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时代意义及实践要求
2023-12-22汪琼枝岳冰心
汪琼枝 岳冰心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凸显了共同富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更为突出的位置。共同富裕具有追求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价值内涵,有助于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应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前,我国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存在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问题,因而,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必须针对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优势,把握现实脉络和人民需求,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要矛盾;人的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3)06-0026-05
黨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1]22。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中心课题,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目标,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是在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推动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战略抉择。在这个新的历史阶段,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时代意义以及实践要求,有利于党和国家把握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为其决策提供明确的指引,为科学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
在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共产主义社会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社会财富的社会。马克思明确将共产主义区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阶段。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存在差距,但其始终以共产主义社会所追求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具体来说,共同富裕的这一价值目标蕴含着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趋向。
(一)公平正义是共同富裕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社会主义社会的各项制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坚持创造美好生活,满足群众期待,增进民生福祉。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蕴含着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它要求将公平正义的理念贯穿于创造社会财富、进行财富分配以及财富占有形式的全过程,体现在共同富裕的主体、客体及分配依据中。
第一,从主体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体现了主体公平正义。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的构想中指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剥削阶级不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也会被共同富裕取而代之。列宁也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共同劳动所创造的财富为全体劳动者而不是为一小撮富人造福”[3]。富裕的主体将是所有人,不是一部分人,也不是少数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自身实践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同志首次倡导人民共同富裕起来,指出我们实行的制度要追求“共同的富”“共同的强”;邓小平同志在论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时,强调“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同富裕被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5]。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指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受益,是所有社会成员的富裕,如果追求共同富裕的发展不是为了广大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那么发展本身将毫无意义,共同富裕更无从谈起。
第二,从客体角度来看,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体现了客体公平正义。与资本逻辑下片面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目标,导致社会精神文明缺失,民众道德水平低下的状况不同,共同富裕所追求的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丰富的双重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要求彰显了富裕内容的全面性,它决定了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两个文明”建设,认为高度的物质文明需要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者要协同建设。习近平同志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指出:“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6]。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创造前提条件,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从分配角度来看,共同富裕需要共建共享,推进共同富裕有赖于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共同享有,这体现了分配依据上的公平正义。在推进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采取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甚至更为极端的“劫富济贫”的分配方式都违背了共同富裕的宗旨。共同富裕并不是“坐享其成”的富裕,它需要人民群众发挥主体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要的资料”[7]326。共同富裕追求每个人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意味着每个人应当承担相应的建设义务,以共建促共享,以共享促共建。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富裕的根本价值目标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8]。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阐释了人的发展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间的联系,认为共同富裕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而且还应实现个人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在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促进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9]146。人的全面发展既包含人的体力、脑力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也包含人在社会众多领域的创造才能的发展。
第一,共同富裕满足人的发展的多重需要。马克思指出:“人以其需要的无限性和广泛性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10],也正因为有了物质和精神等各方面的需要,人的本质才得以显露。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指出:“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僵化的、‘单向度’的人”[11]。人的能动性是人特有的能力,除了物质文明之外,人的全面发展还有赖于精神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彰显了其对精神文明的追求,除了要求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条件的充分发展外,共同富裕还要求实现科教文卫体等精神文明的全面富足,以满足人类需求的多样性。
第二,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能力提升。马克思指出,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体现在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其自身劳动力的发展,而且还体现在“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2]。人的能力的提升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其能力的切实提高。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加以支持,只有在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提升人力资本,才能充分提高和利用全要素生产率,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动力基础。促进共同富裕依靠的不是分配结果上的无差别“均贫富”,归根结底需要的是全体社会成员致富能力的提升。在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摆脱贫困的基础上,共同富裕强调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更多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通过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创造更加平等普惠的条件,提升社会成员致富能力;为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本领,提供广阔的创业创新平台,促进社会流动,形成“人人向上”的发展环境。
