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泉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研究

2023-12-23吴晓咪

海峡科学 2023年9期
关键词:泉州市高新技术科技成果

吴晓咪

(泉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00)

1 概述

科技成果转化是技术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国内各地科技政策研究的新热点。

近年来,泉州市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力促产业与创新对接加速发展,从专业对接、精细辅导、技术攻关、政策激励等方面发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技术交易日益活跃。2022年,泉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超60%,对比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4.07亿元,实现两年翻一番以上。虽然泉州市技术合同成交额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势头,技术合同成交额迈上了10亿元新台阶,但总量仍然相对较低,与福州(50多亿元)、厦门(110多亿元)总量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2 泉州市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2.1 强化科技成果供给

2.1.1 推动科研平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泉州市突出为产业科技创新“量身定制”,一个主导产业创办至少一个科研创新支撑平台。近年来,先后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合作引进建设18个科研平台,涵盖高端装备、人工智能、微电子与集成电路、时空技术、环保导航与智能传感、新型通信、物联网、新材料等专业领域,辐射服务纺织、服装、制鞋、石油化工、建材、陶瓷、食品、装备制造、纸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和产业,这些科研平台既服务传统产业升级又培育新兴产业,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新兴产业有支撑”,并以此为核心逐步构建完善产业创新链。

2.1.2 建立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机制

泉州市制定出台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增效”方案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推进平台建立健全灵活高效的运营管理机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产业技术研发和供给能力,促进科研平台与企业深入对接,推出更多适合产业应用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企业。2022年,18个与大院名所共建的科研平台与企业合作研发项目226项,服务企业近1300家,提供技术服务和咨询项目达800多项,帮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超260项。

2.1.3 发挥科研平台溢出效应

利用平台技术嫁接、孵化等措施,依托科研平台开展技术招商,引进、孵化企业和项目,新增孵化培育企业,鼓励平台加快建设中试验证基地,支撑技术成果产业化。例如清源创新实验室在众创园区内建设中试基地,解决实验室无需进入化工园区的产业化放大问题。中试基地采取边建设厂房、边开展中试试验的模式有序开展相关工作,已引入年产50t功能型电子粘胶剂项目、千吨级改性聚苯硫醚(PPSSO)纤维中试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精细化学品制备的工业化放大过程研究项目、百吨级的脱硫剂项目等多个试验项目。

2.2 强化科技成果承接转化能力

2.2.1 科技计划和项目支持机制

泉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以产业技术创新为重点,突出应用和转化,在项目申报指南、立项评审指标、项目合同约定均有明确的科技成果应用和转化要求。近年来,泉州市积极改革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实施重大科研专项“揭榜挂帅”机制,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聚焦产业链“卡脖子”技术和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出题、能者答题”,推动解决本市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难题。目前,已立项实施“面向引爆型脉冲功率电容器的集成泄放电阻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面向高效、重载的固废智能分选机器人关键技术开发”等多项市级科技重大专项。

2.2.2 支持企业建设科研机构

支持鼓励已引建科研机构及本市企业积极申报新型研发机构、企业重点实验室等。截至2022年底,泉州市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04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13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5家。企业内设科研机构在承接科技项目转化、研发新产品新工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2.3 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主力军

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企业群体,充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储备库,筛选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并给予重点持续跟踪,加大扶持力度,不断强化梯次培育。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对规模以上企业首次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值提升至规模以上企业标准的给予奖补。2022年,新培育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3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75家。

2.3 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水平

2.3.1 持续提升技术转移服务能力

搭建泉州网上技术市场平台,利用线上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对接。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注重培育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纪人,引导当好供需信息收集“侦察兵”、校(院)企对接“联络员”、成果转移转化“经理人”。目前,泉州拥有省级技术转移机构32家,数量居福建省第二。同时,依托泉州科技大市场、泉州人才发展集团等机构举办初(中)级技术经纪人培训活动,2022年新增技术经纪人400多名。

2.3.2 引导金融资本与科技成果转化对接

积极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配置。政府、国有企业出资成立泉州市科技创新天使基金,基金总规模2亿元。通过回购让利、让渡超额收益、风险补偿等方式加大政府让利力度,引导金融资本投向初创期科技型企业,重点支持新兴战略产业领域,对单个项目的初始投资额最高可达600万元,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培育,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科技创新平台项目与金融资本对接会,推动市属国有企业、基金等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助力科技创新平台加速项目孵化、加快落地成长。

2.3.3 加强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孵化载体

积极建设各类科技众创空间、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加快构建科技企业孵化链条。加强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器管理,开展孵化器、众创空间考核评估,严格执行退出机制,提升科技创新创业孵化服务力。全市累计建有各级孵化众创载体140家,带动孵化培育科技中小微企业,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800多家。

2.4 发挥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效益

2.4.1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保障

制定出台《泉州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意见》,突出对技术需求方及供给方的双向补贴,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主动对接产业,以企业需求、市场为导向,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快泉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对开展技术交易所签订的合同,经技术合同登记机构认定登记备案给予奖励,对输出、吸纳各方技术给予奖励,对依法设立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按促成科技成果在本市转化的技术合同的技术交易额给予奖励。

