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香飘在诗词里
2023-12-23孙丽丽
■ 孙丽丽
去田野剪几株艾草插在门楣上,艾叶青涩的香气不时飘来,顿生怀古之情,这是传统的中国味道。
五月的天明朗如水,五月的记忆是温暖的,因为空气里飘着粽子的清香。这香味从远古传来,一直芬芳在唐诗、宋词、元曲里,还有那更久远的诗经和楚辞中。
唐朝皇帝李隆基的一首端午诗云:“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节的习俗与时令,寥寥数言,勾勒而出,读来颇有意味。“穴枕”是一种空心枕,夏天适用,唐人杜羔之妻赵氏,聪慧能诗,每至端午,便取夜合花放于枕中,并以此花放于酒中让丈夫饮,当时妇女多效之。空心枕中置花,长丝续命,男女皆缠于臂膊,以避灾延寿。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这是南宋词人陆游的《乙卯重五诗》。南宋的端午节,陆游吃了美味两角粽,帽子上插着艾枝以避邪气,按照习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洒在身上,为的是祛病平安,这一天忙到黄昏来临,才坐下来拿起小酒欢快地畅饮。
宋代梅尧臣《端午晚得菖蒲》:“薄暮得菖蒲,犹胜竟日无。我焉能免俗,三揖向尊壶。”在端午节时,作者若无菖蒲浸酒宁肯不饮,当他傍晚得到菖蒲时,喜不自禁地写下此诗。唐代诗人郑谷也写有“诸闹渔歌响,风和角粽香”的诗句,生活一派繁华,渔歌声声,风中飘来粽子的香味。
“榴花角黍斗时新,今日谁家不酒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艾上朱门。”这是宋代诗人戴复古《扬州端午呈赵师》,粽子又叫角黍,古人以芦叶裹黍米,煮熟成尖角之形状,故曰角黍。李时珍《本草纲目》:“古人以葫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诗中较为细致地描述了古人过过端午的情景。
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此句风雅而有品位,宋词清朗,想象力也很丰富,在粽子里加上果品,真是别出心裁,又有小资品味,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清代林苏门则形象地描述了火腿粽,真令人唇间生涎 “一串穿成粽,名传角黍通。豚蒸和粳米,白腻透纤红。”可见古人对粽子非常讲究,果子和肉一并加进,今人为寻它原创风味,为此不惜引经据典。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元代舒頔《小重山·端午》,端午节到来,人们采撷艾蒿、蒲草很是繁忙,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手臂唱歌跳舞。诗人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让我们在苏轼的《浣溪沙》中,换上漂亮的衣服,包上清香十里的粽子,门口挂上菖蒲、艾叶,喝着雄黄酒,让艾香飘过历史,过一个清幽美好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