(三)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共同富裕的必然趋向
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的社会,是人的存在形式,人无法脱离社会关系开展实践。换言之,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内在统一性,一方面,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个体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的实践和人的发展受特定社会历史结构的制约,社会实际的发展状况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
第一,社会的发展进步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社会关系中展开。人类自身的生产活动会产生更细致的分工和新的社会交往需要。社会作为一个庞大的有机体,总括了社会生活中所有关系的有机运动,并且根据各种关系的相互变化,社会也常处于变动状态。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参与社会各领域的实践,不断突破和变革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开辟社会发展的新境界。在此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人自身的发展,并且还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实践以及人的能力的提升会在社会中引起连锁反应,即个体积极的变化或发展会对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产生正向的影响。社会的发展进步有赖于个人自由、全面、丰富的社会实践的展开,从而可以在人的发展中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向。
第二,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空间。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为个体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为个人的成长、创新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鼓励个体在不同领域积极参与,不断发掘潜力、追求卓越,从而推动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不同领域的相互推动与相互促进有助于构建一个多方面协同的社会发展格局,使社会的各个方面相得益彰。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也符合满足人们多元需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实际上,社会的不断进步与演进为个体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个人才能的发挥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社会各领域的发展需要一系列秩序规律、制度政策的保障,从而为人的自由而丰富的交往以及多样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可能性。总之,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社会各领域充分发展、高度发达,而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样需要社会的全面发展来支持。共同富裕的推进不仅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个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和空间。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紧密的互动网络,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了有力的基础。
二、共同富裕的时代意义
共同富裕是关乎百姓幸福生活的大事,是根植于现实基础的实践要求,是新的历史方位下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重要旗帜。深刻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有助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与信心。
(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本质体现
共同富裕始终坚持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担当。通过回答共同富裕“为谁发展”“由谁推动”“谁来受益”的根本问题,深刻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优越性。与资本主义相比,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均衡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及避免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同富裕一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引领着人民从普遍贫穷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稳步前进,实现了人民由落后的生产力基础向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的伟大转变。
当前,共同富裕已被提到了关乎党的执政基础的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9]171。中国共产党作为成就伟业的主心骨,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领导人民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对比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共同富裕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不仅关注经济增长,更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作为生力军,既是共同富裕的建设者也是检验者,共同富裕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作为前进动力,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作为评价标准,这真正体现了走好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道路,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同时也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体现,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方面的优越性。與资本主义不同,共同富裕的追求注重整体平衡,强调人民的共同幸福,旨在将广大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成为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共同创造,共同致富,以此避免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
(二)共同富裕是应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特点,以及新的国际国内环境。在这一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发展的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我国各区域、各领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9]141。共同富裕既是未来发展的关键目标,也是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正在进行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共同富裕的实现有赖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高质量发展又以共同富裕作为目标导向。一方面,要化解新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消除制约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必须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只有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公平正义原则,保障机会公平,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人的知识技能培养,从整体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受教育程度,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因而,将促进共同富裕与推动高质量发展贯穿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始终,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关键,也是解决当前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的关键。
(三)共同富裕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应有之义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我国正在昂首阔步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是对未来发展的崭新要求,是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党矢志不渝的目标和使命,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必然离不开对共同富裕的不断推进。
从理论依据来看,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彰显,是党领导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坚持。从发展历程来看,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经济的奋斗目标和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延续。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往的每一步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接续奋斗提供了底气和信心。从现实走向来看,在新时代,我们的共同富裕要求更具体、更深入。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彰显,是一种与西方现代化国家发展逻辑不同的發展路径。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坚定地选择人本逻辑,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意味着要坚持人民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发展成果,不断扩大社会的共同富裕范围。在经济领域,共同富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是更加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政治领域,共同富裕要求坚持人民民主,加强法治建设,推动权力更加透明、公正、有效地运行。在文化领域,共同富裕要求百花齐放,尊重多样性,鼓励创造性表达。在社会领域,共同富裕要求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社会保障权利。在生态文明领域,共同富裕要求坚持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之,共同富裕不仅仅要求经济的繁荣,更是追求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将以更加具体的举措,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推动人民的全面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