2.4.2 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券政策

制定出台《泉州市科技创新券管理规定》,对企业购买科技创新服务并经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的,最高可按技术交易额的30%申请创新券,每家企业每年度可申领创新券50万元,已评审入库创新券服务机构42家。

3 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覆盖面小

现行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侧重于通过对技术需求方及供给方的双向补贴促进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缺乏对中试基地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企业开展工业设计、设立异地研发中心等方面的专项政策支持。

3.2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存在明显短板

科技创新具有开放式协同、多样性共生的特征,科技创新生态成为提升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源泉。而泉州整体科创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促进科技成果从研发、小试、中试到产业化的全过程链条存在不少短板,概念验证机构空白,中试机构建设缓慢,检验验证机构和高能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缺乏,亟须聚焦问题导向和产业需求强化科创生态体系布局。

3.3 科技金融体系不健全

泉州市民间产业资本规模大、活力旺,但头部企业不够多、不够强,上市企业少。政府投资基金起步较晚,2022年才成立第一支科创天使投资基金,缺乏科技成果转化与成果转化基金的有效衔接机制。相比福州市、宁德市,新兴民营力量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亟须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和企业上市,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

3.4 高水平科研平台引建难、发展不均衡

一方面,受国家规范高校异地科研机构建设和管理的影响,泉州市与国内高校合作新建科研平台的难度增大,已合作共建的科研平台在设立产业化企业上存在障碍。另一方面,现有科研平台发展不均衡,服务领域主要集中在服装鞋业、机械装备、建材家居、化工新材料等传统产业,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缺少高能级科研平台。

3.5 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投入不足

企业科研创新动力不足,2021年度,泉州市研发投入强度仅1.44%,居福建省第七位,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与福州市(2.27%)、厦门市(3.15%)差距明显;高新技术企业群体数量少,截至2022年底,泉州市高新技术企业2362家,占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比重不到20%,远低于厦门市(3664家)、福州市(3780家)。

4 对策建议

4.1 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

围绕科技成果研发、转化,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鼓励支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中试基地、技术转移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更好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生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将工业设计“卡脖子”重大技术需求纳入“揭榜挂帅”机制,单列评审资助。将工业设计纳入科技创新券扶持范围,支持企业开展工业设计技术合同登记备案,按实际技术交易金额分档给予奖励等。制定支持企业设立研发中心政策,鼓励本市企业到科创资源密集的城市设立异地研发中心,并对符合条件的异地研发中心予以研发投入补助、给予奖励、运营经费补助。

4.2 优化协同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

加强建设集方案设计、工业设计、中试转化、检测验证、技术服务等覆盖全过程的中试服务平台,优化协同高效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建好、用好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泉州分中心、泉州科技大市场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新增培育省级以上技术服务机构、技术经纪人,举办科技成果推介对接等活动,促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技术供需对接[1]。泉州市制造业发达,应重点强化工业设计服务,着力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平台公共服务、产业应用、品牌孵化等能力,形成支撑泉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业设计创新服务体系。

4.3 加强科技金融支持作用

加强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之间协同联动,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与成果转化基金的有效衔接机制。积极引导国有资本、金融资本等向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配置,开展创业孵化项目和早中期科技型企业投资,“投早、投小、投新、投硬”。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对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实行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方式,降低科技创新融资成本与风险。搭建常态化科技成果路演展示平台,与国有企业、大院名所、高等院校等建立“产学研金”科技成果展示路演对接平台,促进大院名所、高等院校最新科研成果与企业、投融资基金等对接,探索“项目+资金+转化”的发展路径[2]。

4.4 加快建好用好科研创新平台

科研机构等科研创新平台是泉州市科技成果的主要源头。一方面,要打破科研创新平台封闭僵化的体制机制,向企业化、市场化经营,搞活科技成果转化源头。可以通过入股、合资等形式直接进入企业成立技术开发部或与企业合建新公司进行合作开发、生产、经营等[3]。另一方面,面向集成电路、新材料、智慧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力争引进建设2~3个支撑能力强的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推动省集成电路创新实验室落地建设。开展科创平台跨领域布局,聚焦产业企业需求,拓展到服务、验证、中试等领域。支持和推动企业、专业机构、行业协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各类研发机构或创新联合体。

4.5 强化创新能力和高质量技术供给

泉州市民营经济发达,民营企业是研发投入、项目实施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转化能力、培育高科技企业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强化研发投入激励,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投入补助、加计扣除、税收减免等支持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优惠政策。聚焦高质量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加强创新主体培育链体系优化建设,对标福州市、厦门市,力争2023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3000家。另一方面,嫁接外部优质科创资源。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中科院系、全国知名高校等科创资源,争取引进更多成熟的科技成果来泉落地转化。探索到一线城市设立飞地孵化基地,借鉴长三角城市做法,由国企在上海、深圳等地购买或租赁大楼,吸引泉州企业设立飞地研发中心,鼓励泉州数字经济园等园区设立“两地双园”。

猜你喜欢

泉州市高新技术科技成果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让老百姓看病不难不贵 泉州市医改确定四个主攻方向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