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才成长规律的国内学会重要科技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建议

2023-12-25汪雁飞宋泉昆解雨婷李杨锦钰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科技奖学会科技

周 磊 汪雁飞 宋泉昆 解雨婷 李杨锦钰

(1.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北京 100081;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湖北武汉 430079;3.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北京 100010)

0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杰出的科技人才及团队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因素的关键作用。人才成长规律对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培养模式、激发引导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科技奖项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重大学术贡献和知识创新能力[1],也是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国内学会重要科技奖在表彰优秀科技成果、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热情及促进科技交流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与意义

集中分析国内的研究文献发现,超过33%的文章对人才规律的整体进行研究,接近20%的学者对不同的人才类型进行分析研究,约25%的学者聚焦到省、市或校等更小范围进行研究,另外一部分学者对创造良好环境及如何培养人才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人才的成长规律和培养模式,建立能够促进人才脱颖而出的长效机制,是我国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实的迫切需要[2]。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角度对高校及科研组织中的创新领军人才的成长进行研究[3],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将人才成长分为积累、快速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国内的科技奖励则主要针对人才的发展阶段分别设置在各个阶段的奖励,主要可划分为前期选拔鼓励奖、中期拔尖贡献奖和终身名誉奖励。

2 国内学会科技奖励发展现状

学会是指由研究某一学科或某个学术领域的人组成的学术团体,是以“共益性”目的存在的中间组织,各会员集结成会,共同推动社会生活中某一领域的发展[4]。从设奖主体来说,学会奖励是社会奖励的一部分,学会科技奖励代表了同行业同专业同领域对突出人才的整体认可。在20 世纪后半叶,美英等国为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秉承“国家奖励为象征,社会奖励为主体”,开始建设完善的科技奖励法规体系和相互独立的科技奖励制度[5]。我国的学会奖励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发展于90 年代,起步相对较晚,在规模和影响力上与发达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根据学会的覆盖范围,我国的学会分为全国学会和地方学会。中国科协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学共同体组织,其所属学会科技奖励是最主要的科学共同体内部奖励[6]。本文对于国内学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协所属的211 个全国学会。

2.1 设奖规模逐步扩大,新增奖项趋势平稳。

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网站社会科技奖励栏目中登记审批的297 项(截至2019 年2 月)社会力量科技奖励中,共有118 家设奖单位为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占所有学术团体设奖单位的39.7%,共评审表彰了70746 项成果和个人。学会设奖总数逐年稳步增长,由2001 年的8 项,增长到2011 年的88 项,以及到2019 年的118 项。绝大部分奖项(61.9%)为2007 年之前设置,2008年以后新增奖项趋于稳定,由中国科协参与组织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女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已稳定实施多年,并持续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

2.2 学会科技奖励体现了自身特点,不同学科设奖数量差距显著。

科技奖励活动的奖励范围主要可分为对奖励对象的研究领域不加限制的综合奖和针对某一学科领域或者某一行业的专项奖两大类[7]。学会设奖以专项奖为主,项目奖占全部类型奖项的66%,而综合类奖项仅占13%。在设奖的学会中,工科设奖几近占据半壁江山,交叉学科奖相对数量较少。

2.3 直推学会推荐项目获国家奖比例与其他推荐单位持平。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中国科协及其所属学会是具有直接推荐国家科技奖励资格的推荐单位之一。如表1 中数据显示,医科学会获国家奖比例最高。从直推学会推荐项目获国家奖的情况来看,其获批比例与其他国家奖推荐单位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表1 不同类型学会推荐获奖的数量分析表

3 全国学会科技奖励现存问题

学会和行业协会所设的奖项,由本学科或本技术领域同行专家评审,对获奖人员的成果给予了最高的同行承认,推动了人才的选拔与培养,但全国学会奖励工作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学会奖励的政策制度体系有待建立完善。政策制度的行政主导性较强,学会参与少。政策制度通常会将行政级别、学术影响和制度惯例等因素纳入推荐名额分配参考要求。学会科技奖评审过程中仍然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和影响,学会奖社会分层偏离了主要靠学术声望而不是行政级别的轨道。此外,学会对自身科技奖励系统持续运行的维护能力和实际贡献非常薄弱,容易受到政治形势、政策走向、体制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偏离既有周期性和持续性轨道。

