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里海防图

2023-12-22王树连

资源导刊(信息化测绘) 2023年11期
关键词:倭寇海图海防

◎ 王树连

元末明初,我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倭寇的侵扰。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殖民者也相继侵犯广东、福建、澎湖列岛和台湾,海防形势空前严峻。为适应海防建设和整军备战需要,多种海防图应运而生,海防图编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其中,由明代军事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最为著名,该图涵盖广东到辽东的广大沿海地区,继承了中国古代计里画方制图传统,突出了军事要素,成为明代后期及清代前期海防图制作的范例。

海防图的兴起

元朝末年,国势渐衰,倭寇乘机劫掠我沿海地区。明初,倭寇又乘天下未定之机,肆虐我沿海。明太祖朱元璋一面遣使与日本交涉,一面加强海防。洪武年间,明政府先后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东建立一批沿海卫所。永乐、宣德年间,又在直隶、辽东增置一批卫所。据有关资料显示,明朝前期,在沿海地区共建卫所64 个,守御千户所95 个,巡检司733 个,关口6 个,城寨11 个,营堡218 个,墩218 个,台48 个,烽堠733 个。

根据明朝军队的建制,海防线上的兵力在50 万上下。在与日本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明政府实行海禁,加强海防,因此入侵的倭寇屡犯屡败。

到了明朝嘉靖年间,海防设备废弛,舰船破残,倭寇侵扰猖獗,尤以浙江为甚。明政府一方面在江南增筑嘉善、崇德、桐乡、德清、慈溪、奉化、象山等城池30 多座;另一方面招募士兵,训练水军,调整海防体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抗倭战争,其中以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最为著名。这一时期,除了倭寇侵扰明朝海防之外,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的殖民者也相继侵犯我国广东、福建、澎湖列岛和台湾等沿海地区。

明朝的海防形势空前严峻,大规模地整治海防成为明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要务之一。为加强海防建设需要,沿海海域测量受到重视,有志之士绘制了大批海防图籍,明代海防地图编制达到一个高峰。

据史籍记载,明代的海防地图,有著名军事地理学家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论》《筹海图编》《江南经略》中的海防图,有茅元仪所著《武备志》中的多种海防图,有邓钟根据《筹海图编》编辑的《筹海重编》,有董可威根据《万里海防图》摹绘并由徐必达题识的《乾坤一统海防全图》,还有郭人的《两浙海边图》、周伦的《浙东海边图》、俞大猷的《浙海图》、陈习的《苏松海边图》、卢钟的《浙江图》、蔡逢时的《温处海防图略》,以及卜大同的《备倭图记》等。其中,以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论》和《筹海图编》最为著名。

《万里海防图》的编制

《万里海防图》是郑若曾在多年研究基础上,匠心编制的军事地理成果。郑若曾(1503—1570 年),字伯鲁,号开阳,江苏昆山人,出身书香之家,自幼聪明好学,先后得到名师教诲,还经常与归有光、唐顺之、茅坤等学者一起探讨天文、地理、军事、地图等实用学问。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更加肆无忌惮地劫掠我东南沿海。郑若曾认为,抗倭需要地图 ,“不按图籍,不可以知阨塞 ;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有了地图,才能“展卷在目而心划出焉”, “ 海图者其枰(注:棋盘)也,兵者其子也,攻守饵伏者其著也。若非先界文路,则当局者迷,何以辨敌之所下手,而待之以先着乎”。

于是,在兵部职方员外郎唐顺之的鼓励支持下,郑若曾收集资料,编绘了沿海地图《海防一览图》12幅,并附有文字说明。苏州郡守王道行刊刻了这些海防图,并呈送给江浙总督胡宗宪。随即,胡宗宪招郑若曾担任了自己的幕僚。在胡宗宪的支持下,郑若曾在《海防一览图》的基础上,继续编绘从辽东到广东沿海边疆的地图,即《万里海防图》。

