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事必”与“是必”

2023-12-22赵建军

关键词:梁凤仪用例语气

赵建军

(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 300071)

现代汉语中,与“势必”和“是必”这两个词相比,“事必”作为词来讲,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其具体意义和用法也很少被人所关注。但是,通过对各类语料库进行检索,我们会发现:有关“事必”的用例也不少,且用法相对较丰富。如:

(1)在这种情况下,要等国家计划下来再干,事必错过许多机遇,大大推迟经济起飞的时间,怎么办?(《福建日报》,1992 年03月05日)

(2)对此,我的体会是:敢于正视,敢于触及,知难而进,事必有成。(《人民日报》,1999年03月23日)

(3)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民兵工作,事必造成国防后备力量薄弱,使民兵预备役无法执行应急任务。(《人民日报》,1999年04月29日)

(4)工程转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近来日见增多,事必称“工程”似乎成了时髦。(《人民日报》,2001年12月04日)

(5)否则,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没有广泛的民意做基础,法令很难执行。(《人民日报》,2000 年03月01日)

(6)谋一域,当谋全局,谋全局,必重人才。“事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人民日报》,2003年07月10日)

(7)黄炎培先生指出:治学、做事、为人“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人民日报》,2014年01月24日)

(8)候选人抢不到眼球,就代表没戏,蔡英文竟然主动放弃露脸机会?事必有因。(《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09日)

通过对各家报纸中“事必”的使用情况加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它的词性和用法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类:在(2)、(5)、(6)、(7)、(8)这些例句中,“事必”可理解为“事情一定(会)”,记为“事必1”;在(1)、(3)、(4)这些句子中“事必”可理解为“一定会,一定是”,记为“事必2”。从意义上来看,二者似乎没有很大区别,都用来表示推测;从结构上来看,“事必1”是一个主谓短语,“事”作主语,“必”作谓语;而“事必2”已被当作一个词,其中,“事”作为“事情”的意义已经脱落,与“必”融合为一个词,在句中作状语,常用在条件句或假设句中。

鉴于这样的事实,笔者在各权威大字典和词典中对“事必”一词进行了相关查阅,发现绝大多数字典或词典都没有将“事必”作为词的用法收录进去,如《汉语大字典》[1]、《现代汉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3]、《大辞典》[4]、《辞源合订本》[5]、《现代汉语规范用法大词典》[6];只有《中华大辞林》[7]、《近代汉语词典》[8]将“事必”作为词收录进去了。在《中华大辞林》[7](P1948)中,解释为“事必:(港)一定。”在《近代汉语词典》[8](P1956)中,解释为“事必:务必。”显然,这两种解释分别指出了“事必”的两种不同用法。同时,笔者注意到,与“事必”读音相似、用法相近的“是必”和“势必”,他们都被《现代汉语大词典》[2]、《汉语大词典》[3]、《中华大辞林》[7]和《近代汉语词典》[8]同时收录,而其他字典或词典多数却只收录了“势必”,而未收录“是必”。可见,“是必”和“事必”作为词的用法还是存在一定的争议。再者,他们仅仅是读音相同吗?二者之间是否有某种联系呢?带着这样的疑惑,笔者结合汉籍电子文献资料库、BCC 语料库和CCL 语料库,从历时和共时层面,试图对“事必”和“是必”之间的渊源、发展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的描写和梳理,并分析了他们作为词来说语用衰退的原因。

一、“事必”和“是必”的历时发展

在现代汉语中,“事必”和“是必”在读音上完全相同,那么,在用法上是否也呈现出一定的联系和区别呢?本节借助语料库,从历时发展的角度,重点梳理了“事必”和“是必”的演变历程。

(一)“事必”的历时演变 先秦时期,“事”与“必”各自都是独立的语素,可以单用;“事”可以作动词或名词;“必”可以作动词,副词或连词。在这里,我们主要看一下“事”作名词和“必”作副词的用法。

(9)今日之事,不过六步七步,乃止齐焉,夫子勉哉!(《尚书·周书·牧誓》)

(10)大夫废其事,终身不仕, 死以士礼葬之。(《礼记·王制》)

(11)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12)取五甲五兵,曰:“置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记。”(《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衍)

(13)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史记·张仪传》诠)

(14)舅没则姑老,冢妇所祭祀宾客,每事必请于姑。(《礼记·内则》)

