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质量的思考
2023-12-23安徽宿州张梦希
□ 安徽宿州 张梦希
在我国各项事务管理推进开展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挥了基础功能,通过社会活动的广泛参与,为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提供支持。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事业单位在工作中都存在着粗放管理、运营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资金使用的浪费、管理效率的低下、财经纪律的松弛等多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行政事业单位才应该提高对财会监督工作开展的重视程度,通过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提高监督管理的整体质量。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内涵与意义
1.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内涵。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指的是在构建内外部财会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从而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方面需要通过常态化的、内部监督工作的开展,引导财会人员及时发现单位中可能存在的、与相关制度相背离的情况,并对违规违法的情况进行有力的打击与规避,即通过专项、综合的检查,对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工作中的不足进行改进优化;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发挥财政部门、外部监督力量的重要作用。例如在财会部门监督工作的开展上,相关部门、人员需要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的财务资料,跟进问题整改的实际情况。为了提高财会监督的整体水平,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购买的方式,调动第三方机构参与到财会监督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舆论、群众在监督等方面的作用,以此来拔高自身在社会中的良好形象。
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行政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具有较为显著的特点。首先,行政单位财会监督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严格性,这一监督关系到每个工作人员的行为,需要在规范自身行为、坚决履行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与贪污腐败等现象做严明的抗争。而财会监督则是从外部的约束入手,加强对各种贪污腐败行为、现象的打击力度,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因此,严肃性、严格性不仅是行政单位财会监督的特点,也是其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其次,行政单位财会监督还具有一定的协同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行政单位财会监督不仅需要内部监督体系的支持,同时还需要与社会监督、其他监督体系有机结合、相互协调。这就要求财会监督能够构建完善的体系,发挥不同监督方式的协同作用,并在制度规章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以此来提高财会监督的整体水平。再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还具有有效性的特点,随着我国从严治党、党风建设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对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构建行之有效的财会监督体系,才能真正推进落实“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调动事业单位内管理层、基层职工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为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发挥提供支持。
2.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意义。目前无论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还是财会监督工作的推进都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发表了重要讲话,从党、国家监督体系的构建出发,认为应该在发挥党内监督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财会监督、审计监督”等八大监督体系。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财会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重要构成,这也对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而财会监督工作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作用。首先,财会监督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自身的职责使命。在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运作的过程中,财会监督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推进从严治党、实现治理体系优化的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是我国治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之一,其预算、收支、投资等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更影响了治理工作的开展水平,通过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有助于发掘行政事业单位在具体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助力于其职责使命的履行。其次,财会监督质量的提高能够帮助单位领导层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评估单位内部控制的效果、完善程度等,通过更为专业的测试评价,帮助行政事业单位了解自身在发展中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以此来做好相应的预警及防范工作,为本单位的生存发展保驾护航,将各类风险发生的几率控制到最低。再其次,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还能保证各项资料的完备,为决策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充足的信息数据,避免管理的盲目性。
正因为如此,行政事业单位才应该提高对财会监督的重视程度,通过体系的构建、制度的完善,积极配合开展财会监督工作,提高自身在管理、发展上的整体水平。
二、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步入了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但是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也变得更为复杂。虽然我国初步建立了内外监督的体系,并通过财政监督、财务监督、会计监督这三种监督工作的同步开展,驱动了总体监督效果的提升,但是结合实际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在财会监督中依然存在着“不敢监督、不能监督、不会监督”的问题,阻碍了各项工作的开展。本文就根据当前时代背景,对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归纳。
1.意识匮乏,监督工作受阻。在财会监督开展的过程中,意识是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在属性、职能上就与一般的企业有着明显的差异,长期以来在管理制度的更新上也处于滞后状态,单位的领导作为“一把手”,处于较为绝对的地位,很多决策都是由他们制定,存在着明显的主观性,尤其是在财会监督工作中,相关人员只能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开展事后的基础财务核算。这是因为受到传统管理理念、意识的影响,才造成财会监督工作难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这一工作的系统规划。同时,很多财务人员也没有认识到财会监督的价值,不能给出更为全面合理的财务建议。基本意识的缺乏造成财会监督在执行中重重受阻,行政事业单位出现了款项随意支出等消极被动的情况。
