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底水稠油油藏水侵规律与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2023-12-25任伟伟

石油化工应用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井底水流线

任伟伟

(胜利油田东胜精攻石油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

我国稠油资源储量丰富,探明储量约40×108t[1],具有层薄、敏感性强、边底水强的多种特点的稠油油藏的比例逐年提高[2],且开发效果不理想,亟需探索有效的开发方式。其中,边底水稠油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流体特征复杂,动用难度大,是重点攻关方向之一[3-4]。

太平油田是一大型的潜山披覆构造带上的强边底水稠油油藏,探明地质储量2 872×104t,主力含油层系为馆陶组,储层埋藏浅,高孔高渗,边底水活跃。油田主要利用边底水天然能量开发,平均单井日产液15.0 t,单井日产油2.0 t,综合含水率86.9%,整体表现为“低单井产能、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高含水率”的“三低一高”开发态势,采出程度仅为6.9%。在开发过程中,油田存在三方面的开发矛盾:受边底水侵入和水油流度比大的影响,含水率上升快;储层胶结疏松,易出砂;注汽热采和化学堵水效果不佳。

为改善太平油田的开发效果,在充分认识开发矛盾的基础上,首先利用“小尺度网格全区数值模拟模型”研究了典型区块沾5 块的水侵规律,在室内实验筛选出合适的降黏体系基础上,提出了“降黏+新井整体转流线”和“降黏+调堵局部转流线”的技术对策,并进行了矿场实践,形成了边底水稠油油藏降黏复合开发技术,为同类型油藏开发效果的改善提供了理论和现场依据。

1 水侵规律研究

1.1 小网格模型建立

根据前期研究的认识,对底水油藏,平面网格步长越大,见水时间越晚,底水锥进形态失真越严重;对边水油藏,平面网格步长越大,见水时间越早,无水期采油量越低。当平面网格步长小于20 m 后,对模拟结果的影响较小,可较好地描述底水锥进形态。

选择油田典型区块沾5 块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油藏地质特征,建立了全区三维地质模型。采用组分模型,九点中心差分计算方法开展模拟研究。模型X 方向220个网格,Y 方向205 个网格,网格步长均为10 m;纵向上为刻画隔层的分布细分为30 个层。模型包含20 口水平井,生产时间从2004 年7 月到2023 年7 月。在对区块储量拟合基础上,对区块平均地层压力、累计产油量、综合含水率以及单井含水率、日产油等指标进行了拟合,各项生产指标达到了较高的拟合精度。

1.2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1.2.1 平面剩余油分布 从剩余油分布来看,油藏中上部和水平井井间饱和度较高,西边部、东边部无井控制的区域饱和度较高,油藏下部饱和度变化范围在30~40 m,表明水锥半径很小,而且越靠近油层顶部水锥半径越小,底水水驱的波及范围非常有限。

1.2.2 纵向剩余油分布 沾5 块地面脱气原油黏度大,水平井动用半径小,井间剩余油富集。根据区块的经验公式,计算沾5 块水平井开采的动用半径,最大生产压差8 MPa,未加热区极限流动距离10 m,吞吐末牛顿区半径30 m,计算出蒸汽吞吐动用半径为40 m。

式中:Rh-水平井动用半径,m;ΔP-生产压差,MPa;k-平均渗透率,mD;μ-原油黏度,mPa·s。

1.3 水平井水侵规律研究

按照井眼轨迹,研究区的水平井可分为三类:下扎型、鱼钩型和规则型。不同类型水平井的水侵规律存在较大差异。

1.3.1 下扎型 以沾5-平18 井为例,该井为筛管完井,筛管轨迹先斜向下穿过油层上部隔层,然后沿油层走向近似平行于隔层,该水平段下部还有两套隔层,但东西方向分布范围较窄。对于此种类型的水平井,数值模拟显示,底水绕过下部两套隔层进入水平段,隔层下部筛管段是主要见水井段,产液量、含水率较高(图1)。

1.3.2 鱼钩型 以沾5-平5 井为例,该井为套管完井,井身轨迹中间低,两头高,B 靶上翘,轨迹低点靠近中部,A 靶下部油层分布一套隔层,但是没有射孔生产,射孔段1 338 m 附近位置偏下,且没有隔层遮挡底水。对于此种类型的水平井,数值模拟显示,射孔水平段中部含水率高、产液量高,是主要的见水井段,150 m 以后底水影响小,因而只有中段受到水锥影响(图2)。

图2 鱼钩型水平井含水率分布曲线

1.3.3 规则型 以沾5-平19 井为例,该井为筛管完井,井身轨迹规则,水平段下部没有隔层。对于此种类型的水平井,数值模拟显示,隔层下部筛管段是主要见水井段,产液量、含水率较高(图3)。规则型水平井底水均衡推进。