很明显,在例(9)和例(10)中,“事”都用作名词,是特指,分别指代姬发与商纣王作战、做官之事。在例(11)和例(12)中,“必”都当作副词用,前者是表示说话者的主观意志,可译为“一定会;一定要”;而后者是表推测,可译为“一定是”。在例(13)中,“必”当作动词用,可译为“保证”。在例(14)中,“事”和“必”放在一起连用,但是名词“事”前用“每”来修饰,说明“事必”在这里是短语,只是“每事”与“必”连用,是主谓结构。自此之后,“事必”连用一直被当作短语。很明显,现代汉语中“事必1”的用法正是继承了古代汉语中“事必”作为词组的用法。那么,“事必2”的用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通过检索,我们发现有一个例句中“事必”的用法非常特别,均不属于以上两种用法之一,具体如下:

(15)友曰:“我要汝父,事必相见。”即便出來,共相慰问。(《敦煌变文集·只园因由记》)

在这句话中,“事必”不能分析为主谓短语,而是整体作为一个副词,用来修饰“相见”,表必要语气,可以翻译为“务必”。这与现代汉语中“事必2”的用法也很不一致,我们把它标记为“事必3”。那么,“事必2”的用法是从何而来呢?表必要语气的“事必3”为什么没有留存到现代汉语呢?通过语料库检索,笔者发现,“事必2”和“事必3”作为词的两种用法均是受到了“是必”的影响。下文,我们将对“是必”的历时发展进行全面的梳理。

(二)“是必”的历时发展 语素“是”和“必”最早结合在一起,是在先秦时期,具体用例如下:

(16)今哀骀它未言而信,无功而亲,使人授己国,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庄子·内篇》)

(17)温伯雪子曰:“往也蕲见我,今也又蕲见我,是必有以振我也。”(《庄子·内篇》)

在以上两个例句中,“是”为指示代词,在例(16)中指代上文出现的“哀骀它”;在例(17)中指代那些想见温伯雪子的人。在这两个例句中,语素“是”和“必”虽然在一起并用,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当作一个词。据张晓传分析,“至迟在唐中期‘是必’就已经凝固为一个词了。这比《汉语大词典》收录的词条要早得多。”[9]根据这个线索,我们在宋元时期的一些作品中确实找到了很多有关“是必”作为词的用例。具体用例如下:

(18)叔叔是必搬来家里住。(《水浒传》第二十四回)

(19)哥哥去清风寨,回来是必再到山寨相会几时。(《水浒传》第三十二回))

(20)明日到地了时,是必揭取林冲脸上金印回来做表证。(《水浒传》第八回))

(21)父亲你是必早些儿回来。(《鸳鸯被·楔子》)

(22)风呵,你是必听我分付来。(《李云英风送梧桐叶》第二折)

在以上这五个例句中,“是必”显然已是词,用作语气副词,修饰动词,相当于“务必,必须”。很明显,这一用法正好与“事必3”的用法类似。

再看“是”与“事”之间的关系。《古书虚词通解》[10](P635)对“事”的第五个解释为“犹是也。‘事’训是,犹之训是也。”并举例,“则事以众强,(姚本如是,鲍本“事”作是,是以意改。)适罢寡也。(《齐策五》)”可见,二者是可以互训的。另一方面,“是”“事”在音韵地位上都属于止摄,根据《中原音韵》,它们都属于支思韵去声,这也为二者互训提供了语音上的可能性。所以,我认为:表必要语气的“事必3”其实就是“是必”中“事”与“是”互用的结果。

那么,表推测语气的“事必2”的用法又是从哪里来呢?张晓传也明确指出,“是必”一词发展到清代时,出现了新的词义,表肯定推测,往后一直沿用。[9]例如:

(23)首座领着一班和尚来禀老和尚道:“这人留在禅林里,是必要坏了清规,求老和尚赶他去。”(《儒林外史》第三十八回)

(24)晚生来了两个月,瞧着宝二爷的人品学业,是必要大成的。(《红楼梦》第八十三回)

在例(23)和例(24)中,“是必”都是表推测语气,可译为“一定会;一定要”。至此,结合前面“事”与“是”在语音和语义上的关系,我们可以推断:表推测语气的“事必2”极有可能也是受此影响,孳生出了这个用法。

