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特朗普”米莱带来的不确定性
2023-12-25张芯瑜
张芯瑜
11月19日,在阿根廷举行的第二轮总统选举中,极右翼选举联盟“自由前进党”候选人哈维尔·米莱击败中左翼执政联盟“祖国联盟”候选人、现任经济部长塞尔希奥·马萨,当选为新一任阿根廷总统。在本届大选举行之前,米莱以及他所倡导的政策主张已在阿根廷和国际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米莱在总统大选中的胜出,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同时其新政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米莱现象”的兴起
米莱最开始是在2021年阿根廷议会中期选举中脱颖而出。2021年12月,依靠其创建的“自由前进党”,米莱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獲得17.3%的选票,当选为国会众议员。在步入政坛之前,米莱以经济学家身份在大学任教,并在多家企业和公共机构任职。通过在电视节目和社交网络中大肆宣扬自由主义派言论、展示批判者形象,米莱成为了阿根廷经济界的“网红”。2022年4月,米莱宣布竞选总统后,引起了人们更多的关注,并形成阿根廷政治中一个引起争议的现象——“米莱现象”。
“米莱现象”兴起的原因之一是米莱本人近乎疯狂的竞选主张和乖张的言行。在竞选期间,米莱自诩为无政府资本主义者,提出了取消中央银行、经济全盘美元化、裁撤政府部门、削减社会福利等一系列激进自由主义政策主张。他还宣扬将支持器官买卖合法化、实行宽松的枪支管制政策、禁止堕胎合法化等,由此引起了广泛争议。一头乱发、身穿破旧皮衣、手拿电锯疯狂挥舞,是米莱展现的典型形象。他曾多次表达亲近美国的立场,以及对美国前总统特朗普的崇拜。米莱也得到了特朗普本人的回应和支持,还被媒体戏称为“潘帕斯特朗普”,以此对应素有“热带特朗普”之称的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在竞选中,米莱采用了有效的宣传策略和社交媒体营销,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等方式与选民互动,提高了选民的参与度。
能否在拉美地区“新粉红浪潮”中突围而出,也是米莱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自2018年起,左翼政党相继在多个拉美国家大选中获胜,催生了该地区新世纪以来第二轮左翼执政浪潮。而极右翼政党代表米莱在阿根廷大选中胜出,不仅可能会暂停拉美地区继续“左转”的趋势,还会中断左翼力量主导下的地区一体化进程。“米莱现象”兴起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在本届大选期间阿根廷面临着严峻的社会经济问题。据英国《卫报》报道,阿根廷目前年化通胀率已高达140%,大约40%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阿根廷的政府和央行金库已被掏空,并欠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40亿美元的债务。因而,民众都寄望于米莱提出的极端化替代方案,能够成为应对阿根廷经济危机的良方。
抓住民众求变心理
虽然米莱成功吸引了舆论的关注,但把米莱推上总统宝座的首要原因还在于其迎合了阿根廷民众的“求变”心理。阿根廷近年来遭遇的经济社会发展困境,是该国反复经历恶性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外债高筑的历史缩影。无论是以民粹主义为基础的庇隆主义派政党,还是运用精英主义治理国家的中右翼政党,均未能提供有效解决阿根廷经济顽疾的良药。在此背景下,阿根廷民众愈发对左右翼传统政党失去信心,转而将希望寄托在“政治素人”米莱身上,期望其颠覆性主张能解决阿根廷发展的沉疴宿疾。米莱抓住了民众求变的需求,甚至在胜选演讲中直言,阿根廷面临着一系列危机,已没有空间实施温和的折中之法。
此外,中右翼政治力量为米莱的获胜提供了重要支撑。在阿根廷历史上,由于右翼势力长期与军政府的独裁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因而成为了暴力、酷刑、失踪等军政府时期犯下的各种反人类罪的代名词。缺乏群众基础的右翼力量在阿根廷政坛上长期缺乏发言权。21世纪以来,随着右翼势力向中间派别靠拢,其选民基础不断得到扩大。2015年,在中左翼政党联盟执政绩效不佳的背景下,中右翼政党联盟“我们变革”的候选人毛里西奥·马克里在阿根廷大选中获胜。在2023年10月阿根廷举行的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中,米莱以30%的支持率位居第二,落后于得票率37%的现任经济部长马萨。而在第二轮投票前,由前总统马克里领导的中右翼势力宣布支持米莱,对后者的逆转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10月22日,阿根廷总统选举第一轮投票结束后,极右翼选举联盟候选人哈维尔·米莱在竞选总部发表讲话。
