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数据思维的审计作业模式转型探索
——以大型电网企业为例
2023-12-23广州肖嘉丽
□ 广州 肖嘉丽 等
一、研究背景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疫情进一步影响消费,而电源电网发展不协调,新能源电力相对过剩,存在源网脱节风险。未来的产业转型方向是高技术产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原有的高增长模式下的能源发展逻辑受到挑战,加上“双碳”、“双控”等政策的提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都给电网企业带来了项目投资的风险。外部贸易冲突等引发的贸易禁运和经济制裁、国际产业链受到疫情冲击,以及全球范围流动性泛滥导致的大宗商品价格背离基本面等,导致工业上游煤电等传统能源供给结构性短缺,以及部分地区政府部门在“能耗双控”约束下拉闸限电,给电网企业稳增长、保障电力供应带来挑战。电力需求增长也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电网企业增供扩销压力进一步扩大,导致低效甚至无效投资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企业风险防控第三道防线的内部审计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2022年中国内审协发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22年工作要点》中更是将内部审计在应对风险中的地位与作用作为一项研究重点,体现了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价值。
电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全面深化推进了审计对象的高度信息化。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几乎覆盖所有主营业务,企业内部管理全过程均以信息流、数据流的形式出现,传统的审计对象逐渐向数字化转型。另外,企业内部控制方式和手段由组织控制转为组织控制与程序化控制相结合,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单证、账册等“有形”信息扩大并转换到信息处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完整性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因此,原有审计手段不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客观上要求审计作业模式做出相应调整。为更好地发挥审计经济监督职能,电网企业亟需以数字化转型作为全面深化审计监督的重要引擎和抓手,坚持向信息化要资源、向大数据要效率,将数字化思维贯穿审计全过程,以大数据思维统领审计工作,深度探索数字技术与审计业务有效融合,以匹配企业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审计效能改变。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电网企业级一体化的信息系统全面应用,各业务信息化系统中产生的海量业务数据,仅依赖人工和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对电子化数据开展审计的成果和效率都不理想,无法满足对海量电子数据进行审计的需求。
1.未实现数据的全面整合与高度共享。随着公司企业级信息系统的全面应用,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实现了信息化。企业也在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建成了数据中心、数据仓库、海量准实时平台等数据存储及处理的平台,接入了各业务系统的海量数据。但是数据仍然以分散式主题的形式存储,上层数据应用仍然以烟囱式开展,底层基础数据与上层数据应用之间缺少中台数据汇总层。且现有的数据分析应用以定制化为主,应用服务缺乏灵活性,响应周期长,数据价值难以深入挖掘,需要在数据融合的基础上构建丰富的数据服务产品。需要建设数字化审计应用,推进审计域数据汇总层建设,通过数据汇总层的建设,为数字化审计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及服务。并建立常态化数据分析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数据整合能力。
2.传统审计模式不能满足当前监督要求。目前审计模式主要以现场“一对一”审计为主,依靠审计人员经验对发现问题进行分析。受审计时间、地域分布、人力资源及资金等限制,审计广度、深度有限,未能实现审计全覆盖。疫情的大背景下,也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影响,降低出差频率,现场审计人员规模,进一步要求审计管理部门更多的应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审计效率。运用大数据分析建模技术,建立“集中分析、分散核实”的“远程+现场”数据分析模式,为审前数据分析、现场审计支持提供远程服务,提升数据分析能力是提高审计效率的有效实施路径。
