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篆体隶势”与“隶体篆势”
——《肩水金关汉简》书法风格初探

2023-12-24

中华书画家 2023年12期
关键词:侧锋横画书体

□ 王 动

《肩水金关汉简》(下文简称《金关简》)年代跨度较大,主要为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书者多为边塞下层小吏,内容多为文书档案,反映了当时的民间书风。《金关简》属于书体演变剧烈的年代,书体复杂,风格多样,为西汉中晚期的书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范本。本文将着重以书体角度出发,从73EJT6:12A、73EJ D:307A两支简的用笔、结构、章法及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书法风格的具体分析。

一、篆体隶势——73EJD:307A的书风分析

《金关简》中篆书简较少,仅十七枚,其中干支简十一枚、文书简二枚、检楬简二枚、内容不明简二枚,共计七十二字。这些篆书简并非纯正篆书,均有隶意,这种“隶化”篆书的产生不仅与书手个人的书写习惯有关,也受到社会背景等其他因素的影响。73EJD:307A在《金关简》篆书简中较为典型,且与其他篆书简相异,呈现出“篆体隶势”的独特书风。

1.用笔混融,丰富多变

(1)“楷化”“隶化”起笔

73E J D:307A的起笔与典型汉篆的起笔不同,“楷化”“隶化”极其明显。起笔多侧锋重按,且快速行笔,间杂提按,尖笔出锋,形成丰富多样的线形。73EJD:307A起笔方式极为丰富,每一笔的方式、角度、粗细都有不同。

横向笔画起笔有露锋斜切、圆转裹毫两种方式。露锋斜切为73EJD:307A的主要横向笔画起笔方式,“”的几个横向笔画均为露锋斜切,因侧锋重按行笔速度较快,且边写边提又逐渐下按再提起出锋,因此形成了中间较细的扁担式弧线笔画。“”的上、下两横亦是露锋斜切,上横侧锋起笔后轻提匀写,略加提按,线条轻盈匀适后,下横起笔后缓慢下按,线条浑实厚重。圆转裹毫如“”的中间两笔和“”的右部第三笔,圆润温和,与斜切起笔形成明显对比。

(2)用笔跳荡起伏

73EJD:307A用笔跳荡主要体现在行笔提按上,书手起笔后极少有匀速平拖的动作。或重按后迅速提起,形成头重尾轻的线形状态,如“”的右上部及“”的右部。或轻起后逐渐下按,形成头轻尾重的线形状态,如“”的下横及“”“”的两个长竖。或连续提按,形成极为跳荡的线形状态,如“”的横向笔画。

(3)收笔轻捷细腻

73EJD:307A虽用笔跳荡迅捷,但收笔极为细腻。收笔多为轻提尖收,笔力到尖,且在笔画末端随势带出笔道方向。虽笔笔中断,但笔断意连,使得笔画连贯,气势连续,清晰可见。甚至出现如“”右部第一笔的收笔翻转动作,细腻程度叹为观止。

(4)笔法解放多变

73EJD:307A虽为小篆,但笔法已无篆意。最直观的笔画莫过于“”的下横,浓浓隶意。再如“”右部横画及“”最后一笔,上挑笔势明显,这种装饰性的笔法充分反映出书手对典型小篆认识的缺失,以及对新体技法的娴熟。

2.结构灵动,横势明显

(1)字势飘逸,夸张横势

(2)结构多变,疏密有致

(3)穿插揖让,生动活泼

3.打破等距,章法工整

73EJ D:307A仅有三字,章法安排却并不随意。因“”字形最长,“”字形最短,故两字间距相对略宽,避免了因字形长短不同而产生的章法空间分配不均的问题。“”向左微倾且长画飘逸溢出结构主体,“”则往右稍倒,首笔缩短,让出空间。“”末笔上拱,“”便向上突出,弥补空间。书手在营造空间时的处处留意,巧妙经营,不禁让人佩服。

二、隶体篆势——73EJT6:12A的书风分析

《金关简》中隶书简四千八百六十二枚,约占总简数一万二千一百九十一的40%。这些隶书简风格多变,丰富多样,且较为成熟,是学习汉隶的极好范本。纵观诸简,73EJ T6:12A极其特殊,其风格与其他隶书简有明显不同,呈现出“隶体篆势”的独特书风。