3.2 学会科技奖的评审体系机制有待优化,规范运作水平有待加强。学会科技奖励制度是学会在奖励实践中探索,自下而上推动,缺少了前瞻性和引导性,发展参与机制不健全。奖励评审环节中存在评委遴选不规范、回避制度缺失或执行不力、评委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存在“重物轻人”现象,缺乏统一规定和确切标准的前提下通过其所在单位给予派生待遇来实现,各个基层单位根据各自情况给予的奖励存在较大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3.3 学会奖励组织管理人员团队及奖励资金等保障条件严重不足。多数学会并未设立奖励工作委员会或奖励办公室,没有专门筹资机构和稳定资金合作部门,从事奖励的专职人员寥寥,人员更换频繁,不利于开展大规模的奖励申报、评审、宣传和筹资工作。同时,企业和社会捐赠税前扣除比例偏低的现有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和个人捐赠社会奖励的热情。很多学会和行业协会的奖励资金只能来自会员缴纳的会费,筹资额度非常有限。

3.4 我国学会奖项的国际影响及社会权威性还不高。我国不仅缺乏国际著名的学会科技奖项,而且在著名国际学会科技奖项中也缺失了中国元素。国内学会奖励工作起步晚、自身奖励建设水平低,影响了知名度。部分学会盲目快速发展学会科技奖的规模和数量,并没有从引领学科和行业发展的高度对其予以明确定位,一味将设立奖项作为激励系统内有关单位参与、扩大自身影响力的手段,使得奖励本身的权威性得不到体现,对获奖人员的激励作用显然不足,非常不利于奖励声誉的提高。

4 全国学会科技奖励未来发展对策建议

学会设奖要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聚焦时代性和实操性,建议组织形式、评奖机制和提升影响力等方面重点加强。

4.1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制度。强化顶层规划,设计建立完善宏观管理政策体系,制定学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社会科技奖励监管实施细则和科技奖励基金实施细则,着力解决有关政策的具体实施细则,加强对我国学会设奖的支持、规范与引导,形成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制定社会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及分类评价标准,将社会科技奖励纳入规范化常态化发展轨道。完善科技奖励基金制度,有针对性地放宽学会等科技社团成立基金会的资格条件,给予学会“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减轻企业及个人捐赠税费负担。

4.2 拓宽资金渠道,强化学会奖励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建立健全多元化奖励基金融资与增值保值渠道。整合学会学术人才及社会特色优质资源,提高经营服务性收入;加大重要奖项社会宣传而提升奖励回报社会效应,吸纳社会资金捐赠,同时加强与捐赠人或企业沟通通报资金使用情况而提高信誉度。我国政府奖励远高于学会奖励的地位,中国科学家更加重视的是官方的认可。科技人才的职称、项目等的申报对于学会的奖励认可度不高。未来,学会奖励要提高地位,与提高学会奖励的权威性密不可分。

4.3 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保障评审机制的专业与科学。基于创新特质和人才成长规律发现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是创新生态的制度基础,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韧性人才治理机制[8]。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奖项的质量管理体系,强化激励作用和荣誉导向。奖项评选要优中选优,通过少而精的奖项设置突出奖项的珍贵和荣誉性。加强评审体制机制建设,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奖励的公信力,形成公开透明的评审程序、标准和方法。多措并举保障评审科学规范,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科学的评审制度、严明的自律制度和严密的监督制度,保障奖励评审工作科学、公正、有序开展。

4.4 加大宣传报道,扩大获奖者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设奖主体网站、新闻媒体、期刊杂志、公众号等媒介及时对获奖者进行介绍、展示相关成果,提高社会各界对获奖奖项的认识和了解。突出学会奖励特色,强化学科行业引领作用,降低“趋同性”,体现学术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营造科学文化和创新氛围,塑造诚信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力和国际影响力。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和人才战略需求设立奖项,通过提高学术地位、注重国家及社会贡献、延伸奖后待遇等多种途径提高奖项知名度和吸引力,打造重大学会科技奖品牌。

5 结语

通过对国内学会重要科技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本文揭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从人才成长规律的角度探讨了其原因,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完善和优化科技奖项提供参考。希望能够引起更多人关注科技人才培养和学会科技奖励的行业引领效应,进而促进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激发全社会、多层次人员的创新活力,更大程度激励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科技奖学会科技
纺织科技奖见证行业飞跃
2019年度(第十八届)上海医学科技奖隆重颁奖
学会分享
科技助我来看云
国家科技奖这五年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湖南获25项国家科技奖等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