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破题精神富有时代之问

2023-12-22民生周刊严碧华

民生周刊 2023年26期
关键词:湖州家风文艺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严碧华

“始终将体系化推进作为根本路径,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铸魂塑形赋能。”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走进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一面由82个“草根道德奖”组成的展墙十分醒目。

在这里,连续26年持续鼓励“百姓设奖奖百姓”,让源于民间的道德人物由盆景变风景、由风景成风尚,成为德清一道美丽的“道德风景”。

这也是湖州大地崇德向善蔚然成风的生动写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太湖之滨的湖州市,是一座拥有5000年文明史、近2300年建置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素有“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的美誉。

近年来,湖州把精神富有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脑袋富”与“口袋富”相统一,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打造精神富有市域样板。

10月底,《民生周刊》记者围绕湖州市打造精神富有市域样板的实践,深入吴兴、南浔、德清、长兴、安吉5个区县进行了调研采访。

“我们的村运”推动文体活动进农村。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湖州坚持受众思维,创设各类可感知、可参与的鲜活载体,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场景探索破题精神富有时代之问。“下一步,我们将细化工作载体,优化衡量指标,撬动考核实践。”湖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谢占强接受采访时说。

乡村兴起文艺风

在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有一个名为大麓书院的地方,背靠翠绿茶园,院内绿草茵茵,开有咖啡店、茶馆等店面。

10月26日下午,大麓书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勋带记者一行踩着砂石地面,在院内随意找了几把旧竹椅坐下,就着一壶茶,聊起他的乡村音乐之路。

1987年出生的戴勋是上墅村人,曾在福建厦门一家旅游公司工作。在那里,他接触到民谣,认识了很多草根音乐人。

2016 年,看到家乡安吉越来越美、知名度越来越高,在外漂泊多年的戴勋决定回乡创业。刚好老家附近有一处院落闲置多年,背靠茶山,院内还有百年香樟树,完全符合他的期待。于是,戴勋和村里商量,决定开办一家专注年轻人乡村休闲娱乐的大麓书院,先后引进咖啡店、茶馆、直播间、音乐工作室等业态。

为提升人气,戴勋经常在此举办乡村音乐节,这也是他擅长的事。

“当年在厦门熟悉的那批草根音乐人有些成了名,对此也非常支持。”戴勋说,他曾组织在安吉办了个为期3个月的音乐季,将全国各地的民谣带进上墅乡,反响非常好,这坚定了他从事乡村音乐的决心。从那以后,大大小小的乡村音乐节一直不断。

青年学习交流日活动

上墅乡宣传委员石定一说,上墅乡没有大的景区,主要以农家乐、民宿为主,近年来,借力大麓书院音乐节,上墅乡定位为音乐原乡,一方面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为乡村旅游引流。

与山区的上墅村选择乡村音乐节不同,太湖边上的长兴县小沉渎村,通过引入“文艺村长”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长兴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主席钱卫兵说,2022年5月以来,长兴县在湖州市率先探索“文艺村长”制度,推动优质文艺资源下沉,打通文艺服务乡村、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积极助力农村精神共富、乡村振兴。

“第一批我们向10 个村选派了‘文艺村长’,人员以县文联所属各协会主席为主。”钱卫兵说,要求“文艺村长”每月驻村不少于两天,其中每月23日为固定驻村日,重点履行好“参谋员、组织员、辅导员、宣传员”四大职责。

2022年5月25日,中国作协会员、长兴县作协主席田家村响应长兴县文联的号召,担任小沉渎村“文艺村长”。村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见面会,去的路上,钱卫兵对田家村说:“你这位‘村长’不是去摆样子的,而是去种文化的。”

“我的理解就是努力以文化为支撑,让村庄的魅力生根、伸展,为村庄发展持续注入文艺动能。”田家村说。

小沉渎村溇港多,历史悠久。很快,作为“文艺村长”的田家村梳理出几个亟须完成的任务:一是将溇港文化基因解码的落地作为工作重点,努力打响溇港文化的特色主题;二是协助村里做好历史文化村落创建的文化指导把关;三是打造乡村“文艺共同体”,推动村民阅读,开展文化活动,发挥优秀文化在改变村民思想观念、价值追求、审美意识等方面的教化功能,促进村民精神成长;四是发挥文学功能,助力小沉渎村的对外宣传。