结合以上对“事必”与“是必”的分析,我们认为,“事必”作为词的两种用法(表必要语气和表推测语气)都是受到了“是必”的影响,可以将二者的关系概括如图1:

图1 “是必”与“事必”关系图

二、“是必”与“事必”的使用情况

既然“是必”与“事必”的用法有如此多的联系,那么,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是否完全一样呢?笔者结合BBC 语料库中多领域、文学和对话三种不同文体,对国内最具权威同时也是汉语言使用典范的《人民日报》进行了详细检索,从而作出了他们作为词的使用情况图表,具体如表1。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多领域指的是国内各类学术期刊;文学指的是国内各类文学作品;对话主要指的是新浪微博,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平行语料库,语料内容相互独立,且互不交叉,几乎涵盖了常见的几种体裁,从而保证了统计结果的全面性,使得统计结果更具说服力。

表1 “事必”和“是必”在不同体裁中的使用情况

从表1 的数据可以看出,在人民日报中,“事”和“必”同时出现的用例是368 例,相比之下,“是”和“必”同时出现的用例相对较多,为16073例;但是,它们被作为词使用的次数少之又少。具体如下:“事必”作为词的用法有3个用例,“是必”作为词的用法,也仅有14 个用例,所占比例分别为0.8%、0.1%。可见,二者作为词的使用频率均很低,都不到百分之一;在“多领域”中,“事必”作为短语出现1340 次,作为词出现24次,其中,22次被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用在各类小说中,剩余2次分别出现在科技文献和文汇报中,而“是必”作为短语共出现998 次,作为词只出现2 次,均在梁凤仪和黄鹰的小说中;在“文学”作品中,“事必”作为短语出现133 次,作为词却是0 次,“是必”作为短语出现1211 次,作为词共出现8 次,分别出现在老舍和沈从文等的文学作品中;在“对话”中,我们均未发现一例有关“事必”和“是必”被当作词的用法。

不难发现:一方面,“事必”和“是必”作为词来讲,使用频率都很低,分别为27 次和24 次;另一方面,就使用体裁来说,“事必”常用于香港小说中,而“是必”多用于内地文学作品中;同时,就报纸而言,“是必”的使用次数相对较多,而“事必”却较少。笔者认为,由于“事”与“是”读音相同,在语流中很难区分,所以在口语中不用;而在报纸中“是必”的大量使用,可能是受到了内地文学作品的影响。

随后,笔者对不同体裁中“事必2/3”与“是必2/3”的两个用法分别作了统计,具体使用具体如表2。这里,“事必2”和“是必2”表推测语气,义为“一定会,一定要”;“事必3”和“是必3”表必要语气,义为“务必,必须(要)”。

表2 “事必2/3”“是必2/3”在不同体裁中的使用情况

从表2 中“事必2/3”和“是必2/3”的使用分布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事必2/3”还是“是必2/3”,在对话中的使用次数均为0 次;“是必2”和“是必3”多用于人民日报和内地文学作品中,两种用法分布相当;而“事必2/3”的两种用法多用于香港小说中,在人民日报中仅用了表推测语气的用法,在文学作品中“事必”却没有被当作词来使用。可以看出,就使用频次和所出现的体裁来说,“事必2”和“事必3”、“是必2”和“是必3”都呈现出很大程度上的不同,那么,他们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分布上又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呢?下文我们将结合不同体裁中的不同用例进行详细探讨。

三、“事必”与“是必”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分析

“事必”和“是必”作为词来说,均有两种用法:表推测语气和必要语气,分别记作“事必2”“是必2”和“事必3”“是必3”。本节主要从语义特征和句法分析两个句度,结合语料库的实例,对他们的不同用法进行了深层次剖析。

(一)“事必2”与“是必2”的用例分析 以下是“事必”与“是必”作为推测语气用法,在不同体裁中的例句如下:

(25)在这种情况下,要等国家计划下来再干,事必错过许多机遇,大大推迟经济起飞的时间,怎么办?(《福建日报》,1992 年03月05日)

(26)如果企业为了自身经济效益而忽视企业民兵工作,事必造成国防后备力量薄弱,使民兵预备役无法执行应急任务。(《人民日报》,1999年04月29日)

(27)工程转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近来日见增多,事必称“工程”似乎成了时髦。(《人民日报》,2001 年12 月04日)

(28)心念一转,淡然笑道:“咱们此去血池,事必经过甚多凶险,这两人武功不弱,如能携带他们同行,当可获得不少助力。(卧龙生《绛雪玄霜》第四十回)

