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经济何以增长乏力?
2023-12-25陈淑莲
陈淑莲
11月18日,傍晚时分俯瞰初冬时节的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公园。图/视觉中国
近日,洛阳市统计局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情况。前三季度,洛阳市地区生产总值(GDP)4343.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0%。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洛阳的GDP增速相对较为滞缓。今年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2%,河南省的增速为3.8%。洛阳GDP增速不仅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没有超过河南的“平均线”。
据《洛阳市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洛阳设定的2023年年度GDP增长目标为7%,是去年增速(3.5%)的两倍。以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洛阳的发展压力可想而知。据洛阳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洛阳2023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速为4.2%,上半年为3.9%,到了第三季度只有3%。从产业细分来看,前三季度洛阳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82.2亿元,增长0.9%;第二产业增加值1827.0亿元,增长0.3%;第三产业增加值2334.7亿元,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增速均大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便是增速较高的第三产业,也落后于全国0.6个百分点。其中,第二产业的数据尤为令人关注,从第一季度3.5%的增速,到上半年的1.7%,再到第三季度的0.3%,呈現“越跑越慢”的趋势。
洛阳是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洛阳对自己的认知与定位是“一座可以和省会城市比拼的地级市”,其对标的竞争对手为太原、合肥、南昌、郑州、武汉、长沙等中部省会城市。只是没有想到,短短十数年间,洛阳和这些省会城市的经济体量差距越来越大,还丢失了“中西部非省会第一城”这一“桂冠”。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源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制约洛阳近些年发展的症结主要在产业上。他说,近年来,洛阳市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老工业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但是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洛阳的产业发展总体不足,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不突出,新兴产业培育仍需加力。“2022年洛阳市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4.4%,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13.0%,比重均低于河南省平均水平,城市产业转型的任务还很艰巨”。
8月11日,在河南省政府网站上发表的《洛阳:坚定不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文,对近两年洛阳经济增速的回落作了总结。文章提到,其增速回落虽与今年以来“外需承压、内需不足”的大环境有关,但根源还是在产业发展上。“一方面,过去多年一次次错失风口,使洛阳产业格局迟迟未有大改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另一方面,尽管我们今天落地了一大批‘风口产业’项目,但目前多处在初期建设阶段,从投入到产出需要一个过程,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不明显,无法立竿见影体现在当期经济指标上。”文章认为,传统产业占比较高,产业结构总体不优,当下洛阳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局面,经济增长就缺乏强劲引擎。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洛阳产业的发展势头并不乐观,近日河南省发布的《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对洛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当前郑州自身发展不够强大,作为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明显,对洛阳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洛阳甚至可能面临优质资源被虹吸的风险。“洛阳需要面对空间竞争问题,以保持和增强自身的资源集聚能力”。
在不少关于洛阳产业发展现状的讨论中,除了新兴产业,文旅产业同样被寄予厚望。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旅游资源丰富,是名副其实的旅游资源大市。但被定义为洛阳“支柱产业”的文化创意产业,近些年却因常被拿来和同为古都的西安做对比。
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孙小荣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文化创意和网红事件营销上,洛阳短时间内很难赶上西安,原因在于洛阳的经济基础支撑不了其文化创新。他认为,只有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双向奔赴”,相互支撑,才能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