崇尚实干、力戒空谈、精准发力,带领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向同行,凝聚起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