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 理念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交叉型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以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为例
2023-12-23曹月娥
唐 佳,曹月娥*,张 晖
(1.上海师范大学 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上海 200234;2.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176)
教育部2012 年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原有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1]。在专业改革发展要求下,以及我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对于培养具备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1],为我国应对城镇化发展挑战,构建区域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从课程设置上来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一般下设地理类、城乡规划类、环境类、地理信息技术和规划技术类四类核心课程[2]。而在单一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体系的局限性逐渐暴露的情况下,交叉融合成为了学科发展和创新的基本路径[3]。学科交叉型课程能够通过帮助学生从多学科、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4]。由此,学科交叉型课程越来越受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
然而,学科交叉型课程因多元化知识交融而面临课程目标难确立、课程内容体系不易梳理、教学方式需创新等挑战。同时,该类课程也更加要求结合社会现实需求发现和应对问题[5]。而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理念强调“成果导向,反向设计”,为应对上述挑战,更好建设学科交叉型课程提供了新的切入路径。因此,本文以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为例,借鉴OBE理念,探究学科交叉型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学科交叉型课程提供参考。
一 OBE 理念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OBE 理念由美国学者Spady[6]提出,其定义为“在教育体系中明确地将一切聚焦和组织在所有学生在学习结束时都能够成功完成的核心内容上”。Spady 进一步解释,OBE 意味着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时需要具备的重要内容,然后组织课程、教学和评估。Davis[7]指出成果导向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其中课程的决策受到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应该展示的学习成果的驱动。Killen[8]则提出了两种常见的成果导向教育方法,一种是强调学生掌握传统的与学科相关的学术结果(强调学科专业内容),以及一些跨学科的结果(如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协作的能力);另一种是强调与学生未来生活角色直接相关的长期结果(如成为负责任的公民等)。
Spady[6]提出OBE 具有四个基本原则。第一个原则是“聚焦明确”,意味着教学应专注于帮助学习者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使他们最终能够实现重要成果;第二个原则是“扩展机会”,即努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机会,使学生学到重要的东西;第三个原则是“抱有高期望”,旨在强调通过建立高水平、有挑战性的标准,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的挑战,深入探讨学习内容与问题;第四个原则是“反向设计”,强调教学决策应通过“期望的最终结果”反向设计,直接与学生最终要实现的重要成果相联系。
我国学者也从多角度探讨了OBE 理念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启示及其应用策略。例如,申天恩等[9]指出OBE理念所提出的“成果”应覆盖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等不同内容。苏芃等[10]以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为研究对象,运用OBE 框架以及能力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从培养目标反向设计;而其中培养目标的确定尤为重要,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特色,并在整体课程设计、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进行落实。
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方面,张琼等[11]强调OBE 导向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搭建应根据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领域实际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国土空间认知、调查、数据搜集、设计表达及综合分析等能力,并据此匹配相应的学科理论、技能以及师资团队、实践平台,从而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陆艺等[12]则对OBE 导向下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强调OBE 导向下的人才培养应注重由政治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知识、实操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构成的多元化综合素质培育,从而对教学提供反馈。
总体而言,OBE 理念在高等教育教学实践与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前景普遍得到认可。尤其是“以学生为中心”“反向设计”等思路对于有效将教学与社会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产生了重要启发。但是,该理念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尤其是学科交叉型课程建设方面,尚缺乏深入探讨。
二 交通地理与规划概况