三、共同富裕的实践要求
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与实践反复的验证中逐步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逻辑的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共同富裕要广泛凝聚力量,充分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优势;要实事求是,把握现实脉络和人民需求;也要以知促行,尊重规律,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一)凝聚力量:发挥人民主体地位的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民是决定性力量”[11]。人民主体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具有鲜活的中国特质和中国风格。在我国,共同富裕的人民主体地位不仅表现在其是财富创造的直接受益者,更是财富创造的力量源泉。
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和共同富裕的成果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鼓励全民参与生产活动。第一,共同富裕的实践活动要紧抓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深入基层、走实调研之路,要到日常生活中倾听群众的呼声,进一步规范社情民意的信息反馈工作,广泛接纳各方意见,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第二,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培养人才尤为重要,盘活人才也不应小觑。引导人才发展服务大局的规划导向,要将人才发展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尊重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持续优化人才培养的制度体系,具体表现有:一方面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教育机制体制,提高劳动力的技能水平,促进劳动力高质量就业;另一方面要健全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打造良好的就业、创业平台,激发人才创业创新的潜能。第三,要正确处理党群干群关系,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人民群众既是受益者又是贡献者,党员领导干部时时、事事都应以人民利益优先,要将人民民主贯穿于共同富裕的伟大进程中,积极为人民群众发挥主人翁意识创造良好的制度条件,培育人民群众的共同体意识,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形成人人享有的分配格局。
(二)实事求是:把握现实脉络和人民需求
共产主义既是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也是一场现实运动,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正是在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运动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做的实实在在的努力。把握现实脉络和人民需求基础在于“实事”,关键在于“求是”,即坚持人民立场,体悟人民忧乐、掌握发展实情、探求事物的发展规律。这要求我们必须对实际情况做全面系统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调查研究,始终围绕和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将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贯穿于实践活动中,以实现遵循客观规律与顺应人民意愿的统一。
现今,脱贫攻坚战完美收官,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成功实现,站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有条件、有能力逐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第一,要立足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旨在推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我国经济体量大,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也较大,既然已经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那么就要在实践过程中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保持清醒头脑,稳中求进。第二,要立足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旨在解决人民群众“由有到优”的高水平需求。突出实现共同富裕的民生导向,在发展中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政府既要加大财政投入拓展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又要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非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第三,要立足于全面富裕的奋斗目标,旨在确保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质与量的提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水平只是衡量共同富裕的单向度指标,想要实现真正的共同富裕需要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除了不断夯实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物质根基外,还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領,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社会精神文明的提升注入永续动力。
(三)以知促行: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现今中国的发展已经跨越共同贫困走向了不均等的繁荣,接下来要从不均等的繁荣走向共同繁荣。然而,考虑到我国广袤的地域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发展基础、条件、水平也不尽相同,因而,必须要采取分阶段的策略来促进共同富裕,积极探索相适应的发展模式,以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做到因地制宜。
我国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提出实现共同富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针对共同富裕的实践主体,在思想上摆正心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项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在推进中保持大胆创新的精神,但更加需要遵循发展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应该充当“掌舵人”的角色,确保对共同富裕问题有科学的认识,树立未来发展方向和实施步骤的明确认知。避免过于追求超前的目标,避免过于理想化的保障措施,以免陷入过高收入的陷阱,实现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推进。第二,针对共同富裕的实践方向,在行动上要注意财力、物力等客观因素。分析各地区的物质基础和发展阶段,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实践路径,分阶段逐步促进共同富裕。在奠定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阶段,首要工作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通过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创业支持为后续阶段的发展创造条件;在稳步发展阶段,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城乡一体化等措施逐步推动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在共同富裕的实现阶段,通过调整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慈善和公益事业等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结语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整体性的要求。从全局来看它是实际社会发展状况的迫切要求,从个人来看它是人民群众心之所系,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清醒认识到实现共同富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不应急功近利,保持清醒头脑,坚定实现共同富裕的信心与决心;注重新时代共同富裕所强调的全面性,其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也提供了精神动力,以期达到全体社会成员由自发发展走向自觉发展;另外,实现共同富裕要发挥多元合力优势,有效整合资源,个人、企业和政府要协同发力,共同探索共同富裕实现的具体路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1]习近平.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先锋,2023(3):8-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 慧)
收稿日期:2023-09-0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视角下的共同富裕问题研究”(22BZZ034)
作者简介:汪琼枝,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岳冰心,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