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软实力建设路径探微
2023-12-25余向阳
余向阳
摘 要|软实力已被公认为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软实力在微观层面对自身发展,宏观层面对国家战略需要均具有重要意义。大学软实力和大学文化软实力系同一概念,由物质文化、制度体系和价值观体系构成,大学软实力的提升应当依照其核心构成,系统推进,促进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协调发展,对内提升凝聚力、對外扩大吸引力,更好地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大学软实力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我国高度重视软实力建设,在既往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凸显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价值性存在。软实力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提出的,因其强调通过“软的吸引力”而不仅仅是“硬的威慑力”获得国家利益,而迅速成为全球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热词,在学术界也得到广泛研究,并且呈现出在各种术语前套用之现象,如“政治软实力”“经济软实力”“军事软实力”“文化软实力”等,这些套用因对于软实力的内涵不了解而呈现被滥用或似是而非的情况。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大学的实力提升是人民的期盼。因此,对大学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建设路径进行梳理,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大学软实力的内涵
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他人达到目的的能力”[1]。软实力的三种主要资源和构成要素是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2]。在该概念提出后,国内外开始广泛研究,一举成为重要的政治学概念。显然,这种软实力是国家层面的,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提升影响力。大学作为知识和人才的集中地,自然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背景下,大学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维认识的逐步清晰化是行动取得预期效果的先导。对于大学软实力的认识有多种观点,如“大学软实力是能够表现学校能量,但无明确数据和指标的集合,其构成要素包括内在精神、内部管理、外部(软)资源、领导素养四类”[3];“大学软实力是大学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大学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涵括了大学文化力、大学精神力、大学政治力和大学制度力等要素”[4]; “大学文化软实力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5]。
从以上观点可以看出,第一,对于大学软实力的概念,有软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种表达;第二,对于“文化”这一术语在大学软实力中的角色存在模糊化和泛化的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极其宽泛,将之作为软实力的构成要素让人难以理解,这一术语也很难作为实际建设过程中的指引;第三,对于大学软实力要素的认识并不统一,存在将“硬实力与软实力”“软实力来源与要素混淆” 的情形。
笔者认为,大学软实力作为一种对内的凝聚力、对外的吸引力,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性力量,应与大学的资金、学科、硬件设施、科研实力等硬实力的代表性元素相区隔,亦不能离开前述硬实力而存在,硬实力可以内在地体现软实力。同时,文化作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建设的综合型成果,在诸多概念和解读中,“器物、制度、价值”的综合体和渐次升华的文化内涵具有简明和深刻性特征。缘于此,大学软实力和大学文化软实力在内涵和外延上具有一致性,党的二十大报告等纲领性文件也以“文化软实力”作为旗帜和方向。
对应器物、制度、价值,大学软实力由体现软实力的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大学精神等要素构成。
2 大学软实力的意义
从国际国内大局、大学自身发展等多个视角,大学实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彰显中国模式吸引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需要我国大学实力的提升;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需要大学的贡献;面对同行竞争,每一所具体的大学亦需要提升自身实力。实力的提升必须从硬软两个层面同时发力,相互促进,不可偏废。
2.1 大学软实力的提升有助于硬实力的显著提升
宏观角度而言,大学的实力集中体现在办学使命层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是大学的使命,亦是大学实力的量化标准。微观层面而言,每一所大学立足于自身师资、学科等资源特色的使命履行成效是具体衡量标准。
硬实力可以物质量化,在短时间内通过增加大投入可以迅速提升,软实力则可以在凝心聚力方面让硬实力因素更好地发挥作用,取得预期成效。强大的软实力可以持续推动硬实力的提升,党的成长历程可以鲜明地体现这一点,从弱小到发展壮大,党的纪律、号召力和吸引力等强大的软实力保证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提升了硬实力,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各时期的伟大胜利,成为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建设伟大新中国的领导性力量。
2.2 大学软实力是和谐校园的根本性支撑
大学师生来自五湖四海,各地风俗、个体成长经历、气质性格、人生目标等方面多有不同。在弘扬主旋律、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尊重师生个体特性,求同存异是学校良性发展的应然要求。软实力作为内在凝聚力和外在吸引力,在制度的保障下,是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撑性力量。
2.3 大学软实力是内涵发展的推进剂
财力的投入、物质层面的建设,受制于政府财政、经济大环境等因素,一味的依靠资金投入提升大学实力可能导致资源浪费。物质的投入又总是有限的。在一定的物质投入和保障前提下,推动软实力建设,提升师生的精气神,强化制度力,形成师生共建的同心圆,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激发师生爱校建校的热忱,推动发展。
2.4 大学软实力是传递中国声音的可靠路径
自工业文明时代起,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西方相对于东方、相对于我们这个拥有悠久文化和灿烂文明的国家而言取得了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其价值观也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主导地位,在当代更是披着“普世价值观”的外衣粉墨登场,虽然部分观点具有一定正面性意义,但整体对其它文明形成挤压甚至是排挤。于我国而言,西方从未放弃在价值观层面的竞争,这种竞争相对于硬实力的竞争更为隐蔽,效果更为深远。大学作为引领时代思想潮流的高地,其软实力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弘扬,对于在文明交流互鉴、兼容并蓄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实际和悠久传统文化,与西方价值观进行竞争,传递中国声音,彰显中国力量,意义重大。
3 大学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实力的增长非一日之功,软实力的提升尤为如此。大学软实力应从物质文化、制度建设、价值体系等方面综合发力,全面提升。
3.1 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凸显软实力元素
在信息时代,大学的物质文化已经从纯粹的有形物延展至无形物,传统的图书本身是有形物,其承载的文字、图片等是一种无形物。网络、网络应用、网络图书文献等是信息时代典型的无形物。故而,现今的以软实力元素为指引的大学物质文化建设,应从有形物、无形物两大方面入手,注重从楼宇设施、绿化、可视化形象系统、网络硬软件布局等方面的建设。
要着力建设体现生态文明和人文追求的校园硬环境。“硬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体现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形象,也反映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功能”[6]。楼宇设施建设、校园绿化方面,应尊重美学基本原理,结合学校历史、学科特色、区域特征等,优化空间布局,使建筑、树木花草湖山等带有思想,形成具有丰富育人功能的楼宇群、校园生态绿化环境。“应建设一批能够体现大学精神的人文景观,如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文化景点、展览等”[7]。在可视化形象系统方面,应统一标准,围绕校徽、校名、校训、校歌、标志性建筑和知名师生代表等,开发并持续优化相关的文创产品,并在各类校内外活动中积极推广,发挥其润物无声、彰显学校底蕴的作用。