交叉学科是指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依存于内在联系而融合建立的一种新的综合理论或系统学问[13]。学科交叉使学科知识体系越来越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为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14]。开设学科交叉型课程对于拓展学生知识体系、建立跨学科思维、提升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越来越强调面向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地关系分析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这一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交通地理与规划学科交叉型本科课程。该课程是人文地理学、城乡规划学、交通运输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旨在面向学科交叉教育需求和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在“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15]”和“交通强国”战略[16]背景下,围绕交通领域,融合交通、地理和规划三大学科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专业化、融合式、创新性思维。其中,交通是《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城市四大核心功能之一,交通运输学为科学认识交通问题提供了专业化视角,同时交通问题的应对也离不开地理学和城乡规划学视角下空间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知识的支撑。而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科之间也存在互补性,地理学能够发挥基础理论体系优势,助力城乡规划设计深入理解规划对象的形态、空间、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17],反过来城乡规划学为地理学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和机会[18]。
从教学内容上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旨在研究交通要素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交通规划。学生通过该课程能够从地理空间视角审视交通活动的主体与环节,以及其背后的地理空间活动规律与空间效应,并基于此掌握交通规划原理和技术、研究制定规划策略,为未来我国实现“交通强国”目标提供专业服务。
总体而言,学科交叉属性对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有必要引入有效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三 基于OBE 理念的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OBE 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从而帮助学生发展知识、技能和态度[6]。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尝试引入OBE 理念,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案等方面的教学设计进行探索。
(一)定位教学目标
基于OBE 理念,教学目标的制定将决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关键教学设计环节。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前沿、调研学生学情与学习需求、研究社会实践需求的基础上,授课教师设计了交通地理与规划的教学目标,即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与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技术与前沿,以及紧密结合实际理解、掌握和应用交通地理与规划分析方法与技术。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掌握并理解交通地理与规划的基础概念和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分析和解释城市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等背景和前沿趋势下的交通地理与规划现象、问题、规律与发展需求,应用交通地理与规划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术,提出应对策略与规划方案。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设定侧重于通过混合式、多元化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掌握自主搜寻资料、分析资料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拓展所学知识,通过深入思考、辩证分析,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并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与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并展示学习成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设定侧重于结合我国城镇化背景下交通发展现实需求、“交通强国”战略目标以及国土空间规划实践需要,对学生国情意识、责任与担当、严谨科学态度的培养。因此,将该方面目标设计如下:关心我国交通事业发展,建立学习兴趣、科学精神与态度,树立国情意识、“交通强国”战略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强化社会责任感,为我国交通发展贡献力量。
(二)设计教学内容
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的学科交叉性质为教学内容设计提出了挑战。基于OBE 理念,对应教学目标设计,笔者提出该课程应结合学科基础、前沿和社会实践,设计学生通过学习本课程需要获得的重要成果,形成学习成果模块,进而对应成果模块反向对应、搭建知识模块,并通过有机融入多维度教学目标以及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优化成果模块和知识模块,促进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基础与前沿相结合。因此,该课程基于交通地理及交通规划基本理论知识,紧密结合面向社会实践的交通地理与规划方法和技术,并展望学科和实践发展前沿,从而初步明确学习成果,构建知识体系。最终,结合教学目标,按照“知识模块”与“成果模块”匹配的逻辑思路,优化两大模块,构建一套丰富完备、面向实践、体现前沿的交通地理与规划教学内容体系(图1)。
图1 交通地理与规划教学内容体系
具体而言,以“概念与理论-实践与挑战-创新与前沿”为逻辑,构建学习成果与知识模块。其中,设计形成四大成果模块,即“交通发展的基础概况分析”“交通现象及问题的机理分析”“交通案例分析与实验实践报告”“交通地理与规划前沿领域探索”。对应成果模块形成四大知识模块,即“交通要素与交通发展概论”“交通地理与规划基本原理”“交通地理与规划方法和实践”“交通地理与规划前沿趋势”。在此基础上,细化设计教学内容与成果要求,形成完整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活动安排,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培育学生分析能力、实践认知与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式
在当前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以及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背景下,交通发展不断革新,对于专业人才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学科交叉型课程也更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4]。由此,交通地理与规划的学习不应局限于传统课堂与传统方式,有必要创新教学方式,突出交叉综合、强化思维训练、注重知识应用。在OBE 理念指导下,本课程教学方式的设计强调构建一套理论与实践结合、线上线下结合、课堂内外结合、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吸收知识走向拓展知识和应用知识。