《万里海防图》编撰过程中,郑若曾参考了大量图籍,同时注重实际调查。据《筹海图编》所载,郑若曾参阅的图籍达89 种之多,其中有兵部郎中的《天下舆地图》、罗洪先的《广舆图》、钱邦彦的《沿海七边图》20 多种,阅看《海防录》《海道经》等77 种,以及从广东到辽东沿海62 个州府的地方志、朝廷关于倭寇情况的通报。同时,郑若曾亲自乘船到大海上勘察。编写《日本图纂》时,不能到实地调查,他就向有远洋经验的“长年火长(船长)”“擒获倭党”以及被倭寇劫去归来的人、负责管理贡品的官员、外交翻译等人员调查。然后,互相考订,去伪存真,编写出日本的地理情况。

明嘉靖四十年(1561 年)8 月,郑若曾编成了以《万里海防图》为主要内容的《筹海图编》。《筹海图编》取“筹东南之海,以靖倭寇”之意,全书13 卷,洋洋30 万言,图论结合,收编到《武备志》中有8 开纸大小的地图114 幅。

《万里海防图》

《筹海图编》首卷有1 幅《舆地全图》,作为全书的统揽。《沿海山沙图》是最多的种类,共有72 幅,图上详细绘制了从广东(11幅)、福建(9 幅)、浙江(21 幅)、江苏(8 幅)、山东(18 幅)到辽东(5 幅)沿海一线的海防设施,包括卫所、堡寨、烽堠、巡检司等,以及沿海岛礁等概略地形。卷二,绘有《日本国图》《日本入寇图》各1 幅,详细描绘了倭寇来犯的路线,在17 处重要地点还进行了标注。卷三,绘有广东沿海总图、广州府图、雷州府图、高州府图、惠州府图、潮州府图各1 幅,以及广东兵防官考、广东倭变记、广东事宜。卷四,绘有福建沿海总图、漳州府图、泉州府图、兴化府图、福州府图、福宁州图各1 幅,以及福建兵防官考、福建倭变记、福建事宜。卷五,载全浙沿海总图及温州、台州、宁波、绍兴、杭州、嘉兴府图各1 幅,以及浙江兵防官考、浙江倭变记、浙江事宜。卷六,绘有直隶沿海总图及松江、苏州、镇江、常州、扬州、淮安府图各1 幅。卷七,描述了山东沿海总图、登州府图、莱州府图各1 幅;辽阳总图及右屯卫、义州卫、中左屯卫、宁远卫、前屯卫、盖州卫、复州卫、金州卫图各1 幅。卷八,记载明嘉靖以来倭寇入侵的编年表,以及倭寇入侵经过的图谱。卷九,载胜利抗击倭寇的战役。可以说,《筹海图编》及其多种海防图是部署海防和谋划御敌的重要依据。

《万里海防图》(局部,明代摹绘绢本)

《筹海图编》是全面描述中国海防形势的著名图籍。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江西军务的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胡宗宪对此图编十分推崇,并为此图编作序言,题写书名。他在《万里海防图》题注中称 :“图以志形胜,编以纪经略,”“自岭南到辽左,计里辨方八千五百多里,沿海山沙险厄延袤之形,盗踪分合入寇径路,以及哨守应援、水陆攻战之具,无微不核,无细不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筹海图编》经过校订后,付诸刻印。

《万里海防图》浅议

在明代编制的海防图籍中,《万里海防图》居于首位,代表了明代海防图制作的高水平。该图继承了中国古代制图传统,采用计里画方法,每方百里,彩色绘制,后世的摹绘本亦多为彩绘,而刊刻本则为墨绘,略去了方格网。

最早的《万里海防图》刻本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北京图书馆有收藏。学者唐锡仁、杨文衡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地学卷》中称:“《万里海防图》图幅采用‘一’字展开式,原绘本均有画方,今《筹海图编》刻本和《郑开阳杂著》抄本等将画的位置都居上方,陆地居下方。郑若曾编绘的《万里海防图》在明代的海防图籍中居首要地位,影响很大,后来海防图籍中的地图,多以他的海防图为蓝本。”

刊刻留存下来的《万里海防图》没有固定方位。其中《沿海山沙图》都是以图的上方表示水域,图的下方表示陆地。这种制图方向可能表明制图主体是用守卫海防的将士的眼光标定的,即地图面向防御的方向,面向敌人来犯的方向。也有一些地图是通常的上北下南方向,比如,在广东和福建部分地区,海洋在大陆的南方,所以地图的下方是海洋,上方是陆地;到了浙江,东面是海洋,西面是陆地,所以地图的右面是海洋,左面是陆地。