田家村和小沉渎村干部商量后,决定开展“阅读的力量”公益培训,为孩子们种下文学的种子;成立湖州市首个村级妇女读书会,对小沉渎村妇女读书会骨干进行培训;联合长兴县美协、书协、民协等组织的9位会员,为村里的节点取名、写介绍,完成一批书画作品的创作,提升小沉渎村的文化韵味;成立“田家村文学工作坊”,将此打造成作家们贴近乡村生活的前沿阵地。

10月27日下午,记者走进小沉渎村“田家村文学工作坊”,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几名村民正在召开读书会。

小沉渎村党支部书记钦炜明表示,村里有了“文艺村长”后,读书氛围明显浓了,老百姓精神生活丰富了,知名度也高了。

11月11日,受邀参加第六届南太湖诗会暨“山图水影 风情太湖”全国诗歌大赛的诗坛名家以及获奖诗人代表等走进小沉渎村。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吉狄马加,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等参加了本次采风活动。

在村里的钦氏书苑前,正在读诗的孩子们看到众多知名诗人到来,有的主动请教,有的请求签名,有的与诗人合影。

安吉县上墅乡上墅村大麓书院,又称大麓乡墅音乐谷。

通过三天的调研采访,记者感受到,乡村文艺之风已在湖州多地吹拂。

德清县莫干山镇庙前村,掩映在一片翠竹之间,村里有棵近700年的银杏树。10多年前,村里开始开办民宿。如今,280户的村庄,开办民宿的达到40多户,村民早已实现了全面小康,迈步走向共同富裕。

如何提升村里的文化味?这是几年前庙前村党支部书记徐慧聪经常考虑的问题。

2021年12月,“作家村”在庙前村正式成立。以知名艺术家担任“村长”制度为依托,庙前村邀请蒋胜男、蒋离子、随侯珠等18位作家入驻。

“为了让艺术创作和民宿旅游形成合力,庙前村依托村里43 家各具特色的主题民宿,定期开展各类文化艺术交流展示活动。”徐慧聪带领记者一行边说边走,到了一家名为“莫干山居图”的民宿。

三层楼高的书墙和悬挂的巨幅书法作品让人震撼,书架前设置了公共文化空间,可以在此喝茶、看书或举行读书会。

德清县文联副主席沈亚兴表示,2021年以来,德清县结合未来乡村建设,打造“莫干山综合艺术村”,把现有文化资源和综合艺术相结合,逐步形成集综合艺术作品创作推广、互动交流、作品转化等于一体的艺术综合体,用文艺赋能乡村内生力,使其成为村庄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才孵化孕育的艺术领地,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激活城镇村文化主阵地

此次在湖州采访,最大的感受就是书店及相关公共文化设施特别多,遍布大街小巷、城市乡村。

走进德清县康乾街道虎山路的悦读悦享开元书院,偌大的书店内摆满各类书籍。在这里,既可以来一杯咖啡享受安静的阅读空间,又可以购买、借出心仪的书回家慢慢品读。

沈亚兴介绍,近年来,德清聚焦城乡一体化全民阅读体系建设、推进“农家书屋”提质增效工作,采用“新华书店+农家书屋”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村公共阅读供需精准对接难题。

德清鼓励多主体参与,让农村书屋“活起来”;强化多功能集成,让农家书屋“热起来”;推动数字化赋能,让农家书屋“潮起来”。

例如,引入新华书店,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依托新华书店的专业经营和物流体系,结合“群众点单”,保障农家书屋的书籍种类尽量丰富,并能经常更新。新华书店安排专车配送,常年保持一万册以上新品及畅销图书送至各农家书屋。加入文创、文具、图书零卖等功能,所得经营性收入由新华书店与村集体三七分成,促成市场主体盈利后反哺公共文化事业的良性发展局面。