(29)事必要说了叫人听着难过的话,才肯收科的。如不画蛇添足,惺惺作态,就不是家姑的正常行径了。(梁凤仪《风云变》第三章)

(30)“将来的战斗的青年,倘在类似的境遇中,能偶然看见这纪录,我想是必能开颜一笑,更明白所谓敌人者是怎样的东西的。”(《人民日报》,1972年07月24日)

(31)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人民日报》,1981年08月19日)

(32)萧七道:“若换上前辈出马,是必一刀一个,杀得更爽快!”(黄鹰《罗刹女》第四十一章)

(33)可惜太后老佛爷早已作古,如果健在,我叩阍献芹,推想是必可以得赏某种顶戴花翎的殊荣的。(《人民日报》,1998 年02月06日)

(34)美军竟不惜对准居民区使用“碉堡克星”重磅炸弹,看来美国是必欲置萨达姆父子于死地而后快。(《人民日报》,2003 年04月09日)

(35)是必会偷偷逃出文城,而一定和日本人较量个高低的。石队长是唐连长第二!(老舍《火葬》第二十九节)

综合所有语料来看,我们试着从语义特征、组合搭配、句法分布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从语义特征来看,“事必2”与“是必2”都是表示说话人对某种事件、情况、性质状态或数量不太肯定,只是一种大致的判断或推测。这种推测在句中可以找到相关线索,它们要么用于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如“要等……”“如果……”“若……”;要么会与一些表示不确定性的词或心理动词连用,如“似乎”“想”“推想”“看来”;这些词的共同特点是表示对未然情况的推测,这正好与“事必2”和“是必2”的推测语气相吻合,从而起到了加强推测语气的作用。

从组合搭配来看,它们多与双音节动词词组如“错过”“造成”“经过”“涉及”连用。正如杨荣祥所说,“在句法结构中,单音节副词选择一个单音节被饰成分,二者可以构成一个临时的标准音步,而双音节副词如果选择一个单音节被饰成分,就有可能构成一个“2+1”的不好的韵律结构。所以,双音节副词总是倾向于选择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被饰成分,有些双音节副词后面绝对不能是光杆单音节成分。”[11](P207)从韵律结构上来看,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它们后边的动词词组多是双音节了。同时,它们还经常与能愿动词和心理动词搭配使用。邢福义指出“能愿动词表示行为或状况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如:‘能、会、能够、可能、可以’等,表示可能性;‘应、应该、应当、要’等表示必要性;‘愿、愿意、肯、敢、要’等,表示意愿性。”[12](P270)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它们与表可能性的“能”“会”“可以”和表意愿性的“要”配合使用的频率比较多,与表必要性的能愿动词连用的情况很少见。笔者认为,这与它们所表达的推测语气有很大关系。

从句法分布来看,“事必2”与“是必2”主要位于复句前句句首或句中动词前边,有时也可用在主谓之间。杨荣祥指出“能够修饰S 的副词不多,只有表示确认强调语气、不定推测语气的语气副词和少数表突发短时、不定时的时间副词。”[11](P202)可见,之所以可以出现在句首,很大情况下是因为它们具有表推测的语气。另外,王健慈、王健昆也提出“副词的句法辖域是指副词在语法平面上所修饰的词语范围。”[13]因此,就句法辖域来说,如果它们位于句首时,所管辖的范围应该是整个复句或分句;如果用于句中时,管辖的应该是后边的核心谓语。

(二)“事必3”与“是必3”的用例分析

(36)正天这人是老树枯柴,乔园之内事必有个小煞星克着他一点点才好!(梁凤仪《豪门惊梦》第四章)

(37)让她再睡那么五分钟,就事必要推醒她,一同上学去了,我这妹子从来赖床爱睡!(梁凤仪《风云变》第十六章)

(38)杜青云至死不渝地爱着他那位青梅竹马的陆湘灵,为她的被迫沦落风尘而讨回一个公道,事必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向当年害惨了陆家的江尚贤报复。(梁凤仪《九重恩怨》第二章)

(39)为什么人家事必要把自己的大方与慷慨磨损至白骨嶙峋,了无余剩,才肯收手,非逼得人心灰意冷,鸣金收兵而后已?(梁凤仪《弄雪》第五章)

