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市关于推进国防专利转化的思考与实践

2023-12-25景增杰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23年6期
关键词:解密宁波市国防

景增杰

宁波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

宁波市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积极开展国防专利运营试点,邀请国防知识产权局专家两次赴甬指导,调研军民协同企事业单位、中介服务机构,莅临现场推进会,并带回3300 余项解密国防专利;设立市财政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市场化运作基本模式,以宁波市创新服务平台为载体,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等相关单位合作,出台宁波市知识产权军民协同试点方案,明确涵盖7 个方面的10项试点内容,建立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专利池和需求池,开展精准对接,促成一批解密国防专利转化应用,为军民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宁波做法”与“宁波经验”。

一、国防专利转化的重要意义

国防专利是涉及国防利益以及对国防建设有潜在作用需要保密的发明专利,权属归国家所有,由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分别负责地方和军队的国防专利管理工作,保护期限为15 年,解密后可向民用领域转移转化。

1. 唤醒沉睡资源,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来,国家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攻克了诸多“卡脖子”技术难题。截至2020 年底,国防专利累计申请146476 件,同比增长29.5%;授权73312 件,有效授权52675 件,以信息化为特征的“高技术领域”专利占比超半数。但受各方面因素制约,这些成果大量处于沉睡状态,仅有10%~20%转化到民用生产,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50%~60%的转化率。如果其长期积淀的潜在效应能够得到释放,就可以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和科研的重复投入。

2. 推动产业升级,培育发展动能

推动国防专利转化,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支撑,是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可以帮助企业填补技术空缺、节省研发成本、满足升级需要,撬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力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当前,宁波制造业快速发展,2022 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5704 亿元,居全国城市第12 位;宁波市拥有工业经济主体13 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 万余家,居全国城市前列;拥有中国制造业500 强企业17 家,省“雄鹰企业”24 家,境内外制造业上市企业132 家;拥有制造业单项冠军83 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3 家,分别位居全国城市第一和第四。但对标新发展阶段“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方向,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差距,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还很艰巨,需要通过国防专利转化应用,加快推进宁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3. 反哺装备制造,服务强军兴军

随着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武器装备精确化、智能化、信息化、无人化趋势明显。要不断提升我军新质战斗力,就需要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打通国防专利双向应用渠道,使国防和军队建设深深植根于国家大工业体系;建立知识产权有偿使用制度,鼓励推动优势民企技术积极申报国防专利,让更多先进技术应用于武器装备,形成一体化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和武器装备研制生产能力。

二、宁波市国防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

1. 国防专利供需对接不够顺畅

由于军工行业特性和现行管理体制,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分别由地方和军队负责,职责不清、职能交叉导致信息沟通、利益分配等存在约束。加上保密方面的要求,在建立国防专利“供给池”时,和普通专利转化应用相比,一定程度上存在国防专利解密、转化顾虑。在调研企业需求、建立企业“需求池”时,也发现一些民营企业对专利价值和信息获取渠道不了解,认为审批较为严格,对接不够畅通,转移转化成效不够明显。同时,一些单位存在“重定密、轻解密”的观念,国防专利信息获取渠道不够畅通。国防专利转民用的价值评估体系还不够健全,国防专利转化应用率还不够高,国防专利的市场需求和有效供应还存在较大缺口。

2. 国防专利转化体制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和普通知识产权相比,国防专利关乎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其权责归属、解密降密、获取渠道、价值评估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国防专利转化更为复杂,需要密切军地联系、熟悉军工政策、了解市场需求、掌握运作方式,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国防专利推广应用的门槛和障碍。虽然在国防知识产权局的指导下,创新方式方法,出台扶持政策,设立专项资金,加强指导调研,培育专业中介服务机构,积极开展国防知识产权运营试点,但是从事国防专利的中介服务机构数量有限,从业人员业务能力不熟,不能满足现实需求,尚未形成大量较为成熟的转化运营成功案例,转移转化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 国防专利转化成本相对较高

科研成果研发与中试阶段经费投入比应至少达到1 ∶50,转化应用才能产生较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军工单位普遍重视技术研究,推广应用相对不足,国防专利科研成果研发与中试阶段经费投入平均比值不到1 ∶2。一些民营企业考虑到国防专利分析评估及管理费用较高(约为5 万元/项),合同谈判、履行和监督也需要一定成本,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如果没有地方政府政策支持,仅靠市场自身形成供需对接,国防专利转化取得显著成效需要较长周期。

