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揿针穴位埋针对全麻气管插管苏醒期患者临床观察*

2023-12-23毛远睿张朝驹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23年11期
关键词:苏醒全麻动力学

毛远睿,张朝驹,李 层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2.荆州市中医医院,湖北 荆州 434000)

多数手术全麻患者合并精神紧张,对手术安全及术后康复有所顾虑,造成术前焦虑综合征[1]。临床观察发现,全麻气管插管会对气道造成强烈异物刺激,进而在苏醒期拔管时,产生呛咳、躁动等强烈应激反应,使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产生异常波动,增加风险同时也加重患者不适感。据相关文献报道,全麻苏醒期呛咳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痉挛性或爆发性发作,极易诱发脑血管意外、颅内压升高及心脏骤停等难以预估的损伤[2],所以如何减轻苏醒期患者拔管时呛咳和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值得研究。中医针刺穴位刺激可有效降低患者呛咳、躁动等应激反应,确保全麻苏醒期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平稳,减轻患者不适感,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已成为全麻气管插管手术预防苏醒期应激反应的一项重要治疗手段[3-4]。临床实践得出,对全麻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予揿针穴位埋针干预存在积极的治疗效果,具有实际性的临床应用及医学研究价值,现将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荆州市中医医院于2022年4月—2023年3月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90),观察组90例中男性46例,女性44例;年龄24~76岁,平均(50.8±4.1)岁;体质指数(BMI)为26~78 kg/m2,平均(21.8±1.8)kg/m2;手术时间为65~120 min,平均为(82±11.1)min。对照组90例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年龄25~76岁,平均(51.0±4.6)岁;体质指数(BMI)为19~26kg/m2,平均(22.5±1.9)kg/m2;手术时间为60~120 min,平均(81±10.2)min。研究方案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并操作前做好患者及家属告知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均行外科或骨科择期手术的患者。(2)性别不限。(3)年龄24~76岁。(4)符合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标准Ⅰ~Ⅱ级。(5)患者心、脑、肺、肾功能良好,生命体征平稳,无其他系统并发症。

1.2.2 排除标准 (1)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者。(2)有长期慢性疾病史,有其他系统并发症。(3)局部皮肤溃烂,不可行穴位埋针治疗。2组病人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观察组病人术前1 d进行揿针穴位埋针干预,操作如下:主要取穴为双侧定喘、肺俞、合谷、太冲、曲池、内关对症穴位;针刺前用75%的酒精或1%~2%碘伏消毒施术部位,于病人所定穴位埋揿针(云龙牌苏械注准20142200224),瞄准穴位将揿针垂直刺入皮肤,并按压揿针针帽处使患者感觉酸、麻、胀,实现“得气”感,埋针期间多次自行按压穴位,刺激局部经络气血运行。对照组病人不进行干预,常规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均进行常规手术宣教,入室后调整手术体位,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并予面罩吸氧,连接心电监测仪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麻醉诱导:为患者静脉注射0.4μg/kg的舒芬太尼、1.5~3mg/kg的异丙酚、0.8mg/kg的罗库溴铵。麻醉维持:恒速泵注瑞芬太尼。

1.4 观察指标 依据郝玉娟等[5]建立的观察方法记录拔管期患者发生呛咳和血流波动参数:(1)对比2组患者拔管期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无呛咳为0级(0次),轻度呛咳为1级(持续呛咳<2 s),中度呛咳为2级(持续呛咳<5 s),重度呛咳为3级(持续呛咳>5 s,且有肢体运动),总发生率为1级、2级与3级的发生率。(2)对比2组患者T1(手术结束前5分钟)、T2(拔管时)、T3(拔管后1分钟)、T4(拔管后5分钟),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波动,包括: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

2 结果

2.1 2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分级 2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呛咳的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呛咳的发生率与呛咳程度(33.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呛咳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对比

2.2 2组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各时间点循环数据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T2、T3、T4时揿针穴位埋针组MAP、HR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苏醒期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

3 小结

揿针刺法属于皮内针法之一,其针法体现“静针留气”的特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指出“善治者,治于皮”。揿针疗法通过针刺入皮下,持续产生微弱刺激,提高腧穴激动性与传导性,激发人体正气、经气,使经络气血有序运行,起到对脏腑生理功能双向性调节的作用[6]。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在麻醉苏醒期为减浅麻醉状态,其精神意识、自主呼吸、吞咽反射等生理功能逐渐恢复正常。由于气管导管对咽喉黏膜的刺激,导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促使NMDA(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激活咳嗽感受器[7],启动呛咳反应,使患者在拔管操作时,常出现呛咳、躁动、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等并发症[8]。本研究通过揿针刺法持续刺激局部皮肤感受器,释放类似吗啡作用肽类物质,随血液流动至全身,引起内源性阿片效应,起到抗呛咳、调节血流动力指标异常波动的效果[9-10],有效降低了全麻苏醒期拔管的不良应激反应,减少患者术后不适感,对脏腑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

本研究给予全麻气管插管病人揿针穴位以双侧定喘、肺俞、合谷、太冲、曲池、内关对症穴位。据《针灸大成·玉龙歌》记载定喘是治疗咳喘的经验穴,可宣肺止咳;肺腧是肺脏经气聚集之所,可宣畅气机;合谷是气血运行的枢纽,可调和气血;太冲是人体降压第一穴,可平肝潜阳以降压;曲池是气血汇合之处,可浊水气、稳血压。所选穴位具有调畅全身气机升降,血液运行,达到止咳、降压的目的[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全麻苏醒期拔管呛咳发生率及严重程度(33.30%)较对照组(50.00%)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无呛咳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揿针对于全麻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呛咳反应和严重程度有积极的抑制作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T1时的MAP、HR指标无明显差异,在T2、T3、T4的MAP、HR指标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在予以揿针穴位埋穴干预后苏醒期拔管时T1、T2、T3、T4的MAP、HR指标相对平稳,对照组相对于观察组苏醒期拔管时T2、T3、T4的MAP、HR明显上升,提示揿针疗法对血流动力学指标有积极的调节作用。蔡雪娇等[12]报道,揿针联合穴位按摩对全麻术后PCA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积极影响,术后恶心、呕吐、厌食等不良反明显改善。何涛等[13]报道,揿针干预能缓解全麻气管插管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平稳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并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魏萍[14]报道,耳穴揿针能有效缓解腹腔镜下取石保胆术的全麻患者苏醒期躁动和疼痛等应激反应。该类型研究亦在说明,揿针穴位埋针对全麻患者苏醒期呛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均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也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相对应的,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近几十年来针法百家争鸣,尤其穴位刺激在全麻手术苏醒期的应用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但由于缺乏统一的穴位选择及刺激方法,这时中医的辨证思维油然而生,为了使祖国医学更好地传承,在苏醒期得到更好的应用,开展一系列围术期全麻患者对症穴位刺激的影响研究迫在眉睫。

综上所述,揿针疗法通过针刺局部皮肤,引起神经末梢的传导,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抗呛咳,调节血流动力指标,减少苏醒期应激反应的目的,且操作简单、安全无痛苦,开辟了中医预防苏醒期呛咳及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苏醒全麻动力学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植物人也能苏醒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肥胖与全麻诱导期氧储备的相关性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
护理干预在手术室全麻留置导尿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向春困Say No,春季“苏醒”小技巧
两种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技术在全麻中的应用比较
基于随机-动力学模型的非均匀推移质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