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法治护航新型储能产业建设研究
——以常州市为例*

2023-12-25夏利梅赵秋雨

中国科技产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常州市常州储能

夏利梅 赵秋雨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常州 213000)

0 引言

随着我国“双碳”目标的持续深入推进,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网系统,实现以煤电为主到以新能源为主的系统性变革。然而,大量的波动性新能源直接并入传统电网,极易导致电网频率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等不良后果,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主要依赖于新型储能系统技术的应用。

目前我国新型储能的利用和产业发展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体系尚未完备。常州作为新能源发展头部地区,在开拓新型储能产业方向具备先发优势,亟需利用法治手段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设。

1 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背景

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统计,2022 年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 万千瓦,比2021 年底增长110%以上。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提出,到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 万千瓦以上。届时,新型储能将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当前,各地政府正结合自身发展定位跟进出台相应补贴支持性政策,加速新型储能产业布局,竞争态势日渐白热化。

常州依靠区位优势和工业基础,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成为省内储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带。尽管常州在新能源领域已具备先发优势,但庞大的新型储能市场目前仍处于商业化初期。新型储能产业依旧面临关键技术、高端人才、市场机制等诸多困扰,需要加快构建适应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

大部分学者对储能产业的研究从我国整体区域发展入手,侧重于梳理产业研究现状,提出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王刚(2023)对山西新型储能发展提出完善安全标准与监管体系[1];龚一平(2023)提出建立健全储能全产业链的标准规范,完善储能性能、运营、回收评价标准体系[2];李敬如(2022)针对我国国情特点,指出应探索研究适用可行的储能财税支持政策[3]。上述针对新型储能产业的政策建议研究大部分仅提出整体考虑方向,并未详细涉及如何构建相关的法治体系。

目前以新能源产业的法治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不多。侯巍巍(2022)以氢能作为切入口,提出架构区域法律政策体系、建立安全标准指引及完善监管规制等法律完善建议[4];魏小来(2022)指出从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完善专利制度等方面为我国清洁能源产业提供强力的法治保障[5]。目前尚无学者对新型储能这类新能源子产业序列的法治保障体系提出建构研究,尤其对于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建设背景下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常州要在新型储能产业这一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法治建设保障不可或缺。

2 常州市新型储能产业法治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2.1 常州市新型储能产业法治建设基本情况

储能产业作为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是常州市重点培育的产业方向之一,尤其在动力、储能电池领域已经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例如我国首个盐穴压缩空气形式的储能电站在金坛建设并投产使用,中科院物理所天目湖先进储能技术研究院等公共服务平台落地常州构建产业链产学研协同创新。

围绕储能等新能源发展方向,常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关产业发展促进条例、政策措施支持储能发展。目前,常州市关于新能源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如表1 所示。

表1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2.2 常州市新型储能产业法治建设主要问题

2.2.1 政策顶层设计薄弱

通过梳理常州市相关政策规章制度文件,其发力点集中在新能源产业链的整体方向发展,侧重关注在常本土各类能源企业的拓展提升,对于储能这一环节的涉猎不多。例如,在《常州市推进新能源之都建设政策措施》文件中,储能这一关键字眼仅出现5 次。针对储能产业具体发展方向的专项政策目前尚未有政府机构部门研究制定,顶层设计明显不足,法律法规政策推动作用薄弱。此外由于像氢能等新型储能形式的产业标准体系尚不明确,尚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6]。

2.2.2 市场价格制度缺失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先发控制,由政府出台系列指导价形成盈利机制,活跃储能参与方在市场中的积极性。目前,常州市相关价格指导机构尚未针对储能项目进行并网投运的价格体系予以标准化,这将造成储能参与主体在市场中的疲乏性,不利于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当前,常州市对于储能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等功能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定价指导性标准,导致新兴储能技术项目主体在市场中的参与度不高。

2.2.3 项目激励机制不足

由于储能项目大多需要配备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初期投入较大,短期内成本回收较为困难,在现有的政策体系制度下,需要政府政策的辅助与支持。目前对于在常新建的储能项目激励补贴措施屈指可数,对于新建储能项目落地常州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政府营造的产业项目激励环境有限,社会资本在融入储能产业链时容易出现观望状态,决策热情和兴趣大幅度降低。

2.2.4 人才政策力度短缺

在人才供给侧结构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当前常州市储能产业技术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缺口较大,产业领头人物尤为稀罕。常州市人才相关政策,对储能产业的专项人才支撑政策目前尚处于豁口状态,缺乏虹吸效应。大多出生名校、能力突出的专项技能人才由于地理区位、工资薪酬等原因更倾向选择发展机遇更多的上海、杭州等地,主动来常发展的尖端技术人才不多。

3 常州新型储能产业法治建设路径

3.1 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导

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时期新型储能技术在常州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优先支持储能业发展。按照目前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运行需求,做好储能法律法规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注重标准的规范引导和安全保障作用。组织开展储能发展方向政策战略部署的专题研究,分类制定常州市的中长期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并规划相关政策方向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绿色生态原则和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等[5]。聚焦创新性、安全性、经济性等关键指标,吸取部分欧美地区和兄弟省市政府在参与市场运行中不适配性的经验,缜密设计新型储能参与常州市电力市场的发展框架,做好政策区位规划,从而充分体现储能技术的功能与价值。

3.2 完善产业创新支撑政策

在现有储能相关政策体系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和科技创新阶段,对不同时期的产业发展需求、不同储能技术应用场景、关键核心技术环节等及时动态调整并量身制定对应的上位支撑政策。例如税收优惠政策、投资补贴、电价补贴等,不断建立完善相关价格政策和市场交易激励机制,形成多元化的成本疏导途径,由政策短期约束建立合理的市场空间。在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时,可以依照纳税对象和征税环节的差异,区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组税收优惠措施群进行实施[7]。

3.3 强化产业创新要素供给

新型储能技术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创新要素供给,培育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圈。通过加强技术要素源头创新、技术要素协同供给、科技成果集成转化等多种模式,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例如鼓励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积极探索共享储能、虚拟电厂等市场参与运营模式。对该类企业主动探索新型储能商业模式给予适当政策倾斜,优先确保其能源保障设施的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对其提供财政资金专项优先支持。

3.4 健全人力资源政策配置

在未来储能行业发展过程中,要挥好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优势。坚持识才、育才、引才、用才,做好人才关怀工作,建设有温度的“储能人才港湾”,健全高技能人才制度政策,发挥好人才政策在优化人才队伍、配置人力资源、提升人才素质中的作用。例如完善行业特殊人才津贴制度、加强人才基础研究科研经费投入、继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在工作、生活待遇、学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充分整合常州市域内高等院校在材料、物理、电力等专业的基础学科优势,积极探索建设储能技术专业学科,促进多学科领域交叉融汇,建立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育机制。

4 总结

常州作为新兴能源产业先发城市,应主动迎接新型储能行业挑战,把握头部发展机遇,发挥好法律法规政策的战斗堡垒作用,统筹规划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政策端口的作用机制将储能产业痛点逐一瓦解,提升新型储能项目的运行效能和盈利回报收益,助力绿色发展。(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常州市常州储能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常州的早晨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相变储能材料的应用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储能真要起飞了?
直流储能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器
常州市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