要遵循师生、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学习、工作的需要,统筹推进“报网微端”的信息化建设,将资料存储、学校发展动态记载、宣传推广和便捷服务等功能融入学校的网络体系建设之中,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引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潮流。
3.2 以“三力融合”为指引优化学校制度建设
实践、理论、制度交织性进阶是人类的理论和实践往复并螺旋式上升的经典模式,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其协调性、可预期、稳定性等优势成为大学软实力的基础保障。“制度吸纳力、制度整合力、制度执行力”[8]是制度体系优劣的重要检验标准,也是大学制度体系形成和优化的基本遵循。
制度吸纳力是指制度体系要充分体现党的办学思想、师生的利益诉求,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党委领导、行政治理权、民主治理权、群众广泛参与的原则,制定并综合运用立改废释措施,适时优化制度体系,保证大学制度能够体现校园共同体的意志。
制度整合力是指在制度体系中形成、贯彻统一意志的能力,对于大学制度而言,要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方向,体现学校的育人、办学理念和特色,坚决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校党委和校行政对于学校全部制度的把控力,以学校章程为根本制度,统领各个方面的制度,按照“民主、科学、依法制定”的原则,保证学校制度体系的向心力。
制度执行力是制度的生命力,也是维护正常办学秩序的保障,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施行,就是一纸费文,“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必须强化制度执行力”[9]。 要按照“激励、监督、规制”相结合的原则,防止出现“变通执行、选择执行、折扣执行”等情形,确保制度的执行力。
3.3 不断涵养具有深刻人文底蕴的校园价值观体系
大学的价值观体系是大学的精神谱系,是大学在办学历程中逐渐积淀而成的、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体系,是一种稳定、厚重而又能与时俱进的精神性力量,突出表现在大学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师生追求等方面。
校训、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科研范式等综合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一所大学的校訓、校歌、校标等应当鲜明地体现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精神需求,既要符合国家战略,又要符合学校的学科底蕴和区位特征,综合体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在发展战略层面,应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追求卓越为目标,客观评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现有资源,按照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相结合的原则,以“吸纳力、统合力、执行力”为标准,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科学制定并适时调整学校的发展战略,为凝聚师生合力共同推进学校发展举旗定向。
师生的追求和行为范式是受校园价值观体系长期浸润和学科知识培育的结果。在胸怀国之大者、立足扎实学好专业本领的基础上,应鼓励每个个体充分发展自身个性,做到和而不同又追求卓越、崇尚真善美,理工科的严谨、人文科的高雅都应该鲜明地体现在师生的行为举止中。
3.4 充分发挥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软实力的积极作用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国际传播能力、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着力加强,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10]。
在国家层面,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软实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大学而言,亦是如此。从自身发展角度而言,充分体现软实力对于大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从国家战略层面而言,源于大学的使命,大学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亦具有重要意义。
大學软实力建设应充分发挥大学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软实力的直接推动作用,对照党中央的要求,结合大学自身特点,克服一定程度上忽视该项工作的思维倾向,在各方面对标对表,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微观层面提升大学软实力,在宏观层面服务于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战略需要。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9.
[2]约瑟夫·奈.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5.
[3]李培根,王恭南.论大学的软实力[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6-10.
[4]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复旦教育论坛,2005(4):31-35.
[5]舒俊.大学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7(8):23.
[6]张若飞,李振田,邓栗.大学软实力探源[J].贵州社会科学,2008(9):37.
[7]彭省临,湛毅青.大学软实力的内涵及提升[J].北京教育,2008(1):13.
[8]宋世民.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21(3):22-23.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8.
[10]新华网.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3-10-08].http://www.news.cn/2023-10/08/c_1129904890.htm.
Exploring the Path of University Soft Power Construction
Yu Xiangya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Abstract: Soft power has been recognized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national strength, and the 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at the micro level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and at the macro level for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 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and the cultural soft power of universities are the same concept, consisting of material culture, institutional systems, and value systems. The enhancement of university’s soft power should be based on its core components and systematically promoted,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hard power and soft power. Internally, it enhances cohesion; externally, it expands attractiveness, and better promo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ategic goals of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 in the country.
Key words: Soft power; Cultural soft power; University soft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