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本科院校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2023-12-23沙爱敏仝小芳尹继明扬州市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沙爱敏 仝小芳 尹继明 (扬州市职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21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进一步明确到2025 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并提出“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高标准建设职业本科学校和专业”。《教育部2022 年工作要点》提出“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是“五大突破”重点工作。[2]作为高等教育有机体系的职业本科教育,是适应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的现实需要和关键之举。建筑产业进入创新发展、提质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筑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旺盛,这给职业本科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挑战,如何保证职业本科院校建筑类人才培养的质量,获得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认可度,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一、职业本科院校建筑类人才培养的发展契机
(一)国家建筑业环境层面
建筑产业是产业链长、带动力强、贡献度高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和富民安民的基础产业。随着“一带一路”“国内大循环国际双循环”等战略的实施,中国和沿线国家在各领域展开了大量合作,为建筑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建筑业国际化发展需要大量既懂技术,又通商务、熟悉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思维和国际素养、经验丰富的复合型的国际商务及项目管理人才。随着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日趋成熟及迭代更新,建筑业也进入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进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之一,“双碳”目标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重要要求。建筑产业只有形成以绿色化为发展理念、以信息化为发展手段、以工业化为发展方式、以标准化为发展保障的核心发展路径,才能实现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建筑业发展层面
建筑业改革发展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力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区要加快推进以“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成品化装修、信息化管理”为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提升建筑品质和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建筑产业绿色发展,上述措施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助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期间,要继续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装配式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精益建造”的“四造”体系,以完成建筑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三)企业人才需求层面
随着建筑新业务、新技术、新模式的出现,在装配建造领域、智慧建造领域、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领域、BIM 技术应用领域等,人才需求都十分旺盛。“十四五”规划期间,建筑业转型主要聚焦在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建筑业国际化等方面。建筑业的发展与变革、建筑国际化等迫切需要培养高层次复合技术技能型建筑人才。据测算,到2025 年,装配式建筑技能人才需求量为1444 万人,并且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目前,开设土建工程本科专业的应用型本科学校较少,输出的人才数量有限,建筑业的持续高增长对装配式技术人员、建筑信息技术人员等需求量急剧增加,远远满足不了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多渠道开设职业本科建筑类专业,加大对装配式建筑、BIM等新兴职业本科建筑人才的培养,是保证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职业本科院校建筑类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实现职业本科教育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就是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虽然目前职业本科教育建筑类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在制度机制层面、人才培养定位层面、教学质量层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境。
(一)制度机制层面的困境
2019 年职业本科教育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开设建筑类专业的职业本科试点院校由于缺少成熟的可供参考的典型发展模式,极易出现人才培养定位模糊、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在人才培养设置标准、培养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人才评价体系方面,由于职业本科教育与普通本科、高职专科教育之间在发展路径方面缺少差异性,容易造成职业本科继续沿用高职专科教育的发展模式或者片面强调学术研究、科研成就,课程结构和内容偏理论性,彰显不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3]国家虽然大力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但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缺乏完善的学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职业本科教育的发展。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发展路径已经较完善,在招生模式和评价制度上已经基本成熟,但是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如何考入职业本科院校还缺乏相应的制度明确。另外,优质高职院校转变为职业本科院校缺乏相应的办学质量保障机制,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意愿上更偏向于本科院校的教学与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难以体现职业本科教育的特色和亮点。[4]
(二)人才培养定位层面的困境
职业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向更广泛的职业领域拓展的必然产物,是从职业技术类教育发展而形成的本科教育,是一种新兴的本科教育模式,与普通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职业本科教育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专科和应用型本科教育差异不明显,人才培养目标较模糊,与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衔接存在问题。[5]职业本科与应用本科都属于高等教育本科层次,但两者具有不同的教育属性,虽然在目标上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相同层次上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职业本科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定位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所要达到的目标高度上还存在界定模糊的问题,较难划分两者界限,导致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难度较大,较难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社会功能与教育功能融合发展的需求。[6]另外,职业本科与高职专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上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但是从社会人才分类上来看,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是不同类型的人才,如果区分不清,就不能体现高职专科与职业本科的差异性。
(三)教学质量层面的困境
职业本科教育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地办学,在办学条件、人才引进、教学改革等方面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但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以及实践创新标准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教学质量和教学条件还需进一步优化。作为职业本科教育建设的主体,职业本科教师队伍整体的专业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不高。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力度不足,仍然存在产教供需对接不畅,产教融合模式单一,难以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三教”改革力度不够,“金课”建设目标不明确,难以更好地适应产业的发展。人才培养过程管理不规范,在职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中存在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评价方式单一、过程监控执行力度不足等问题。