3.未能对经营风险作出快速响应。当前审计发现问题及管理建议一般仅反馈给到被审计单位,而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发现很多问题不是单个单位存在,可能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反馈给到被审计单位,则无法规避企业风险。审计成果以及分析数据未实现有效共享,管理层也无法从宏观层面掌握企业整体的风险情况,容易造成决策层和管理层信息不对称,操作层对风险识别的能力低、响应慢。需要开展多维度业务数据分析和疑点实时监控,及时发出风险预警,让数据可视、实时监控,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4.审计整改周期长效果较弱。在实践中,有的审计对象认为审计报告送达后,此项审计工作已经结束,认识不到位,未将审计整改放在重要位置。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计对象都在同一单位,有碍于熟人、朋友、同事的情面,怕得罪人,有畏难情绪。对审计整改重要性认识不足,审计整改意识弱化甚至缺位,整改不及时、不到位、不彻底,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问题时有发生。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常有滞后现象,不能发挥为组织部门选拔干部提供依据的作用,这种客观事实更加弱化了被审计对象执行整改的意识。审计整改的监督合力尚未有效形成。一项问题的整改可能涉及到多个部门,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和积极行动才能促使问题的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以审计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的综合促改机制。缺乏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整改过程的指导。内部审计部门在下达整改通知书时,往往仅仅罗列审计发现的问题,但对问题如何整改缺乏具体清晰的指导,审计问题貌似整改完毕,其实并未消除风险。“重复整改”无形之中会导致审计资源的浪费,有的问题会因“时过境迁”而增加整改难度,有的会因时间过长而无法整改。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为了主动适应电力改革和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需要,电网企业可以结合应用AI、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建立审计数据分析应用平台,研发智能审计作业装备,全面推广应用“集中分析、分散核实”的“远程+现场”审计模式,将技术、知识、数据等元素应用在审计业务的各个环节,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监督到业务前端,有效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
食用向日葵SH363(内蒙古三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JK601(安徽华夏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试向日葵列当种子:采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西小召乡;供试药剂:植物诱抗剂-IR-18(内蒙古锦苗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1.深化智能审计分析应用。①采集及存储审计数据。抽取营销、财务、基建、生产、物资系统的相关业务数据以及电网审计业务的相关指标,对数据加工、转换、清洗、整合脚本,实现跨系统数据整合和标准化,形成审计数据集市。开展对标准化的数据进行数据主题分析、报表统计以及指标分析。
②应用数据挖掘分析。数字审计应用采用统计学知识、数据库技术、可视化技术、机器学习、各类算法(如K-均值聚类分析、相关分析、K-Sigma异常点检测和箱线图)制定有效数据挖掘分析策略开展异常点检测,从有类别标号的历史数据中推导出区分数据类别的规律,构造分类器,再对新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发现疑点和风险。数据挖掘分析工作原理为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各类算法、归纳推理、可视化技术。
③建立审计规则模型。结合多种数据方法开展审计规则模型建设工作。一是经验性分析,梳理历年审计成果数据,将反复出现的问题特征转化为数据特征,并结合相关数据查询语句建立模型;二是合规性分析,对比法律法规、管理制度与被审计对象的不同类别数据,通过一定的规则筛查异常数据;三是趋势性分析,通过被审计对象不同时间段相关数据作比较性分析,查找规律性或者异常性变动;四是抽样性分析,根据制定的抽样规则和范围,利用抽样数据推断总体特征,提高发现特征问题效率。
④数据分析成果可视化。数据分析成果可视化的主要思想是将复杂的审计数据通过可供使用者所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可视化可以把数据挖掘所获取的知识通过可视化的视觉符号(网络图、树状图、维恩图、坐标等)清晰地进行展示,审计人员可以根据审计目标和评估指标,对可视化的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和评价,总结出有价值和有效的审计知识进行标准化,形成审计经验和线索,用于分析取证以及出具审计报告。
2.实现审计策略自动化管理。审计策略是根据工作目标,将单个或多个审计规则按照工作流程组合起来。专项审计工作可以由一个或者多个策略组成,有的策略还需要重复执行。通过审计策略主题的方式,调动模型库中的模型形成审计策略,按照“审前疑点挖掘、审中同步分析、审后归纳总结”的工作方式为现场作业提供数据分析服务。
