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脚儿
2023-12-22
我的村庄让庄铺拉脚儿也叫拉套子,拉偏套,拉帮套也是,可有贬义,指在丧夫寡妇家落户帮其拉家带口者,作家周立波先生在长篇小说《暴风骤雨》中说到过,柳青先生在长篇小说《创业史》中描述过,辞典中说拉脚儿即是给车夫帮拉车儿,但车夫有人驾辕独拉者,还有套马套驴者,坐车上一扬鞭牲口拉着走的一种,这个也叫车夫,名叫赶马车的。
有些亲历亲见性,那时候在60年代或70年代,肥城高余、查庄、隆庄,国庄等十几个地方出了国家煤矿,平阴县也凑热窝在高余弄出了自己的县煤矿,至今还干着,确实红火过大陈张子,就这样,农民柴不够烧的,长清南部,平阴北部,聊城东阿,梁山,齐河等地都上矿上去拉炭,这就形成了一个运输大军,肥城有路经分水岭的,有路过安城大官小官庄的,还有从北而来的运货物的,坡多崖多,从让庄铺西南一溜大上坡,一人拉一千多斤货物,真是一步一喘,气喘不已,有人扯闲淡说拉车夫人像那蒜苔杆儿,可见其苦,这样就非得顾拉脚儿的不可。
那时1斤酱油0.15元,1斤盐0.14元,1斤煤油0.30元,我们庄是全县先进点,一个劳力一天才挣0.5元,这种情况下,谁不多挣两毛呀!于是就有了雇拉脚儿的,也就是拉边套去,拿3至4米的绳子,一边巧挽个套圆,套看上,再套肩上一个U型垫肩,另一头拴或挂地排车前一边车钩上,从庄里拉到进县城五里桥往西点0.30元,拉到分水岭才0.5元钱,拉到即付款。
这种拉脚儿在平阴形成一个队伍,在山五岭、长清杏坡岭,安城小官庄大漫坡都有拉脚的。南栾湾有个叫王河儿的,人是老实疙瘩头,拉脚到五里桥,人家给他00.4元,他不要,他说,俺娘说来,叫俺要3毛钱都行!多了俺娘好揍俺!
70年代中期,我的故鄉搞起了副业,有编筐编篓编席的,有送麦稭的,有往回拉炭什么的,那时赶上星期天,队长就叫我去拉脚,拿根麻绳,去我庄劳力车上去拉套子,记得只给记2分工,10分才5角钱,记得给王大爷徐大爷等八九个人拉过脚儿,送过麦瓤子到过长清孝里,那是一站,到地方他们进小餐馆烩炒个干粮,饼子或窝窝头自己拿的,借个锅使一下,撩上点油,搁上点盐,一个热锅就建一肚子,下大力吃得多,黑干粮吃5至6个哩。拉车拉套子真不轻松,大冬天只穿单裤单褂子还大汗淋漓,热气腾腾,下的牛马力,吃的粗糙食,不容易,我父亲也拉过脚,他瘦小,却不惜力气,狠子大爷说,俺兄弟死下力,平路上照常使大劲,车夫只须空驾辕,车就紧走,因此都抢他当拉头。噢,又想起来了,拉套子也叫拉头呀,那时批判“只顾低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真可笑,人力车夫哪有昂头看天的呀!拉的车那叫地排子车,车长约3-60米,宽2米,车把短些,车盘上有两个车挡板,,长约2米,后有两车尾,若下大坡即仰起车把使车尾抵地留速,大高崖子即用单肩扛一车把,倒步向向后,不时看身后,这当然是超载车,装麦瓤子时两边需各横插两根木棍再竖插四根木棍,一边两根,后边用牛套钢丝绳煞捆,垛很高,拉两千多斤,人拉套子不行,就套上黄牛送上坡去。有时八九辆车就先停住几辆,两辆车搁伙送一辆车,走s型上坡,这就叫“盘车上路”,这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这个地排车在那时一个大队才十几辆,八九十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了,到了这几年才被淘汰了,换成了农用电动车或拖拉机或汽车,而地排子车在农村确实负载了大重量,下过大力气,运粪土运庄稼等,80年代接送媳妇也用这个地排子车呀!我老家就有一辆老地排子车,搬楼上去用不着就送人了,我看过他好多次,我用它拉麦子、玉米等,心里很疼得慌。
历史车轮不可阻挡,拉车夫人和拉脚儿都成了过去下死力下苦力的一个符号,已经消失了,那就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