2.监督力量薄弱,缺乏专业人员。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需要从内部入手,通过自我监督,实现这一工作开展的常态化。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一直都将治理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内部监督能力较为薄弱。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与专业人员的匮乏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首先,行政事业单位普遍缺少独立的会计部门、专职的会计人员。部分单位至今未对原有的机构体系进行变革优化,并将财务会计的相关工作归入到了综合类工作之中,由非财务专业人员兼顾,这些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素养并不一致,无法从根本上提高财会监督的整体水平。其次,行政事业单位缺少独立的内审部门、审计人员。由于采取了固有的人员编制体系,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并没有构建独立的审计部门,现有部门依然接受同一领导的管理约束,无法发挥内部财会监督应有的价值作用。除此之外,现有的会计、审计人员也存在着专业知识匮乏的问题,普遍出现职业道德匮乏、业务素质低下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缺乏一定的质疑能力,经常出现不经审核就直接办理付款等情况,对上级的意见、工作唯命是从,这也对财会监督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3.监督程序复杂,缺乏统一标准。在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党中央的持续推进下,近年来行政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步入了全新的阶段。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一直都存在着痛点与难点,这是因为事业单位的工作体系较为复杂,导致财会监督的实际实施开展需要跨越多个不同的等级,对外部监督的专业性、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单位属性的差异、工作内容的不同,造成其监督的标准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区别。即使是在同一性质的单位中,根据其级别的差异,监督的标准、方向都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以一万块的支出款项业务为例,部分事业单位对这笔款项的支出有着明确要求,需要经过多个层级的审批才能完成,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审批流程上则较为简单。之所以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目前我国在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上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标准,这也为监督效率的提高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4.信息管理滞后,系统构建不足。当前我国正处于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阶段,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革新具有推动作用。在财会监督的过程中,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准确性是监督开展的基础,尤其是在定量监督时,需要保持对数据信息搜集、整合的敏锐度,这样才能逐步改善平台不统一、数字来源口径不一致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财会监督的整体水平。虽然我国积极推进了信息技术与财会监督的融合,但是这一工作仍然处于试点的状态,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即使引入了相关的财务管理软件、业务管理软件,但是在功能的使用上仍然较为单一,局限于财务部门的报销、记账、统计等工作上,并没有实现各个部门之间在财会信息上的有效共享,也没有通过专业的业务软件加强对业务信息的分析处理,造成了技术引入与实际应用出现了“两张皮”的情况。
三、新形势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质量的对策建议
财会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我国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治理、服务工作的开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只有做好财会监督工作,才能理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流程,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除此之外,高效的财会监督还能为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从而推动管理等各项工作的稳步开展。对此,在新形势、新背景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更应该提高对财会监督质量提高的重视程度,采取积极有效的手段。
1.提高重视程度,夯实监督体系。要想推进财会监督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内部需加强基本建设,为监督工作的开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对此,单位的管理层需正确看待财会监督等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管理并不是松散的体系,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通过提高管理层的认知,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监督管理系统、相关制度,为监督质量的提升打下基础。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目标应该是明确的,需要对内部情况进行全面的认识、明确的分析,并跟随内外环境、业务活动的变化,对相应的制度体系进行调整优化,保证制度能与单位各项业务流程紧密结合。除此之外,还需要构建财会监督与其它监督制度结合的机制体系,实现日常监督与重点事项监督、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有机结合,理顺监督指标、评价体系等流程,为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筑牢根基。
2.培养专业人员,优化组织架构。为了提高财会监督的效果,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新整合组织架构,保证财会监督的独立性。在此过程中,需要单设自上到下的财会监督机构,由专人开展管理工作,实现监督工作的常态化。组织内部还需要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对现有的内外监督力量进行整合,负责内外监督工作的协调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机构不仅具有监督工作的独立性,还具有执法的独立性,即拥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处罚权,这一权力的行使不会受到任何形式的干扰。
另外,财会监督的质量还与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有着紧密的联系。财会监督本身就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挑选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其中,稳步推进各项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财会监督人员需要从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组织框架中独立出来,采取挂职、轮岗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为基本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另外,还需要强化对现有监督队伍的技能培训,借助自主学习、经验交流等不同形式,提高他们在监督工作上的胜任程度。为了扩充现有的人才队伍,才可以开发财会监督人才的引进机制,通过聘任制吸纳更多优秀的监督人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一定的物质待遇,这样才能满足人才的诉求,带动他们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身于财会监督工作中。
3.构建监督格局,推进闭环监管。在当前的社会格局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会监督在内涵上也变得更为多元化,需在全面推进业财融合的基础上,推进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监督主体要有机贯通、相互协调,监督成果要有效利用,及时纠正偏差,保障监督效能。同时,应充分认识到纪委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映问题,充分发挥财会监督与单位纪委的协同监督作用,全面提高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质量。
从监管环节维度来看,财会监督应做到全流程管理。将财会监督与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等多种监督形式或手段有机结合,通过跨部门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确保内部各部门财会监督的有效实施,提升财会领域综合监管效能。
4.运用信息平台,提高监督技术。在信息技术的推进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工作的开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财务机器人、远程监督以及相关平台技术被广泛运用于事业单位财会监督之中。对此,行政事业单位财会监督的内外开展都需要提高对技术的运用水平,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优势。
我国应抓紧推进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实现具体监督工作与信息化的结合。在此过程中,需要明确监督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注重信息资源与平台功能的共享,并且在构建具体实施机制的基础上,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另外,我国还应该加大对财会监督信息化建设的资金、人力、技术等多个方面的投入。尤其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高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需要将强大的服务器、终端设备作为支持,实现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灵活调用。最后,我国还应该抓紧开发财会监督信息化平台,构建信息共享系统;构建监督信息平台,针对各项监督任务,实施开展动态化、系统性的网络监控,及时纠正财政运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问题,为财会监督效率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结语
在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作的过程中,行之有效的财会监督方式不仅能保持良好的财务秩序,而且能规范财政的运行,甚至能保证单位财务决策得到贯彻执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提高对财会监督的重视程度,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实现现有财政体系的改革,稳步推进财会监督工作的高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