三、职业本科院校建筑类人才培养的推进路径
(一)坚持立德树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
职业本科建筑类专业设置始终坚持立新的发展理念,坚持需求导向、服务发展,顺应建筑产业发展的“精细(益)化、信息化、绿色化、工业化”产业变革,对接智慧建造产业岗位群,服务建筑产业现代化需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装配式建筑施工能力以及扎实的建筑信息技术素养的适岗能力强、具备一定职业迁移能力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首先,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充分挖掘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面向现代建筑产业和智能建造行业企业,培养能适应建筑业转型升级需求、理想信念坚定、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其次,系统设计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实践教育类和素质拓展类课程。开好思想政治课、文化基础课、创新创业课、素质拓展课。开齐开足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夯实能支撑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知识基础。开发素质拓展类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人文社科、科学技术、艺术修养等公共选修课,加大选修课和网络课学习资源供给。再次,注重学生能力和素养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践能力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高、品德人格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使用文献、开展小组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他们适应社会变化和接受再教育打好基础。[7]以项目、任务或案例等为载体,结合专业特点,做好课程思政的系统设计,不断充实课程思政内容体系,有机融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管理、服务与育人相统一的原则,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服务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二)坚持类型特色,建立多方共建共管机制
职业本科教育与高职专科教育相比,其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更加深入,学生的技能应用水平应达到更高的层次,能够满足新时期新岗位对专业知识和岗位综合能力的需求,而且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与普通本科教育相比,职业本科更多地体现职业性的特点,注重技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同时,更注重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既具备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变化的能力,又要具备较强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职业发展后劲。职业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要符合本科层次的教育要求,还要能突显职业发展特点。职业本科教育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除了具有高等性外,还具有职业教育的多重特色属性,突出职业性、层次性、应用性、创新性、复合性,是人才培养的行动路径。
另外,还要建立多方共管共建机制。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合作共建新专业、开发新课程、开展订单培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主导建立全国性、行业性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引导企业按岗位总量的一定比例设立学徒岗位。[8]与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深度产教融合,建设智能建造产业学院,与行业协会开展的BIM 技术员、市政造价员等企业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建设教材和专业资源库,实施课程开发。建立专业随产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使专业结构总体趋于合理。通过企业行业提供和自行采集的方式,获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就业信息,并通过网站展示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等建设方案信息。由合作企业提供优秀案例,分享项目开发经验和资料,通过审核与动态更新机制,保证企业案例资源持续更新。
(三)重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职业本科教育建筑类人才培养应以学训赛创、学业导师为主要途径,培养能够适应和胜任新型建筑工程领域的结构设计、工程建造和工程管理(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质量检验检测、建筑信息化技术)等工作岗位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资格标准的三对接,建立符合产业需求、理论和实践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平台—模块—课程”三级课程体系。校企深度合作的智能建造产业学院具有“工程实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生产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四大载体,在此基础上建设“1+X ”和职业本科相融合的教学资源平台。[9]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与和教学内容设置要相对稳定,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符合基本规范,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专业模块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装配式深化设计、专用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和内容处于动态调整中,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未来的就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形成装配式建造技术、BIM 管理等新的专用岗位能力。为推动职业本科建筑人才的创新创业及可持续发展,将“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内容转变为若干课程教学模块,完善学分互认方法,鼓励学生通过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新创业、参加技能竞赛、参与在线学习等方式进行学分互换,打造出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鲜明、结构合理、活力生机的专业课程体系。
为助力职业本科建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职业成长目标的达成,重构教学内容至关重要。对于公共基础课程,应本着服务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合理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任务型课程”。对认知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充分分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合理规划课程内容,开发“项目化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或营造工作场景的情景教学法,拓宽课程的适应面,使教学内容与“岗课赛证”有机融合,及时将企业行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新规范、新案例等纳入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资源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建设在线精品课程,积极探索慕课、翻转课堂、虚拟工厂、VR 技术等教学手段的应用。[10]倡导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突出职业特色,使专业教材能够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更新调整,从而形成动态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学资源体系,努力开展教学设计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语
职业本科教育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与技术操作能力为更高要求的高等职业教育形式,是促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优化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结构、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职业教育社会地位的关键途径。立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构建职业本科教育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加快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改革步伐,培养出更多能适应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复合人才,推动中国建造优化升级,助推现代建筑行业的高质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