图3 规则型水平井含水率分布曲线

2 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2.1 降黏剂筛选

稠油黏度高,降黏是提高原油流动性,改善开发效果的关键[5-6]。组分分析表明,太平油田胶质沥青质的含量接近或超过50%,重质组分是导致高黏的直接原因,降黏剂能够显著改善原油的流动性。通过室内实验,筛选评价了一种“双效”降黏体系,该体系兼具分散降黏和乳化降黏的特点,能够降低稠油黏度、增加流动能力,有效作用于高黏原油。该体系室内降黏率达99.0%以上,具有很强的适配性(表1)。

表1 不同原油黏度条件下的降黏效果

2.2 降黏复合开发技术

为改善太平油田的开发效果,在降黏剂筛选基础上,提出了“降黏+新井整体转流线”和“降黏+调堵局部转流线”的技术对策。

2.2.1 降黏+新井整体转流线 在剩余油分布研究基础上,在沾5 块优化部署侧钻水平井3 口(沾5-侧平3、侧平6、侧平9 井),用于挖潜水平井井间剩余油(图4)。沾5-侧平3、侧平6、侧平9 井分别钻遇油层166、185、160 m,水平井轨迹控制很好。通过测井曲线的对比,电阻率都在20~30 Ω·m,剩余油分布与数值模拟的结果一致。在布新井基础上,降黏冷采投产后,初期平均单井日产油4.0 t,效果良好。

图4 加密水平井挖潜井间剩余油

2.2.2 降黏+调堵局部转流线 根据油井低液或高含水率,分别提出“解堵+降黏”与“堵水+降黏”两种对策,实现局部流线的调整,改善开发效果。

(1)解堵+降黏一体化:对于投产初期液量高,但目前液量低、含水率不高、长期低效生产的油井,进行解堵措施。采用“泡沫返排+前置抑砂降黏+充填防砂”一体化实施工艺,进行原层防砂增油提效。

以沾29-斜65 井为例,该井于2016 年3 月防砂注汽投产Ngx21层,注蒸汽2 004 t,注汽压力12.9 MPa,初期日产油14.5 t,末期低产间关,累计产油5 714 t,累计产水20 271 m3。分析主要原因为出砂、油泥堵塞渗流通道导致油井低产低效。制定了技术对策如下:拔防砂管、下绕丝至1 204~1 208 m,其他井段盲封,高压充填防砂,前置降黏。措施前间开,日产油仅有0.2 t,作业后初期日增油5.0 t,含水率下降21.1%,累计增油1 500 t,措施效果明显,见图5。

图5 沾29-斜65 井开发生产曲线

(2)堵水+降黏一体化:对于出水量大,含水率高的油井,通过光纤测温,确定出水段,然后精准定向堵水,结合化学降黏,实现控水增油。

以沾29-平21 井为例,对该井进行光纤测温,显示水平井有效生产长度近A 靶100 m,确定了水平段主要出液层段为1 350~1 450 m,对该井段打化学封隔,下插管桥塞(留B 堵A),实现“管内管外双封”。措施后改经含水率从95.0%降至65.0%,日增油5.2 t,累增油2 035 t,措施效果明显,见图6。

图6 沾29-平21 井开发生产曲线

3 结论与认识

(1)研究区边底水稠油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中上部和井间。水侵规律研究表明,下扎型水平井含水率上升迅速,注汽开发更容易造成底水锥进,导致水平井暴性水淹;鱼钩型水平井射孔水平段中部含水率高、产液量高,是主要的见水井段;规则型水平井底水均衡推进。

(2)降黏复合吞吐对太平油田边底水稠油油藏具有良好适应性,形成了“降黏+新井整体转流线”和“降黏+调堵局部转流线”两种技术对策,矿场实践证明新井直接降黏、解堵+降黏一体化、堵水+降黏一体化均取得了较好效果,初步解决了边底水稠油目前存在的开发难题,是低油价下边底水稠油高效开发的有效方式。

(3)边底水稠油油藏降黏开发的关键是如何保证剂与油的充分接触。下一步主要加强老井压水锥技术、进一步研究均匀注入技术,从而改善开发效果,这为其他边底水稠油下步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借鉴,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新井底水流线
底水厚度影响下的水平井开发规律研究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如何提高油田新井油地关系协调工作效率
几何映射
新老井贯通通风系统安全风险防范措施
强底水礁灰岩油藏水驱采收率表征模型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新井试井曲线类型预测新方法研究
底水油藏水平井临界产量确定新方法
西南油气田新井日产量突破1000×104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