54年来,王金法的播音一直陪伴着织里百姓。

同时,将书店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邻里中心等进行结合,打造“1+X”模式,延伸书屋服务,更好地满足群众多元精神文化需求。细化书屋内部功能分区,开辟亲子阅读、文创制作、活动沙龙、咖啡茶吧等区域,打造生活化场景,提升群体吸附力。定期举办全民阅读节、旅游文化节,常态化推出阅读沙龙、新书发布、观影体验等文化活动,满足农村留守儿童、返乡青年、乡村“五老”等特殊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

不只是书店,为了让城乡居民走出家门,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和公共文化空间,湖州突出“全域、均衡、可及”,以全国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国家乡村博物馆建设、广播电视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三大“国字号”试点为牵引,找准百姓需求点和工作切入点的最佳连接点,全力打造“小而美”的文化新空间,持续供给家门口的文化活动,有效激活城镇村文化主阵地。

广播声声入心田

“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同志们、所有的新老织里人,我是王金法……”每天清晨,对于太湖边的湖州织里镇百姓来说,这个熟悉的声音在门口广播响起的时候,一天才真正开始。

1969年1月,王金法第一次为村民广播,未曾想到,54年来他的播音一直陪伴着大家。他用广播讲理论、讲政策、讲知识,把党的创新理论传递到千家万户。

2012年,随着媒体形态的变化,王金法紧跟时代步伐,除了开办《织里之声·车间好声音》等栏目,还搭乘互联网的东风,开通“青年会客厅”网络宣讲平台和“爱在织里”抖音号,运用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收获一大批忠实粉丝。

50多年如一日,这道“永不消逝的电波”,用温情的宣讲、热情的服务,把基层理论宣讲有机融入当地百姓生活和基层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在王金法广播站了解到,从10多年前开始,广播队伍已经从一个人壮大到一群人,且不断年轻化。

“王金法广播”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点带线、以线成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理论宣讲、社会治理、志愿服务等工作中,当起百姓的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也让精神富有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厚植好家风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2017年以来,涌现出中国近代最大丝商群体的南浔,依托厚重的人文精神和家风底蕴,创新开展“最美家风+”建设活动,深挖传统家风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在全社会掀起崇尚好家风、践行公民道德建设的新热潮。

通过弘扬好家风,推动乡风、企风、校风、政风、行风建设,厚植“小家大家国家”家国情怀,描绘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美丽图景,为加快推进共同富裕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记者了解到,南浔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创品牌,四年以后成风尚”的总目标,连续6年出台“最美家风+”年度工作方案。围绕“五风五德五好五文明”,全方位打造家风孝善好家庭、政风清德好班子、企风诚信好公司、校风醇厚好学堂、乡风和谐好村庄5张南浔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名片,建立覆盖家庭、乡村、企业、校园、机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体系,全面提升文明家庭、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机关五大文明创建内容水平,让无形的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月15日—16日,中宣部《党建》杂志社、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共湖州市委在湖州联合举办精神富有市域探索理论研讨会。

南浔还广泛开展“好家风信用贷”等“最美家风+”建设活动,在夯实共同富裕的精神家园的同时,把好家风这项无形的道德财富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信贷抵押物,让有德者更有得。

构建评价体系

实现人民精神富有是走向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

但是,精神生活的无形性决定了推进精神富有的复杂性,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还是“十个手指头弹钢琴”?

“湖州始终将体系化推进作为根本路径,努力为人的全面发展铸魂塑形赋能。”谢占强表示,实践中,湖州从构建理论阐释体系、单元矩阵体系和量化评价体系入手。

构建量化评价体系是重中之重。精神生活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对此,湖州探索构建新时代最美湖州人指数(简称精神富有“美丽指数”),通过个人与国家、个人与自身、个人与他人、人与历史、人的创新活力与未来发展、人与自然六大维度主客观34项指标,综合运用抽样问卷调查、统计口径、线上抓取等途径综合测评,着力解决精神“富不富”、工作“好不好”怎么评的问题。

这些体现在具体数字上的“量”,在相当程度上判断精神生活的质量、广度和深度。

当然,衡量精神富有是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主观题,需要不断实践探路、闯关、破题。“锚定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目标,湖州正破浪前行。”谢占强说。

猜你喜欢

湖州家风文艺
1942,文艺之春
勤劳节俭传家风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家风伴我成长
□文艺范
幽默好家风(二)
家风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