1.用笔含蓄,弱化隶意

(1)起笔多样

73EJT6:12A在横向起笔主要为藏锋圆笔、尖锋入笔、露锋斜切、垂直下切几种方式。切笔是主要的起笔方式,垂直下切如“”的第三、四、六个横画起笔,虽各不相同,但果断利落,清晰可见,露锋斜切如“”的第一、五个起笔,锋芒毕露,迅捷有力。尖锋入笔的使用频率也很高,如“”的七个横画中四个横画的起笔为尖锋入笔,灵动秀美。“”的两个横画起笔均为藏锋圆笔,显得温润柔和。

纵向笔画主要以尖锋入笔和藏锋圆笔为主,但入笔、运笔的方向及粗细均有变化。“”“”“”的纵画起笔均为尖锋入笔,却不雷同,变化多样。“”的“月”部两笔均为藏锋圆笔,但粗细、形态不同,稳重有力。藏锋圆笔与尖锋入笔相比较而言,显得更加圆润稳重,平和有力。

(2)粗细匀称

73EJT6:12A相较《金关简》中其他隶书甚至篆书简,粗细对比较弱,相对匀称,但并非粗细统一。

从局部看,横细竖粗,粗画多处于纵向笔画中,73EJT6:12A的横竖粗细对比更为柔和。如“”的“门”部纵向笔画,相对略粗,温和圆润。与《曹全碑》同理,是为了加强框架的“牢固”作用,亦是同时期隶书的主要特征。

从单个线条看,因起笔方式多样,线条粗细变化的方式多有不同,但提按起伏较小,整体相对平实。尤其是主笔的线条变化,平缓含蓄,有意弱化掠笔与拨挑。

(3)中、侧锋并用

从用锋角度来看,书手在果断干脆的快速行笔过程中,能够熟练地掌控笔毫。单根线条中,从起笔、行笔、到收笔,依照每个动作的笔毫自然状态,中、侧锋并用且转换自如。

丰富的起笔导致中侧锋并用。“下按式”的切笔致使笔毫状态必然为侧锋,随着快速地运笔,笔毫自然收缩,而复归于中,如“”的切笔横画。同样重按的收笔也会导致侧锋,如“”的纵笔和“”的右侧笔画,在不断加粗下按过程中,从中锋逐渐转变为侧锋,最后呈完全侧锋状态,笔尖向左下方收锋结束。藏锋圆笔与尖锋入笔的方式起笔,笔毫状态便是中锋,如“”与“”的横画及纵画、“”与“”的纵画,均是中锋起笔,然后一贯而下,全程中锋。

(4)方圆兼施

在对转折处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转折处存在圆转、方折、方中寓圆、圆中寓方四种情况。这种方圆的处理与搭配并没有特定的规律,是快速书写的自然表现,亦是书手技法高超娴熟的表现。如“”的“户”部左上为圆转,表现出篆书特有的浑厚大气,右下则圆中寓方与其对应,在浑厚中增添了几许圆劲之感。

2.篆隶混融,结构修长

在结构上,字形欹侧跌宕,随势而为,宽博大气,疏密错落。字数虽少,但高低错落,意趣横生。不同于《金关简》中的典型汉隶,体势上与汉代经典篆书墨迹《武威张伯升柩铭旌》《张掖都尉棨信》有相似之处。既保留了汉篆奇巧宽博之感,又具汉隶新体之征,使此二简的结构凸显出颇具新意的“混搭”样式。

(1)纵势为主

73EJT6:12A“篆势”十分明显,字形结构修长,摇曳多姿,形似小篆体势。其最为显著的“篆势”现象是纵向笔画拉长,如“”与“”的修长有度的纵画,展现出强烈的纵向张力。修长的纵向笔画看似随意所至,但都恰到好处,且力到笔端,又能协调有致,呈现出果敢且极具浪漫气息的状态。

《肩水金关汉简》73EJT6:12A

(2)揖让穿插

73EJT6:12A结构安排十分巧妙,字形欹侧生势,既能够整体协调,又不失灵动趣味,可见书手结构营造的高超手段。“”的上部主笔突出,有向右倾势,下部则向左微倒,将重心拉回。“”的“门”部左窄右宽,且呈不规则形,相互依附又相对独立,揖让穿插十分巧妙。内部的两个“8”字型圆弧更加精巧,虽呈斜势,但因势生形,借助两边竖画相互依附,环环相扣,使得字形稳定。

不仅偏旁部首之间有揖让穿插关系,笔画之间的穿插也十分精妙。如“”的“门”部右侧三画相聚,冲突顿生,书手巧妙的运用穿插稳定了“门”部结构,显得井然有序,又生跳宕活泼之感。