①推动审计“关口前移”。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上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及风险,可建立连续在线审计的作业模式和机制,实现“无声审计”。通过对实时获取事物电网运营管理数据进行在线分析与连续性监控,采用科学合理的风险分类和统计方法,建立高效的审计监控预警体系,实现对经营风险问题预警,推动审计方式由事后发现问题变为风险预警。
电网企业审计策略主题分类示例:a.营销域审计:涉及电价电费(包含电量电费、差别电价执行、电费回收情况、电力销售收入明细)、计量运行(包含电能表挂网试运行、电能计量装置购置信息、电能计量再利用)、计量资产(包含低压用户计量装置配置、电能计量器具报废)、客户停电(包含计划停电、客户停电时间)、业扩报装(包含线路台区、档案格、工单抄送块)、用电检查(包含事故、预警调度);b.财务域审计:涉及预算管理(包含预算单据、预算任务、预算科目、预算上报、支付计划)、资金管理(包含资金计划发布、资金支付、资金补款、资金账户交易)、核算管理(包含凭证主记录、凭证附件种类、生成单据、转帐主记录)、成本管理(包含差旅费报销、其他费用报销、专项费用借款、预付款报账、工程报销支付)、报表管理(包含报表任务、报表分类、基础报表明细、报表稽核)、资产价值管理(包含资产目录、折旧及摊销、固定资产、无形资产);c.基建域审计:涉及进度管理(包含开工、进度计划、启动、投产、工程暂停)、造价管理(包含预算批复、年度投资需求、单项工程)、综合管理(包含质量门、基建项目综合、基建工程竣工结算);d.物资域审计:涉及采购管理(包含框架分配、采购计划、采购策略)、需求管控(包含物资特征、物资需求、需求计划)。
②优化审计“坐诊”服务。实现跨领域、多数据的融合,通过开展数据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联性分析,进一步挖掘行业性和趋势性问题,重点研究企业体制机制性问题,为企业的提供全方位、多维度的审计咨询服务,实现审计价值增值。主要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形成预警通知书。预警通知书的主要内容为异常业务的原因排查通知。当数字审计分析平台发现异动业务时,审计部向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和归口管理人员发送预警通知书,反映异常业务的具体内容,要求相关部门对异常情况进行排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反馈排查情况和整改情况。二是发布监控分析报告。根据数字审计分析平台分析结果,向管理层定期发布监控分析报告,主要回顾本阶段企业管理薄弱环节、存在问题集中度和趋势分析,同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建议。三是开展机动式审计。根据数字审计分析平台分析结果,对易发多发的问题启动机动式审计,出具机动式审计报告,及时跟进企业经营管理热点和难点的处理情况,实现闭环管控。
3.推动审计取证工作提速增效。①应用AI完成快速电子取证。审计发现问题的取证来源途径多样,证据载体复杂,现场审计人员可以通过移动作业终端使用一键式扫描、拍照、录音等取证手段,采集视频、语音、图片等文件资料并存储在本机,应用OCR、语音识别再将这些文件资料进行归集整理。
②应用智能关联确定审计依据。在审计取证表编辑界面嵌入审计依据智能检索引擎,当审计人员输入审计问题时,智能检索界面会将审计人员的问题描述与审计问题库中的类似描述问题进行联想匹配,查找与关联最接近的审计依据。审计人员还可以借助我们自主研发的查询工具,对法律法规库进行智能检索和快速浏览学习。
③应用远程技术实现数据共享。随着电网业务的不断扩展,审计人员的移动性、开展审计的机动性、异地审计的频繁性都越来越显著,通过打通内外网交互平台,实现在线远程沟通,在线开展人员访谈、线上取证工作,使审计人员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任何审计工作”。
4.重塑现场审计工作流程。①细化审计作业分工。按照“集中分析、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工作思路。可以建设省级审计数据分析中心作为数据分析的“最强大脑”,组建了“一对多”的后台支持性团队,团队由业务审计专家、计算机技术专家以及电网业务技术专家组成,统一为各现场审计组提供后台数据分析支持。通过“远程+现场”的作业模式,数据分析团队将审计线索和疑点推送至现场审计组,由审计组应用审计作业装备进行核实取证后反馈结果,形成“联动作战”的合力,有效提升了审计精准性和效益性。
②实现作业现场可视化管理。运用移动作业装备实现审计作业由现场主导向远程指导的转变,审计项目管理者可随时与项目组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移动视频通讯,通过视频功能与数据审计中心监控大屏互动应用,对审计项目资源进行定位监控,全面实现审计资源分布、投入、动向监控与监督,或进行远程沟通和协作督导。
③保障被审计单位数据安全。标准化装备为审计人员提供标准化的数据管理途径。网络安全方面,标准化装备通过企业移动作业平台安全控制层的访问隔离、权限控制、接入安全保障等对数据请求进行内外网安全隔离及安全加固。而在硬件安全方面,被审计单位数据资料只会在经过企业安全认证的装备中集中存储和处理,禁止随意拷贝和传播。
四、结语
通过近两年的审计数字化转型探索与实践,我们依托数据审计中心作为数据分析的“最强大脑”,数字化审计平台作为“驾驶舱”,组建了数字化审计专家团队,统一为各现场审计组提供协同作业支持。在今后的研究探索中,我们会进一步加大智能技术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地走技术驱动管理提升之路,为其他供电企业推行数字化审计管理提供了经验借鉴,体现示范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