具体而言,在教学方法方面,针对不同课程内容及成果要求匹配教学资料与方法,通过综合运用讲授法、研讨法、案例法、实验法、作业法和小组合作等多样化方法促进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应用。在教学技术方面,强调混合应用线上线下互动技术、多媒体手段等深化和拓展知识。例如,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平台,进行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线上线下互动;借力线上课堂,如中国大学MOOC 中相关精品课程,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料。在教学场景方面,重视多元化教学场景搭建,为学生以较好水平获得学习成果提供充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场景搭建主要包括三种方式:第一,突破教学时空,让学习从课堂走向课下、走向社会,通过户外教学、实地调研等方式,为学生搭建更高层次、更切实际的学习环境;第二,建立产学融合平台,本课程与行业内拥有丰富资源和经验的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采用课程共建共研模式,运用该公司提供的苍穹地理信息平台(KQGIS)软件使用权与支持服务,更好协助学生完成案例分析、课程实验、课后作业、实地调研和成果展示等任务,协同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第三,鼓励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积极申报和参加各类相关创新课题、学科竞赛与社会实践和服务,促进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深化所学(图2)。
图2 交通地理与规划教学方式框架
(四)构建评价方案
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学科交叉属性强,且教学过程强调从“理解”到“应用”到“创新”。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检验和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强化知识的消化与延伸。因此,授课教师采用“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思维,提出构建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方案。具体而言,借鉴OBE 理念,对应成果模块,结合教学目标,反向设计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与评价形式,多层次、多角度考察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图3)。
图3 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评价方案
首先,对应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的四大成果模块,有所侧重地设计考核内容。例如,“交通发展的基础概况分析”为基础知识理解性成果,主要考核学生对于相关基础知识和概况的理解情况,较适合采用期末考试与一般性课堂测验、课后作业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而“交通案例分析与实验实践报告”为知识应用与实践性成果,主要考核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调查设计、实地调研、调研结果分析与研究的水平,具有一定挑战性,更适合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最终考核形式为小组作业,由研究报告及成果汇报展示两部分构成。其次,在评价形式上,将各类考核形式归为期末考试和过程性考核两类。其中,期末考试占比50%,打破常规,采用开卷考试形式,重在通过融合日常所学设置基础性与应用性题目,综合考察学生个体对于知识的理解、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的提出能力;而过程性考核包括课堂表现(10%)、个人作业(25%)、小组作业(15%),多元化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应用、延伸与创新。再次,针对一些学习成果的考核构建“师评+生评”评价方案,即加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指导,为学生学习成果提供展示机会,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提出优化建议,并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搭建“生生互评”渠道,加强学生之间对学习成果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与融入深度。
(五)教学实践效果
通过对近年的教学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李克特五点量表,1—5 表示“完全不同意”至“完全同意”),从多方面考察教学效果发现,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较为符合学习需求(均值4.50),尤其认可该课程对于“科学精神与态度”“学习兴趣”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资料搜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在学习成果方面,学生普遍认为在较大程度上获得了多方面的学习成果(均值4.50),尤其认为获得了交通发展基础、现象和问题的机理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相关成果(均值4.53),但因为该课程建设年限偏短,在实验和实践以及前沿领域探索成果方面仍需继续加强探索(均值4.46)。在学习考核和评价方面,学生对于本课程所采用的评价方案给予了较高认可(均值4.61),尤其认可本课程对于课后作业的设置(均值4.65)。最后,学生对学习收获进行了评价,普遍认可通过本课程取得了多方面的收获(均值4.56),尤其是在专业知识掌握、学习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训练方面取得了更多收获(均值4.64)。
总体而言,在OBE 理念引导下,交通地理与规划课程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了相对较高的认可。未来在OBE 理念的继续引导下可进一步改革教学方案的整体设计,深化成果导向,将学习成果与学生实验、实践和就业充分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四 结束语
在我国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要求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交通地理与规划学科交叉型课程引入OBE 理念,为应对交叉型知识学习的挑战以及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在OBE理念的引导下,该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以及“反向设计、正向实施”,立足社会发展现实与需求,定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教学目标,在此基础上确立并匹配成果模块与知识模块,进而采用一套课堂内外结合、产教结合的教学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由封闭走向开放,并通过构建“过程性+结果性”评价方案评价学习成果。最终,OBE 理念引导下的交通地理与规划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同时也发现,该课程在实践以及与就业需求匹配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该课程通过与苍穹数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深化产学合作,进一步完善课程共建共研模式,有望显著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总体而言,OBE 理念为建设学科交叉型课程提供了新视角,并从传统的“以教为核心”转向“以学为核心”,更加关注学生通过课程取得的多元化学习成果,有望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值得一提的是,OBE 理念来源于西方的教学环境与实践,在我国高校教学活动的应用中仍需要教学实践的不断检验,更需要结合实际学情、内外部环境等建立本土化的、适合授课课程的教学方案,以提升应用价值与教学效果,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