郑若曾在《万里海防图》说明中指出:“海图以沿海险要为重”,广东、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诸郡正东、正南、东南所向之不同,非曰一字同向也。 故但标识其大要,以见立身中国,而经略夫外裔,盖推移之活机也”。这说明,海图的内容是沿海的军事险要,海图的方向是立足中国的海岸走向,据此可以灵活地推导与外国的方位关系。

后世看到,刻印的《筹海图编》中的海图不拘于固定比例尺。事实上,《万里海防图》原来是计里画方,是采用了固定比例尺的。胡宗宪说,原图“计里辨方八千五百多里”,《万里海防图》第一幅明确注明“原图每方百里”。 但在刻印时,受页面的限制(一律8 开纸大小),不论所绘地域大小,都要放在等大的图幅上,这不仅需要对图上要素进行大刀阔斧的取舍,也决定了在不同图面上使用的比例尺是不一样的。因此,《武备志》收录的《筹海图编》中的《万里海防图》(即《沿海山沙图》),包括8 开纸大小的地图114 幅。此外,图上放大表示了军事要素,比如海防设施、驻防地点、沿海州县、卫所的治所等,突出了海防图的军事用途。

《万里海防图》及其图说实用特色明显。图上有多处注释,言简意赅地描述了军事地理、兵要内容,如“龙门港为钦州南咽喉”“番舶多在两家滩乃遂石,二县要害宜严守”“琼,四面环海,东西广九百里,南北一千一百四十里……海口咸置烽堠瞭戍,然黎防之制,琼澄、临、乐、文、定诸地,旧置管戍久驰。近嘉靖辛丑之乱,讨平珠崖,设参将而险终”。在图说中,郑若曾对海洋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解说,内容包括海域地形、海洋水文、气象气候、港口、航道、针经、海塘、渔场、盐场等,并且深入研究了海洋环境与军事行动的关系。

郑若曾从历史记载中发现,倭寇来犯与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即清明和重阳之后东北季风盛行的时候,常常是倭寇入侵之时。他在《筹海图编》中指出:“大抵倭舶之来,恒在清明之后。前乎此,风侯不常,届期方有东北风,多日而不变也。过五月,风自南来,倭不利于行矣。重阳后,风亦有东北者。过十月,风自西北来,亦非倭所利矣。故防者以三、四、五月为大泛,九、十月为小泛。”同时,水文因素也可以成为谋划抗倭的依据,在通过大量研究潮汐、风浪、水深、水质、流速等水文要素后,郑若曾指出:“海沿山清泉,宜断贼汲,防海要策也。”

《浙江沿海图》(局部)

《万里海防图》开明代海防图制作的先声,之后海防图的制作多以《万里海防图》为蓝本。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董可威摹绘了《万里海防图》,此彩绘绢本共10 幅,每幅为170cm×60.5cm,可拼接成170cm×605cm 的长卷,被命名为《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1605 年南京吏部郎中徐必达为此题识。《乾坤一统海防全图》画工精细,线条光滑,以淡黄色为基调,山脉蓝色,河流赭色,陆地黄色,陆地部分计里画方,沿海军事设施与驻防情况标示详细。

此外,北京图书馆所存《全海图注》也是根据《万里海防图》绘制的沿海布防图,是比较典型的军事布防地图。该图由明大中丞宋公编辑,李化龙在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作序。该图纵30.6cm,横309.3cm,折叠成册,折宽11.4cm,描绘了从渤海到广东的沿海地区。图上沿海地形、岛礁、州府以及军事卫所、巡司等一一标绘出来。明万历年间,宋应昌仿郑若曾的《万里海防图》绘制了《全海图注》,现藏于北京图书馆。而《浙江沿海图》则采自《全海图注》。

综上所述,这些海防图籍充分说明了郑若曾编制的《万里海防图》影响之深远。

猜你喜欢

倭寇海图海防
吴大昕:《海商、海盗、倭
——明代嘉靖大倭寇的形象》
巧借潮水灭倭寇
大明王朝1555,倭寇打到了南京城下
纸海图AI小改正制作模式探讨
少林功夫拳(三)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点亮兵书——《筹海图编》《海防图论》
电子海图在内河船舶综合导航系统中的应用探讨
从明朝倭寇的特点看倭寇的历史地位
沈葆桢近代海防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