(40)想了想,又因陶逸初不喜欢吃西餐,中式晚饭又事必要有新鲜汤水,他对罐头汤深恶痛绝,于是于彤又只好多拿了一盒鸡肝鸡肾用来做汤。(梁凤仪《弄雪》第一章)

(41)我们的政府是在领导这些机关负责保证我们的健康,所以这些记录是必得保留,以便随时检查的。(《人民日报》,1950 年04月18日)

(42)我们无论怎样,是必以最紧张的努力,急起直追的。没有任何理由,可允许自己有丝毫的骄傲自满。(《人民日报》,1956年02月28日)

(43)但是,如果按照他的逻辑推论,他却是必得承认这一点的——假使不愿意违背自己的逻辑的话。(《人民日报》,1959年04月13日)

(44)这些楼台房舍,是必要界划的。一点儿不留神,栏杆也歪了,柱子也塌了。(《人民日报》,1981年08月19日)

以上是一些表必要语气用法的“是必3”与“事必3”的相关用例。从语义特征来看,都表示说话人态度非常坚决,语气非常确定。从组合搭配上来看,笔者通过统计发现,22个用例中,有13个用例后接的是“要”,有3 个用例后跟的是“得”,可以看出,“要”和“得”都是表必要性的能愿动词,在句中起着加强语气的作用。同时,就被饰成分的肯定与否定形式的选择而言,很明显,它们不与表示否定性质的副词连用。从句法位置上来看,二者都是多用于句中,不能用于句首。

四、“事必”与“是必”语用衰退的原因

“是必”和“事必”作为双音节词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和整个汉语词汇的普遍双音节化相适应的。如今,它们作为词都已经几乎不用,原因可能主要是:

一方面,在结构自身内部,语素“是”“事”与“必”的融合性①比较弱,主要体现在它们各自都有较为自由的游离性。就拿“必”来说,我们可以找到很多有关它的语气副词,比如“必须”“务必”“必定”“必然”“势必”等,可以看出“必”的游离性非常强;同时,以上这些副词之所以保留到现在,是因为这些组合中,除“必”之外的另一个语素游离性相对较弱,所以整个结构更容易融合在一起。而在“是必”和“事必”结构中,“是”和“事”的游离性非常强,二者经常被当作单音节词使用,所以它们与“必”的融合性就相对较弱。这可能是导致它们最后无法成词的直接原因。

另一方面,董秀芳指出双音化的限制条件和机制就是:“组成部分必须是单音节的”“组成部分必须在线性顺序上贴近”“语义上要有一定改造”“使用频率高”。[14](P37)石毓智也指出,“在双音化趋势的作用下,两个高频率紧邻出现的单音节词就可能经过重新分析而削弱或者丧失其间的词汇边界,结合成一个双音节的语言单位”。[15]通过对“是必”与“事必”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是”“事”和“必”都是单音节,在线性顺序上也很贴近,在语义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造,但是改造程度很低,再加上使用频率也很低,这两方面的因素也就更加阻碍了“是必”和“事必”作为双音词的凝固和传播。

最后,就语言内部系统而言,杨荣祥强调“新词的不断产生和旧词的不断被淘汰,这是汉语词汇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自我规范的最基本事实。”[14](P39)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表推测语气和表必要语气的双音节语气副词非常多,所以,出于语言使用的简洁性原则,口语性或书面性更强的词就有可能从中胜出,反之,就会被淘汰。就语用交际来说,“事必”与“是必”在听觉上是同音词,没有区别,这样非常不利于口语交际,就很有可能在词汇竞争中被淘汰。

以上我们结合了三个汉语语料库的语言事实,一方面,从历时层面讨论了“事必”和“是必”用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语用发展;另一方面,从共时层面分析了它们在语料中使用情况和句法结构的异同,并且对它们作为词的语用消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这为将来有关“事必”和“是必”是否应该被收录到字典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释:

①“融合性”这一概念是由周荐在“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一文中提出来的,他认为“词与自由词组的分野,可以考虑组合成分间的融合性。所谓融合性主要是看如下两点:一,组合体中的成分是否具有较为自由的游离性;二,组合体是否具有较为完整的整体意义。”(周荐.双字组合与词典收条[J].中国语文,1999(04):304-309.)

猜你喜欢

梁凤仪用例语气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语气不对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注意说话的语气
梁凤仪会做什么
几时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