三、宁波市推进国防专利转化的相关做法

1. 强化顶层设计

提高思想认识。深入挖掘宁波作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城市的政策优势,叠加宁波制造业发达、“军转民”技术需求大的市场优势,将国防科技工作知识产权试点列入军地协同发展“十四五”规划,引导各级主管部门、科研院所、民营企业树立国防知识产权意识,认清国防专利转化应用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在推进军民协同创新、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潜在价值。

推进专班运作。为常态化推进“军转民”科技成果转化,成立国防专利利用工作专班,由宁波市国防科技工业办公室、市场监管局分管领导担任“双负责人”,国防科工处和知识产权发展处落实推进具体工作。建立会商协调工作机制,不定期召集宁波市市场监管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在推动工作落实、通报工作进度、协调具体事项等方面,开展常态化、制度化交流会商。

加强政策扶持。出台宁波市知识产权军民协同试点方案,每年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用于前期系统开发、专利维护和工作试点,并联合军工单位、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国防专利转化运营基金,为挖掘开发参军技术、实现集群式孵化提供支持。

2. 加强供需对接

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宁波市“民参军”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宁波兵器专利运营中心等平台资源,协调优化国防科工办、市场监管局、科技局等单位相关职能,创新运行机制,共享信息资源,有效提升国防专利转化利用效率,为专利集中公开和成果转化交易创造有利条件。

培育中介机构。采取公开招标选取专业知识产权代理服务机构,提供价值评估、商务谈判、合同签订、履约监督等服务,根据企业创新需求匹配国防知识产权,加快转化国防专利成果。

推动信息集成。借助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专业智库资源,调研排摸、汇总信息、分类标引、建立档案,构建专家库、企业库和数据库,遴选符合条件的高质量国防专利进入“专利池”,筛选有可能且转化成功率大的优质对象入“需求池”。目前,已排摸出100 余家企业需求,对接国防知识产权30 余项,引进军转民项目25 个,为企业创新发展赋能。

3. 注重有效运营

开展精准对接。主动牵线搭桥,通过需求导入、系统检索、筛选匹配、考察沟通、解密使用,挖掘专利背后具备经验和实力的技术研发团队,帮助民营企业攻克技术难题,促成更多实质性成果。通过组织开展宁波高等学校(院所)科技创新研讨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对接会、中国机器人峰会科技活动暨宁波市科技成果对接会等大型对接平台,积极推介已解密的国家国防知识产权专利应用到民用领域,不断革新民企新技术和产品,推动产品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助推宁波制造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例如,吉利与航天科工集团合作开展高速列车、工业互联网等重大技术合作;方太签约国家航天局,将“火箭发动机小蛮腰”技术转化为洗碗技术等,帮助企业克服了技术难题,实现了产品升级。

积极引导推广。发挥政府公信力优势,进行国防专利申请及使用政策宣讲,组织双向转移转化专题培训,借助项目路演、资本相亲等活动推介服务平台功能、示范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促使更多意向单位了解并参与,目前已开展政策宣讲会、企业座谈会13 场,引导更多企业参与军用技术转化应用。

突出示范应用。结合地方实际,开展重点领域国防专利潜力调查,探索建立民用技术先进性评价和军事应用前景评价“双评”机制,挖掘典型、培育示范企业、示范基地,以军民两用技术成果转化实效推动产业转型、企业升级。目前,培育创建省级军用技术转化等示范基地6 个,评选省级示范企业26 家,以点带面示范带动国防专利转化运营深度发展。

四、结束语

自2021 年以来,宁波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建立试点工作专班,加强政策扶持和指导监管,开展国防知识产权技术储备,建立“专利池”和“需求池”,搭建供需对接交流平台,不断创造知识产权领域合作机会,成功转化一批解密脱密国防知识产权,有力助推企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将持续发挥试点优势,加大惠企力度,加强精准帮扶,健全国防知识产权“军转民”应用服务体系,探索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做法和经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解密宁波市国防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炫词解密
国防小课堂
解密“一包三改”
炫词解密
重建宁波市图书馆记忆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解密“大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