最后,左翼政治力量的削弱为米莱的胜出创造了条件。左翼政治力量的削弱主要源于左翼政党内部的派系分裂。在正义党内部,以基什内尔家族为核心的中央派与以丹尼尔·肖利为代表的地方派关系历来不睦。在2015年大选时,左翼执政联盟“胜利阵线”推选的候选人肖利,没有获得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总统的全力支持。肖利败选后,克里斯蒂娜退出政治舞台中心,左翼政党联盟陷入领袖缺失的困境,而后在议会中的力量受到严重削弱。在本届大选中,作为正义党内部异见派领袖的马萨,以庇隆主义的名义争夺阿根廷总统职位,遭到了部分民众的抵触。加上对政府不满情绪的积累,阿根廷民众喊出了“宁选魔鬼,不选马萨”的口号。根据阿根廷国家选举委员会11月19日晚发布的消息,在对99.28%的选票完成统计后,米莱获得55.7%的选票,现任经济部长马萨获得44.2%的选票。美联社指出,这是阿根廷自1983年恢复民主选举以来,总统选举中得票率差距最大的一次。
阿根廷左翼政党形象受损与近年来频频曝光的腐败丑闻不无关系。2017年和2018年,克里斯蒂娜总统内阁规划部长胡里奥·德维多和副总统阿马多·布杜先后因腐败罪名遭到逮捕。2022年12月,阿根廷联邦法院以在任期内领导非法牟利团伙和收受贿赂等罪名,判处克里斯蒂娜六年监禁并终身不得担任公共职务。
未必能获得民众的持久支持
米莱在大选中获胜,或将较大程度改变阿根廷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外交发展路径。面对米莱的胜出,拉美国家的反应不一。大多数拉美领导人向米莱表达了祝贺,呼吁共同合作。但基于米莱的亲美西方立场,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抨击米莱为“新纳粹分子”,认为后者是阿根廷和地区发展的一个“巨大威胁”;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也表示,极右派在阿根廷获胜对拉丁美洲来说是悲哀的。由于米莱长期与巴西前总统博索纳罗保持着密切联系,且在竞选期间挑衅和冒犯过现任总统卢拉,卢拉暂时对米莱保持着谨慎距离。
米莱新政府面临的执政挑战不容忽视。一方面,从社会层面看,米莱的右翼极端主义政策未必能获得民众的持久支持。首先,庇隆主义政党在阿根廷仍有较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在阿根廷历史上,庇隆主义政党长期在阿根廷政治生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其次,尽管近年来阿根廷经济社会发展遭遇困境,但左翼执政联盟“胜利阵线”执政多年取得的成绩,尤其是社会政策,仍得到部分民众的认可。近年来,在阿根廷贫困率上升的同时,阿根廷公共和私营部门就业增长之间出现了巨大失衡,公共部门就业增长显著。地中海基金会IERAL的一份报告指出,2011年至2022年間,阿根廷公共部门的就业人数增加了34%,而私营部门同期仅增加3%。因此,米莱上台后,如果实行“休克”疗法,阿根廷民众未必能忍受由此带来的阵痛。在经济改革成效尚不明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米莱政权恐怕难以为继。
另一方面,米莱新政权将受到各种政治力量的牵制。一是来自国会反对派的强大阻力。从目前国会实力对比来看,阿根廷两大传统政治势力——中左翼“团结为祖国”和中右翼“变革联盟”在两院占据了绝大多数席位,从而形成了府会“强分立”的政治格局。与此同时,米莱所在的执政联盟也存在内部力量分散、且在地方层面不具备执政优势的问题。米莱组成的“自由进步党”是一个完全依赖米莱个人影响力、缺乏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松散组织。此外,在本届大选中,虽然米莱在阿根廷24个省级行政地区中赢下21个省,但米莱所在组织没有掌握任何地方的省长职务。然而,阿根廷作为联邦制国家,各省拥有相当高程度的自治权。因此,如何与传统政治力量合作,特别是如何与中右翼势力分权,对米莱来说是一个难题。
总体而言,米莱赢得大选的关键因素是个人政治或派别政治在阿根廷政治生态中的集中体现,其背后是阿根廷政党制度化低下、治理能力较弱、政党与社会关系脱节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面临的执政挑战确是巨大的。因此,米莱在当选后,其竞选时所持的极端立场和强硬态度已经开始软化。米莱不仅在确定内阁人选时展现出了务实性和灵活性,在针对中国、巴西及其他金砖国家的措辞上也逐渐缓和。当前中国是阿根廷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市场,并且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在米莱执政后,中阿也将继续寻找利益的共同点和汇合点,不断深化双方的务实合作。
(作者为中山大学拉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