这种娴熟又率意的结构处理手法,一方面体现书手的精湛技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简牍书法的创造性。

(3)篆隶混融

73EJT6:12A的书体是隶书,但含有一些明显的小篆元素,呈现出篆隶混融现象。如“”“”画方为圆,文字是隶,但诸多元素属小篆的写法。这种混融现象或许是书手不能篆而篆之,抑或是书写个性的显现。

3.随势赋形,章法绝伦

整体来说,汉简章法不外乎密集、疏朗、适中三种类型。典型的汉隶书简造型一般较扁,因此章法排列较为疏朗,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较大,这种章法适合文字容量大的阅读需求。73EJT6:12A的章法属密集型,几乎没有字距,甚至有字与字之间穿插挪让的现象,这在汉简中并不常见。

73EJT6:12A这种密集型的章法主要来源于其字形结构的修长,上文已有论述。73EJT6:12A这四个字仅“水”与“金”之间有间距,两字的间距是因为都有居中长竖,若无间距,则会出现长竖的对顶矛盾,可见书手书艺之高妙。

73E J T6:12A的密集型章法排列并非一般的字字累积,而是具有很强的欹侧关系,字形的左右摆动使整体更加生动活泼,展现出摇曳有趣的章法格局,极具书法艺术价值。“”因主笔突出,整体有向右上倾斜的趋势,且“月”部两竖拉长,中间横画上移,重心较高。“”字形相对较扁,左右开张,整体有向左下倾斜之姿,重心较高,左右两笔抬高,与“”形成倚托之势,两字中间的笔画穿插精彩细腻。“”字形拉长,整体向左摇摆,动感十足,上部承接“”与“”的开张之势,平稳厚重,连续的横画逐渐向右上倾斜,竖画也向前微凸,有前冲之态,似倒又正,精彩至极。“”整体宽博,与“”遥相呼应,整体向右凸显,左紧右放,左低右高,承接“”字,相互倚靠,内部的两个“8”字型圆弧则向下倾倒,使“”整字平稳又具动感。

三、73EJD:307A与73EJT6:12A书风对比分析

1.用笔异同

两简虽书体不同,但用笔相似度很高。起笔上均脱离了传统篆法,切笔横生。笔法上中侧锋并用,方圆兼施,笔画伸展开张。收笔皆露锋出尖,率意洒脱。但仍有差异,73EJD:307A笔法相对侧锋较多,提按较大,粗细对比明显,转折较方,且书写速度较快,更加肆意洒脱。

2.结构异同

在字形结构方面,两简均呈纵势,且夸张主笔。但欹侧取势不同,73E J D:307A的字形结构以端正取势为主,欹侧幅度较小。73EJT6:12A的字形结构取势更加险绝,欹侧生势,又整体协调。字形结构的疏密处理也有不同,73E J D:307A排列更加整齐统一,重心相对较低。73EJT6:12A结构空间疏密更加夸张,疏密松紧明显,重心较高。

3.章法差异

在章法方面,两简区别较大。73E J D:307A因字形结构较为端正,章法采取了适中型。73E J T6:12A则采取密集型章法,上文已有论述。

四、对当代书法的意义

73EJD:307A与73EJT6:12A均属篆隶混融型汉简,或以隶意写篆,或以篆意写隶,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及创造性。书法史上,其意义如罗振玉先生在《简牍遗文考释》中评价《流沙坠简》所说:“籍以知书体之变迁,窥简牍之体式,其裨益亦甚巨。”对于了解书体演变及简牍的体式有所帮助。侯开嘉先生在《俗书与官书的双线发展规律》一文中亦对此有所评价,认为这种融合现象是俗书转向官书的“过渡书体”。

笔法上,混融式的笔法是对书体用笔解放的方式之一。例如清代书家赵之谦以北碑笔法写篆,清末民初书家沈曾植融汉隶、北碑笔法于章草之中。笔法混融对于当代的书法创作具有更强开拓性,在书体演变早已结束的今天,可以进一步解放书写方式,以求创新。

结构上,书体元素融合的处理方式亦对当代书法具有启示作用。事实上,书法史上早已存在“破体”书法,但并未得到较大范围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简牍的不断挖掘,大大开拓了当代创作者关于书体融合的想象空间。

猜你喜欢

侧锋横画书体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
画说汉字——百
徽人程瑶田对用笔“偏锋”的新解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浅析《始平公造像记》的线条立体感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汉字艺术结构解析(八)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